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年度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一)行政院研考會「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介紹

台灣第一個完全針對數位落差所做的大型研究,首推 2002 年三月,由行政院研考 會委託元智大學社會資訊學研究所,由曾淑芬主持,吳齊殷協同主持的「台灣地區數位 落差問題之研究」(2002)。研究採取電腦輔助電話訪問(CATI)系統進行研究調查,以 台灣地區家中 15 至 64 歲的成員為研究對象,並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出 2401 位受訪者 進行電話訪問。了解台灣地區家庭的資訊近用、技術素養及資訊素養的現況,進一步比 較不同社經地位、區域因素在這些層面上的差異。(曾淑芬,2002a)除了上述量化的研 究方式之外,同時輔以專家座談的方式,針對調查結果進行更深入細緻的討論,分析國

內的數位落差問題,並透過相關議題設定之討論,提供政府制訂相關政策之參考方向。

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在調查當時(2001 年),家戶電腦擁有率為 72.9%,家戶網路 擁有率為 58.8%。大多使用撥接上網,通常使用的功能是全球資訊網(WWW),主要目 的則為「搜尋閱讀資料」,且通常在家裡連上網路。受訪者年齡較低,學歷、收入較高 者,以及居住區域都市化程度愈高者,其家中擁有電腦的比例也會愈高。相對的,年齡 較高者、收入與教育程度較低者、居住區域都市化程度較低者,在電腦及網路家戶擁有 上,會呈現較低的比例。

從地區差異上來看,電腦擁有和網路近用率較高的地區大致集中在北部及西部,而 東部南部則有明顯的近用落差情況。而在資訊技能、資訊素養方面,性別、年齡、收入、

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區域也會影響到有資訊技能的高低。但資訊素養和傳統素養與媒體素 養之間,彼此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報告中認為,數位落差的問題不僅僅是電腦設備、

網路的接近使用及資訊技能的擁有,還必須從資訊素養的角度考量,才能提出較全面性 的解決策略。(曾淑芬,2002a)

總之,該研究結果顯示,在量能,也就是「資訊近用」方面,年齡、學歷、收入、

居住區域都市化程度,和電腦或網路的擁有有關係。而「資訊技能」則是和資訊近用的 圖像相同,性別、年齡、學歷、收入、居住區域都市化程度,和其所擁有之資訊技能有 關。作者並做出了推斷,可能與網路興起的時期貨國內資訊教育實施的時間有關。故年 齡在 15 和 30 歲之間,教育程度較高等曾接受過資訊教育的一代,其「資訊技能」較高。

此外,「一般素養」及「媒體使用」也和資訊技能和網路素養有正相關,只有電視閱聽 方面成例外的結果,電視閱聽時間越久,其資訊技能與網路素養都越低。(曾淑芬,2002a)

在這方面的資料上,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而到了 2003 年,「台閩地區九十一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8中,受訪者家中擁有電 腦的比例為 66.9%,家裡的電腦連結上網路的比例為 56.2%。(曾淑芬,2003:14)同時,

8 該報告相當有趣的一點是,事實上整篇報告的調查時間都在 2003 年,成文時間也在該年,但該篇的標 題仍為「台閩地區九十一(2002)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2003 年的調查報告仍然顯示,年齡在 15-20 歲、教育程度高、收入高、客家人、非原住

家戶網路擁有率 58.8% 56,2% 70.7% 70.6% 74.5%

資料來源:曾淑芬(2002,2003);研考會(2004,2005,2006);作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五篇研究報告之結論部分,分別獲得以下結論:

1. 在 2001 年的調查報告中,在量能方面的電腦、網路擁有率方面,年齡低、學歷 高、收入高、居住區域都市化程度高等,其家中擁有電腦的比例便越高。至於質 能方面,年齡低、學歷高,其資訊技能也越高。(該次研究並未對於受訪者之族 群做詳細之調查)

2. 在 2003 年的調查報告中,在量能方面的電腦網路擁有率趨勢和 2001 年相同,年 齡低、學歷高、收入高、其家中擁有電腦的比率較高。客家人相較於非客家人,

其家戶電腦、網路擁有比例較高;原住民相較於非原住民,其家戶擁有電腦和網 路之比率較低。而性別並沒有對家戶電腦及網路擁有率產生統計上的顯著影響;

質能方面,男性在主觀認知上其使用電腦能力較女性強,而所謂「一般素養」部 分,則是以 15-20 歲較其他年齡層高;「資訊技術素養」則是職場新鮮人(21-30 歲)最高;網路素養部分,以 41-50 歲最高。

3. 在 2004 年的調查報告中,「資訊近用量」方面,社經程度較為弱勢的東部地區、

原住民、身心障礙、低收入、老年人、都市化程度低、低教育程度的資訊近用比 例都較低。至於資訊素養部分,也大致依照著上述圖像。

4. 在 2005 的調查報告中,則明確將個人和家戶數位落差分開討論。在個人的資訊 近用方面,都市化程度低、偏遠鄉鎮、原住民鄉鎮的曾經使用電腦的比率較低;

而資訊素養、資訊應用方面,大學以上學歷、專業人士等的電腦技術素養高於其 他,相較於非原住民網路族,原住民網路使用者的技術能力依然較差。家戶方面,

呈現「富者愈富」的趨勢,擁有八成以上電腦擁有率的縣市,不僅「有」,在量 上也比其他縣市高。家戶得的資訊設備擁有率也與都市化程度成正比,山地原住 民是電腦設備最不普及的區域。職業類別、收入、偏遠地區、原住民鄉鎮等等,

在家戶電腦擁有和網路連結上都較低。

5. 在 2006 年的調查報告當中,個人數位落差部分仍然存在著,都市化程度高、縣 市分佈、偏遠鄉鎮、原住民鄉鎮等上網比率都偏低。相對於一般的上網方式,高 社經地位和研究所以上學歷運用高科技的傾向明顯。資訊素養和資訊應用方面亦 依循著這樣的圖像。家戶數位落差部分縣市分別、都市化程度、職業、偏遠地區、

原住民鄉鎮、收入等等仍然影響了家庭的電腦擁有和網路擁有比率。

(二)行政院研考會「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檢討 1. 調查方式侷限於電話訪問

早在第一份調查報告問世當時,作者便在文中提到電話訪問的缺點可能有:僅能訪 問到家中擁有電話的家戶和個人、電腦相關議題在訪問上的限制,而造成統計上的偏 誤。(曾淑芬,2002a:33)。但在其後肆次的調查報告中,仍然採用這樣的方式,而非 參考美國 NTIA 著名的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中,所使用的家戶訪談(interview)法。

調查的方式使用 CATI,使用電話調查法為調查方式。就如文中註釋所言:「該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我家戶電腦擁有率為 72.9%,家戶網路連結率為 58.5%,相較於美國商務 部 2001 年的調查的數據,日本統計局 2000 年家戶電腦擁有率為 50.5%,家戶網路連接 率為 34%,似乎有偏高的趨勢。可能導因為該研究採取電話調查法,無法訪問到無電話 之家戶;以及調查之主題為電腦相關議題,可能造成部分受訪者對主題不熟悉,因而拒 答,而讓熟悉電腦的受訪者在回收的樣本中可能佔較高的比例,致使統計數值高於其他 先進國家。」(曾淑芬,2002a: VIII)除此之外,此次 CATI 之電話調查共計撥通 7932 通,

獲得有效樣本 2712 份,回覆率為 34.2%。在這樣的回覆率下,能夠獲得多少真實的數位 落差資訊,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除此之外,電話調查方式,能夠「訪問」出多少關於文書應用軟體、高階應用軟體、

以及規劃硬體設備的情形?在問卷第四部分,關於成人繼續教育方面,沒有上過相關進 修課程、取得認證並不代表沒有相關能力。這也可能造成為何以男性、年齡低和學歷高

者較有「資訊能力」之原因。同時,由問卷的方式來詢問是「旅遊」相關資訊,基本上 便是一項值得討論的方式。雖說國外文獻中,的確曾經以尋找房屋補助和旅遊資訊,來 測量老年人尋找資訊的能力(Curzon et al., 2005),但僅以尋找旅遊資訊來檢視「問題解 決能力」,則有過分簡化之可能。

2. 類似題目不固定,不同年份之問題各有不同:

例如在個人資訊近用的「量能」部分,關於電腦使用部分,2001、2003 所採用的問 法是:「你會不會使用電腦?」「你會不會用電腦?」;而到了 2004、2005、2006,變成 了「請問您個人曾經使用過電腦嗎?」。「會不會」和「曾經使用過」的差距不可謂之不 大,「會不會」所描述的是一種能力,而採用「曾經使用過」的統計方式,則大大了增 加了該項目的數量。除此之外,2001 年之調查年齡為 15-64 歲,2003 年為 15 歲以上,

2004 年之後則擴大為 12 歲以上。雖說為了因應台灣數位化應用的潮流,普遍觸及各年 齡層,因而將合格受訪者之年齡條件往下調整,以期更完整地窺視台灣電腦網路應用的 狀況(研考會,2004),問題在於,在目前學校教育普遍皆有電腦課的情況下,12-14 歲 有高達 97.0%(2004)的比例曾經使用電腦。相對便排擠了 61 歲以上受訪者的比率(從 2003 年佔總受訪者的 19.8%,降為 2004 年的 14.37%)。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在 跨年度的數據比較上,家戶電腦擁有率、家戶連網率、個人電腦能力及個人網路能力的 比率異常高於以往。(研考會,2004:129)

比較各年的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我們可以發現,調查第一年(2002)的影響數位落 差因素中:年齡、收入、區域、學歷等因素(曾淑芬,2002a:34-40),經過了五年之後,

一直到 2006 年,年齡、收入、區域、學歷,甚至性別等對於資訊近用和數位能力等,

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研考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