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截至 2007 年九月,在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能夠查詢到的含有數位 落差關鍵字之論文,共有 69 篇。其中主要研究對象以國小(19)、國中(7)、國中小混

合(2)乃至於高職學生(1)的篇數,就佔了 42%(29/69),其餘則是探討全球數位落 差、非營利組織與數位落差之關係、數位落差的社會學研究等。所以說國內目前在碩博 士論文部分,相當大一部份關注於數位落差與教育的相互影響、以學校教育的管道來消 弭數位落差,或者探討「數位落差是否存在」、「數位落差如何以教育管道」解決等等。

由於研究教育與數位落差之論文為數眾多,因而以下便介紹目前碩博士論文中,關於教 育與數位落差的部分。

(一)教育數位落差

鄭欽文(2003)討論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高雄市、高雄縣、

屏東縣等三縣市的高年級學生共 869 位為研究對象,發現學校因素、家庭因素是造成高 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的影響因素,不同資訊科技設備、資訊師資、重視程度、自由 使用時間、都市化之學校因素都有差異存在;而不同家庭收入、社經地位、父母支持態 度、資訊科技設備的學生之間在數位落差上有明顯的差異存在。

申望毅(2003)以問卷方式調查大高雄地區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發現(一)國民 中學學生之間存在數位落差現象;(二)資訊科技近用、資訊內容近用之程度,在資訊 素養培養上佔重要地位。(三)教育體系與資訊社會間,數位落差現象不盡相同,但有 因襲社會結構不平等的傾向。(四)資訊教育發揮減少因社會結構不平等,所造成數位 落差現象之功能。

李京珍(2004)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以問卷作為研究方式,發現不同性別、父 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家庭收入、家中是否可以上網、家中是否有電腦和網路、

居家地區、學校規模在「量能」的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使用電腦主要目的、上網主要 目的與與「質能」的資訊素養各有關連程度不同的落差存在。

熊慧婷(2004)以嘉義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問卷作為研究方式,

調查嘉義縣國民小學學童 551 名,結論為發現一、國民小學學童之間存在數位落差現象。

二、資訊科技近用、資訊內容近用之程度,在資訊素養培養上佔重要地位。三、環境變 項是造成國小學童數位落差的影響因素。四、個人變項是造成國小學童數位落差的影響

因素。

黃玉玲(2004)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問卷調查及線上技能測驗兩部分,

線上技能測驗是由老師帶領學生到學校能上網之電腦教室進行線上技能測驗,亦即測驗 學生是否能有效的在網路上搜尋資訊的能力。研究發現,屏東地區國中生有數位落差現 象,該地區國中生數位落差現象,與個人背景(地區、族群及家庭資訊設備)有重要關 係。國中學校之資訊學習環境,彌補了偏遠地區學生網路近用機會缺乏的現象。

滕英文(2004)則討論一般討論數位落差論述兩層面(量能、質能)中,較後期才 出現的質能層面中的資訊素養部分。作者以台南縣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 究發現在地區差異、資訊環境及個人背景等因素影響下,其在圖書館素養、媒體素養、

電腦素養、網路素養及整體資訊素養等層面的表現上,都存有差距現象。其中以居住地 區、學校都市化程度、家中電腦設備、連線上網設備、網路使用年資、相關設備使用時 數、年級、家庭社經地位與家中有無交流討論對象等變項對學生資訊素養具有重要性。

徐松郁(2005)探討苗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數位學習機會」與「數位表現」之現 況,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以線上實際操作,針對苗栗縣國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共發 出 360 份問卷,有效問卷為 319 份。結果發現,與數位落差有關部分為,不同性別的國 小學童在數位學習機會與數位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學童的資訊識讀程度、父母對於學 童資訊科技的學習與運用態度、家中擁有的資訊設備多寡、學校對於學童數位學習的支 持度、學校所在地、學校大小等皆與數位學習機會和數位表現相關。

陳怡君(2004)探討「家庭背景」、「數位落差現象」與「國小學童各領域學業成就」

之相互關係,研究採用問卷作為研究方法,以屏東市兩所公立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 共 958 名為樣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點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

多元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不同背景變項可以預測國小學童數位落差現象、數位落差 現象可以預測國小學童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背景變項與數位落差現象可以預測國小學 童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

司俊榮(2005)對南投縣信義鄉與南投市小學網管教師及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與測驗,發現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學生資訊素養有差異,而資訊設備與學生資訊素養 亦有其正相關。

李書豪(2005)對宜蘭縣內所有的公立國中小學校及分校進行現任「資訊組長」教 師的普查,發現一般地區學校和偏遠地區學校在資訊近用機會和表現上並沒有出現明顯 落差,而國小較國中為弱勢,教育部補助的資訊種子學校在競爭上的表現、教師研習數 和學校學生資訊素養課程規劃數量上,普遍比非種子學校高或重視。

賴哲彥(2005)對高雄市 14 所中等職業學校高三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職 生之個人背景(族群、家庭型態、家庭收入、家長最高學歷、家長對子女上網的支持程 度及網路課程經驗等)、技職學習環境、學校類型等與「對網路資訊內容的態度」、「資 訊素養」各有程度不同的差異。

黃嵩傑(2005)針對其研究地區(溪崑地區)的國中二年級學生,與鄰近板橋市、

新莊市、樹林市等市中心各一所國民中學學校二年級學生作資料蒐集,試圖找出國中學 區對數位落差的影響。研究發現:一、由於學區組成的特殊,在同學區不同居住區域的 學生彼此間存在數位落差的現象;二、學區內國中生之數位落差與個人之家庭因素有重 要關聯;三、學區的組成差異會影響到學生數位落差的形成;四、學校資訊教育環境與 資訊設備對學生影響有限。

王奐敏(2005)焦點團體訪談為主,以網路問卷資料為輔助為研究方法,發現偏遠 地區學生的社經背景影響其資訊近用,造成資訊素養偏低。而偏遠地區學生上網多以休 閒娛樂為主,加上偏遠地區先天的環境、經費、軟體短缺,基本的資訊近用問題未獲改 善。而家長對於教育的態度,以及學生個人基本能力,也是影響其學習表現相當重要的 關鍵。再者在教育體系方面的問題,學校的資訊教育政策,態度是否積極,更是攸關資 訊教育成效。而在教師的資訊能力及進修方面也有問題,早期師範體系的教育並未規劃 資訊素養課程,因此教師是否具備專業能力,成為欲落實資訊教育的關鍵。

李美華(2004)以全國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對象,採抽樣調查方式,蒐集 57 所國 中及 744 位國二學生之調查資料,研究顯示學校城鄉差距與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對數位落

差之影響,表現在「硬體品質」、「資訊經費來源」、「網路化程度」、「數位接近機會」、「電 腦知識」及「家庭網路使用頻率」等六方面。

李美靜(2006)以屏東地區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學習之現況為研究標的,研究發現,

性別、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及家庭經濟收入、居家地區不同之學生、不同學校 規模等因素,各對「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資訊素養」、「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連 網地點」、「上網目的」等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劉碧雲(2007)討論苗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數位落差之現象,發現國民小學學 生資訊素養,因不同父母親族群、職業、家庭資訊設備、學校所在地區等因素,而有所 不同;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方面有所不同、不同族群、父母教育程 度、父母職業等,會對數位設備之使用、資訊素養等等,產生影響。而不同地區學校之 國民小學學生,在資訊教育時數與內容上也有著顯著不同。

在上述討論數位落差與教育關係的論文中,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國內教育與數位落差相關論文,其研究方法仍以量化的問卷調查居多。

在以上所列出之關於教育與數位落差相關論文中,以量化方式,編寫問卷並分析之 的研究方式,共有 21 篇,幾乎佔了所有關於數位落差論文的 1/3。而其中又以國小與國 中的數位落差調查與分析居多。這顯示了國內的數位落差實證研究,仍然以量化方法作 研究居多,而質化的研究較少。

2.不論以何種方式分析測量,所得結果均能得出「數位落差存在」的結論

從以上論文研究結果發現,以國小為範圍而言,宜蘭縣(李書豪,2004)、苗栗縣

(劉碧雲,2007;徐松郁,2005)、高雄市(楊雅斐,2005;楊榮宗,2004;鄭欽文,

2003)、高雄縣(劉皇杉,2007;楊雅斐,2005;楊榮宗,2004;鄭欽文,2003)、屏東 縣市(李美靜,2006;陳怡君,2004;鄭欽文,2003;邱崇銘,2006)、南投縣市(司 俊榮,2004)、台南縣(滕英文,2004)、嘉義縣(熊慧婷,2004)、台北市(李京珍,

2004)等地;國中的台北縣(黃嵩傑,2004)、宜蘭縣(李書豪,2004)屏東縣(黃玉 玲,2004);高職的高雄市(賴哲彥,2005)等,皆各自在性別、家長收入、家長職業、

家長教育程度、使用機會等等方面,產生數位落差的現象。由於各個研究所採用之標準、

家長教育程度、使用機會等等方面,產生數位落差的現象。由於各個研究所採用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