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柒、數位台灣計畫 ---- 偏鄉數位機會中心

再者,從公民基本人權的角度來看,當資訊社會的浪潮已經席捲全球時,政府必須 讓所有公民擁有資訊能力,即便難以理所當然的被納入公民基本人權的範疇內,至少也 是相當值得重新討論和處理的一塊。退一步來說,如果一個電子化政府的實現,並沒有 將社會上的每一個層面納入考慮範圍,而僅是就社會原本的資源分配,以政府的力量加 以擴大,用政府的力量讓原本就比較優勢的一方取得更方便、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政府 服務,這不應該是電子化政府最初的理想。

柒、數位台灣計畫 ---- 偏鄉數位機會中心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國內目前的數位落差情形,不僅在質能方面有著相當 的落差,在最基礎的量能方面,仍然存在落差。在確立了台灣的確有數位落差問題之後,

國內由行政院研考會主導,自 1999 年起陸續推動偏遠地區服務上網的各項專案計畫,

主要的推動方式有三:補助縣市政府辦理偏遠地區上網服務;委託學術單位建置偏遠地 區上網資訊服務站和進行研究報告計畫;委託民間資訊業者建立偏遠地區上網據點及建 置網頁。(吳密蜜,2007)但由於過去政府缺乏整合性的觀點,由各相關部會在縮短數 位落差的政策上各行其是,但國家仍然必須要結合公益團體、事業機構、民間企業及社 會團體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減緩數位落差,提升國家的全球競爭力。(葉俊榮,2006)。

為了消弭上述之數位落差現象以均衡城市與偏遠鄉鎮的數位應用,推動全國民眾的 數位人權,建設數位台灣,研考會在 2001 年十一月召集相關部會,積極整合消弭數位 落差政策的內涵。行政院自 2004 年三月起,正式將「縮減數位落差」列為國家重要政 策,並納入「數位台灣計畫」,參與部會達十多個,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主導,並在「挑 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在數位台灣計畫內規劃「600 萬寬頻到家」、「E 化生 活」、「E 化商務」、「E 化政府」、「縮減數位落差」等子項目。縮減數位落差方面,其範 圍涵蓋「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縮減產業數位落差」、「縮減國際數位落差」等 3 個層面。

在縮減城鄉數位落差之下,再分為「創造城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共星共碟計畫」、「村 村有寬頻計畫」、「弱勢族群通信優惠補助計畫」、「提升弱勢族群數位運用能力暨充實設 備計畫」、「偏遠地區政府服務普及計畫」、「縮減產業勞工數位落差計畫」、「創造高質化 優質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計畫」、「推動青年資訊志工暨第三部門資訊化方案」、「縮減數 位落差宣導計畫」、「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計畫」等十一項。(行政院,2005),同時 在縮減城鄉數位落差層面上,指派教育部整合各部會資源,期能有效落實此深具社會關 懷的政策,並執行「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透過在偏鄉設置提供給民眾使用的 資訊網路學習環境,帶動偏鄉在地的發展。(郭耀煌,2006:30)

在這「創造城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之中,便計畫協調各部會之資源並整合民間社 團組織之能量,四年內於國內挑選 300 個數位落差地區,建置成為數位機會示範點。目 前(2007)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 DOC)的整體建置情況與資 料如表 1-2 與表 1-3:

表 1-2 數位機會中心 95 年度整體成果統計

項目 95 年度(2006) 1 月~12 月累計 偏鄉數位機會中心總建置數 61 個

DOC 總開放時數 172,043 小時;平均每 DOC 每日開放 約 9.039 小時(每月開放 26 天計算)

DOC 設備使用人次 113,055 人次;平均每 DOC 每日使用 人次約 5.94 人次(每月開放 26 天計算)

DOC 各項活動次數 1,623 次 社區民眾月平均使用電腦網路人數 11,445 人 DOC 服務志工人數 4,330 人 民眾接受課程 參與人數 24,776 人 學生接受課後照護月平均人數 1,563 人 辦理學生課後照護時數 62,087 小時 民眾運用公共 e 化服務人數 4,777 人 民眾上網表達事務意見人數 1,778 人 民眾參與終生學習社群人數 7,901 人 社區文化典藏內容網頁數 922 頁

資料來源: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網站。(2008)

關於上表,除了大體呈現目前官方文件中之政策產出之外,由於 2006 年仍有 11 個 DOC 屬於新建,表列建立月份並不一定代表正式營運月份,因而無法簡單的以除以「月 份」和「個數」,甚至週數以得出各 DOC 之開放時數。再加上各 DOC 開放時數實際上 並非平均分配、數字資料不一定精確等因素,因而以上數據,尤其是平均數據僅供參考。

表 1-3 則表現去(2007)年台灣 DOC 之總開放時數、使用人次、活動次數等。與

表 1-2 比較,我們可以發現 2007 年與 2006 年相比,在 DOC 總數量從 61 個增加到 113 個之情況下,總開放時數反而成為少了將近一成五的 26,152 小時。但在開放總時數檢少 的狀況下,使用人次卻反向的暴增了一倍以上(從 113,055 人到 229,436 人)。究竟這一 年之間,台灣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多麼巨大的改變,讓民眾在開放時數急遽減少(若不論 新建 DOC 建立月份多集中於 10 月以後,粗略的以 113 為母數,2007 年各 DOC 每日開 放平均時數僅約 4.13 小時),使用人次反而暴增了一倍以上?這方面的轉變相當值得政 府相關單位注意。

表 1-3 數位機會中心 96 年度整體成果統計

項目 96 年度 01 月~12 月累計 DOC 總開放時數 145,891 小時

DOC 設備使用人次 229,436 人次 DOC 各項活動次數 1,067 次 社區民眾月平均使用電腦網路人數 11,445 人 DOC 服務志工人數 6,735 人 民眾接受課程參與人數 18,554 人 學生接受課後照護 月平均人次 5,374 人次 辦理學生課後照護時數 21,409 小時

資料來源: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網站。(2008)

在討論數位落差的論文中,其中與本論文所欲討論之議題直接相關的數位機會中心 相關研究,僅有四篇。其一以文獻探討的方式,討論數位機會中心之資訊近用(access)、

資訊素養(literacy)、資訊應用三個主構面下,我國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的政策執行狀況。(陳 宥蓁,2005)第二篇以實地採訪的方式,討論南投縣中寮鄉龍眼林福利協會,身為數位 機會中心經營支柱,在數位機會中心設置前後,當地社區組織的轉變情況,以及透過探

討龍眼林社區組織的特色來來了解成功經營數位機會中心所需要的社區條件等等。(蔣 心玫,2006)其三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教育部(當時)建置之八個數位機會中心,

對八個社區各 100 名的居民進行一對一的調查。結果發現,偏鄉地區民眾的資訊能力不 會因性別及家庭人數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民眾的年齡愈低、教育程度愈高、職業等級 愈高、收入愈多,資訊能力也愈好。另外,經過一個月的資訊教育後,偏鄉地區民眾的 資訊能力有明顯的增加。(林杰彬,2005)其四為對阿里山達邦社區進行觀察及訪談,

試著找出偏遠地區實施「縮減數位落差計畫」時可能面臨的狀況,以補充大型問卷及短 暫訪談無法測量到的田野訊息。(陳芳哲,2004)

除此之外,吳密蜜(2007)也對雲林縣大埤數位機會中心,以訪談當地 DOC 主要 幹部、志工、學員的方式,試圖找出大埤數位機會中心是如何運用社會網絡建構其資本,

以促進數位教育推廣和社區營造之工作,並對目前偏鄉 DIC 在實際推動上遭遇了什麼樣 的問題,政策規劃是否能確實回應地方需求等問題找出答案。(吳密蜜,200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在瞭解了數位機會中心在「量能」上的政策成果之後,本研究對於偏鄉數位機會中 心政策有著以下問題:

一、數位機會中心的建置地點在哪些區位?這些設置的經營單位和地點,真的能夠達 到縮減偏鄉數位落差近用的目的嗎?各種不同類型的數位機會中心,在近用上的 優勢和劣勢又各為何?

二、台灣現有的數位機會中心,實務上的建立程序、經營管理方式是什麼?能夠給國 內外 DOC 怎樣的啟示和經驗?

三、數位機會中心是否存在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間的落差?如果有,那又是什麼?數 位機會中心的未來又在哪裡?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文獻分析,田野調查,以及質性分析的實地訪談為研究方法。田野調查及 訪談時間為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5 月。文獻分析法是一種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意在對 相關現存資料的觀察,並且蒐集有關他人的研究與分析其研究結果與建議、指出需要驗 證的架構,並說明這些建議性的架設是否具有應用的價值,以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宋 庭揚,2008:5)本研究先整理關於國內外關於數位落差之定義,國內關於數位落差之 大型研究,相關文獻、期刊論文、報章雜誌上關於數位落差、數位機會中心之報導,並 以之作為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的訪談指引(interview guide)的規 劃依據。半結構式訪談可以是量化導向或是質化導向模式的,主要是研究者利用較寬廣 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的依據,導引訪談的進行;訪談指引通常會在訪談前被設計出來,

但他的用字及問題順序並不用太侷限,最主要的內容必須與研究問題相符,問題的形式 或討論方式則採取較具彈性的方式進行。(林金定等,2005)訪談名單詳見附錄三。田 野調查可以使研究者在自然的情況下觀察社會生活:當行動發生的地方進行觀察。這種 研究形式比起其他觀察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更豐富地瞭解社會現象,並提供研究者更精 密、更有計畫,以及更主動的觀察。(Earl babbie, 2001 李美華等譯):綜合文獻中相關 資料、田野調查及訪談結果,以得出本論文之研究目的與結論。

在美國,對數位機會中心類似政策 ---- 社區科技中心(Community Technology Centers)作田野訪視(field visit),並作訪談(interview)的研究方式所在多有。例如 Strover et al.(2004)便對 36 個 CN1 的社區領導者和參與者做了訪談和實地觀察;而 Pinkett(2003)

在美國,對數位機會中心類似政策 ---- 社區科技中心(Community Technology Centers)作田野訪視(field visit),並作訪談(interview)的研究方式所在多有。例如 Strover et al.(2004)便對 36 個 CN1 的社區領導者和參與者做了訪談和實地觀察;而 Pinkett(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