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21-40)

研究議題是否能夠精確切入,首先需要找到恰當的文獻,並且準確地運用當 中的資源。為了更能熟悉以及確實掌握本研究議題,本節將對於研究中須用到的 重要文獻進行回顧與探討。所運用的文獻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傳播理 論類的資訊;第二部分則為著名音樂廣播人趙琴相關資料之收集,包含她在傳播、

教學和著述等方面的成果。

一、理論部分文獻:

(一)曾田力主編(2004)。《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北京市:北京 廣播學院出版社。

據主編曾田力在本書序言中指出,音樂傳播具有兩層含義:一、從音樂的起 源來看,音樂的產生乃是基於人際間的關係和交流的需要,亦即自音樂發生開始 就具有傳播的動態屬性;二、從音樂種類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來看,所有的樂種 一直就是在不斷的傳播、傳承中得到衍生和發展。就這兩層含義來看,音樂傳播 是音樂藝術得以產生和生存的一個基本屬性,與音樂的方方面面不可分割,而附 著在整個音樂存在之中。因此,音樂這門歷史悠久的古老藝術,一路走來,均乘 著傳播之翼。卻由於「司空見慣」之故,而罕見「音樂傳播」、「傳播音樂」等專 業名詞之特別提出。在當今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平臺上,易為社會大眾接受、喜 聞的流行音樂,一向居有重要位置,而成為當今社會的音樂主流。唯,一個民族 不能只沉迷在商業化的炒作之中,其音樂文化不能只具有娛樂的功能,其他的社 會功能也需要被傳承和發展。不僅要讓音樂傳播多一點人文關懷,更要將流行音

在音樂傳播當中的作用,瞭解不同的傳播特性,建立適合於當今資訊模式,並真 正有利於發展音樂文化之音樂傳播的手段和途徑,乃是必要的。

本書集合多篇與音樂傳播相關的作品,當中的議題都是以社會上音樂傳播的 現象出發,包含何謂音樂傳播、音樂傳播的形式與特徵研究、中國民族民間音樂 的傳播、音樂市場與管理、音樂版權、藝術學校的音樂傳播學以及音樂傳播帶來 的文化思考。與本論文相關者如:音樂傳播學科建設方面之李西安〈對音樂傳播 學科建設的幾點理論思考〉、謝嘉幸〈音樂傳播學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汪森〈音 樂傳播學的一二三四五〉、修海林〈音樂學領域中的傳播學研究〉;音樂傳播的形 式與特徵研究方面之曾遂今〈音樂創造的靈感:從音樂的自然傳播到技術傳播〉、

李強〈第四媒體與音樂傳播〉、巫睿〈網絡在音樂傳播中的優劣勢〉、莊元〈論音 樂大眾傳播載體〉;音樂市場與管理方面之劉聰明、譚暢〈音樂產品市場運作中 的兩個重要問題〉、馬衛星〈研究音樂的價值規律:強化音樂文化的市場運作〉; 音樂傳播中的文化思考方面之金兆鈞〈音樂傳播中的文化思考〉……等。

(二)李西安(2004)。〈對音樂傳播學科建設的幾點理論思考〉,收於曾田 力主編《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頁1-6。

本文主要在探討音樂傳播的文化視野。因著日新月異的科技而快速發展,從 事音樂傳播的工作者應有洞察未來發展趨勢的前瞻性和敏感性。作為一門交叉學 科的音樂傳播,是除了傳播理論和技術之外,再加入音樂後的一門傳播方面之新 興學科。這門學科充斥著商業性與藝術性的矛盾,但作者也強調,傳播美學的研 究還是不能被忽視的。

作者在本文中並提到,以高科技為載體的現代傳播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的任 何一個地方,對現代社會而言,傳播可謂極為重要。一部音樂作品如果有幸進入 現代傳媒中,它的傳播速度和受眾數量之大乃是無以計量。顯然,當今人們的精

神世界很大程度受到音樂傳播和文化傳播的深刻影響。如何淨化音樂傳播,提升 它的品位和人格力量,是每一位音樂傳播從業者,包括音樂傳播方面的領導者、

策劃者和經紀人等應該具有的使命感。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裡,如何妥善處理音樂傳播的商業性和藝術性,是音樂 傳播從業者必須正視的問題。藝術音樂(包括古老的傳統音樂)對重塑人們的精 神世界所起的作用,是那些商業性音樂所永遠無法做到的。因此,在鼓勵和支持 藝術性很高的節目能夠開拓市場效益的同時,亦須為那些暫時產生不了經濟效益,

甚至以後也很難產生經濟效益的高品位音樂文化,留下一塊保護性空間。

(三)謝嘉幸(2004)。〈音樂傳播學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收於曾田力主編《中 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頁7-11。

現今,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資訊製造與傳播已然居有社會生產的主體地位。

由於傳播涉及到大眾,理當盡到社會責任。作者在文中指出,在人類發展過程中,

從早期的口傳心授到出版業的發展,是人類資訊傳播的第一次變革,並導致了西 方社會的文藝復興;從文字的發明和出版到廣播的出現(二十世紀初),是資訊 傳播的第二次變革;從廣播到電視的出現是資訊傳播的第三次變革;從電視到電 腦網路,則是資訊傳播的第四次變革。如何因應此些變革,是現今應受到重視的 議題。昔時,在沒有任何電子音響設備之前,學生必須經由教師的教學才能聽到 音樂,教師可謂為音樂資源的壟斷者。當今已然是資訊發達的社會,學生在接受 音樂課程之前,均已接收大量的音樂,教師乃失去壟斷的優勢,並須尋思改善之 道。如何讓社會一方面能適應傳播技術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傳播技術 帶來的負面效應,乃是當今音樂傳播方面的重要課題。

「傳播」一詞,通常是指「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傳播涉及到 大眾,即應負起社會責任。商品傳媒以大於傳統千百倍的力量創造新的音樂環境,

若沒有一點人文關懷,即會迷失在商業化的炒作之中。或有人認為,傳媒的商業 運作,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本文作者則反向思考,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

音樂傳播者如何傳播音樂,也將鑄造什麼樣的音樂文化。

(四)汪森(2004)。〈音樂傳播學的一二三四五〉,收於曾田力主編《中國音 樂傳播論壇》(第一輯),頁12-21。

這一篇文章旨在定義音樂傳播學,指出音樂傳播包含音樂學、傳播學,是一 門交叉融合的新興學科。亦即是,借助於現代傳播學的視角、觀念和方法,結合 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美學等進行研究。包括音樂史學與傳播學的組合、

民族音樂學與傳播學的組合、音樂美學與傳播學的組合。多數人均將音樂傳播學 等同於流行音樂研究,事實上,無論是流行音樂、民間音樂或是古典音樂等所有 的音樂,皆須通過傳播才能獲得存在,其區別僅在於不同的傳播渠道、方式和特 點。

作者在本文中,討論了「音樂傳播學≠流行音樂研究」、「音樂傳播學=音樂 學+傳播學」、「音樂傳播:學→術→業」、「四類傳播:人際、大眾、組織、個人」

以及「五W:Who say What to Whom through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等 五方面與音樂傳播相關的概念,並針對傳播的學術名詞進行解釋。再以傳統傳播 學的分類而言,文化傳播主要是指文學與藝術的傳播,音樂則屬於藝術範圍內。

而上述所指之五W,實際上是五個專題研究,其對應的是:Who——傳者 研究(控制論、把關人理論、製作人專權制);say What——內容分析(從意識 形態、政治、經濟、藝術等角度所做的文化分析);to Whom——受眾研究(受 眾調查、市場調查、民意測驗、受眾社會心理分析等);through Which channel——

媒介研究(不同媒介特點如語言傳播與非語言傳播、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等); with What effect——效果研究(魔彈論、皮下注射論、二級至 N 級傳播論、有限

效果論與強大效果論等)。

現代大眾傳媒出現以後,音樂傳播借助於科技而有了空前的發展。音樂傳播 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從音樂生產過程中逐步分化出來,必須由專門的音樂傳播機 關和職業的音樂傳播者承擔,此即是音樂傳播學中的「把關人」(Gate-Keeper)。

音樂創作者、唱奏表演者,包括音樂研究者,乃成為所謂的「內容提供商」(Program Provider)。而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步細緻,音樂聽眾成為與音樂生產密切相關的重 要環節,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聽眾群及其市場定位。

(五)修海林(2004)。〈音樂學領域中的傳播學研究〉,收於曾田力主編《中 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頁22-39。

這篇文章具體地解釋音樂傳播學,並介紹音樂傳播學研究的對象、方法和理 論基礎。可從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音樂審美心理學等角度,深入瞭解音樂傳 播學。而人類音樂活動的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切入音樂傳播學的研究。音樂傳 播的符號可以分為兩類,亦即動態和靜態。動態,即是音響型態;靜態,也就是 物化型態。文中接著介紹人們是如何接收此兩類符號,以及人們的心理過程。最 後,並以音樂的自娛性以及他娛性來分析音樂傳播學。

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傳播的行為可謂無所不在、無處不有。音樂傳播是 以歷史文化生活中的人類音樂活動及其傳播的行為與方式、傳播的途徑與媒介、

傳播中的傳者與受者的關係,以及形成的某種傳播理論等現象作為研究對象。而 其跨學科研究的性質,所採用的方法、途徑也必然是多樣的。在音樂傳播賴以存 在的社會生活中,音樂傳播不僅在各種音樂活動中存在,並與社會不同層面發生

傳播中的傳者與受者的關係,以及形成的某種傳播理論等現象作為研究對象。而 其跨學科研究的性質,所採用的方法、途徑也必然是多樣的。在音樂傳播賴以存 在的社會生活中,音樂傳播不僅在各種音樂活動中存在,並與社會不同層面發生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