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的觀念在中國發展較晚,其工作對象是物,以物盡其用為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工的觀念在中國發展較晚,其工作對象是物,以物盡其用為目的"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七章 結 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陳立夫在儒學相關的著述中,一再以弘揚文化的層面為主軸,使個人 發現下列缺失:

壹、對中國文化的模糊印象 一、傳統士農工商之觀念

在陳立夫的著述中,不斷的強調中國文化以「人」為中心,且應先著 重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又以「仁、義」為根本,繼而在發展其他層面。

以士的觀念而言,其工作對象是人,主要的工作項目是管理人和教導 人,並以人盡其才為目的。而人是動態的,因此所需俱備的條件除了俱有 智能之外,還須懂得做人的道理,並且要以身作則。也就是必須有道德仁 義的做人基礎,一切的言行以禮義廉恥為重,輕利重義、安貧樂道、生活 方式是精神超越物質,以致形成讀書人墨守成規,食古不化之保守印象。

然而農業是中國立國的基礎,其工作對象是土地,主要的工作項目是 農事種植,以地盡其利為目的。然而土地是靜態的,要使它對人類有貢獻,

端賴人類如何開發和使用。在中國人觀念中,有土斯有財,終其一生的努 力就希望能擁有一塊土地作為財產。觀念上偏重於在土地上安居樂業,因 此重視倫理,然而倫理觀念也僅限於住在同一區的親友,這只是家族的團 結力量,不易發展國族的團結力量。

工的觀念在中國發展較晚,其工作對象是物,以物盡其用為目的。工 的推展工作是依賴於人力與物質資源,這種生活方式是物質超越精神,以 中國的修己觀念而言,並不易接受。

商的行為是交易買賣,早在中國早期的朝代就已有商的行為,它的工 作對象是貨物,較重視錢與市場,因此有著重利輕義的觀念,比較不被傳 統的道德觀所接受。

(2)

二、文化思考的觀念

在陳立夫的著述中,較易使人對文化產生下列觀念:

(一)中國文化完美無缺

我們常會認定,以中國悠久的文化,並且能流傳久遠,是因為一開始 就非常完美的呈現出文化特色,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得失的一面,沒 有任何一個人或事物是沒有缺點的。

(二)西方的文化是物質文明,中國的文化是精神文明

在大家模糊的觀念中,總是認為西方文明只有物質沒有精神,而中國 文化則只有精神沒有物質。但是以二十一世紀來看,哪個國家的道德較高?

哪個國家的人民較守法?然而中國文化雖說較注重精神文明,那麼古代聞 名世界的三大發明,難道是忽略物質文明而去發明的嗎?

我們只能說,每個文化都有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只是西方的物質部分 越越了精神文明,而中國的文化,雖然在物質方面不甚突出,但精神的文 明卻又無法代代相傳,以致當西方文化入侵時,中國的文化就明顯受到挑 戰。

(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非其他文化可相比

以廣博的範圍而言,西方學門種類比中國更多。在中國獨尊儒術的限 制下,所著重的只有道德、政治層面、範圍反而狹窄。

以大的數量來看,中國因儒家崇尚古文化,反倒受限在少量的種類中。

如果用精來比較,精細、精密的程度,中國文化是無法與西方文化相比,

大凡許多精密的科技或儀器也都由西方領先。中國文化在專業上因為沒有 正確的研究方法,因此,沒有對某學說思想進行深入檢查,也因此談不上 精密。

以深入的研究程度而言,中國文化比西方文化較無深入之探討。自從 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之後,各個學門專業都沒有新的發展,不繼續

(3)

研究下去自然就不會有深度。

(四)古代中國人道德標準高於現代人,道德教化超越現代社會 其實以中國的歷史來看,在古代不乏奸詐狡猾之人,況且當時並無人 權觀念,朝廷使用的刑法殘忍到極點,包括凌遲、腰斬等,因此道德標準 固然不比現代人來得高。那些凌辱人身的刑法,是在不懂得人權概念下所 產生的心理扭曲。

如果要說道德教化,古代人三妻四妾,就連君王都免不了要有嬪妃,

難道性的本能會比現代人較差嗎?但這些行為以當時而言,是不列入道德 範圍,反倒是現代人,有了上項行為除了被認為是不道德之外,還會被法 律所處罰。

貳、儒家思想在教育實用上的瑕疵

一般而言儒家的教育內容大都以四書、五經為主,陳立夫的著述亦較 多引用四書,現行中學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以四書為編寫之內容,

然仍有其不週全的部分。

一、書籍的編撰

以「論語」、「孟子」的篇章內容而言,原則上是以問答的方式編撰,

不論是孔子或孟子,在與門生對答時,雖然在問答之間教導了聖賢的人生 智慧,但是這樣的體例較為瑣碎。

在問答時只針對學生的單一主題,易使學生的思考範圍縮小,如果真 要學生能舉一反三的擴大思考層面就不容易了。

二、書籍篇章的編排

當我們閱讀「論語」、「孟子」兩書的內容時,發現到篇章的編排雜亂 無章,時而以弟子之名命之,時而又以問答之內容取為篇名,較缺乏體系。

有時為了要尋求相同的主題,卻又要翻閱各篇章才能找得到,既費時又不

(4)

科學。

至於「中庸」、「大學」可能是內容較少,更是沒有分篇名,不易讓人 知曉內容的主題,讓閱讀者不易分類。

三、有教無類到忽略特殊教育

我們常認為有教無類是孔子的仁愛思想中,在教育方面的具體運用,

在古時及現代都備極推崇他的做法,而教學內容又以「文、行、忠、信」

為主。而孔子也會依學生特長將教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四科 學科來教導,然而具有特殊才能者,恐怕得被壓抑成一般的學生受教。

在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談間,雖然有針對不同的學生性格給予不同的要 求標準,但從教學內容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而言,卻不易分辨哪 些學生具有些專長,而孔子是否有依其專長援以不同的詩書或禮樂,則不 易了解。

四、教材內容較多廣度,較少深度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在詩、書、禮、樂的內容上,雖然範圍廣泛,但卻沒有深、淺之分,因此,

已達某一水準的學生,無法再進一步有深度的課程可學習,如果能有更俱 深度的課程,我相信中國的文化發展將不會被人認為只有精神文明而沒有 科學文明。

五、較多注重個人主體性

在儒家的教育中,強調道德教育,道德則是發於人止於人,以培養個 人的修身為首要,孔子鼓勵學習者應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成為君子。

過於注重個人的主體性,總認為將個人先培養成高超道德的人,而忽略了 群體的互動,也因此這種觀念的流傳,中國人讓人覺得不易團結,這和注 重個人主體的儒家教育不無關係。

(5)

六、教學內容較少自然科學的知識

以儒家教育而言,大體來說是以道德教育為主,無論「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察考其內容,所涉獵的自然科學知識比較缺乏,也就是 與生產技術和理論性的自然知識所研究的內容非常少。也因此使得中國古 代教育內容形成了輕自然、斥技藝的傳統,教育與科技脫節,教育內容排 斥科技知識,也因而對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非常不利。

參、華人性格的不完美

陳立夫在儒學相關的著作中,大都以中國人之傳統本性為出發點,既 重視倫理亦重視道德,使我們侷限於華人性格發展的範圍,以精神層面較 多,以致產生下列性格:

一、過度依賴的個性

在以和諧為重的價值觀下,易於養成依賴的性格,中國人從家庭教育 開始,小時候依賴父母,父母年老時則依賴子女,傳統女性更要三從四德,

並在縱的權威體系中欲維持該體系不墜,也都強調服從。

二、宿命的人生觀

中國傳統社會中,自一出生就投入一個倫理體系、權威關係及行為規 範所束縛的模子內,人格無法順其自然的自由發展,長久為之便養成宿命 的人生觀,這種人生態度會影響到行為模式,產生敷衍塞責的態度,也就 是缺乏自信心,而缺乏自信心的人,便善於怨天尤人、擴大事端。

肆、陳立夫在儒家學說言論集的缺漏

陳立夫編寫了許多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相關言論,從研究其對台灣推 動儒家學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貢獻,但相關的著作裡,較少看到陳立夫對 儒家學說的評論。凡事物依其正反兩面而言,應有利有弊,固然中國傳統 文化中以儒家思想為主軸,但並非完全沒有缺點。

(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就本論文研究的內容而言,從儒家思想與教育之結合看來,仍有其缺 點存在,因此,提出個人建議,作為將來在教育上發展儒家思想時之參考。

壹、儒家思想融入各科教學

目前資訊發達的時代,教師的研習常以資訊融入教學為主題,希望各 科的中、小學教學,能以資訊化推動,使教學更科技化與活潑化。如果我 們將四書的內容分別編寫在各中小學的教材中,國文(語)課語有四書的 文章、英文(語)課也能有英譯的四書文章。至於數學,中國的計算從商 朝時的記數法,到紀元前一世紀的開平方與立方的方法,也發展得很早,

其他社會科的課程,也都可以將儒家學說編入教材中。

貳、加強哲學與人文教育

一、加強哲學教育

其實哲學觀念應融入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發現生活上的問題時,能 想得出來如何解決問題,這就是哲學思考。我們不須將哲學想成深奧不懂 或無法理解才能稱得上是哲學。一般看來哲學觀念都呈現在我們的生活 中,可能因我們沒有發現,所以不認為那就是一種哲學。

例如在個人的道德行為上有著不同的表現,有些人自我要求較高、自 我約束力也較強,對許多事都抱以嚴謹的態度。但有些人則是道德標準較 低,自我約束力較差,往往比較不在乎法律的限制,其實這種表現可說是 個人的為人哲學,但是既稱得上是一門學問,就必須是合法、合理性、合 實證的內容。

每個學門都有其不同的哲學,每個學派有有其不同的哲學,例如教育

(7)

有教育哲學,政治有政治哲學、經濟有經濟哲學,社會有社會哲學等。我 們應該從小培養國民俱有哲學觀念,使大家學會哲學的思考,知道自己所 做的是什麼,這麼做會有什麼收獲;以及如何去判斷一件事的是非曲直,

如何去做邏輯思考,如何獲得自我的肯定,如何有自己的生活哲學。

二、加強人文教育

中華文化最大的成就,就在於「盡人之性」,盡人的性就是要以心、性、

道作為基礎,闡發人性的體與用為最終的目的,而成為人文教育。

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 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道德的培養就是要從傳統文化中固有的道德智能 著手,也就是是以孔孟學說的內容為代表。

提倡人文教育就是重視人本主義的教育,人本主義就是以心物合一的 哲學思想。近來因為西方偏重功利的實用主義的教育風潮襲擊台灣,使得 有人提出教育是投資事業,主張高等教育應付較高的代價才是合理,導致 許多付不出學費的家長和學生群起抗議。人文教育也正是要補救功利主義 的缺點,接受教育是權利,不可因高漲教育費用而使人民對於高等教育望 塵莫及。

在人本教育中,首先要使年青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國立國精 神,進而知道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我曾經遇過在學校任教的老師,他的 人際關係不是很好,與他人的互動不良,漸漸地大家疏遠了他,後來還因 為無法適應教學生活而辭職。我想可能是沒有將做人做事的原則謹守住,

以致與他人產生隔閡,別人也不願主動關懷他所致。

加強人文教育就是要加強道德教育,培養人民成為有道德的人,不只 有私德還要有公德。道德教育不限於學校機構,還包括各民間社團,及公 共場所,都可以播放道德教育的媒體,使人民隨處都接觸得到道德教育。

(8)

三、重視獎勵過於懲罰

從傳統的中國社會裏,兒童教育就偏重於懲罰,對於表現不佳或犯錯 的行為,總是予以嚴苛的處分;例如古代的酷刑,反倒是表現良好或優秀 的行,卻認為是理所當然,不需多加獎勵;例如當別人誇獎你的好行為時,

總是推三阻四不予正面回應,反而自認為不夠好。獎勵對人有激勵作用,

有時候口頭的讚賞也是一種獎勵,獎勵越多越能激發潛能,例如現行獎勵 許多在各行各業表現優異的獎項,更多在專業或行為傑出的人,受社會大 眾肯定,也使自己建立自信心,因此,無論在教育或事業單位都應重視獎 勵。

(9)

第三節 研究展望

壹、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兼顧

自從李約瑟博士著作了「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使全世界看到中國在自 然科學的驚人成就,因此中國人存在著積極進取創造研究之精神

未來我們期望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都能相等同的在教育上努力。既然 我們要加強人文教育,以人為本位的教育是著重於倫理思想。如果將人與 人的倫理關係擴大成人與群體的主動,那就是現代政治體制所實行的民主。

如果在人與人的倫理擴大到人與物的關係,那就是科學,科學就是在研究 大自然中所存在的物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因此重視自然科學教育也應 重視人文科學教育。

貳、追求現代、重視傳統

儒家道德教育的轉化,是一個恰當的例子。古代封建時期的主體價值,

雖然早已陳舊過時,但其中許多表達如仁愛、禮義、忠信、孝悌,以及中 庸、和平,天人合一之類的價值和態度,雖已深入人心,並成為中國人的 國民性、生活哲學和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元素,應該可以經由轉化而繼承 下來,並使它與現代生活兼容,特別是使其作為基礎文明的培養和道德教 化的功用。

對於文化的發展和創造,強大的傳統是可貴的,賜予我們可以歸依的 立足點和出發點,而反傳統也是不可缺少的,給了我們批判和創新的力量,

我們以開放的心靈來接納它、綜合它。

參、推動中國經典古籍的西譯

在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疾病日增,許多病因都來不及查出病源,可

(10)

能就又有新的病例出現,這些病菌可能侵襲人的身體,也可能吞噬人的心 靈。當一切不合理的事物發生時,就是這些心靈病菌作祟的開始,在醫學 上普遍常產生的病菌我們會知道,但文化疾病就受到大家的忽視。當人的 健康發出警訊時,會以補充維他命來增強體力,而心靈健康亮紅燈時,就 該補充四書五經來淨化心靈,使精神的血脈暢通。

中國的經典古籍是研究中國文化最佳的材料,雖說目前已有多本中國 古代經典書籍譯成西文,其他尚有許多各家派的學說之作,仍有待努力西 譯,並能再增加數量且能規劃出版成系列作品,例如:可依性質類別或朝 代加以區分,如依小說類、文學類等區分,以使中國文化在全球化中立足,

希望政府與致力於推動復興中國文化的人士能共同努力,完成這個大使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郭台銘董事長對待員工「嚴厲但卻不嚴苛」的態 度。 在員工們 的眼中,郭董事長是個做事非常

主持人 還有其他的嗎?. A5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我是 Yoyo ,是一隻導盲 犬,我的主人是一位視障 人士。你知道我的工作是

星雲大師尤其強調工作的重要 性,對個人而言工作中才有生 命、有人緣、有財富:「一個 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

1.4 體能活動對幼兒的成長來說,其意義不單是強健體格,它還可以作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在說明人生生命的現象,宇宙是人生所處的環境,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