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之落差

「縮減數位落差計畫」以及「創造偏鄉數位機會計畫」,其政策目的、政策內容、

政策願景相當良善,同時台灣大部分的偏鄉也的確需要這樣的縮減數位落差、創造數位

機會政策。但在實際的運作上,卻仍然出現了一些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例如中國時報 在 2005 年十月 14 日的社論中,便提到:

「今年九月二十一日,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到澎湖將軍社區數位機會中心主持 開課典禮,卻有當地村長向次長請命,希望教育部長期補助,否則「只生不養」,

數位機會中心明年二月後只有停擺。數位機會中心布點協助偏鄉e化用心良苦,

原應是政府政績民眾喝彩才對,然而方法確有問題。我們實在不忍看到教育部的 用心反而成為到處散布的地雷,補助用完便爆炸,澎湖數位機會中心只是其中一 個。………許多地方設施需深確了解當地居民需求,並非錢撒下去就可達成了目 標。也不是一本規畫書稍微修一修,就可以一用再用放之四海皆準,僵化的規定 忽略了地域的異差性。」(林欽河,2005)

或者是 2005 年十一月 2 日,聯合報的報導:

「今年九月廿一日,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到澎湖將軍社區數位機會中心主持開 課典禮,期待數位機會中心為將軍社區帶來商機。但村長卻當場請命,希望教育 部長期補助,免得「只生不養」,半年輔導期過後,數位機會中心還是難逃停擺 命運。」

「村長請命反映了台灣鄉鎮對數位化的又愛又怕:誰都知道數位學習對孩子的重 要性,電子商務對社區有商機,在鄉下要讓一個機會中心開幕很簡單,但『蜜月 期』過,缺錢、缺人的中心要靠什麼走下去? 」

「看來充滿希望的「數位機會中心」採取由上而下的成立模式,數字洋洋灑灑,

卻不見得了解各鄉鎮的生態,學者擔心可能又淪為政策宣導;有數位資源的單 位,有能力做出漂亮書面報告,最需要數位資源的,書面報告可能不受青睞,最 後錢花完了,數位落差依然如故。」(紀文禮、范振和、李名揚,2005)

上述兩篇報導,討論的是數位機會中心在執行面上推動的困難。同樣的情況,我們 也可以在研考會的「95 年度院管制『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查證報告」中找到類 似的問題:

「本計畫係為偏鄉創造一個方便上網與接收資訊的環境,必須於 DOC 建置各項電 腦軟硬體設備,經實地訪查發現各 DOC 設備管理、場地開放或活動管理等規範尚 未完備,且依教育部估計本計畫於 97 年度執行結束後,七成以上 DOC 將因缺乏 維運費用難以自主營運,教育部除應思考如何提高自主營運比例外,對於屆時 DOC 資訊設備應如何處理問題宜預為規劃因應,以使資源得到最妥適的二次運用,避 免閒置。」(研考會,2006:13)

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計畫,預計在 2005-2008 的四年間,全台灣 168 鄉鎮設置 300 個數位機會中心。每個 DOC 提供社區民眾就近使用電腦及網路的場所,由輔導團隊提 供各種資訊素養培訓課程,進而協助社區依自主需求發展各類資訊應用服務,以提昇社 區競爭力。(郭耀煌,2006:30)2006 年底為止,全台灣業已建立的數位機會中心,總 共有 61 個。而在 2007 年底,建立的總數為 113 個。11「創造偏鄉數位機會」計畫至今,

前五期所建立的數位機會中心數分別為 8,25,17,11,54。顯然要在 2008 年底創造出 剩下的 186 個數位機會中心,實為不可能的任務。這樣的問題也早已在 2006 年上述的「95 年度院管制『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查證報告」找到類似的建議:(研考會,2006:

10)

「本計畫原核定分年預算為 94 年 2.1 億元、95 年 6 億元、96 年 8.2 億元、97 年 10 億元,計畫總經費 27.22 億元,實際上 94 年度預算縮減為 1.1 億元,95 年度大幅縮減為 9,272 萬元,本計畫連續二年預算縮減,惟整體計畫目標與預期 效益等皆未調整,教育部雖表示 94 年度由於獲致民間企業協助建置 DOC,故如期 達成目標,惟經查 95 年度預定完成 88 個 DOC 設置目標,實際上因為預算縮減只 能完成 11 個 DOC 的設置,顯示規劃與執行之間已產生落差,教育部宜因應實際 預算變動及激發民間企業等外部資源投入,務實調整執行策略,以確保目標達

11 2007 年共新建立 54 個數位機會中心,但由於彰化位於僑義國小之溪坑厝數位機會中心,其電腦已被 移往電腦設備遭竊之竹元數位機會中心,因而關閉退場,所以總數為 114 個。而按教育部「創造偏鄉 數位機會網站」上所示,溪坑厝數位機會中心之連結業已移除,而編碼最後為連江縣東引數位機會中 心之 113。但往上一數,其實網站上的編碼有兩個 38,所以總數應為 114。

成。」

在 2008 年的現在,目前無論是教育部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網站,抑或相關的政策文 書上,仍然是將「四年在 168 個偏鄉建立 300 個數位機會中心」高掛在政策宣示上,不 見任何滾動調整。

從以上的文獻及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數位機會中心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與原先的 政策宣示、政策規劃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落差。在每一個社區有著不一樣的環境、背景、

條件下運作,所能夠得到及可能得到的政策產出也不盡相同。但是教育部所「評鑑」的,

卻幾乎是拿著同一把尺對著每一個不同地區、背景、組織的數位機會中心。例如在吳密 蜜(2007:139)的文章中,我們就可以看到:

目前教育部只有給予 DOC 執行的方向,視地方的情形給予彈性上及自主的發展空 間,但是實際上在評鑑時,卻又要求 DOC 在各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如此標準與說 詞的搖擺一方面造成 DOC 在推動工作上的困惑與壓力,另一方面對於領一樣的 錢,表現卻很突出的大埤 DOC 來說,會覺得很不公平。

行政院縮減數位落差計畫下的偏鄉數位機會中心,在執行面的確可能遇到了許多困 難和值得商議和討論之處。這也是本文的寫作原因,以及所欲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 國際縮減數位落差政策

台灣並非第一個使用近用點(access point)概念,作為縮減數位落差政策工具的國 家。在台灣成立數位機會中心之前,已有許多國家、地方政府、國際組織、非營利組織、

社區組織等,為縮減國際或國內的數位落差做出努力。本節便要介紹台灣以外的縮減數 位落差政策,並以之作為台灣政策參考比較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