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預期成果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43-47)

研究所的學習上,期勉自己能藉由更廣泛、更客觀的專業知識,來解讀過去 所習慣的,那充滿感性、有時卻又複雜得令人難以理解的音樂。根據大英百科全 書對音樂學所下的定義,此學科是對音樂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音樂學的研究領 域不但包括歐洲及世界各地藝術音樂,也涉及所有民間音樂,其範圍包含從現代 的、歷史的和發展的角度去研究︰一、音樂表演(包括聲樂、器樂、音質及其分 析、音響效果和表演風格等);二、音樂本身的風格;三、理論(關於音程、音 律和創作);四、記譜和音高;五、作曲家、表演家及樂器製作家的生平;六、

理論分析與詮釋能力,並輔以相關之人文學科與專業課程。

本論文之研究主題可歸類於上述的第五、第六項之綜合,在探討臺灣資深廣 播人趙琴的音樂傳播經歷之外,也大致討論了近代音樂傳播的現象。提及音樂傳 播,在大眾音樂生活中流行音樂佔據了重要的位置,發揮相當重要的社會娛樂和 文化消費功能。然而,一個民族有其一脈相傳的文化,不可能單有娛樂。音樂的 其他社會功能也需要傳承和發展,那些反應民族的音樂世界、隱含智慧和哲理的 音樂之美,在傳播行為中卻乏見關注。如果大眾媒體只是執意地用流行音樂文化 來當一個民族的文化,那當下以及未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子民,能接觸到的音 樂文化即可能變得寥寥無幾。筆者在思索、設定本論文目標時,便是被趙琴孜孜 不倦地推廣音樂文化所感動,也希望在傳播界能有更多有心人士出現,一同為這 塊土地灌溉肥沃的文化資產。

在傳統學術的真空與意識形態的籠罩下,加以帝國主義的氾濫與文化霸權的 侵略,致使近代臺灣社會的音樂教育以及聽覺經驗,幾乎已被西化。從創作者、

表演者、研究者到欣賞者,常常拿西方聽覺經驗來作為自己的經驗感受,甚至更 進一步地用西樂的標準作為唯一的標準。從中國廣播公司「音樂風」節目出發,

資深音樂廣播者趙琴以傳播音樂作為職志,努力介紹西方音樂、我國傳統音樂以 及世界各國音樂等各類音樂,客觀盡責地拉近聽者與藝術的距離。

在趙琴所主講的美育講座中,介紹周文中的那篇內容令筆者印象頗為深刻。

華裔的周文中因為沒有在亞洲生活,在臺灣並非廣為人知。但經由趙琴生動豐富 的介紹之後,讓筆者得以充分瞭解這位作曲家、音樂教育者的生平事蹟。身為一 個音樂學主修者,儘管投入這個領域區區兩年,尚未有任何能對音樂學界的實質 貢獻。但個人亟想仿效臺灣音樂學界的前輩,客觀且認真研究每個地區、民族的 文化,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認識音樂。

基於上述想法,本論文將聚焦於音樂傳播,強調音樂如何因著傳播行為送到 每位聽眾耳裡,並試圖建構臺灣音樂傳播的初步歷史。儘管過去未曾有機會聆聽 中廣「音樂風」節目、參加臺灣大學「美育講座」,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讀 到相當多的相關文字著述。對於這些不間斷且多變的音樂傳播節目之內容頗為感 佩,更深刻感受音樂傳播與傳播音樂之極度重要性。雖然音樂廣播人不是直接的 藝術創作家,但是能將音樂藝術廣泛地帶給各地的受眾。以一個大眾容易接受到 的媒介,如廣播、電視或網路等作為平臺,而與受眾分享音樂的知識及其帶來的 喜悅。

畢竟,音樂傳播是具有其特定之功能與意義的。可惜,目前學術研究上對 音樂傳播的全面性研究著墨甚少,而國內可資參考之傳播方面的相關資料亦不 多見。因此,筆者衷心盼望經由本論文之研究,並透過音樂廣播人趙琴在音樂 傳播的豐富資歷,而能充分觀見音樂傳播與傳播音樂環環相扣之緊密聯繫。同 時,若能釐清臺灣歷來在音樂傳播上的實施成效,並清楚傳播音樂之實質意義,

則更可完成筆者接受音樂專業訓練及從事教學傳播音樂之初衷,亦可凸顯本論 文之研究意義。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