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文及大意第一篇兵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文及大意第一篇兵权"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全文及大意

(2)

第一篇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机,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

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大意】

该篇主要论述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性。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握有 兵权的将帅好比猛虎添翼,锐不可挡;失去兵权的将帅则好比脱离了江湖之 水的鱼和龙,无法施展其特长。

(3)

第二篇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

伺侯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引远而不可亲也。

【大意】

该篇讲军队和国家的五种危害,一是结党营私,二是服饰奢侈怪异,三 是宣扬神道妖术,四是拨弄是非,五是通敌。

(4)

第三篇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 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 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 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大意】

该篇首论知人之难,接着介绍了七种知人之道:一是通过考察他对是非 之事的处理来看他的志向,二是通过辩论诘难来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 讨计以观察他的见识,四是告诉他祸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五是让他喝醉以 观他的本性,六是诱之以利以看他是否廉洁,七是与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

(5)

第四篇将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 将。

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胜而不持,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

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渴,从谏如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大意】

该篇根据将帅的不同特点概括了九种类型的将才,它们分别是:仁将、

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

(6)

第五篇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 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人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 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天下,信义服邻国,上 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大意】

该篇根据将帅能力和作用大小的不同,把将帅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

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六种。

(7)

第六篇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馋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 曰狡言而不以礼。

【大意】

该篇论述了作为将帅必须避免的八种弊病:一是贪得无厌,二是嫉贤妒 能,三是听信谗佞,四是无自知之明,五是犹豫不决,六是沉缅酒色,七是 奸诈怯懦,八是巧言无礼。

(8)

第七篇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欠,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

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 而已。

【大意】

该篇论述为将之人必须一心一意,以身报国,而不要受荣辱、权势和美 色等的诱惑和影响。

(9)

第八篇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 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欲战欲奋,谋欲密,众 欲静,心欲一。

【大意】

本篇讲述作为将领必须具备“五善四欲”,“五善”指善于知道敌方的 情况,善于知道何时何地该进该退,善于知道国家的虚实,善于知道天时和 人事,善于知道山川等地理形势。“四欲”是指要出奇兵,计划要周密,要 镇静,要一心一意。

(10)

第九篇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胜,以柔制刚。纯柔纯弱,

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大意】

本篇论述为将者必须处理好刚柔间的关系,太刚易折,太柔易曲,所以 必须做到不柔不刚,才是符合了常道。

(11)

第十篇将骄吝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则赏不行,

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冠实。孔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不美,使骄且,其余不足观也已。”

【大意】

本篇强调为将之人切不可骄傲、吝啬,因为骄傲就会失礼,吝啬就会不 赏有功人员,结果会导致众叛亲离、国力空虚。

(12)

第十一篇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悌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 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理不能任贤良,政 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

败不能无怨谤,此之谓八恶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了为将的“五强八恶”。“五强”是指:以自己的高尚气节激 励人民,用孝悌来名扬天下,与朋友相交讲求信义,通过深思熟虑来宽容众 人,通过身体力行来建立功业。“八恶”是指:不能判断是非,不能任用贤 良之人,不能严明刑法,不能救济穷困,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防微杜渐,

不能举荐自己所知的贤能之人,失败了不能无怨言。

(13)

第十二篇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

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 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 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

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 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

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大意】

该篇主要讲述国家面临战争危难时国君应持的态度。一方面,国君应告 诫将领们与士卒同甘共苦;另一方面,国君应充分信赖将帅,让他们全权处 理军中事务。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14)

第十三篇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而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

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土;有轻足善步,走如奔 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 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

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大意】

该篇指出,应把军队中的士兵根据他们的不同特长分编为报国之士、突 阵之士、搴旗之士、争锋之士、飞驰之士、摧锋之士六类。

(15)

第十四篇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 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 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大意】

该篇认为,为将之道,必须顺天、因时、依人,三者缺一不可。

(16)

第十五篇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 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

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回,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大意】

该篇用具体史实说明了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兴建军队,善于建军的人不 兴兵,善于兴兵的人不攻伐,善于攻伐的人不失败,善于失败的人不灭亡的 道理。

(17)

第十六篇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 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 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如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 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山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 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 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

有谗者覆者,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

不以宠而作威;生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 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大意】

该篇详细论述了将帅在引兵打仗时必须注意的种种事项,如严刑罚、揽 军心、明刚柔等等。

(18)

第十七篇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 不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 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 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元虞,古之善政。”又曰:“尚有毒,而 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 也。

【大意】

该篇强调了戒备对于一个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这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行动中的军队,都必须慎重对待的。

(19)

第十八篇习练

夫军无练习,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

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 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积知劝。然 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 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千人,千人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 可胜矣。

【大意】

该篇强调了训练士兵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认为经过训练的士兵,一人可 当百人;不经训练的士兵,百人不如一人。至于训练的方法,先是要教以礼 义、忠信,然后申明赏罚,最后教之以列阵、起卧、散聚等法。只有这样的 军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20)

第十九篇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敌师徒,

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 辞,妄陈祸福,无事渲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 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大意】

该篇论述了军队中的九种危害,如盲目出师、扣军饷、妖言惑众、恃勇 犯上等等。

(21)

第二十篇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

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

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沈申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大意】

该篇认为,善于为将之人,必须要以博闻多智的人为心腹、以严谨慎密 的人为耳目、以勇敢善战者为爪牙,只有耳目、心腹、爪牙健全,才能战无 不胜。

(22)

第二十一篇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 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 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 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

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殉国也;十四曰分,知 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大意】

该篇总结了避免败军丧师的 15 条行兵打仗的规则,它们分别是:思虑周 密、重侦察、不畏强敌、廉洁、均赏罚、忍耐、宽容、讲信用、礼敬贤能、

不信谗言、遵礼法、善待士兵、忠于国家、安分守己、知己知彼。

(23)

第二十二篇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 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 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大意】

该篇认为,要以自己的智谋战胜他人的智谋,就必须把握时机。时机又 分事机即事情变化的机会、势机即形势变化的机会、情机即人心变化的机会 三种,善为将者,就必须把握这三种时机。

(24)

第二十三篇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

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 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大意】

该篇认为,在行军打仗时,往往用战鼓来威慑耳朵,用旌旗来威慑眼晴,

用刑法来威慑军心。所以战鼓一定要清亮,旌旗一定要鲜明,刑法一定要严 明。

(25)

第二十四篇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 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 也。

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

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伏,谄顽 登用,是以我必败散也。

【大意】

该篇从正反两下方面说明善为将者,必须做到四条:一是要约束军队的 进退,二是要晓以仁义,三是要严格是非标准,四是要赏罚严明。

(26)

第二十五篇审因

夫国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 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 矣。

【大意】

该篇着重说明了顺应时势潮流对于获取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27)

第二十六篇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 星合度,孛慧之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动,

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

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大意】

该篇认为,行兵之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天势,二是地势,三是人势。

为将者如果能顺应天时、地势、人心,就能所向无敌。

(28)

第二十七篇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

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三军数惊,士卒惰慢,下无礼信,人不畏法,

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大意】

该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是否用贤人、远小人,三军是否同心,士卒 是否服从,战士是否勇敢,刑赏是否公平,是战争胜败的前兆。

(29)

第二十八篇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下假之以 赏罚,亦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使之辨青黄,不可得 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口之谋,韩白 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曰:

“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大意】

该篇强调君主不干预,由军队将领全权处置军务对于决胜的重要性,重 申了“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

(30)

第二十九篇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 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 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若此,所向必捷矣。

【大意】

该篇主要论述为将者应如何对待自己的部下,其中的一条重要准则,是 要把士兵看成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人人听命。

(31)

第三十篇三宾

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悬流,奇谋不测,

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如熊虎,捷若腾猿,

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引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

此常人之能,可引为下宾。

【大意】

古时行军打仗,往往设置幕僚,为将帅们出谋划策。该篇把幕僚们分为 上、中、下三等:多才多艺、奇谋叠出的为上宾,勇猛刚健、气势锐利的为 中宾,偶有小计、才气平庸的为下宾。

(32)

第三十一篇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 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 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大意】

该篇分列了为将者用兵打仗的三个高下层次:智将是料敌先机、举重若 轻,能将是在短兵相接中战胜敌人,下将是与敌交锋,难料胜负。

(33)

第三十二篇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于游逸;重塞山林,利于不意;前林无隐,利于潜伏;

以少击众,利于日暮;以众击寡,利于清晨;强弩长兵,利于捷次;逾渊隔 水,风火暗昧,利于博前擒后。

【大意】

该篇论述了战争中的一些具体规则,如在草木深厚的地方,利于进行游 击战;在山峦重重的地方,利于袭击;敌众我寡时,应在傍晚进行袭击;我 众敌寡时,应在清晨发动进攻;等等。

(34)

第三十三篇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敦能见机而作?见机之道,

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

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

【大意】

该篇阐发了出其不意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

就必须把握时机,而出其不意则是把握时机的最好方法。因为攻敌无备、祸 出不测往往能乱阵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5)

第三十四篇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熟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

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 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 决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预料战争胜负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通 过对战争双方的领导者、国力、军力部署等方面的比较来预测战争的结果。

(36)

第三十五篇轻战

螯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倚其备也。是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揉候 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大意】

该篇说明要使军队能轻松地投入战斗,必须有很好的战前准备,这包括 要有锐利的武器、坚固的盔甲、精密的侦探、勇敢的将帅等等。

(37)

第三十六篇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 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

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 枪矛之地也。

【大意】

该篇指出要根据地势的不同来部署自己的军队:山林土陵,丘阜大河,

有利于步兵作战;土高山窄,连绵不断,有利于战车的骑兵作战;依山靠涧,

林高谷深,有利于使用弓弩;草浅土平、前后开阔的地方,有利于使用长戟;

芦苇、竹树交相掩映的地方,有利于使用枪矛。

(38)

第三十七篇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 智而必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 袭也。

【大意】

将帅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勇敢而不怕死,有的急于求成,有的 贪婪,等等。在战争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不同特点采取具体的克制办法,

如对勇敢而不怕死的,可去触怒他;对急于求成的,可有意拖延他;对贪婪 的,可设计贿赂他;等等。

(39)

第三十八篇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

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阵失次,战胜而 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午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救,

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大意】

该篇强调要善于根据敌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一支士气低沉、军 备不足的军队,可以实施攻击,相反,就得待机而动。

(40)

第三十九篇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

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

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与之安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

可用而不可疲矣。

【大意】

该篇要求在战争中,军队必须严整。严整的军队的主要标准是:驻扎时 有秩序,行动时很威严,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敌不敢追,前后左右都能 互相照应。

(41)

第四十篇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 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老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 以人,则士兵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激励士气的方法,主要包括:给将士们一定的地位和财物,

讲求信义,严格执法,身先士卒,赏罚分明,等等。

(42)

第四十一篇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法古。骄者招毁,妄自稔祸,多语者寡信,

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大意】

该篇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准则。

(43)

第四十二篇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

或发于后。

丛战之道,利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 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人无措手足。

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

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以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

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冲 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

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耳 目而攻之,可以胜矣。

【大意】

该篇具体介绍了在丛林中作战、在草木丛生地带作战、在山谷中作战、

在水中作战、在晚上作战时的种种方法。

(44)

第四十三篇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

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胜于匹夫,况众 人乎。

【大意】

该篇说明了人和对于战争的重要作用。

(45)

第四十四篇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持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 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

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 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屡罚者,

困也;来委谢者,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大意】

该篇介绍了在战争中考察敌情的种种方法,如军队半进半退,是诱人深 入;士兵扶杖而行,是因为饥饿;旌旗乱动,说明军队已乱;等等。它们都 是对实际战争经验的总结。

(46)

第四十五篇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

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大意】

该篇强调为将者一定要与士兵同甘共苦,不要有丝毫特殊化。

(47)

第四十六篇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 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

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全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

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大意】

该篇说明了法令对于统御军队的重要作用。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步:在 VMware 按下 Install VMwave Tools 按下之後系統就會開啟安裝畫面給

紫柏老人氣蓋一世,能於機鋒籠罩豪傑。於士大夫中最賞馮開之 (馮夢禎) 祭酒,于中 甫

(A)行百里者半於九十(B)步步要謹慎,因步步難行

Si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uthored a large quantity of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Hundred Saying Series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02)《W1》-《W10》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當於一切有情

在學界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迴響。然而,在 1913 年 1 月 23 日的〈《尤金》的統計調查為 例:關於鏈中樣本的前後關聯〉(An example of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text Eugene

讀書必先識字,文言經典教學力求疏理文字之形、音、義,無可厚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