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文摘要查詢系統為資料庫,搜尋而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文摘要查詢系統為資料庫,搜尋而得。 "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㆓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將分㆕個部份進行。第㆒節探討非營利組織與社會行銷的理論 概念,包括定義、特性與功能;第㆓節整合社會行銷策略規劃之過程,包括社會 行銷環境分析、目標採用者研究、行銷組合規劃與評估方式;第㆔節分析目前自 殺行為之理論與生命線電話諮商服務的重要性:第㆕節為國內相關研究及博碩士 論文的檢閱,並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呈現研究價值、提出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

第㆒節 非營利機構與社會行銷理論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的性質屬於非營利機構,而非營利機構的行銷工作,必須 以社會行銷的理論概念進行規劃,才能以適合機構特性的行銷方式,將服務與理 念傳遞給所欲影響的群眾身㆖。因此,本節將從非營利組織的相關文獻開始探 討,接著進行社會行銷相關概念的整理,以使行銷規劃程序更為明確。

壹、非營利組織的定義與理論意涵

㆒、非營利組織的特性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與營利組織(for-profit organization)意義相 反。但因兩者在文獻㆖的定義範圍廣泛,因此不易整匯出㆒個明確的定義。陳金 貴(1994)指出,「非營利組織」㆒詞源於美國國內稅制法條(Internal Revenue Code , IRC),其文提到對於為公共利益而工作的團體給予免稅之鼓勵,這些團體即通稱 為「非營利組織」。Kotler 與 Andreasen(1987)則認為非營利機構應具備兩大特點:

(㆒)希望能影響群眾行為(㆓)除了追求本身利益之外,也謀求目標群眾的利 益,而最終之目的在於造福社會。雖然非營利的定義各界用法不㆒,但綜歸而言,

非營利組織具有七大特性,包括:正式的組織、民間組織、志願性組織、盈餘不 能分配之組織、公共利益屬性之組織、自我管理的組織、得以減稅或免稅之組織

(2)

(㆜文郁,1998)。

㆓、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

關於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近年研究多以各國民營化、市場化的趨勢為探 討面向。㆜文郁(1998)以政治、經濟、社會㆔層面,整合出不同面向所指之理論 基礎脈絡,如表 2-1:

表 2-1 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

探討層面 理論

政治層面 第㆔者政府論 市場失靈理論 經濟層面

政府失靈理論 志願主義 社會層面

志願失靈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㆒)以政治層面言:

「第㆔者政府論」(the third party government)認為,部分公共服務需仰賴非政 府的機構或政府代理㆟提供。同時,藉此可增進政府公共服務的角色與功能,防 止其權力過度擴張。

(㆓)以經濟層面言:

市場失靈理論又稱為契約失效理論(contract failure)。此理論認為對生產者而 言,消費者處於市場的不公平㆞位,在資訊與專業知識㆖居於弱勢。因此,非營 利組織不分配盈餘的特性易獲消費者之支持與認同。政府失靈理論的論點則認為 非營利組織可以補政府功能之不足,成為政府之外,將捐贈行為轉化成不同滿足 不同需求的㆗介團體。同時,非營利組織的自發性,也將在相同支出㆘,使更多

㆟受惠於公共服務的高效能組織。

(3)

(㆔)以社會層面言:

從志願主義(voluntarism)角度探討,可發現㆟們參加非營利組織是基於:利 他主義、自我實現、受社會化影響而體認參與非營利組織是自己的責任的動機

㆖。若從志願失靈(voluntary failure)的理論探討,則指非營利組織將因公益㆖的不 足、特殊性、父權性、業餘性,而先㆝受限。

㆔、非營利組織的類型

非營利組織具有多樣的理論基礎,因此,非營利組織可說是㆒個包含各種不 同型態組織的統稱。在組織類型的分類基礎㆖,非營利組織在不同理論背景與研 究目的㆘,所使用之分類標準各有不同,而呈現著多樣的型態。但是,最基礎的 分類標準為單㆒與雙元分類標準(㆜文郁,1998)。

(㆒)單㆒分類標準

單㆒分類標準最常以組織的功能為分類標準,許是詳(1984)歸納國外學者 Simth、Salamon 與 Drucker 等㆟的分類,將非營利組織依單㆒標準區分為:組織 功能、資金來源、受益者㆔類,詳細型態區分如表 2-2。本研究對象台北市生命 線協會依據單㆒分類標準,屬於以顧客導向組織。至於資金來源以私㆟為主。

表 2-2 單㆒標準的非營利組織㆔種類型

顧客導向組織 公眾導向組織 會員導向組織

主要受益㆟ 顧客 大眾 會員

創始㆟ 個㆟ 政府 個㆟

主要資金來源 私㆟、政府 政府 私㆟

範例組織 大專院校、博物館 公立醫院、警政機關 政黨、商會 資料來源:許是詳(1984)

(4)

(㆓)雙元分類標準

雙元分類標準即以資金來源與被控制程度區分(張在山,1991;引自㆜文 郁),如表 2-3。在資金來源方面,分為捐贈型與商業型兩種。捐贈型指收入多為 捐贈而得;商業型指收入多透過機構提供服務獲取。在控制力量來源㆖,分為互 益型、企業家型。互益型指組織由其使用者控制;企業家型則指機構由㆒個永久 且專業的經理㆟機構所運作。本研究分析對象台北市生命線協會在雙元分類㆘,

屬於捐贈-企業家型。其資金多由捐贈而得,並由㆒專業經理機構規劃運行。

表 2-3 雙元標準的非營利組織㆕種類型 控制力量來源

資金來源

互益型 企業家型

捐贈型 捐贈-互益型 捐贈-企業家型

商業型 商業-互益型 商業-企業家型

資料來源:㆜文郁(1998)

㆕、非營利組織的角色與功能

關於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功能的相關探討文獻為數眾多,㆜文郁(1998)歸 納學者 Kramer(1981)、孫本初(1994)、張英陣(1995)之論述,將非營利組織之 角色與功能整理成如㆘六個項目:

(㆒)開拓與創新

1. 對社會需求體驗敏感

2. 因組織彈性,可提供創新構想,因應社會所趨。

3. 具備功能自發性、民主代表性、㆟才多樣性。

4. 可由實際經驗,訂出推行社會運動的策略。

(5)

(㆓)改革與倡導

1. 深入社會階層,瞭解社會政策之偏差。

2. 透郭輿論與相關社會活動,促成社會與政策之改革。

3. 運用服務經驗,敦促政策之制訂與修正。

4. 擔任社會體系與政府組織之監督者與批評者。

(㆔)價值維護

1. 主動關還少數、弱勢團體。

2. 激勵民眾對社會事務的關心。

3. 以參與、倡導之精神改造社會。

4. 維護社會正面價值觀。

5. 培育社會領袖菁英。

(㆕)服務提供

1. 基於社會所需,執行政府未做、不易做之事務。發揮空隙彌補之角色。

2. 提供民眾接受更多服務的機會。

3. 尊重㆟權。

(五)社會教育

1. 藉由各類傳媒,傳遞新觀念或導正社會錯誤觀點。

2. 補充學校教育之不足。

(六)代行政府職權

1. 反映民眾需求、彙整民意。

2. 代行政令宣導、協助行政工作。

五、非營利組織之行銷

將行銷觀念擴大應用在非營利組織源起於 1969 年,由 Kotler 與 Levy(1969)

提出,後來形成「社會行銷」(social marketing)的概念。非營利組織行銷的應用至

(6)

今發展已趨成熟,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之非營利組織或政府單位(Kotler &

Amstrong ,1991)。因為非營利組織同樣需面對市場問題、目標群眾態度轉變、資 金募集等問題,因此必須經由行銷策略解決。再者,非營利機構運用市場區隔、

促銷、推廣等行銷觀念,來面對所需服務的對象,即使服務目標不同,都能使其 產品更新、使命達成,吸引更多目標群眾與捐贈者。因此,非營利組織進行行銷 工作,將可使組織與服務具有㆘列優勢(Kotler,1997):

(㆒)吸引更多資源:包括協助者,如:志願工作者與作㆟員投入,以及與資金 贊助者。

(㆓)資源規劃更適切:在行銷策略規劃時,組織內部需將資源重新分配、計畫,

以使發會最大效益。

(㆔)宣導工作容易推動:經專業的行銷策略與推廣計畫施行,能夠使組織與推 展之理念傳遞,並進而使大眾接受該組織的理念,進而支持組織之工作。

然而,因為非營利機構所面臨的行銷環境與營利性機構有所不同,而且更為 複雜及困難,所以在非營利機構進行行銷工作時,所面臨的環境挑戰包括以㆘五 項:

(㆒)理論㆖,非營利機構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但此財物目標對非營利性機 構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非營利機構又必須兼顧其他的目標,故其目標 是多重的。在設定時須相當謹慎。

(㆓)因非營利機構不能保留盈餘,所以能承擔的風險有限。

(㆔)非營利機構面對直接大眾,至少包括採用者及捐贈者,故需同時注意兩者 的反應,責任較多。

(㆕)對於競爭者,可能會採取合作或相互競爭的策略,使其競爭的環境與條件 更為複雜。

(五)非營利機構通常會引起大眾較多的注視,而承受較大的社會壓力。

因此,非營利機構雖然需要行銷工作協助其達成社會理念的傳遞使命,然而 在規劃與進行行銷工作時,所面對的任務與挑戰也相對增加。所以關於非營利機

(7)

構之社會行銷之理論意涵與策略規劃工作,本文將於第貳部分進行詳細探討。

小結

關於非營利組織的探討,以理論言:非營利組織的多元理論基礎,提供此類 研究相異的研究面向,並證明此類研究的重要性,而其多樣的角色與功能,也發 揮極大的社會價值。以實務言:在本研究㆗,研究分析對象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屬於單㆒分類標準以顧客導向的組織。資金來源以私㆟為主。在雙元分類㆘,屬 於捐贈-企業家型。其資金多由捐贈而得,並由㆒專業經理機構規劃運行。而協 會的工作目的即在因應社會不同議題,進行自殺防治工作。其能對社會大眾之困 擾具有較高之敏感度,同時希望經由不同的管道,使民眾重視生命,不輕易自殺,

在服務的提供㆖,也因其便利性與專業性,較之政府相關心理衛生單位有效率,

發揮了非營利組織之社會功能。此外,為了使理念能夠推展,運用行銷策略,將 自殺防治之工作與使命落實,規劃㆒組協會適用之行銷策略,實為必要之工作。

貳、社會行銷之定義與意涵

社會行銷重視推廣社會的理念與行為,並非具體的產品。社會行銷的觀念,

是由 Kolter 與 Zaltman(1971)首先提出,指應用行銷的原則與技術來推動社會議題 與理念。經過之後多年的爭辯與討論,社會行銷逐漸被行銷學者認定是「㆒種社 會變革的管理技術」,其㆗包含社會變革方案的設計、執行與控制,其目的在提 昇某㆒個或數個目標群體對於特定社會議題或理念的接受度(耿筠、黃俊英,

1996)。

在美國,政府機關已經針對許多社會問題之領域,應用社會行銷技術來促進 社會行動,例如:美國農業部門對食物券(food stamp )計劃的推廣、癌症、預防 森林火災、牙齒保健、交通安全、酒精㆗毒、兒童虐待、家庭計畫、飢荒以及環 境保護(翁政興,1991)。此外,有許多公司部門與非營利機構成功應用社會行銷

(8)

的方法推廣理念,例如醫院協會對兒童防疫注射、同性戀的防治觀念等醫療保健 工作,以及非營利機構應用行銷觀念進行募款活動等(鄭麗嬌,1995)。而社會 行銷方案也廣泛運用在心理健康與心理衛生方面,例如:促進同性戀患者參與預 防諮商(Fisher & Douglass ,1996)、呼籲大眾參與公共健康方案 (Bryant & Carol, 2001) 等,這些運用社會行銷方案個案之成效多良好。因為社會行銷之理論發展 已有㆔十餘年,其相關概念與研究之探討數量可觀,因此,本研究將僅就相關定 義、特色及與策略之部分進行討論。

㆒、社會行銷的定義

1971 年,在 Kotler 與 Zaltman ㆒個研究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的計畫㆗,「社 會行銷」㆒詞首度出現,「社會行銷」(social marketing)的基礎為行銷理論(Kotler &

Levy,1969)。簡單來說,就是將行銷概念廣泛應用在社會與政治生活㆗(Mac Stravic,2000)。Kotler(1969)認為,行銷(marketing)指的是㆒種社會或管理性的過程,

個㆟與群體可經此過程創造、交換產品及價值,以滿足需要與慾望。美國行銷協 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 則於 1985 年指出,行銷為「理念、產品 與服務之分配、促銷、定價及其概念之規劃和執行的過程,此過程之目的為同時 創造組織與個㆟之滿足」(Bennett,1988)。傳統㆖,行銷的觀念與技術多應用於各 種營利產品或服務㆖,具有「使用者導向」(user-orientation)的特色(Crompton &

Lamb,1986),以使消費者需求滿足與企業的利潤最大化(Bennett,1988;許長田,

1977)。

最早將行銷觀念延伸至醫院、學校、政府機關等非營利機構領域,出現在 1969 年 Kotler 與 Levy 於《行銷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 )㆗,對於行銷方式是 否可應用於社會問題、服務、理念、非營利組織或社會運動等面向的探討裡(Mac Stravic,2000)。其擴大行銷觀念,指出行銷的產品可包括有形產品、服務、㆟物、

組織、理念五種。社會行銷概念則在 60 至 70 年代間發展。因當時美國許多社工

(9)

機構與非營利組織,受到公共組織民營化(privatization)、同質團體資源競爭、大 眾傳播媒體與公共輿論普及,所形成的消費者導向趨勢、科技技術進步的影響,

需要以企業行銷手法推展活動與建立形象,社會行銷概念於焉成形(Kotler &

Levy,1989)。

Kotler 與 Zaltman(1971)認為,「社會行銷是為有效使特定群體採行某㆒社會 觀念與措施,而設計、執行與控制的㆒系列行銷計畫」。即社會變遷目的達成,

須經由社會變革的管理技術、方案設計、執行與控制,以增進目標群體對某㆒社 會議題與理念的接受程度。此觀念即將行銷從過去的生產(production)、產品 (product)、銷售(sale)、顧客(customer)導向,發展至社會行銷的層面,著重理念(idea) 及服務(service)的概念(Kotler,1991)。即社會行銷為「訂定計劃的設計、執行與控 制,以影響社會觀念可接受的程度,並涉及產品計劃、價格、溝通、分配及行銷 研究的因素」。社會行銷可以將有關㆟類行為的知識擴展為有益社會執行的知識。

較之以商品為主之行銷理論,社會行銷不是㆒個新的概念(Goldman,2000)。

惟其著眼於社會與公共服務的觀念㆖。在社會行銷過程㆗,消費者不需為產品或 服務付費,但需要社會大眾支持,而產品或服務常被潛在顧客認為是沒有價值 的,並必須同時對消費者與募款單位進行不同的行銷,且因需求多為消費者所不 欲而使得資源取得不易等(Webster,1975;轉引自關尚仁,1998)。因此,若從理論 的觀點相較,㆒般行銷與社會行銷理論的差異在於:

表 2-4 商業行銷與社會行銷理論的差異

(10)

行銷類別 比較面向

行銷 社會行銷

執行單位 營利公司 非營利組織

發展層面 經濟面向 社會、心理面向

組織目標 促成銷售 為能教育大眾

受眾行為 促成購買 為影響學習

行銷目的 創造公司利潤 達成組織使命

產品 有形商品或服務 無形觀念、態度或行為

價格 經濟價格 社會或消費者成本

公共監督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社會行銷概念發展至今,各家學者對其定義雖些有所異,但綜其所指,社會 行銷即是應用行銷的技術與原則,對社會議題與理念加以推動,以達成非營利或 社會性的目的。其以系統性的方式,透過媒體或相似於商業廣告的行銷策略,以 說服某㆒特定群眾採取某種理念或行為(Andreasen,1995;Guidotti & M.D, MPH.et al., 2000)。

社會行銷的重要性至今已不容置疑,特別是用在健康行為提倡、政府宣導與 勞工行為㆖(Mac Stravic,2000)。其於發展之初多應用於與家庭相關的計畫㆖,近 來則普遍運用在促進社會行為改變的計畫設計㆗。因為,社會行銷最終的目的即 在影響目標群眾的自願性行為,以增進社會㆗個㆟的福利(Andreasen,1995

; Bryant, 2000),其理念即是使消費者相信,採取新的行動會比原來的更有利 (Goldman,2000)。因此,社會行銷方式,不僅止於說服性廣告或行銷買賣,而是

㆒種資料導向的管理策略,應用行銷原則與技術,加㆖分析與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與欲求,所設計的㆒套方案,以造成自發性的行為改變(Bryant , 2000)。

(11)

㆓、社會行銷的特色

社會行銷是促進社會變遷的策略,其應用商業行銷的方法,對㆒個經過設計 的方案,加以分析、計劃、執行及評估(Andreason ,1995),是㆒種表示組織將社會 行銷產品推展至受眾的動態過程的概念(鄭宗政,1998)。在此過程㆗,社會行 銷研究的基本要項包含:消費者取向、行銷與交換概念的運用、行銷組合(4P)、

市場區隔、設計提供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及服務等部分 (Bryant , 2000)。因為,

㆒個成功的社會行銷計畫,來自於對消費者行為改變的測量及檢測,還有組織持 續檢查其是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即消費者研究有助於了解消費者對產品、價 格、通路、促銷的認知,之後才能用適當的促銷方式達成行為的改善,提供㆒個 解決問題的新方向,使組織有促使受眾採取適當行為的方式(Bryant , 2000)。因 此,社會行銷的研究要項不但是行銷計畫所需,同時也呈現了社會行銷的特色 (Bryant, 2000),包括:(㆒)目標群眾為取向、(㆓)以行銷的概念及架構去設計 改變行為的方案、(㆔)要與既有認知競爭、(㆕)著重以調查方式了解目標群眾 的需要與需求、(五)對群眾進行市場區隔,並慎選目標群眾、(六)持續偵查與 檢視方案㆗應用的技巧能否達成計畫目標。其意涵如㆘所述:

(㆒)目標群眾取向(consumer orientation)

社會行銷不變的核心原則就是了解目標群眾的需求,並設計能滿足其需求與 欲求的產品,以影響其行為(Bryant , 2000)。Kotler 與 Roberto(1989)指出,社會行 銷計畫㆗所指稱之「目標群體」(target adopter),就是商業行銷㆗的消費者,即為 社會行銷者(change agent)所要改變的對象,包括個㆟、團體或組織;而針對不同 的消費者加以分析,將利於行銷工作的進行。目標群眾取向之目的在於,因社會 行銷方案的規劃,都包含㆒個行銷者欲以社會行銷技巧而使目標群眾改變的「目 標」(cause)(Kotler & Roberto,1989)。Kotler 與 Roberto(1989)認為目標的型態可分 為:促進認知改變、促進行動改變、促進行為改變、促進價值改變㆕類,如表 2-5:

(12)

表 2-5 社會行銷的㆕種目標

㆕種目標(cause)型態 對目標群眾之行銷目的 實際執行活動 1.認知改變

(cognitive change)

引起大眾對某種新訊息的知 覺(awareness)。

吸㆓手煙的危害

2.行動改變 (change in action)

在特定時間內採取某種行動 捐血

3.行為改變

(behavioral change)

改變習慣或學習、維持新行 為,使行為長期改變。

戒煙

4.價值改變 (change in value)

改變深層的信念或價值觀 改變對同性戀的偏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㆓)目標群眾行為分析

因此,社會行銷工作㆟員希望能知道所有相關於行為改變的事情,像是消費 者的渴望、價值觀、信念、態度與最近的行為模式,以及外在社會、文化、環境 因素與㆟際間的因素。因之,社會行銷的目標群眾取向,較之其他行銷管理策略,

使用得更為廣泛;如健康照護行銷,便特別著重以服務為㆗心 (Bryant , 2000) 。 行銷並非只是銷售與廣告(Kotler,1999),目標群眾取向與銷售這兩種信念甚至是 對立的。因為,銷售策略是為了行銷結果,而目標群眾取向則始於消費者的需求 與價值㆗,並整合至行銷計畫裡,以滿足其欲求為目標(Cooper,

1994)。Kotler 與 Andreason 指出,成功的目標群眾取向應用在於組織對目標市場 的充分了解,並經由設計、傳播、定價、競爭等方式,傳送合適的訊息(Kotler&

Andreason,1991)。因此,社會行銷㆟員需要發展教育計畫或提供服務,以滿足目 標群眾需求。這是社會行銷產品的主要特色,也是為何如健康傳播等社會行銷領

(13)

域,多以說服策略與基本教育來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Bryant, 2000)。這些行銷當 然必須符合消費者與社會的福祉。因為,目標群眾的㆒些行為會與社會利益衝 突,社會行銷㆟員的責任便是提供設計與傳達訊息,以維持或增加社會福利 (Duncan, Ginter & Swayne,1998)。

(㆔)使用行銷全面性概念的架構

使用行銷全面性概念的架構(use of marketing’s full conceptual framework),即應 用商業的行銷觀念發展與實行計畫,是社會行銷的另㆒個特色(Bryant , 2000)。社 會行銷㆟員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再尋求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在此交換過程

㆗,目標群眾是行銷架構的㆗心,要以最小的付出獲取最大的滿足(Kotler &

Armstrong, 1996)。此行銷過程包括五個重要的概念(Bryant , 2000),而這也形成為 達成目標而連結各項行銷要素的行銷活動。其㆗,除了競爭者之外,即為行銷之 4P。此五個概念包括:

1. 產品(product):欲行銷的行為。

2. 競爭者(competition):現有的行為模式。

3. 價格(price):交換此項產品與信念所需的社會情感與財政支出。

4. 通路(place):交易如何產生以及行為如何落實。

5. 促銷(promotion):活動應用及如何促進交易。

(㆕) 目標群眾調查(consumer research)

㆒個協調的行銷計畫立基於分析目標群眾對行銷㆕ P 的感知,及此㆕個變項 間的交互作用。因此,社會行銷㆟員必須仰賴目標群眾分析。因為,對消費者的 重視使得社會行銷㆟員要了解目標群眾對產品利益、價格、競爭者利益、成本與 其他影響行為的因素的感知(Bryant , 2000:164)。如行銷某種健康保護行為,便需 仰賴社會與行為科學以引導調查與繼之的計畫設計(Middlestadt, Schechter, Peyton

& Tjugum,1997 )。林東泰(1996)指出,關於社會行銷之目標群眾的行為研究,

通常使用「形成性評估法」(formative research),是為了定義與決定行銷過程㆗優 先事項之順序,再依次設計出可行的促銷計畫。調查研究即要了解消費者行為的

(14)

可行性與必要性。若是針對青少年的健康計畫,則需考慮青少年的信念、生活形 態等變項。在社會行銷㆗,目標群眾研究用以確定對目標受眾行為有極大影響性 的因素,如:對感覺的了解、嚴肅性、自我效能、社會規範、信念與價值及先前 行為(Middlestadt, Schechter, Peyton & Tjugum,1997 )。行為取向使計畫者可以設計針 對特殊市場區隔受眾的行為計畫。(Middlestadt, Schechter, Peyton & Tjugum,1997 )。

而規劃行銷方案前,進形式前的調查評估,將可達成如㆘的幾個主要功能(林東 泰,1996):

1.了解行銷對象的需求及現況,並掌握目標群眾的習慣。

2.可以掌握與評估外在環境的限制,以及找出干擾因素。

3.掌握資源。

4.了解環境的規範與文化價值。

(五)閱聽眾市場區隔(audience segmentation)

社會行銷的另㆒個特色,是著重以目標受眾選擇進行市場區隔(Bryant , 2000)。目標群眾區隔是指將㆟口以不同特徵加以分隔的過程,這些特徵將影響 行銷效果。如付出價格的意願、對發言㆟的信賴程度等。因為,執行市場區隔將 有助在行銷過程㆗掌握目標群眾的特性,包括:

1.區隔可使其將握有之資源,切實㆞傳送給次級團體。對這些團體的清楚描 述,可使計畫者決定區隔與目標。

2.區隔可以找出接近每個目標群體最好的方法。每個區隔群體對於受吸引的 利益是不同的,像是願意付出的價格、接觸傳播的最佳管道或是對不同促銷 策略的接受性,都有所差異。

(六)持續偵測及再檢視(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revision)

持續的檢測效果與變化是社會行銷過程重要的㆒部份(Bryant , 2000:165)。在 以滿足目標群眾需求為前提的行銷計畫㆗,唯㆒㆒個確定是否達成需求的方式就 是持續了解目標群眾接受服務的感覺。因為,再檢視可以了解活動的效果及是否 有持續的必要性。社會行銷㆟員時常從廣泛的行銷策略㆗,檢查目標受眾對某㆒

(15)

處遇的反應,以分出不同的訊息與素材。

㆔、社會行銷的功能

對非營利機構而言,運用社會行銷可影響目標群體產生某種志願行為,以便 促進個㆟或社會福祉之特殊目的。因為,社會行銷包含六個主要功能(Andreasen, 1995;Bright, 2000):

(㆒)研究功能:探討影響㆟類行為的因素,以及不同計畫方案之差異性。

(㆓)發展性功能:設定產品、㆞點、價格等計畫方案,從而改變個㆟之行為。

(㆔)溝通功能:創造適切之訊息,並選擇傳播管道,期待能使傳播更順利,並 減低行為改變之阻力。

(㆕)監控功能:確認所傳播之觀念,是否真正為目標群體所接收。

(五)確認功能:增強觀念改變者的知覺,確認改變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六)鼓勵與引發的功能:鼓勵成功的改變者,進㆒步支持計畫贊助者,以便繼 續推動計畫方案。

綜㆖所述,本研究以社會行銷之執行與功能要項分析,台北市生命線協會規 劃社會行銷推廣方案,將可以達成㆘列目標:

(㆒)藉由推廣活動以改變或影響目標群眾的行為,減低自殺意念。

(㆓)因組織資源有限,在執行方案必須兼顧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的條件

㆘,經由目標團體的選擇,並且結合可能的資源與團體,將可使成效發揮 最大。

(㆔)社會行銷策略最重要的便是要掌握顧客導向(customer-oriented)。因此,機 構必須探索目標群眾個㆟之價值、信念、生活形態等,可將個案資料效益 發揮最大。因為相對於社會行銷者所推銷的行為或觀念,社會行銷者所推 銷的行為或觀念與傳統固有的價值觀或行為,形成㆒種競爭關係。機構在 既行行銷工作規劃時,除了解欲推銷的觀念之外,應同時了解目標群體的

(16)

對原本行為之想法或價值觀。

(㆕)社會行銷之行為改變策略包含㆒般商業行銷的產品、價格、通路、推廣要 素。可使機構重新思考其服務之定位與特色。

(五)因為社會行銷必須透過市場行銷與區隔策略策略,以便進行方案規劃、前 測、方案評估等。因此機構可以將所擁有之資料做出最有意義的分析,同 時找出資料收集未全之處,進而形成完整之機構行銷資料庫。。

(17)

第㆓節 社會行銷策略規劃

策略(strategy)的觀念始於 1950 年代,最初由哈佛學院之學者應用於組織學的 領域,其後便廣泛為美國企業界所採用,引起企業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的 盛行與各界的重視。關於策略的定義相當廣泛與分歧,具有多面向的特性。需依 應用所需之項目,而決定採用之策略。因此本研究適用之策略意涵是「為了達成 組織的基本目標而設計的㆒套統㆒協調的、包含廣泛的及整合的計畫」(司徒達 賢,1995)。 而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是指組織決定其主要目標的㆒組概念 (concept)、程序(process)及工具(tools),並為達此㆒目標而釐定各項策略,以規範 所需資源的取得、使用與處理(㆜文郁,1998)。而進行策略規劃的優點有㆔:

1.可為組織預期未來外部環境的問題與機會。2.為組織全員提供明確之組織目標 及方向。3.提高組織績效與員工滿足感。

因為策略規劃在許多程序㆗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在非營利機構的社會 行銷工作㆗,行銷策略的規劃是所有行銷工作的基礎,待策略確定後,才能依此 推展相關活動,並進行評估。Kotler(1989)指出,非營利機構在進行社會行銷時,

必須思考:社會行銷是否引起目標群眾的注意?制定社會行銷之計畫與目標時,

如何能夠切㆗目標群體?在特殊行銷議題的處理㆖,如何與機構的目標結合或發 展?這些問題,都必須經由社會行銷策略規劃,擬定機構議題方案,才得以處理。

本節將依照 Kotler(1989)之社會行銷策略規劃過程,逐項討論規劃台北市生命線 協會之推廣策略時,必須執行之行銷項目。

壹、社會行銷管理基本程序

社會行銷源自於行銷觀念,而關於行銷過程之探討有許多不同的模式。因 此,在形成社會行銷方案規劃程序前,此處將先就目前較多研究採行之社會行銷 方案規劃程序進行探討,以找出適合本研究個案之策略規劃方式。

(18)

㆒、社會行銷管理程序

由前述社會行銷定義與特性的分析可知,社會行銷是㆒種社會性和管理性的 過程,個㆟與群體可經由此項過程,彼此創造產品交換的價值,以滿足其需要與 慾望。社會行銷也是改變大眾行的㆒種策略,㆒方面延續了傳統社會改革方案㆗

計畫整合與運作架構兩項優點,㆒方面也運用了現代溝通與行銷技巧(Kotler &

Eduarod,1989,引自思紋,p.43),使目標群眾更能接受新的社會理念與習性。因 此,在機構設計與規劃社會行銷方案時,必須同時重視目標群體所處之社會環 境,以及與目標群助相關的各種調查,而對機構本身的組織情況、服務或理念的 意涵分析,也同等重要。在關於行銷與社會行銷策略規劃的研究㆗,其㆗以 Kolter 與 Roberto 於 1989 年在”Social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Public Behavior.”(社 會行銷:改變大眾行為的策略)㆒書㆗提出的社會行銷管理的基本程序較為完 整,也較廣為相關主題之研究者所採用。其將社會行銷過程分為㆕大步驟,包括:

(㆒)、分析社會行銷環境 (㆓)、研究與選擇目標採用者

(㆔)、設計社會行銷策略與(2)執行行銷組合計畫 (㆕)、方案組織、執行、控制、評估

但是,因為 Kotler 在行銷策略規劃與組合計畫之執行部分,並未特別分開討 論,因此以圖呈現時,兩者是並列呈現的(黃俊英,1993),如圖 2-3 之左圖所 示。此外,此架構可同時應用於不同領域之社會行銷研究㆗,而非只能引用於特 定主題的探討㆖,所以在進行社會行銷策略之評估或規劃時,此程序可成為研究 個案架構設計之藍圖(黃俊英,1995)。因此,本研究也將依 Kotler 與 Roberto(1989) 之社會行銷管理程序為基礎,進行台北市生命線協會之社會行銷推廣方案之規 劃。

(19)

㆓、社會行銷個案分析架構

國內學者黃俊英於 1995 年曾以此為個案研究之架構,進行「社會行銷:台 灣成功的個案」之研究,並將 Kotler 與 Roberto(1989)在㆖述書㆗之章節與內容,

依照架構之程序步驟逐㆒套入,配合 Kotler 與 Roberto(1989)之社會行銷管理的基 本程序,而發展出社會行銷的個案研究架構,如圖 2-1 所示(黃俊英,1995 p. 40) 圖左之實線部分之架構即為 Kotler 與 Roberto 的行銷管理基本程序,而右邊虛線 架構部分即為黃俊英所修訂之社會行銷個案研究架構圖。此架構之程序包括:

1.在分析社會行銷時,必須先進行社會行銷研究,再配合社會行銷環境,並 配合社會產品的擴散分析。

2.在研究及選擇目標採用者時,需分析目標採用者的行為。

3.在設計社會行銷策略與執行社會行銷組合時,必須從設計社會產品、管理 成本開始,同時為使產品可為大眾所接觸到,必須藉由大眾媒體與選擇性媒 體溝通,或是經由㆟員溝通;在執行時,則需管理服務之傳遞與目標採用者 之滿足,以觸動目標採用者之行為,或動員影響力之團體。

4.在方案組織、執行、控制、評估時,需發展社會行銷計畫,以及組織、控 制、評估社會行銷方案。

1. 社會行銷研究 2. 配合社會行銷環境

(20)

圖 2-1 社會行銷個案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Kotler & Roberto(1989), Social Marketing:Strategies for Chaning Public Behavior. N.Y.: The Free Press.p.39-40.(改編自黃俊英,1995,p.39)

Kotler 與 Roberto(1989) 提出的社會行銷管理程序廣為研究者使用(黃俊英,

1995),而黃俊英(1995)更配合此程序,將 Kotler 認為在社會行銷規劃流程㆗,所 需執行之工作逐項列出,使得整個程序及工作項目更加完整。然而,每個不同的 非營利機構,因其所欲行銷之理念不同,所處之環境條件有異,在實際需要執行 的行銷工作項目㆖,也都有個別差異與緩急狀況,無法完全如書㆗所列。因為,

社會行銷的範圍很廣,活動之間的差異性都很大;其所推出的社會產品對其目標 採用者而言,涉入程度的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採用架構前必須做適當的修正。基 於此因,本研究將以 Kotler 與 Roberto(1989)之社會行銷管理程序為基礎,配合行

分析社會行銷環境

研究與選擇目標採用者

設計社會行銷策略

執行社會行銷組合計畫

組織、評估、控制、執行

4. 分析目標採用者的行為

5. 設計社會產品 6. 管理採用的成本 7. 使社會產品可被接觸 8. 經由大眾媒體溝通 9. 經由選擇性媒體溝通 10.經由㆟員溝通

11.管理服務之傳遞與 目標採用者的滿足

執行社會行銷計畫

組織及執行社會行銷方案 控制社會行銷方案

評估社會行銷方案

(21)

銷工作細目,探討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的行銷推廣策略之實際所運用之規劃程序。

貳、社會行銷策略規劃

由 Kotler 與 Roberto(1989)之社會行銷管理程序可知,社會行銷最基本的方法 是獲取環境資訊。而其他的策略規劃方法依序為:產品發展與市場研究、推廣工 具的應用,以此逐步的加入社會行銷策略㆗,非營利機構便可脫離社會溝通的階 段,進入行銷推廣之領域(黃俊英,1995)。

㆒、社會行銷環境分析

(㆒)行銷環境分析的重要性

Fine(1990)認為,非營利機構觀念宣導的目的在於促成社會行動,即指從問 題形成、理解、概念(idea)化到信念(belief)形成、產生行動議題(issue)與支持理由 (cause),最後達成社會行動與社會變遷的過程。因為,某種理念的成形,必有其 相關的社會背景因素;因此,社會行銷㆟員在推廣新的社會觀念時,必須先了解 體整體社會文化條件對此觀念的接受程度,以分析此觀念或社會產品是否能為大 眾接受,並形成社會行動力量。

所以,在進行社會行銷策略規劃之前,若能了解社會行銷環境,將能預知社 會動向與環境改變對組織本身以及目標群體的影響,並配合社會改變的脈動而調 整社會行銷計畫,以擴展並保持此計畫對目標群體的影響性(Kotler & Roberto, 1989)。林東泰(1996)指出,社會行銷環境的範疇可分為:

1.個體環境:屬於組織層次環境,包括組織環境與任務環境。

2.總體環境:包含整體環境與全球環境。再依各多元變項細分之。

Kotler & Roberto (1989)則認為,影響社會行銷環境因素的主因約有:1.㆟口 統計變項、2.經濟、3.政治、4.法律、5.科技、6.社會文化等六項。社會行銷者必 須分析這六種力量對其活動的助力與阻力(黃俊英,1995),此部分也是社會行 銷相較於傳統社會改革技術最大的特性(葉旭榮,1998)。討論行銷環境因素是

(22)

為了因應這些變項,訂定出最有效的行銷策略。在行銷界常使用之 SWOT 模式,

不但考慮了行銷環境㆗的有利因素,也發掘了不利條件,可協助在社會行銷規劃 進行時,以往之研究者較擅於掌握有利社會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但對確認 不利條件(definition of constraints),卻較易忽略的缺點。

(㆓)SWOT 模式

在實際的行銷環境分析方式㆗,Anderews 的 SWOT 模式,是目前行銷策略 分析㆗最廣為使用的㆒種(鄭政宗,1998)。SWOT 模式是策略規劃的㆒種,以

㆒套概念的方式說明策略形成的過程。其分析項目包括:Strength(優勢)、Weakness

(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點)、Threats(威脅點),前兩者(Strength、Weakness)

即在分析組織內部環境與行銷產品的優勢與劣勢,後兩者則針對外在的行銷整體 之社會、經濟等環境條件,進行機會點與威脅點的探討。其分析此㆕項因素後,

才能掌握行銷進行時的利基與問題點。因此,SWOT 模式不僅提供行銷者對自身 行銷產品的自我評量,同時也提供行銷者對行銷環境的評估與了解(林東泰,

1996)。在商業的行銷策略規劃過程㆗,在 SWOT 模式分析之後,將針對其內、

外在環境條件,包括 SO(內部具優勢,外部有機會)、WO(內部具劣勢,外部 有機會)、WT(內部具劣勢,外部有威脅)、ST(內部具優勢,外部有威脅)發 展出不同的因應及行銷策略,如圖 2-2 所示。在組織面臨此㆕種情境時,會有不 同的因應策略。因此組織在行銷策略㆗,必須彈性運用策略,以達成社會行銷目 的。

1.SO 情境:為組織全力發展階段。此時組織具有內、外在優勢,最適於組 織發展。

2.WO 情境:為組織內部改善階段。指組織在外在環境㆖具有有利機會,但 組織內部卻需改善。此時應力求組織結構或環境之改善。

3.ST 情境:為外在競爭情勢。組織內部具有優勢,然外在環境㆖卻具有許多 競爭與威脅,因此需依組織優勢重新定位,並透過新的行銷策略推廣產品或 開展新通路。

(23)

3. WT 情境:為組織調整情境,指內、外在情勢皆面臨危機,需重新尋求內、

外在環境的改善。

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

優勢(S) 弱勢(W)

機會(O) ﹡(SO 策略) ﹡(WO 策略)

威脅(T) ﹡(ST 策略) ﹡(WT 策略)

圖 2-2 SWOT 分析圖(﹡為不在本研究討論範圍之項目)

資料來源:鄭政宗(1998)

關於評估行銷環境的程序,林東泰(1996)認為可以應用如㆘項目進行:

1.先對環境發展趨勢做廣泛性列舉,舉出各種可能的發展趨勢。

2.找出對某㆒種社會行銷最為有利的發展趨勢。

3.分析環境發展趨勢㆗,其他對此主題不利的的衝擊。

4 分析社會大眾對這些發展趨勢,可能產生有利和不利的行為反應。

5.再度綜合分析並預測這些可能的各種有利、不利的行為反應,可能帶來 的新的社會發展趨勢。

6.研究新的環境可能帶來的新的、有利的社會行銷機會。

7.接著,按照預估的不同階段,提出最有利的行銷策略和宣導內容。

如同商品行銷,瞭解外在環境的競爭,是㆒件非常重要事。因為無論是金錢、

時間、空間、心理的競爭等,都足以影響行銷工作的進行,也都足以影響每㆒個 社教活動的行銷效果(林東泰,1996)。因此,本研究將以 SWOT 模式分析台北 市生命線協會的行銷內、外部環境之機會與威脅點的情境探討,分析行銷策略之 背景環境因素,以規劃符合實際所需之推廣方案。

(24)

㆓、目標定位與市場區隔

(㆒)確定行銷目標

在社會行銷過程的規劃工作㆗,首先必需確定問題所在(problem definition)。

因為,能夠掌握問題才能夠確定行銷目標所在,也才能夠進而定位所要行銷的目 標與對象(林東泰,1996)。在社會行銷過程㆗,行銷目標是指此㆒社會行銷策 略的目的,例如是提供資訊的告知(conitive)、情感訴求(affective)、改變態度,還 是改變目標群眾的現有行為。而行銷策略必須以此目的提出不同的方案與技巧,

以使行銷工作推廣的更為成功(林東泰,1996)。此外,行銷目標可分為:1.立即 性效果(immediate effects)2.長期性效果(long term effects),即是為改變目標群眾現有 之狀況進行,還是在於長期教育效果。因為,不同的目標定位層次機影響後續的 行銷策略和行銷行動的展開(Anderson & Kleiner,1995)。

(㆓)市場區隔

Kotler(1991)指出,行銷策略是機構達成目標的基本途徑,而策略的應用包括 了目標市場確定、尋求行銷定位、規劃行銷組合及預算支出等決策性行動。這些 即是「STP」行銷過程㆗的重要工作。因為,當社會行銷者對社會行銷環境與行 銷產品有了深入了解與掌握後,接續步驟即為目標採用者的選擇。社會行銷者必 須了解目標對象與其需求,並利用市場區隔之觀念,依目標對象對方案反應之共 通性將總體目標群再加以區分成各類目標群。在現代策略性行銷的架構㆗,「STP 行銷」,也就是「市場區隔」(segmenting)、「選擇目標市場」(targeting)與「產品定 位」(positing)㆔項,是行銷策略的核心。Kotler(1991)視之為各種類型之機構在市 場㆖獲取策略性成功的有力架構。對本研究之生命線行銷方案而言,此㆔種策略 的應用,亦具有相當的價值。

STP 行銷即為目標行銷(targeting marketing),即在行銷過程㆗,先區分出主要 的市場區隔(marketing segmentation),再從這些區隔㆗,選取㆒個或多個市場 (choose target market),並針對所選取之市場,發展適合之行銷策略(production

(25)

positioning) (Kotler,1991)。其步驟如圖 2-3:

圖 2-3 STP 行銷過程圖

資料來源: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7th.NJ: Prentice – Hall.

市場區隔化即是進行目標群眾之界定與分析,因為行銷對象的不同,所運用 的行銷策略與技巧也有所差異,例如:不同㆟口統計變項的行銷對象,包括不同 年齡層、不同居住㆞區等群眾,便會發展出不同的行銷策略和行銷技巧。因此,

在行銷過程㆗,必須先確認目標對象(target population),才能隨著這些目標對象的 特質,規劃出合於目標對象之行銷策略(林東泰,1996)。特別是因傳播科技的 發達,小眾傳播的觀念逐漸在各式傳播管道與通路㆖形成,所以在擬訂行銷對象 時,目標對象的明確擬定更形重要。

市場區隔的方式是將整個市場經由區隔變數,例如:㆞理變數、㆟口統計變 數、心理及行為變數等,劃分為不同的部分,進而了解各區隔之消費者其數量與 特性。林東泰(1996)指出,Grunig 所提出的 Nested segmentation concepts,將行 銷對象從最基層的㆟口統計變項、㆞理區位、心理需求(Psychographics)、延伸到 個㆟的生活方式、甚至社會的、文化的層面價值觀,是㆒種相當詳細的區隔方式。

本研究規劃之「台北市生命線協會自殺防治工作」方案,目的在宣導生命線 市場區隔化

選擇目標市場

產品定位

(26)

協會電話諮商服務。因此在目標群眾的選擇㆖,在於找出當務之急的需要協助 者,而非將所有的個案都視為欲推廣之目標,因此進行市場區隔是方案規劃前的 重要工作。

㆔、行銷組合

在行銷過程㆗,如何依據目標市場的特性設計正確的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通路(Place)、推廣(promotion)之 4P 行銷組合,是行銷策略成功與否的關 鍵因為行銷要素會在行銷過程㆗交互影響,配合環境變化而產生不同的策略(鄭 政宗,1998),如圖 2-3 所示。因為,成功的行銷過程,即是將正確的產品,配 合好的推廣方式,置放在適當的通路,再以合適的價格售出(葉旭榮,1997)。

然而,社會行銷之產品通常都是無形的服務或理念,且交易過程也不易界定,因 此行銷組合的意念便形薄弱。在 4P 的探討與界定㆖,便更須考量。以㆘將就行 銷組合之項目逐㆒討論:

產品(Product)

價格(Price)

通路(Place)

推廣(Promotion)

(27)

圖 2-4 行銷要素與流程

資料來源:鍾淑娟譯,棚部得博著(2000)。

(㆒)產品(product)

社會行銷的範圍是以「產品」來界定的(張重昭,1985),即凡應用在社會 理念的過程均屬之(關尚仁、鄭如雯,1998)。因此,社會行銷產品是指行銷的 行為、服務或可見的實體。行為像是使目標群眾採取保護行為或禁止具風險的行 為等;服務則是增進㆟們利益的行為。但主要仍在行為目的的改變㆖(Bryant , 2000)。㆒個成功的行銷在於產品必須能夠解決目標群眾的問題,並提供其真正 需要的信念,使之覺得重要。因此,行銷㆟員必須了解目標群眾的渴望,喜好與 其他需求,才能夠發展能夠滿足其需要的產品(Bryant , 2000)。產品設計是建立行 銷組合之基礎,可協助行銷㆟員確認目標採用者的需求及有效實施產品的定位

(黃俊英,1995)。

Kotler 與 Roberto (1989)認為,社會行銷的目標是在將社會大眾原有的行為,

轉變為對社會較有利的觀念或行動,因此社會產品可分觀念、技術及有形物品㆔ 種。在社會產品㆗,觀念包括信念、態度、價值㆔種形式。信念是指「相不相信」 態度是「喜不喜歡」,價值是「值不值得」,如表 2-6 的幾種形式:

表 2-6 社會產品的形式

設定目標市場 市場定位明確化

行銷組合

(2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行銷過程㆗,進行產品定位是規劃行銷組合的首要工作。在為產品定位 時,必須評估的是競爭者(competition)的狀況。因為,產品的利益必須大於競爭 者的利益。而產品定位,即在使產品有最大的吸引力,是增加競爭力的最佳方法,

也是區別於其他產品的積極作法(Bryant , 2000)。

(㆓)價格(price)

以消費者的觀點來看,價格是重要的行銷概念。因為,消費者會考慮要拿什 麼來交換產品的利益(Bryant , 2000),即在社會行銷過程㆗,目標群眾會考慮付出 成本的多少。而目標群眾成本分為:1.金錢 2.非金錢的成本兩類;因為,在社會 行銷產品㆗,部分為直接的金錢交易,有些則免費。但多半的社會行銷產品並不 涉及財務成本,即為非金錢的採用成本。其可區分為(Kotler& Roberto, 1989):

1.時間成本:包括時間、努力等,此時應使目標群眾的運送與等待的時間儘 量縮短。

2.認知風險:包括尊嚴、心理層面等的付出。特別是與生活習慣有關的行為,

消費者越不容易改變。

在價格策略㆗,社會行銷㆟員會利用機會降低成本或使產品更易接受。因為 社會行銷者必須分析社會產品由設計者或生產者,㆒直到目標採用者,這個過程

㆗,所花費的成本有多少,而成本包括有形的與無形的產品,降低成本將有助於 使目標採用者樂於採用。然而,要訂定㆒個合宜的價錢,必須了解目標群眾是否

種類 形式 意涵 實際執行活動(實例)

信念(belief) 對事實的認知,不涉及評價 「癌症可早期發現與治療」

態度(attitude) 對㆟、事、物與觀念的 正、負評價

「計畫生育可使小孩受到 較好的照顧」

觀念 (idea)

價值(value) 對整體事物的對錯觀念

行動(act) 單㆒行動事件 選舉

(practice) 行為(behavior) 建立或修改某種行為 戒煙運動

有形物品(tangible object) 運用具體工具達成行銷目標 開車要繫安全帶

(29)

願意以較多的價錢獲得附加的價值;還是他們會認為價格太低,而不重視產品。

因此,在行銷過程㆗定價的五種目標為:1.是否為最大利潤?2.回收成本如何?

3.目標採用者的㆟數是否最多?4.有無達成社會公平性?5.反行銷的成本,才能 使交換過程更具吸引力(Kotler& Roberto, 1989)。

(㆔)通路(place)

通路是指提供服務的㆞點,或有形商品的通路(distribution) ,即是宣導管道 之選擇;在這些㆞方,目標群眾可以(林東泰,1996)接收到新產品或行為的相 關訊息。研究指出,生活形態(life-path),即目標群眾生活的規律性,是訊息可以 傳布的參考點。社會行銷㆟員想了解的是,在何時而且何㆞,目標群眾最有接收 訊息的心情,並能加以傾聽與回應。通路也指有形貨品流通的管道。同樣㆞,確 定目標群眾何時與何㆞準備購買商品,是很重要的(Bryant , 2000)。

Kotler(1989)認為,社會行銷的通路形式可分為㆔種(引自黃俊英,1995):

1.藉由大眾傳播媒體溝通:

大眾傳播媒體的選擇,須視目標群體的大小而定。若目標群體較多時,

以大眾傳播媒體為通路較佳。在社會行銷過程㆗,大眾傳播指能在㆒定的時 間內將有關社會產品的訊息,如產品如何滿足目標群眾之需求,以及比其他 產品好的㆞方,以告知及說服最大多數的目標採用者。

2.藉由選擇性媒體溝通

相對於大眾媒體,若目標群眾規模較或是對象特定,以及需要有較深入 的溝通情形㆘,可透過選擇性或條件式的傳播媒介,例如:直接郵件或電話 溝通,以密集、細節方式來傳播訊息。

的傳播方式或㆟員傳播 3.藉由㆟際傳播

以㆟際傳播之㆟員溝通方式,在社會行銷過程㆗,具有不同功能;在大 眾、小眾與㆟際傳播㆔種推廣工具㆗,㆟員溝通是最具影響力的,但也是最 昂貴的,因為:㆟際溝通可以在溝通時有各種不同的連續互動,能立即收到

(30)

回饋;並和目標採用者建立全方位的關係;同時使目標採用者產生採用產品 的義務性知覺。

大眾傳播與㆟際傳播兩種管道可相互運用。而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許多 新的行銷通路都可加以應用(林東泰,1996)。例如:捷運站看板、車廂內外廣 告,或是電腦網際網路、BBS 等的使用,都可以將訊息傳遞給目標群眾。

(㆕)推廣(promotion)

推廣即是進行促銷工作。林東泰(1996)指出,商業行銷的廣告促銷方面,

促銷活動是為了創造知名度、提供產品資訊、執行行銷的目的、留住原顧客群、

引起消費者之試用動機、增加消費者使用量及次數、研究消費特質等。然而,在 社會行銷方面,則以鼓勵目標群眾行動參與或態度改變為主要目的,因此相關促 銷訴求需以目標群眾之需求為考慮要點,結合行銷目的,創造能夠吸引社會大眾 的訴求的策略。㆒般而言,有效的促銷策略包含了幾項傳播要素(Bryant , 2000):

1. 每個區隔受眾的特別傳播標的(communication objects)。

2. 引起注意與有效訊息的設計指引。

3. 合適的傳播管道設計。

4. 具可靠性與可信賴性的發言㆟。

因為,社會行銷的產品定位與商品行銷差異極大,因此其推廣策略目標應放 在如何與目標對進行良好的溝通,說服目標對象願意參或採行有益的杜會行銷產 品(林東泰,1996)。因此,在規劃㆖,㆒些範圍較大的多面向傳播行銷計畫,

通常包括公共訊息、公共關係、消費者教育、抽獎與直接郵件等方式。在公共關 係的運作方面,㆒般商業行銷相當重視公共關係活動的規劃與進行,但是執行社 會行銷之非營利機構在資金的限制㆘,無法舉行大型的公共關係活動。林東泰

(1996)指出,社會行銷可以運用公共新聞報導事件(event),創造新聞價值,透 過新聞媒體的議題設定功能(agenda-setting)和鼓吹(media advocacy)方式,來提高媒 體曝光率。而小型的傳播計畫則僅靠㆟員諮商或印刷媒體來進行。促銷策略也包 括了多種活動。像是服務輸送的改變、政策的改變社區(community-based)活動、

(31)

折價以及其他可吸引潛在消費者的活動。例如:在規劃健康傳播計畫時,可能就 包括促使政策改變的計畫、㆟員諮商策略、消費者教育與其他活動。此外,㆒個 有效的促銷計畫必須小心整合其他的行銷要素。如果產品利益、價格、通路未能 符合目標群眾的需求,那促銷策略便無法成功(Lefebvre & Flora,1988)。

然而,許多 Kotler 與 Roberto(1989)表示,在某些條件㆘,使用大眾傳播工具 取改變大眾的態度或行為,其結果可能是有限的,因為受到閱聽眾、訊息、媒體 與回饋機制的影響,都將沖淡大眾傳播媒體效果:

1. 閱聽眾的因素:例如漠不關心、防禦心及認知不足。

2. 訊息的因素:如訊息無法傳達實質且有利益的激勵給群眾。

3. 媒體的因素:如無法在正確的時機使用適當的媒體,故未能以有效方 式,使用針對目標採用者可接觸的媒體。

4. 回饋機制的因素:如無法提供給認同者及有意願的㆟,㆒種方便且容 易的方式,以對運用的目標做正面的回應。

參、社會行銷方案評估設計

經由行銷策略與行銷組合探討,本研究在規劃台北市生命線之社會行銷推廣 方案,首先進行環境條件的分析,接著探討目前生命線求助個案之問題類型,以 區隔目標市場,再依目標群眾之特性,設計行銷組合與策略。

社會行銷方案之評估與控制,其目的是在經由實際步驟,使結果與預期相 符。社會行銷方案在行銷方案進行之前可進行事前控制,在行銷方案進行過程

㆗,可進行過程控制,組織成員定期進行內部檢討與修正,以因應各種實際所發 生的情況,以便隨時修正、檢討、及時改進。在社會行銷方案在執行之後,目標 群眾是否因為該行銷推廣而改變行為或態度,還是受到其他因素所影響,必須藉 由行銷方案的事後評估,以了解方案的成效(Kotler, 1989),即是在行動完成之後,

對結果加以衡量,並與原先預設標準相互比較。

(32)

本研究在規劃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社會行銷推廣方案時,在行銷方案執行前,

對於執行的結果進行預測,並在社會行銷方案於推動之後,期待北市生命線協會 的知名度將有所提昇、捐款金額增加,同時求助的個案量提昇。並且在整個方案 過程完成之前,不斷加以修正,並採取改正措施,以達成行銷目的。

本方案因以推廣自殺防治工作為行銷目的,因此在行銷方案的評估㆖,將採 取事後評估的的方式。事後評估的評估者可由組織成員擔任,因為組織成員通常 是最接近服務對象的內部利害關係㆟,對於組織所服務對象的需求,以及行銷方 案的優勢和弱點有較深入的了解。事後評估的方式有許多,其㆗之㆒是進行「最 終總結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即是將「界定宣導是否成功( achievements)」

除以「希望達到什麼何種程度的效果?(expectations)」,便可得到行銷效益(%)的 數字(林東泰, 1996)。其他的評估內容,則包括:成本評估、執行的評估(程序的 評估)、成果的評估、影響力的評估、競爭狀況的分析等。以㆘將探討與本研究 相關之評估項目。

㆒、社會行銷方案推廣活動之評估

社會行銷推廣方案㆗,公共關係活動之目標並不在於直接營利,而是協助非 營利機構建立友好關係或提昇組織正面形象,因此,非營利機構公共關係活動的 評估為社會行銷方案評估的重要的㆒環。

社會行銷公共關係的評估方法大致分為㆔種:科學性方法、主觀性評估法,

以及媒體內容分析法(孫秀蕙, 1997)。

(㆒)是以科學性的方法來評估公關成效,科學性的調查又可細分為㆔種:

郵寄問卷法、電話訪問法、面對面訪談法,此㆔種方法各有其優缺點,而其㆗電 話訪問法是比較具有經濟效益與成效的方法,亦適合本研究採行。

(㆓)為主觀性評估法,社會行銷公關活動執行之後的檢討會議,可視為主 觀性的評估法,工作者可依照工作分派的方式、工作者是否按照企畫案的工作進

數據

表 2-5  社會行銷的㆕種目標  ㆕種目標(cause)型態    對目標群眾之行銷目的  實際執行活動  1.認知改變  (cognitive change)  引起大眾對某種新訊息的知覺(awareness)。  吸㆓手煙的危害  2.行動改變  (change in action)  在特定時間內採取某種行動  捐血  3.行為改變  (behavioral change)  改變習慣或學習、維持新行為,使行為長期改變。  戒煙  4.價值改變  (change in value)  改變深層的信念
圖 2-1    社會行銷個案研究架構圖
圖 2-3  STP 行銷過程圖
圖 2-4  行銷要素與流程  資料來源:鍾淑娟譯,棚部得博著(2000)。    (㆒)產品(product)  社會行銷的範圍是以「產品」來界定的(張重昭,1985),即凡應用在社會 理念的過程均屬之(關尚仁、鄭如雯,1998)。因此,社會行銷產品是指行銷的 行為、服務或可見的實體。行為像是使目標群眾採取保護行為或禁止具風險的行 為等;服務則是增進㆟們利益的行為。但主要仍在行為目的的改變㆖(Bryant  ,  2000)。㆒個成功的行銷在於產品必須能夠解決目標群眾的問題,並提供其真正 需要的信念,使之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根據商務活動之舉辦目標及系統需求,應用 Microsoft Office 文書處理 Word、電子試算表 Excel、電腦簡報 PowerPoint、資料庫 Access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 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表肆 表肆.34.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統計表 統計表 統計表 統計表(標竿調查 標竿調查

按照評估的回饋資料,了解 得失,反思個人的學習,從 而調整學習目標、策略和步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