•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文化中的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華文化中的情"

Copied!
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華文化中的情

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2013年3月14日

楊鍾基教授

(2)

語文、文化和文學的關係

• 如所周知,語文是個載體,世上不存在沒有 內容的語文,廣義的文化就是語文的內容,

所以語文課程不可能沒有文化內涵和文化論 述。

• 至於文學,既是語文的藝術,也是盛載文化 的高級載體,更是文化領域中的精華部分,

所以文學作品能夠對語文和文化學習發揮積 極的作用。

(3)

• 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有限時數之中,無論文化的 地位如何重要,也不可能教文化史,

更不可能 講授大量文化原典,

所以「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只講授六篇綱領篇章, 把文化常識留給課外閱讀,

而公開考試則集中於文化論述,

從而引致所謂

「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的誤解。

• 在課程重新出發之際,我想用一個三層金字塔 來解構一個課程的三大學習領域。

金字塔的底 層是學科的知識,

則上面便變成空中樓閣;

這個底層必須堅實,

否則上層便會崩塌;

至於這個底層要多闊多厚 則視乎這金字塔要建多高。

(4)

• 對於學習文化而言,這個底層便包括了由淺到深 的文化常識、文化語料、文化著作。

沒有這些基 礎,上面一層的文化論述,就變成「遊談無根」、

變成自欺欺人的「吹水」了。 要避免「遊談無 根」當然不能「束書不觀」,可是到底要讀多少 書才足夠?要讀什麼書呢?這便說到課程的要害,

容後詳論。

• 文化教育金字塔的第二層,是文化論述,培養對 文化問題認知、闡釋、反省和評論的能力,

在「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文化考卷上充分體認 對此的重視,而且在過去十多年來累積了很好的 教學經驗。

目前的問題是「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怎樣教?

亦容後詳 論。

(5)

• 金字塔的頂層,是文化修養。 廣義的文化修養,

包括了對文化精神的探求和體認, 討論文化 問題時能持開放、體諒、包容的態度,

對文學 藝術的欣賞和學習,

對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氣 質、品格、操守、自我期許和個人價值的建立,

推而至於關心社會、盱衡世界,具有仁民愛物 的人文情懷。

• 上述豐富的內涵、高遠的理想,似乎是「雖聖

試達致,

但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就將之當成假 大空的招牌,然後讓路給考試和操練呢?

(6)

• 以下是我在數十年教學事業一息尚存的理念。 宋儒陸 九淵的一句話啟發了我對從事教育的信念,這句話是︰

「我雖不識一字亦須堂堂正正做個人」。

文化教育金 字塔有最奧妙的一點,就是倘若缺乏了對塔尖的信念 和追求,

缺乏了簡簡單單堂堂正正做個人的自我期許 作為動力,

則最底層文化知識的築基者就無異於「金 字塔血淚史」的奴隸,

鳴鑼響鈸假大空之尤!

事實上,在沒有考試範圍的束 縛下,這個第三層的興味情趣、好奇探索的精神,才 真能讓我們的自發閱讀趣味盎然,

美文詩詞的誦讀滿 口芬芳, 而發自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的見解才能夠在

文化論述當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欣賞讚嘆。

由此養成 的閱讀和獨立思考習慣,受用一生;

而在公開考試得 以及格,反而僅是順理成章、無足大喜的餘事了。

(7)

• 文化修養項目的具體範圍,如前所述包括了 九大必修範疇中的「中華文化」、「品德情 意」和「文學」,

三者其實都集中在其他六 大範疇的教材。

我對選擇教材的理念是一精 一廣兩個極端。

先說廣闊面,便是「開卷有 益」四個字,

同學最受用最獲益的教材,我 以為就是自己選擇的書籍,我相信任何書本 都具有或好或壞的「變化氣質」的功能,同 時也信任閱讀者的良知,相信人類有在比較 中擇其優者的本能。

此一建基於自我期許和 師生協商的「大量閱讀」便是前述金字塔底 層的築基工作了。

(8)

• 繼而談到老師在本科的選材,我覺得「中國語文及 文化科」在選材上的突破是六大範疇自然擴闊了文 化教材的領域, 在這些文化框架功成身退的今天,

老師固然可以駕輕就熟,仍用此六大篇章並且自行 設計教考方案,

也大可以因應自己的專長和學生的

興趣,另創新天。 例如以孫過庭的《書譜》、

石濤 的《畫語錄》、 王宗岳的《太極拳經》、

《新舊約 全書》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和《詩篇》第二 十三首以至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教材,

而較有系統的方法,當是仍然使用「中國語文科」

的教科書,

而以文章的內容(例如「田園生活」、

「月夜幽思」、「山水遊踪」、「東坡詞」、「飲

(9)

• 「文化專題探討」是新課程的新猷,我對這個 新猷十分欣賞。

回顧大學中文系和歷史系在課 程設計上都曾遇到一個難題,就是中國歷史源

遠流長,文化通史和文學史究竟唸多少年才夠?

中文系在經歷了文學史從開四年到唸一年的嘗 試,現在只開一個學期的「文學史專題」,

而 歷史系的課程也由斷代分科改為增設大量橫跨 多個領域的文化專題,

這些專題發揮了嘗一臠 而知全鼎的示例作用,

尤其是在聚焦於較小的 範圍有助於精講細讀,示範方法。 我認為文化

和文學教學,從原典切入至為重要,

容許太多的原典,而專題探討就是用武之地了。

(10)

我可以用兩三個星期通過《歸園田居》教學 生欣賞田園詩和討論田園中的喜懼哀樂和死 生煩惱; 我可以用兩三個教節讓學生明白何 以「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蘇 東坡如何在詞中「指出向上一路」。

總之,

精讀教學是最顯老師功架而讓學生所得益受 用不盡的教學項目。

• 至於「文化專題探討」探討些什麼課題,我倒

妨視為許多個具體而微的專題,

另一方面,也 小單元,

一切視乎同學們與我的溝通和互動,

這就是校本課程的靈活性了。

(11)

談到今天指定的題目﹕

• 作為文化專題,以「情」作為切入的關鍵詞,

至為合適。

中華文化中的情

• 處理這個題目,駕輕就熟當然可用現成的吳文 輔以唐、金、趙三篇綱領文字,相信前線老師 必定設計得比我更好。

• 珠玉在前,我倒有個名為「尾巴搖狗」的怪招。

(12)

• 此招似怪不怪,來自我幾乎在所有演講都說一 次的幾段教育信念或心得︰

• 孟子︰「君之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羅素︰「教育就是使獨立思考成為習慣。」

• 艾青︰「我不知道人類能否有一天離開詩而生 活……這實在是不可想像的︰人類會有一天失 去了思想感情的最高的活動……匍匐着,匍匐 着,將是怎樣的一種鱷魚啊。」

(13)

• 王國維《人間詞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 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 之詞。」此語亦適用於東坡。

•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

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 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 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 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 境也。」

(14)

• 王灼《碧雞漫志》︰「長短句雖至本朝而盛,

然前人自立與真情衰矣。東坡先生非醉心於 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 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 程頤的三大提示﹕「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 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含英咀華。

「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

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 是不曾讀。」 →變化氣質。

「讀論語有讀了 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

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樂之者」(6.20)

(15)

• 教學成敗, 一在切入, 二在伸延。

• 所謂用「尾巴搖狗法」處理吳、唐、金、趙四 就是老師「只管尾巴不管狗」, 文,

要求學生 自行閱讀全文,找出四篇文章中有關「中華文 化中的情」的要旨, 聲明將有開卷考試。

而我 在課堂之中,則集中選擇各篇所提及的詩文

(例如東坡《江城子》文天祥《正氣歌》),

連及全文框架,精講細賞,含英咀華,

發揮自 己的強項,「指出向上一路」,

引入「文本精 讀」之勝地,

讓師生共享「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的樂趣。

• 「尾巴搖狗法」的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新加坡 教改的經驗總結。 他們的總結只用兩句話︰

教 少些!學多些!

(16)

• 這是中國畫「留白」的智慧。 →當課程範圍大到 怎樣增加教學時數也吃不下,老師便應放手「教 少些」,

把寶貴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

「學多些」!

• 班門弄斧,我試把這兩句引申成為三個「六字真 言」。

• 教細些!學深些!

• 教精些!學準些!

• 教窄些!學闊些!

• 我還想起葉聖陶的「秘笈」﹕ 「教,為了不用 教。」

• 還有某人的補充﹕「不教,為了教得更好。」

(17)

「八萬四千法門」,探討中華文化中的 情,介紹各種切入點。

• 定義定疆域﹕何謂文化? 《易經》﹕「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廣義,包括宗教、哲學、

文學、藝術、道德、倫理、科學、政治、經濟,

及技術上之發明、以至人類之一切活動。

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 名。

• 文化亦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之所及,可以視、可以 聽、可以嗅、可以吃、可以飲、可以觸、可以感、

可以穿、可以戴、可以居、可以遊。

(18)

• 「情」之見於古籍,《說文解字》﹕「情,人之陰氣 有欲者。」 段注﹕「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

人欲之謂情。情非制度不節。

禮記曰︰「何謂人情。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

• 藝術與情之關係,《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

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 神,莫近於詩。」

• 《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

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

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19)

• 《文心雕龍‧明詩》︰「詩者,持也,持人情 性。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 然。」

• 《文心雕龍‧神思》「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

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 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并驅 矣。」

• 《文心雕龍‧物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 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是以詩人感物,聯 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 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 徊。」

(20)

探討舉隅︰ 詞彙、成語切入法。

• 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情」字之構詞及成語,

從而探討中華文化有關「情」之內涵。

例如 比較、細味﹕「情緒」、「情慾」、「情 愛」、 「情緣」、「情孽」、

「情理」、

「情義」、「情面」、(「情有可原」VS

「法無可恕」) 「情意」、「情趣」、 「情 操」、「情調」﹔

討論「情竇初開」、「一 往情深」、「一廂情願」、「情人眼裏出西 施」﹔ 從「情隨事遷」引到《蘭亭集序》﹔

從「柔情似水」引到秦觀《鵲橋仙》……

(21)

探討舉隅﹕

• 梁啓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

探討舉隅﹕

• 各種文學題材所表現之感情特色。

探討舉隅﹕

• 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例如山水、

田園、懷古……

(22)

探討舉隅﹕

• 各思想流派對「情」之論述。 例如儒家、道 家、佛家……

探討舉隅﹕

• 各種藝術之表情特色。 例如書法、繪畫、崑 劇……

探討舉隅﹕

• 著名作家之表情題材或特色。 例如蕭紅、莫 言、余光中…… 的鄉土情懷

(23)

文本精讀示例﹕

陶淵明田園生活中的苦、樂、憂、恐。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 edu/resources/secondary-edu/lang/teacher-training.html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

(24)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賞析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 edu/resources/secondary-edu/lang/teacher-training.html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

(25)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賞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 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

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26)

文學賞析﹕ 定位與切入

• 定位一︰記夢之作 自題序切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日夜)記夢」

你會選哪一個版本? 為什麼選?

試討論題為「記夢」何以記夢之語只有寥 寥數句?

• 定位二︰悼亡之作 自夢前夢後及所記之 夢切入

討論此悼亡之詞何以對亡者著墨甚少?

試與元稹《遣悲懷三首》比較。

(27)

• 定位三︰讀東坡詞所學何事?

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讀蘇 辛詞,知詞中有人,詞中有品。」

秦觀《答傅彬老簡》﹕「蘇氏之道,

最深於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 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於議論文 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

(28)

王國維《人間詞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 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 詞。」此語亦適用於東坡。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 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 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 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 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段亦 適用於一切學習。

(29)

• 關鍵字詞切入法﹕

試選全詞最吸引你注意的一字、一詞、

一句。

個人一偏之見﹕選「茫茫」、 選「兩」、

選「兩茫茫」、 選「生死兩茫茫」,

切入討論東坡眼界由個人憂患引到人所

共鳴的時空暌隔、死生煩惱,茫茫之感。

(30)

賞析舉隅﹕

• 此詞上下片分成自然段落。 上片寫「夢

前」,突出重重不可逾越之阻隔﹕ 「十年」

時間、 「千里」空間、

「孤墳」是人鬼殊途 陰陽異域死生相隔的象徵。

• 「生死兩茫茫」,「兩」字何指?

既可指墳外墳裏的生者死者,

「十年」「千里」

「生死」三重阻隔, 既是「無處話淒涼」,

是以死者茫茫、生者茫茫,

生死之謎,更是 茫茫, 可謂「對此茫茫,不禁百端交感」。

亦可指由此死 生睽隔帶出的生死之謎。

(31)

• 「塵滿面,鬢如霜」, 是當下的落拓容顏,

• 凡此種種,未隨「十年」時光而淡化,即 使不作刻意思量或者刻意不作思量,卻又 自難忘記。

• 將此死生睽隔之苦推至最無助無奈最殘酷

的,更在「縱使相逢應不識」的設想之詞,

也「十年」前後的變化,

十年來的人事滄 桑本是「話淒涼」的內容,但卻無從話、

「無處話」。

因為「塵滿面,鬢如霜」讓東坡自慚形穢,

渴欲相逢,卻竟害怕相逢!

(32)

• 下片轉入夢境,有極精彩的一個字。 ???

曰﹕「忽」!

全無準備、突如其來,將整個上片重重叠 叠堆成的阻隔一掃而空!

注意「人生如夢」、「人間如夢」、「古 今如夢」、「世事一場大夢」是東坡文學 一大議題,可以切合師生自己的經驗以至 傳統文化、哲學、心理學詳細討論。

請設想,「忽還鄉」的東坡,心境如何?

又問﹕鄉在何處? 千里之外?孤墳之畔?

(33)

• 所記夢境,有極精彩的一個字。 ???

曰︰「正」! 此字如何精彩?

曰︰「正」「忽」對應,突入場景、時態、

動態,簡煉傳神。

再請設想,「正梳妝」之場景如何?/夢中人 的年齡樣貌如何?

東坡沒有描寫夢中人的年齡樣貌,是否敗筆?

又請設想,夢中的東坡年齡樣貌如何?身處

「軒窗」之外耶?「軒窗」之內耶?

(34)

•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垂淚者一人 二人?垂淚之際是否意識到陰陽相隔?

又請設想,垂淚之外,或可有何言語動作?

• 「料得……」句離開夢境,以無可改變之現 實殘酷凝鏡作結

• 總結曰︰

「茫茫來日愁如海」(黄仲則句),

「此恨緜緜無絕期」(白居易句)

(35)

• 同是悼亡詞,另有我頗喜歡的一首﹕

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此詞悼念恩師歐陽修,巧妙運用眼前「清潁」與

「長淮」的對比突出兩人的關係及悼念之情; 以薤 露流珠及電抹之速對比四十三年之久,四十三年前 後雖然同有佳人唱此醉翁詞句,卻是滄桑飽歷,物 是人非;

而同識醉翁者,除東坡之外,僅有醉翁原 詞所詠之西湖風月。 更有甚者,此一歷史見証者之 西湖夜月,在東坡筆下卻只映照於「西湖波底」,

突出鏡花水月、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的禪思。

(36)

又此詞為和韻之作,可結合歐公原詞討論﹕

歐陽修《玉樓春》 (一名《木蘭花令》)︰

「西湖南北煙波闊。風裏絲簧聲韻咽。舞餘裙 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 杯深不覺琉 璃滑。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車馬各西東,惆 悵畫橋風與月。」

(37)

《論語》最有情意的一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17)

• 精講精讀,示範示例。 老鼠拉龜,如何下手?

• 標準答案﹕ 沉浸濃郁,並無捷徑, 「讀之愈 久」,「意味深長」。

「反覆不已」,「識 其奇趣」。

• 學由問始,貴於似無疑處置疑。 請問﹕此章 有何待解、待查、待考、待申之處?

• 寓解於問、寓賞於問、明知故問, ……能為 此章設計3問至30問乎?

(38)

• 古今中外文學用例,足為賞析之助。

就諸君目所履歷,有何名句佳篇可資 參考? →我的三條問題已經交卷!

• 先解文字障︰

《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

逝﹕《漢語大詞典》﹕往、去、流、

死、消失、一去不返。

舍,同捨。《漢語大詞典》﹕放棄、

廢止。

(39)

• 朱熹《論語集注》﹕「天地之化,往者 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 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

故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 毫髮之間斷也。」又引程子云﹕「天運 而不已,日往則月來,水流而不息,物 生而不窮……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

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純亦不已,

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 只在謹獨。」

(40)

• 你同意程朱的解說嗎? 至少錢穆便不同意﹕

《論語新解》︰「逝,往義,舍同捨。或訓 止,然晝夜不止,不當言不止晝夜。不捨晝 夜者,猶言晝夜皆然。

﹝鍾基謹案﹕倘若

「晝夜不止,不當言不止晝夜」,則「晝夜 皆然」仍是顛倒詞序,不同於「不舍晝夜」

之以「逝者」為主詞,或以「如斯」為形容 對象也。﹞

年逝不停,如川流之長往也。或 說﹕本篇多孔子晚年語……身不用,道不行,

歲月如流,遲暮傷逝,蓋傷道也。或說﹕自 本章以下,多勉人進學之辭。此兩說皆得之。

宋儒以道體之說釋此章,非正解。」

(41)

• 你認為以上三說哪一說較好? 此外,還有李澤厚 的解說︰

《論語今讀》︰「這大概是全書中最重要 的一

句哲學話語。儒家哲學重實踐重行動,以動為體,

并及宇宙,天行健、乾元亨利貞均是也,從而它 與一切以靜為體的哲學和宗教區分開來……」

• 個人對此數解俱不滿意,緣自「逝」畢竟不同於

「前水復後水,古今相續流」之「續」,亦不同於

「不盡長江滾滾來」之「來」,以至「大江東去」

之「去」,蓋一去而不返、而消失,更近似於「大 江茫茫去不還」之「不還」和「黄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之「不復回」,而其負面性質均 不切契於積極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

(42)

• 進而細味「逝者如斯」之感慨或驚嘆之情,

或可聯想到李白《將進酒》末句所提到之

「萬古愁」。

此一萬古之愁,正遙應篇首 之「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高 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宇宙人生 亙古無可改變之殘酷命運,

而李白所云之

「古來聖賢皆寂寞」更有契於孔子「匏瓜徒 懸,井渫莫食」之憂思也。

(43)

• 再轉一念,「氣之動物,物之感人」、「物色 之動,心亦搖焉」,性靈搖盪,感發無端,乃 有況周頤《蕙風詞話》所謂之「匪夷所思之一 念,自沉冥杳靄中來」以及「吾聽風雨,吾覽 江山,常覺風雨江山有萬不得已者在」。

「匪夷所思」及「萬不得已」之一念在詩人詞 人而言,即詩心詞心﹔

在聖人而言,即為仁心 聖心。

一念之來,李後主發為「一江春水向 東流」、「春花秋月何時了」之句,便是王國 維所稱之「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甚且可與 釋迦基督相契。

(44)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 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 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

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人間詞話》云﹕

然則孔子逝川之嘆,謂其有契於感發意志、成就大事 業大學問之第一種境界,無乃不可乎! →不妨請你的 學生反思及分享生命中第一次哭泣、 第一次讚嘆、

第 一次驚覺時不我與、 第一次想到宇宙歸宿的經驗。

→不一定每個學生都有此慧根、有這些經驗,但說不 定若干年後有學生在天涯海角想起這些由王國維引起 的話題,因而懷念你。

(45)

• 逝川之嘆的哲學境界,或在帶出一種宇宙意讖。

人生在世,首先發現而適應求存者,乃上下四方之 三維空間,

隨着第四維度的認知,才體會在時光不 息的長流中個人生命之短暫,驚覺「日月逝於上,

體貌衰於下,忽焉與萬物遷化」,

於是生出種種因 應之方,從及時行樂到及時努力﹔從「疾沒世而名 不稱焉」和「慎終追遠」的歷史意識,到尋找「天 堂」「彼岸」的宗教情懷,人類文化百花齊放,文 學作品蔚為大觀。

逝者如斯的時間感觸,歷代的同 調就有《離騷》的「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 吾與」、曹丕《與吳質書》的「所懷萬端」、王羲 之的《蘭亭序》的「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以 至前引二李的詩句,不一而足。

(46)

• 此章富有文學價值,亟宜細賞。 「逝者如斯夫」,

觸景生情,衝口而出,文約而義豐,可容多重體會。

首先,「逝者」並未明指,所「逝者」其為水耶?

川耶? 時光耶? 生命耶? 歷史長流耶? 宇宙歸宿耶?

• 所「逝者」抑指在此如水如川之時間長流中之人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滾滾長 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耶?

以至其間其中一 切難捨而終於難留之美好事物(「皎皎雲間月,灼 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宇宙間固 有可久者,唯其不久,是以可嘆」)耶?

Somewhere in time一遇難忘的歡樂時光(「此生此夜 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耶? 稍縱即逝之機緣

機遇(「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耶?

(47)

• 「逝者如斯」之「如斯」,既可解為所

「逝」之川、水、時光、事物之狀態

(如斯之速、如斯之不止不息)、 情態

(如斯之不可把握不可追攀→「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亦可實指為流逝消 失者「如此水」「如此川」,均帶出慨嘆 之情。

(48)

• 「不舍晝夜」緊接「逝者如斯」,帶出耐 人尋味的意蘊。

晝夜是時間的刻度,是光 陰轉換的形象化

(舊約《創世記》即將晝 夜之分作為創世工程之始),

不捨不離、

不棄不休、連晝連夜的是什麼活動?

竟然 是「消失」!!!

「繼續」「繼續」地

「消失」,

「消失」竟是終極,

「消失」

竟是不變的「永恆」,

難道不是有點弔詭 嗎?! 那讓人體會到的是悠久不斷的活力?

還是悠久不斷的失落呢?

還是好像「半杯 水」可以因人因時而異地各取樂觀悲觀的 解說呢?

(49)

倘若「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之振動心 絃,發人深省,有似於「古今之成大事業、

大學問」的「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 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然則,

從「望盡天涯路」而「歷盡天涯路」,到 了「第三境」,「驀然回首」,卻在「燈 火闌珊處」,所見到的「那人」,又是怎 樣的心情?

而「西風凋碧樹」、「逝者 如斯」「不舍晝夜」又是否有絲毫的改變 呢? ? ?

諸君下次獨上高樓或者臨川鑑 水,不妨念之思之!

(50)

• 回視前引錢穆《新解》,謂「遲暮傷逝」及

「勉人進學」兩個似乎有互相矛盾的兩解說 為「皆得之」,實由此一臨川喟歎,非盡可 以單純之積極、消極、可愛、可惡,以至喜、

懼、哀、樂、憂、恨一言而盡。

思辨之學只 有一個正解,體驗之學則以能容相異以至相 反之詮釋為上品者也。

• 蘇東坡名作《赤壁賦》即引「逝者如斯」而 謂其「未嘗往也」,

進而提出「自其變者而 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及「自其不變 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兩種解讀方式,

諸君對此,有何延想?

(51)

• 曲終人散,才發覺漏講了三個字。 哪三個字?你猜到嗎?

• 「在川上」是也!

• 此三字不能不賞。 表面上平平無奇、交待說話地點的三 個字,並不止於交待說話的地點那麼簡單,

而是突出下 句慨嘆的緣由與慨嘆的對象。 一個簡單的「川」字,既抽

象又形象地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就所謂形象而言,

《論語》的筆錄者當然無意將此字當成為讀者營造美感 經驗的媒介,然而讀者作為文本的接受者,卻大可由此 一象形字體,結合《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的 解說,在腦海中浮現貫流不息的形象。

又就所謂抽象的 想象空間而言,此句只著一川字,卻未有刻畫具體的水 勢、流速以至河川之名稱、地點,就為下文的「逝者」

如何「逝」,以及「如斯」如何「斯」留下想像空間。

(52)

• 上述對逝川之嘆的解讀方式,或可舉一反三,

用於《論語》中以下一段著名的「無言之 嘆」﹕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

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 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 此章不擬詳解,謹點出前一句「予欲無言。」

與後兩句「天何言哉?」乃一些個人會意所在。

•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 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5.13)

→夫子不言天道,然耶否耶?可有不同層次之 討論。

(53)

• 「予欲無言」,呼之欲出者正在一個「欲」字,

而「予欲無言」此一似悖論似正論的「四字真 言」, 一方面帶出其欲有所言,引起下文之談

「天」說「理」

(聰明絕頂的子貢當然能幽默地 接上話題)。

另一方面,四字亦可視為孔子在體 會下文之天行天心之後,所獲得的啓示

(此啓示 乃天地無言,化生百物,聖人體無,不言自化。

→儒道釋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無為而治」、

「不言之教」) 或是所發出之由衷讚嘆

(「言之 不足故嗟嘆之」)!

而 / 抑以天既不言(「天不 容問?」),故爾「予欲無言」耶? 抑以無言言 之(故曰余「欲」無言)耶?

抑言之不足付諸 嗟嘆之耶?

(54)

• 在「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之前,先說一 句「天何言哉?」,

其後又再接一句「天何 言哉?」

→最能見到《論語》記言技巧之傳 神握要。 兩句貌似重複,其實功能各異。

前句反申章首之「予欲無言」,

說明我之欲 無言,乃在於天無言也。 後句在全章之末,

除承四時行、百物生,申明天道無言而自化,

更重要者,乃在一言之不足,故再言之,帶 出一唱三歎之禮讚!

(55)

• 比較「逝者如斯」與「四時行焉」兩章,

再申一義。

竊以為兩章互為表裏,共申 天德。 蓋前者不逝,則後者不生。

再者,

分「晝夜」而為一日,歷「四時」而成 一年,故而「不舍晝夜」正是「四時行 焉」之微觀或動力也。

• 各取三句,總結兩章,不亦宜乎﹕ 逝者 如斯,百物生焉。 不舍晝夜,四時行焉。

天何言哉,余欲無言!

(56)

總結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我擬提出四大 重點,各給一個好玩的名目﹕

開卷有益 →大量閱讀 (積蓄語料,考核常識。)

漱玉含珠 →適量背誦 (含英咀華,滿口芬芳。)

左右互搏 →開放討論

(讓學生分別從正反的角 度討論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尾巴搖狗 →精講細賞

(讓金字塔的頂層帶動底 下兩層的積極建構。)

(57)

在 本 講結 束 之 前

, 點 錄 一 首 我 在 大 學 那些 年 很喜 歡 的一 首 與

「 情

」 有 關 的詞

纖 雲 弄 巧

, 飛 星 傳 恨

, 銀

漢 迢 迢 暗 度

。 金 風 玉

露 一 相 逢

, 便 勝 卻 人

間 無 數

鵲 橋 仙

柔 情 似 水

, 佳 期 如 夢

, 忍

顧 鵲 橋 歸 路

。 兩 情 若

是 久 長 時

, 又 豈 在 朝

朝 暮 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主頁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財務管理 > 學校財務注意 事項 > 學校及其教職員收受利益和捐贈事宜參考資料 ). EDB ScExO Ind Prog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主頁 > 培訓課程 > 課程講義 >

教育局網頁 www.edb.gov.hk > 課程發展 > 課程範疇 > 全方位學習. 與津貼有關的重要資訊 會通過聯遞系統 Communication and Deli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