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樂覽》內容分享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109-116)

趙琴自二○○四年十月份起,至今先後在《樂覽》雜誌開闢「無絃琴曲」、「趙 琴論樂」和「世界音樂旅情」等專欄,先後發表〈現代音樂的種種弊病與觀念之 爭〉、〈ISME2004:發現聲音的世界〉、〈見證這一頁臺灣音樂史〉、〈博物館如何 進行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音樂中的女性〉、〈廣播與音樂的雅俗關係〉、〈音樂

       

95 「樂覽」條,蔡慈玫撰文,收於《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

治療面面觀〉、〈今天的創作有什麼,明天的經典在哪兒〉、〈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 音樂特質與發展現況〉、〈歌聲滿人間:唱什麼?怎麼唱?〉、〈佛樂今唱,思索點 滴〉、〈為誰演奏?奏些什麼?〉、〈去殖民化的民族音樂學〉……等等精彩的文章,

對音樂界之種種現象進行夾敘夾議的撰述。其觀點頗能一針見血,也呈現多年來 在音樂傳播工作上的深刻歷練。

本節筆者將提出五篇趙琴在《樂覽》雜誌中的撰文,進行討論。這五篇的主 題分別是:〈音樂中的女性〉、〈現代音樂的種種弊病與觀念之爭〉、〈見證這一頁 臺灣音樂史〉、〈廣播與音樂的雅俗關係〉和〈音樂治療面面觀〉等。之所以選中 這五篇,是因為這些文章各自代表了特定主題,涉及層面包括女性研究、音樂史 研究、音樂傳播研究和音樂治療研究,這些主題在當今的音樂研究上,極為重要。

其中四篇的內容在美育講座中也曾經出現,僅有〈音樂中的女性〉係屬初見,下 面就以這篇作為起頭。

(一)〈音樂中的女性〉

二十世紀前的音樂圈,抑或是其他領域,著名的女性人物可謂寥寥可數。這 篇文章以女性觀點出發,從不同於傳統的視野剖析音樂、音樂學與女性、女性主 義批評等議題。96文中先簡介著名的《茶花女》、《蝴蝶夫人》中的女主角,前者 病死,後者自殺。從這些故事中可探討出女性在社會中被套上某種宿命規範,也 可以看出男性世界中,典型的女性是輕盈、纖細、柔弱的蝴蝶夫人。接著文章提 到當代美國著名的女性音樂學家蘇珊‧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 ,1946- ),這位 音樂學者曾撰述《陰性終止:音樂中的性、性別與性慾特質》一書,試圖從女性 主義的角度思考音樂的必然性以及其正當性,也就是學術派的學者專注於曲式和 和聲的分析,而不去探討為何音樂能感動人心,以及音樂如何能跟人性及社會結 合。蘇珊麥克拉蕊認為,古典音樂被放在高尚難懂的象牙塔內,但其實古典音樂        

96 趙琴,〈音樂中的女性〉,《樂覽》69 期(2005.03),頁 2-7。 

中也有如流行音樂界那樣描述「性慾」的內容。最後,趙琴以音樂史的脈絡來檢 視為何女性音樂家占極少數。即使時空背景為現今,這也是一篇特別關心女性思 想的音樂性文章,在七年前趙琴便已提出此想法,讓臺灣愛樂者在音樂評論中接 觸女性主義思想。

(二)〈現代音樂的種種弊病與觀念之爭〉

此篇文章的內容,在筆者的分類中,出現在美育講座三大類主題中的第一類,

在講座中有出現過類似的主題:《如何欣賞現代音樂:二十世紀音樂的回顧與前 瞻》。

趙琴在出席國際作曲家演壇後,寫出對現代音樂的關懷,趙琴熱心出席音樂 研討會和作品發表會,並常將這些經驗整理撰述,本文即是在此一背景下完成的。

97文章一開始先介紹這場當代作品發表的活動訊息,這項現代音樂的會議在巴黎 已經舉行超過半個世紀,參加的作曲家橫跨全球。趙琴從過去歷史中脫穎而出的 古典音樂作曲家,再聽到當代作曲家的作品,認為作品的創作本質、時代意義、

作品風格,隨著文化變遷,呈現出很大的不同。她循著音樂歷史發展脈絡,一一 介紹重要時期的音樂風格、音樂和社會的關係,並介紹了當代的作曲手法。

十九世紀後半葉之後,音樂出現清楚的派別,許多音樂否定現實和探索未來,

存在於過去幾世紀的審美標準,已經失去優勢地位。她舉例美國二十世紀的作曲 家約翰‧凱奇(John Cage ,1912-1992),創作手法無奇不有,最知名的不外乎作 品《四分三十三秒》。另外還有,法國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 )嘗試的「機 遇音樂」。這些作曲家尋求音樂藝術本身之外的領域,許多手法也削弱作曲家在 音樂中的地位。除了創作手法,現代音樂中也常使用錄音作為主要工具,自然界 中的各種聲響用錄音技術重現。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音樂也已經發展到佔        

有相當的地位。而且,開發新科系與音樂結合,以完善的電腦音樂來創作,這些 進步持續進行中。

當代多元分化的創作潮流中,一位中國音樂家,要如何在作品中將古代與現 代、中國與世界,做一個連結且呼應。其實當代作品創作一直是一門飽受爭議的 領域,在創新的前提下,要如何不忘作曲家自身的文化背景,有些作曲家棄傳統,

也有人為傳統發聲。透過本文,讀者可以用更寬廣的角度來賞析現代音樂。

(三)〈音樂治療面面觀〉

承接上一篇文章,這篇也是美育講座主題中的第一類內容,且在引言中趙琴 就提出在「九二一震災」發生後,自己曾於美育講座系列三的演講中,以《音樂 治療學:撫慰受創心靈:通往美藝大門》為題。98

針對與多西方精緻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常見的音樂治療曲目,例如巴赫、李 斯特、約翰‧史特勞斯的音樂或許不陌生,但是這些音樂在地震災區演出,試圖 以音樂安撫災民們的耳朵與心靈,是否真的能有所效用,作者以這個事件切入,

開始探討「用音樂來治病」這麼複雜的學科。作者認為,欲用音樂幫助人,首先 要先知道地球村中不同人的不同聆樂習慣,「九二一震災」的災民之音樂語言是 福佬歌仔戲,或是客家八音、山歌,又或是臺語流行歌曲。

倘若要追溯音樂治療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倡過淨化理論,音 樂在呼吸、血壓及消化上的影響作用可以將煩惱、痛苦和負面情緒,隨著激情、

笑聲與淚水抒發排出,身心的平衡與健康也就此達到。到了中世紀,音樂和宗教 儀式緊密結合,音樂帶有拯救靈魂、淨化人心的功能。儘管之後人類思想、宗教 與社會在歷史中的發展中,出現巨大的變化,但基督徒依然深信,音樂可以使人

       

98 趙琴,〈音樂治療面面觀〉,《樂覽》72 期(2005. 06),頁 2-9。 

的靈魂得到淨化,音樂有神秘和超自然的特性,因著這些特性,它具有治療作用。

十八世紀的的閹人歌手法瑞奈利(Farinelli[Carlo Maria Michelangelo Nicola Broschi],1705-1782)天天為國王唱歌解憂,也可看作是一種音樂治療的雛形。

音樂的發展走到近代,在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音樂治療」興起,成為一門 獨立的科目。在教學上,音樂治療屬於「音樂學」學科中歷史、民族、系統三大 類中的「系統」類別,被納入「應用音樂學」的範疇中,此主題在研討會中也滿 常出現。

由於音樂的作用已經超脫音樂本身,治療的價值也不須取決於音樂的藝術形 式,也就是說,音樂的藝術價值標準並不在討論的議題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不同地區,音樂治療採用不同的音樂,因時因地,而且與巫術、宗教和一般性的 思想息息相關。同時,醫療者的作用和個人特點,會產生治療和病人的特定關係。

換句話說,每一次的治療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音樂和光線的連結,在畢達哥拉斯的理論中可以得到解釋,音樂和光線彩虹 一樣,具有色彩,除了取決於樂器本身的音樂及音色特性外,作曲家在選擇使用 何種調性創作時,會考慮到它的「光度」,每一個調的明暗,會影響聆聽的感覺。

作者接著提出科學理論中如何詮釋與發展這個領域,要如何證明音樂治療的 效應,就要瞭解聲音對人的影響,而音樂對人體的醫療作用已在歷史發展中得到 證明。音樂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綜合性產物,它處於在永遠變化而又暫時的相互 關係的狀態下。聲音的每一項因素都是構成音樂的聲音實體的一種特徵。最後,

介紹各國發展音樂治療的組織與不同的經驗分享。近年來,歐美許多國家已經將 音樂療法廣泛運用在綜合臨床上;在日本,音樂治療仍舊處於臨床研究階段。

文中將音樂治療的發展就時空講解,希望更多讀者能接觸到「應用音樂」這 塊主題,在適當的時機中,或許有人便可因為音樂而得到幫助,讓音樂帶給人們

的影響不只是藝術上的享受,更有實質上的幫助。關於各國推廣音樂治療的進度,

筆者相信在趙琴撰寫本文之後的七年後,已有相當程度的改變。

(四)〈廣播與音樂的雅俗關係〉

此篇主題和趙琴廣播人的身分相呼應,作者以切身在廣播領域中的經驗,引 出古典音樂在廣播業中,逐漸無力並且受控於商品經濟的傳媒生態抗爭。99

作者指出古典音樂泛指「嚴肅音樂」,也就是古今中外的音樂只要屬嚴肅音 樂,都在討論的範疇中,一個國家在訂定傳播政策時,資源分配須考慮的不應僅 是政治經濟利益,還要考慮文化。身為廣播人,作者希望自己能提升國人精神生 活素養、文化生活內涵,發揮音樂的美育作用,更重要的是,除了歐洲傳統的精 緻音樂之餘,也要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植根,能將教育性與欣賞性兼顧的音樂廣 播內容,古今、東西音樂平衡播出,是作者對於自己在廣播業的使命。作者介紹 在各國看見的古典音樂在廣播業的發展,因著各地不同的民族性有不同的境遇。

《音樂風》的節目中,不只空中與聽友交流,作者也在音樂會現場和樂友一同享

《音樂風》的節目中,不只空中與聽友交流,作者也在音樂會現場和樂友一同享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