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臺灣的網際網路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97-103)

目前國內網際網路的發展主要有二個大網路系統,分別為教育部的臺灣學術 網路TANet、電信局推動的 HiNet。茲分述如下:

(一)臺灣學術網路(TANet)

一九八○年代中期,教育部引進 BITNET 大學教學研究網絡系統,提供學術 界跨國電子郵件、檔案傳輸等之應用服務。一九八○年代末期,教育部科技顧問 室(一九九○年更名為「顧問室」)在主任張進福任內編列經費,委由科技顧問 陳文村規劃,補助主要國立大學建立校園網絡、校際網絡。一九九○年七月,教 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邀集接受補助之大學成立「臺灣學術網絡」,建立以TCP/IP 通訊協定為基礎之互聯網系統。是為臺灣第一個互聯網系統,也是臺灣往後發展 政府、商用互聯網系統之基礎。一九九九年起,教育部推動中小學使用ADSL 連線至TANet,讓資訊教育向下紮根。迄今,TANet 已成為全臺灣各級學校網絡 及資訊教育之平臺。

TANet 初期連接臺灣部份的學術單位與研究機構,網絡骨幹使用電話連線,

頻寬為9.6kbps。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日以 64Kbps 數據專線,連接美國普林斯 頓大學的JvNCnet,成為臺灣的第一條跨國網絡連線。一九九四年年初,以 T1 連接架設中的Hinet,成為臺灣第一條互聯網對等連線(peering)。從此,臺灣的 互聯網正式進入跨網時代。同年六月,以10Mbps 的乙太網絡連接 SEEDNet,

臺灣開始了多網系統的網網相連。歷經多年來擴充,TANet 網絡架構分為國家骨

幹網絡、地區性網絡、校園網絡三個階層。二○○五年,TANet 國家骨幹網絡全 面提昇至10GE 之網絡環境。截至二○○八年四月,連美國頻寬為 STM16

(2488.32Mbps),連臺灣其他網絡總頻寬達 102718Mbps。

TANet 依臺灣地埋環境分為十一個區城,每個區域分別成立一個以國立大學 計算機中心為主要成員的區域網路中心,負責該區所有相關事宜。臺北地區為教 育部電算中心、臺灣大學與政治大學;桃園地區為中央大學;新竹地區為交通大 學、清華大學;臺中地區為中興大學;南投地區為暨南大學;雲嘉地區為中正大 學;臺南地區為成功大學;高屏澎地區為中山大學;宜蘭地區為宜蘭大學;花蓮 地區為東華大學;臺東地區為臺東大學。現階段,凡是以ATM 或 TCP/IP 協定 為基礎之各項應用皆可於TANet 網路上提供服務。其中,服務內容如:遠距教 學、電子郵件(E -Mail)、檔案傳送(FTP)、遠地登錄(Telnet)、電子新聞(Netnews)、

電子佈告欄系統(BBS)、及其他經常使用之 IRC(Internet Relay Chat)……等 網路服務功能。90

(二)HiNet 網路

      為了配合政府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的政策,促使國內網際網路基 礎建設更加完備,以及滿足國內企業對網際網路(Internet)的需求,中華電信數 據通訊分公司遂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HiNet 網路的硬體架設,並於一 九九五年正式營運。HiNet 商用之初,租用客戶僅一千餘人。營運後,因為獲得 大眾肯定,客戶數持續成長,始終為國內最大之ISP,服務客戶數遙遙領先其他 ISP。相繼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年十一月突破一百萬、二百萬客戶數。

至今年更因全力推動ADSL 寬頻上網,HiNet 客戶數甫於二○○三年十月份突破 三百五十三萬戶,HiNet ADSL 寬頻客戶亦突破一百八十二萬戶。HiNet 對國外 擁有最大國際頻寬,截至二○一三年三月統計HiNet 國際連線總頻寬高達        

90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前引書,頁 376。 

492.145Gbps。 HiNet 在國內亦擁有最綿密高速的寬頻網路,截至二○一三年三 月之統計,HiNet 全國網路寬頻高達 2388.961Gbps。並擁有最多撥接及 ADSL 門 號數(全國ADSL 涵蓋率達 95%以上)及最多的 POPs 共三十三個,遍及臺灣及 離島。HiNet 的經營項目, 可分為:1.HiNet 上網服務;2.內容加值服務;3.網 路加值服務;4.企業服務等四個項目。91

至於國內的網路發展趨勢,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2012 年 臺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二○一二年十月三日,全國十二歲以上近半 年曾經使用過無線網路之人口已達九百七十六萬人,相較於去年同期成長了11.9 個百分點,與過去每年平均成長3.3%相比,過去一年來無線及行動網路的使用 者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

在無線上網設備的調查中發現,全國十二歲以上無線網民,以使用筆記型電 腦及智慧型手機者的比例最高,相對次數分別為53.66 人次與 50.52 人次,與往 年相較,以筆記型電腦為主要無線上網設備的現象,在二○一二年發生了較大的 改變,在二○一一年同期調查中,筆記型電腦的相對次數為74.33 人次,遠高於 智慧型手機的25.58 人次。以上顯示,在二○一二年無線上網人口中,原本使用 筆記型電腦的人口中明顯趨向於使用智慧型手機。在行動上網設備方面,智慧型 手機由二○一一年的相對次數為61.37 人次,在二○一二年上升至 85.46 人次,

亦顯示未來智慧型手機將可成為無線上網主流設備的趨勢。推測此一現象與智慧 型手機市場競爭造成取得價格的下降有極大關係,也因為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在今 年度大幅成長,也預告了未來智慧型手機應用服務的重要性。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亦造成現代人溝通平台的轉變,由二○一二年的調查中發 現,行動網民中網路社群使用的比例大幅升高,使用的相對次數由二○一一年的 29.87 人次大幅上升到今年的 46.81 人次,首次超越搜尋資訊的 44.96 人次;在無

線網民中使用社群網路的比例亦呈現上升的現象,顯示當隨時隨地可以連上網路 時,網路將超越傳通的溝通方式而成為現代人主要的社交溝通管道。

為深入探討未來網路應用服務提供的模式,在本次調查中特別針對APP 使 用的情形進行調查,發現Android 及 iOS 為目前市場的主流,市占率分別為 46.64%

與29.57%;服務軟體部分,有 66.92%民眾下載過 APP,主要的類型以遊戲的 71.03%為主,其次為社交類型占 54.29%;其中曾經下載 APP 的使用者中,有近 2 成的民眾曾經付費下載 APP 軟體服務,並仍以遊戲和社交類型的服務軟體為主,

消費金額以1 至 90 元為大宗,占了 71.38%,顯示出 APP 產業在台灣市場的強 大市場潛力。

臺灣網路使用者的人口統計特質,也由特定族群,朝真實的社會大眾接近。

對經常上網者而言,網站訊息的主要需求依次是,網路社群、新聞、電腦軟硬體 和電影娛樂,以及理財金融和旅遊資訊,上網民眾對於網路資訊來源越來越多元 化,對於即時性資訊的互聯要求也越來越高。

網際網路的傳播模式,明顯打破有關受眾回饋機制的討論。一般來說,網際 網路傳播資訊的過程,受眾具有選擇性、自主性、控制性等三項傳統大眾傳播媒 介無法提供的優勢:

1.選擇性 

傳統受眾在取得資訊上,往往受制於所在環境提供的傳播媒介種類數量。網 路上的資訊來源則不分國界,大大提高網友對資訊來源的選擇能力。閱聽人的網 路漫遊現象,反應出網路在訊息提供上的豐富選擇性。 

2.自主性 

網友的上網動作,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完全擺脫傳統媒介節目時段安排的 限制。受眾本身的自主性,相對驅使網路上的資訊提供者朝更專業、更使用者導 向的方向努力。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網路的出現將使傳播媒介更貼近受眾的 需求。 

3.控制性 

網友與網路資訊提供者成雙向互動。這種現象不但符合前述「主動的受眾」

的概念,甚至突破傳統傳播媒介取得受眾回饋困難的瓶頸。對於網路上所提供的 資訊,網友可以及時表現他的看法、意見,甚至按照自己的需要,有限度的擷取 其中的部分,或深入對方資料庫內,蒐集更完整的訊息。一方面,訊息提供者可 以迅速掌握網友的看法,網友面對資訊也有更大的控制權。92

臺灣網路使用者的人口統計特質,也由特定族群,朝真實的社會大眾接近。

對經常上網者而言,網站訊息的主要需求依次是,網路社群、新聞、電腦軟硬體 和電影娛樂,以及理財金融和旅遊資訊,上網民眾對於網路資訊來源越來越多元 化,對於即時性資訊的互聯要求也越來越高。

網際網路的傳播模式,明顯打破有關受眾回饋機制的討論。一般來說,網際 網路傳播資訊的過程,受眾具有選擇性、自主性、控制性等三項傳統大眾傳播媒 介無法提供的優勢。

4.選擇性

傳統受眾在取得資訊上,往往受制於所在環境提供的傳播媒介種類數量。網 路上的資訊來源則不分國界,大大提高網友對資訊來源的選擇能力。閱聽人的網 路漫遊現象,反應出網路在訊息提供上的豐富選擇性。

       

5.自主性

網友的上網動作,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完全擺脫傳統媒介節目時段安排的 限制。受眾本身的自主性,相對驅使網路上的資訊提供者朝更專業、更使用者導 向的方向努力。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網路的出現將使傳播媒介更貼近受眾的 需求。 

第二節 趙琴與臺大「美育講座」

趙琴留美深造返國後,雖然她所主持的中廣「音樂風」節目幫助很多臺灣聽 眾得到音樂的啟蒙,讓許多愛樂者初步接觸古典音樂,獲益良多。但是,她仍覺 得當時臺灣人們古典音樂的學習環境,與欣賞環境皆不足夠。於是,在一九九八 年十月十九日,開始應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之邀,主持「美育講座」。趙琴自 幼喜歡音樂,研習聲樂,為興趣走進音樂天地。但是,她發現社會對古典音樂的 接受度,與想像有很大的差距。於是,如何將好音樂帶進社會、美化人心,是她

趙琴留美深造返國後,雖然她所主持的中廣「音樂風」節目幫助很多臺灣聽 眾得到音樂的啟蒙,讓許多愛樂者初步接觸古典音樂,獲益良多。但是,她仍覺 得當時臺灣人們古典音樂的學習環境,與欣賞環境皆不足夠。於是,在一九九八 年十月十九日,開始應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之邀,主持「美育講座」。趙琴自 幼喜歡音樂,研習聲樂,為興趣走進音樂天地。但是,她發現社會對古典音樂的 接受度,與想像有很大的差距。於是,如何將好音樂帶進社會、美化人心,是她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