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早期的傳播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51-54)

「傳播」在何時及如何變成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很難精確地確定。依 照歷史學家的考據,人類注重傳播並肯定它在人類活動中的角色,約在西元前第 五世紀古巴比倫人(Babylonian)及埃及人(Egyptian)之作品,以及荷馬的伊 里西特(Homer’s Iliad)中均已呈現出來。早期傳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我們最熟 悉的《聖經》(Bible)。古代希臘曾組織民主政府,其商業、政府、法律、及教 育機構均注重口頭傳播。尤其當時訴訟案件在雅典甚為普遍,合法的公開演說便 非常盛行。因此在古代,關於雄辯之研究與藝術是一門學問,也就是「語意」在 希臘與埃及帝國相當興盛,例如雅典、羅馬、君士坦丁堡及亞歷山卓港等城市都 是學習的中心。

最早的傳播理論為希臘人柯拉斯(Corax)所發展,並由其學生提西亞斯

(Tisias)加以發揚光大。此理論針對法庭上之演說,他們探討在法庭上如何以 技巧說服人。提西亞斯把演說當成藝術,指導人演說技巧,故被稱為「修辭」

(rhetoric)。30

亞里斯多得(Aristotle)與其老師柏拉圖(Plato)也潛心傳播研究,他們也 認為在實際運用上,傳播是一種藝術或一種技術,也把它當做學術研究領域。亞 里斯多德認為傳播乃在一個演講場合上建造一種論據呈現給聽眾(受播者)。演 說者的目的是製造自己的積極形象,並鼓勵聽眾接受其傳送出去的訊息。對亞里        

29 陳昭郎,前引書,頁 3-7。 

30 陳昭郎,前引書,頁 29。

斯多德而言,傳播是口語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演說者試著去說服對方,透過 技巧的建構論點及口語傳遞,以達到他自己的目的。他們所研究的領域包括文字 的性質,人類的特質及其生活方式,自然之常規,以及影響人類行為的工具等。

其後有學者西塞羅(Cicero)與昆提連(Quintilian)提出更廣泛的傳播理論。西 塞羅認為傳播一方面為學術,另一方面為實用事務,為社會科學之主流。昆提連 則以教育家及整合者之觀點,將五百年之有關傳播思想集合在他的著作之中。

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傳播的特質大大的被修正,隨著民主以及口語傳 統使用的降低,許多傳播研究的興趣因而受到改變。修辭學的研究內容,在數個 不同學科領域被解散了。在第十四世紀末,大多數的傳播理論方面研究則落在宗 教裡。例如奧古斯丁(Augustine)再度發揮古希臘的傳播學理論,他對《聖經》

的詮釋及其他宗教文獻的創作,對傳教講道藝術等都屬於應用傳播。因此,奧古 斯丁再次整合了傳播研究的理論與實用。

到了第十八及第十九世紀時,傳播的研究再度被強調在論書寫及文字的創作 上。同時對演說的形式,聲調的抑揚頓挫,以及手勢姿勢等也頗受注重。因此,

美 國 方 面 在 一 八 九 二 年 成 立 了 「 全 國 演 說 協 會 」(Notional Association of Elocutionists)。在十九世紀末,許多大學及學院設立了修辭及演說學系。一九○

九年,成立「東部演說協會」(Eastern States Speech Association),現為「東部傳 播學會」(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並於一九一○年舉行第一次年會。

而「全國教師公共演講協會」(The Speech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Public Speaking)於後來改為「美國演說協會」(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係成立於一九一四年。一九一五年《公共演說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Public Speaking)第一次出版,後來改為《演說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到了一九二○年,「演說」(Speech)演變為一種學術領域。31

一九二○年代,美國電臺的競爭相當激烈。一九九○年,播放古典音樂的電        

31 陳昭郎,前引書,頁 30。

 

臺已有五十二個電臺。到了一九九九年,減少至三十四個電臺。在音樂的編排上,

紐約唯一的古典音樂臺拒絕播出現代音樂。由於,考慮到經濟效益的緣故,商業 電臺是很難擔負起文化責任,並支付新作品的版稅。電臺多傾向於播放浪漫小品、

古典與巴洛克時期的作品,間接地為這些市場上容易販賣的商品打廣告。據指出,

這是一項重要的現象。「廣告」是針對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客群所作,欣賞古典 音樂的聽眾則主要為五十五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在市場利益為前提的狀況下,

「廣告」,左右了一切。只要是商業電臺,是很難不被廣告所左右的。

在歐洲,一九八○年代的西德,是當時世界上少數經濟與文化均衡發展的國 家之一。平凡無奇的市民生活,反映出西德井然有序的道德與倫理。上述提到的

「德國之聲」,播放的音樂以德國為主,也會有音樂比賽、音樂節實況、各類音 樂專題等內容,且設有海外廣播部,將以上各類的節目實況錄音,寄給作者。因 此,即便在臺灣也能分享西德的音樂廣播。在許多主要城市,國營廣播工會資助 交響樂團,憑藉著廣播的幫助,古典音樂和大眾的距離更容易縮短。到了衛星通 信的時代,也跟著有不同時代的新生態。

在英國,一九二二年,由政府經營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成立。

此廣播公司有自己的樂團,每年委任新作品的創作與演出。英國的公共廣播制度 堅持廣播不應是一種商業,而是一種向社會負責的文化事業。要由國家投資,並 交給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來經營。在法國與奧地利,古典音樂聽眾的銳減,年輕人 對通俗音樂的狂熱,使得國營電臺儘管有政府的經費補助,但沒有急迫的廣告費 壓力,還是遭到經營上的困境。

其實,並非爭論為何大眾冷落古典音樂,或者推崇流行音樂,音樂上的雅俗 問題自古便存在。只是,如何避免嚴肅音樂任由商業支配,造成「古典」與「通

俗」音樂間的巨大懸殊,並必須正視此種嚴重的文化危機。32

另一種領域對傳播學之研究有長期貢獻者,乃為「新聞學」(Journalism)。

如同修辭學及演說學一樣,「新聞學」之存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三千七百年 前,埃及國王便開始對發生的許多事物進行記錄,成為新聞學雛形。一九○○年 代,新聞學研究才快速進行。一六九○年,在美國波士頓(Boston)已出現了報 紙。一九○五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開始講授「新 聞學」。從此,新聞學及不斷繼續成長。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