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營 DOC 之學校,其校園位置是影響 DOC 近用條件相當關鍵之因素。這裡討論的 自然不是這些學校在書面上的地址,而是這些學校 DOC,相對於所在社區,其校園區 位之所在。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此筆者所欲討論的,並非將區位不佳之學校 DOC 的努力完 全抹煞。一個近用不便的 DOC,若有真正有心推廣的負責人和志工,的確有機會能突 破設置區位不佳之困境。問題在於,當某些長官提出某些數位機會中心「生意不好」的 原因,是因為當地負責人或駐點人員辦事不力、沒有盡力去宣傳,把人找進來之時;在 很多 DOC 設置點,正常開放時間乏人問津的原因,在筆者實地訪談和田野觀察中,以 下幾點顯而易見的並非負責人員能夠解決的問題:

(一)許多偏鄉學校的校區,離社區有段不小的距離

學校因為種種因素,可能與社區有段不小的距離。上述的山峰國小例子並非經常發 生,筆者曾經訪問過某些位於大路邊的數位機會中心,在附近的人家並不多,而且位於 在行車速度非常快的大路邊,光是在路邊等機車迴轉就花了筆者不少的時間。這點對於 小朋友要來,或者是家長要不要在空閒時間讓小朋友來,會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另一個 數位機會中心,更接近於是盤據在山頭上,平時學生上課就要「走上來」,對於當地社 區民眾之近用並不算方便;再一個數位機會中心,附近最近的建築物是還有大概一段距

20 不過山峰數位機會中心的申請單位,是山峰新森活協進會,不是山峰國小。

離的加油站,該點剛好在兩個聚落之中,且距離兩聚落都有段距離,從聚落到學校的路 上在晚上是燈光昏暗,沒有建築物的;另外有一些數位機會中心的設置學校,校園是在 整個聚落的最外面。這些對於促進數位機會中心最基礎的「近用」而言,其實都不是容 易克服的先天條件。

(二)學校 DOC 配合學校時間開放,與社區民眾作息不符

第二期以後,多數學校 DOC 的開放時間約為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與社區民眾作 息並不相符。正當位於學校的數位機會中心,隨著學校時間準備要關門時,卻是是社區 民眾忙完農事、下了班,吃完飯之後,有機會來 DOC 使用的時刻。大部分的成年人(自 由業,以及小孩子開始上學的家庭主婦可能是例外),在白天數位機會中心有開放的這 段時間,不是忙於農事,就是在上班。這就造成了數位機會中心開放時間沒人來,而社 區居民有空的時間卻沒開放的狀況。

(三)學校 DOC 開放與校園安全問題

在學校 DOC 開放時間,想要來近用的民眾,會遭遇與校園安全的衝突。一般而言,

偏鄉國小的門禁是相當鬆散的。在筆者訪問的國小中,許多(如果不是全部的話)國小 在上課時間,是完全沒有門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這就造成了校園安全的盲點:

如果一個號稱要用 DOC 的人,進來校園之後卻為非作歹,要如何防範?在筆者所訪問 過的所有校園中,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學校 DOC,有獨立出入口的設置。也就是說,

當社區民眾想要進入數位機會中心的時候,其實就是進入了整個校園。這時候校園安全 會是一個相當難以處理的問題。

(四)區位不佳造成夜間開放效果不彰

學校 DOC 即便在晚上開放,亦因區位不佳而效果不彰。即使數位機會中心回應民 眾需要,而在晚上開放,仍會因為區位條件的限制,影響民眾近用的機會。例如某位於 原住民地區的數位機會中心,雖然其設置點離人群聚集的地方並不算遠,但是無論如何 旁邊就是一座公墓。「墳墓」對於不管什麼族群,總是有些畏懼三分,這對 DOC 在晚上 開放的美意就會大打折扣,基本上是不會有什麼人敢在晚上來。另外有一些山區的數位

機會中心,其實設置的村落是「散村」的狀況,平常一到了晚上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太會 出來走動,甚至設置點附近一到了晚上,路上連路燈都距離很遠很遠才有一座,其他地 方是伸手不見五指。這時候即便晚上開放,社區民眾不敢,也不會在晚上到數位機會中 心來。

學校在晚上的保全系統設定,也是問題之一。由於曾有 DOC 電腦遭竊,通常 DOC 都設有保全。一般保全的設定以設定一整排教室為常態,當數位機會中心的保全設定是 關閉的時候,其他旁邊的處室(和其他處室為鄰,在台灣的數位機會中心設置上並不罕 見)也都是關閉的。在更改保全系統還要另外一筆額外的支出,在教育部並不會出這筆 錢的狀況下,要不就學校或負責單位自行找到資源支付這筆錢;要不然就是只要晚上數 位機會中心開門,其他處室就是處於危險的狀態。

(五)學校並非民眾覺得自在之場域

許多偏鄉民眾不認為學校是個讓他們感到自在,反而是有壓迫感的地方。筆者甚至 曾經私底下問過其中某些來上課的學員,是否曾經在平常時間到數位機會中心使用?得 到的答案是,其實大部份的學員會把這樣的地方當成學校,平常時間很少進去,一般時 間有小朋友在用就不一定敢進來用。

學校並非社區民眾覺得自在之場域,亦能在國外文獻中發現,例如 Strover et al.

(2004: 476)

「這種近用點擺設位置的狀況,就激起了另一個基本的問題:放在學校和圖書館 的點真的有達到讓 新的 民眾進來的目標,而不是那些本來在一開始就已經熟悉 這樣環境的人?在現場調查工作中,同時還有作者對於其他社區近用研究的熟悉 程度上來說,發現有些社會群體,事實上,在學校或者圖書館並不會覺得自在,

同時並不把這些地方當成吸引人(inviting)的地點。」

國內的文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例如吳齊殷(2007::63)「但是以學校作為數 位機會中心發展的劣勢在於,一般民眾對於學校存有刻板印象,即白天上課時間學校為 保護孩童安全,一般是不歡迎外來人士進出的。」

台灣的學校在社區的角色因地而異。某些社區的學校,是整個社區的中心,學校的 運動會,基本上就是社區和部落的聯合運動會。例如苗栗南庄的東河(瓦碌)部落就是 這樣的狀況,瓦碌文化節就是和學校的運動會在同一個時間,學校和村里、社區發展協 會的關係都十分良好,甚至許多幹部都有重疊的狀況。但在某些其他地方,其實和社區 沒有什麼除了把小孩子送去上學以外的關係,甚至是一個社區民眾除了上課之外,其他 時間不太想進去的「學習的地方」。

在學校的分類之中,還是有一些相當符合「近用」條件的例子。例如台南縣將軍鄉 漚汪國小,其校區就被整個社區包圍,筆者第一次到該校去甚至問了很多當地民眾才找 到。該校位於當地信仰中心漚汪文衡殿旁邊,筆者某次前往正好是暑假期間,小朋友的 腳踏車多到排不下,同時人多到還要輪班才能公平使用;嘉義縣梅山鄉的梅山國小,除 了郭聰明校長大力推動是重要原因之外,其校區也在梅山鄉人最多,但車速並不快,車 流也不會太多的中山路上,一般人想要來使用並不困難,至少不會是個阻礙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