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網際網路傳播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69-75)

電腦網路是電腦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漸漸 發現它蘊藏著巨大的資訊傳播潛力。並成為現今資訊社會中,人們獲得資訊的重 要工具之一。而「網際網路」譯自「Internet」,即是將世界上的所有電腦,透過 網路的連結和標準化的通訊協定,彼此相互通訊,將全球所有的電腦連接起來的 超級大網路。因此,網際網路是世界最大的電腦系統,它提供一種最新的、開放        

50 Joseph Straubhaar&Rabert LaRose 原著、涂瑞華譯,前引書,頁 188。 

的資訊交流與溝通模式。網際網路上傳輸的資訊可以在數秒內就繞行地球一周,

如此快速的傳輸速度,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理想。

網際網路的起始,源於一九六○年代,美國為了要防止蘇聯在核子大戰時破 壞國內的通訊網路,以維持戰時的通訊順暢,並且節省資料傳輸的時間及經費。

乃在政府轄下的「高級研究計畫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

「ARPA」)進行研究。之後,在一九六九年開發出「奧帕網路」(ARPANet),使 得訊息或程式均可以在這個網路上傳輸。一九八六年,美國政府下轄的國家科學 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接管「ARPANet」,並由國 家科學基金會繼續推動此項發展計畫,以保持美國在未來資訊社會中的優勢地位。

首先,運用「ARPANet」中的「TCP/IP」技術建立「NSFNet」主幹網,並允許 政府、各大學及私人研究機構的網路連結。因此,使得原來只有電腦科技人員參 與的網路,增加了許多研究人員及大學生之參與。52而促使Internet 的技術發展 更上層樓,也為Internet 的普及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大量的免費資訊開始存放在 這個虛擬空間裡,使用者除了可以共享NSF 豐富的資源,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 信,這使Internet 成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

由於NSFNet 主幹網是由美國政府的國家科學基金會所設立的。因此,在法 律上禁止網內任何的商業性行為。於是,私人企業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網站,向 用戶提供商業的Internet 聯網服務。並於一九九一年組成「商業 Internet 協會」,

向社會宣布他們的網路可以用於任何的商業行為。准許私人公司投資組建 Internet 骨幹網,並准許以商業為目的的網路連結 Internet。從此,Internet 走向平 民化,並且發展迅速。53

       

52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傳播媒介與生活》(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3),頁 373。 

53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前引書,頁 374。 

我國政府於一九九四年成立了「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專案推動小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簡稱「NII」),開始積極著手臺灣資訊環境的營造。希 望透過資訊與電信科技的整合,培養每一位國民擁有資訊運用的基本能力。為因 應時代潮流的突飛猛進,於一九九七年三月,NII 亦開始推動「提昇國家競爭力」、

「三年三百萬人上網」等一系列的整合計劃。接著,教育部將原先的「E-mail 到 中學」計劃擴大延伸為「TANet 到中學」計劃。運用臺灣學術網路之基礎建構,

以全民資訊化社會為目標,讓資訊教育落實於基礎國民教育中。一九九八年,教 育部更提出「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以擴大內需追加預算案。而將資訊產品 的需求,從學校進而擴大到家庭。不僅促進了資訊與通訊產業界的發展,也加速 了國內資訊教育基礎的建設。依據行政院公佈從二○○二到二○○五年各部會中 程施政計劃,教育部在資訊基礎建設計劃方面,積極推動E-learning。除了配合

「挑戰2008」六年國建計畫「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外,更重要的是將資 訊與學習素養普及全民,使人人得以共享學習資源,並縮短數位落差帶來的負面 影響。54

網際網路發展速度之迅速,可謂一日千里。根據美國家庭生活專案調查顯示,

網際網路已成為美國家庭獲得某些資訊的主要來源。對於美國家庭而言,上網已 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臺灣,也呈現這種情形。而且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

也將網際網路視為追求時尚與滿足食衣住行娛樂等各方面需求的重要工具。網際 網路就像浩瀚的資訊宇宙,光是上述關於食衣住行、娛樂與理財的資訊,就已經 讓人們眼花撩亂。而網路上的內容一又比一天豐富,也一天比一天繁雜。因此,

想在茫茫網海中,正確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就必須以正確且有效的方式 使用搜尋引擎。55

       

54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前引書,頁 375。 

55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前引書,頁 376。

網際網路整合影像、圖形、聲音、文字等多種傳播符號形式,打破傳統媒體 的區域性限制,提高了資訊的時效,也正在改變受眾使用傳播媒介的行為。根據 調查,在美國,習慣上網的受眾,在使用大眾傳播媒體時,比較傾向閱讀平面媒 體(報紙)和收聽廣播,而較少收看電視。而傳播媒體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也 競相上網,供應資訊,形成新一波的媒介版圖爭霸戰。由於,網際網路方興未艾,

受眾的使用態度,是否意味網際網路和廣電媒體之間,彼此存在取代的效果,也 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趨勢。

在電腦科技發展進入後PC 時代之際,寬頻網路已在主要城鄉及學校中普及。

如何利用它來提升教與學的效果,乃是當今一項重要的課題。在數位學習的環境 中,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並在教學者與學習者間進行高度互動分享,以及有效 地運用不同的媒體進行教學活動。建構數位學習須由「制度面」、「傳播面」、「技 術面」、「介面設計」、「評估面」、「管理面」、「資源支援」,並擴及「倫理面」等 各種層面進行思考。 

擁有良好的師資及行政資源,尚需配合合宜的教材編製,方能使教學效果事 半功倍。數位教材其呈現方式十分多元化,常見的型態為純文字及超媒體模式。

然而,由於數位傳播具有「傳輸準確」與「無限次重複使用」、「即時性」、「互動 性」、「自動化」、「倉儲化」,以及「文字」、「圖表」、「聲光」、「影像效果」等各 種功能。而使得學習資源,更趨豐富化、多元化與個別化。在設計教材時,需考 量其圖像/圖表的設計,必須考慮是否精緻、清楚,影音檔是否收訊良好,各媒 體的特性是否充分發揮,教材結構是否完整及介面設計是否具有親和力等種種因 素56

國際間對網路教材制定的學習標準,常以美國國防部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的 SCORM 共享性教材作為標準。而 ADL 的網路        

56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前引書,頁 410。 

教材,須具備「可重用性」、「可得性」、「恆久性」、「互用性」、「可適性」以及「可 負擔性」等之特性。

在電子學習的環境裡,需建構學習管理系統來執行教材的傳送、追蹤、記錄 與提供報告等。當學習者登入學習管理系統之後,可以在系統中選課、修理、進 行活動與測驗等,甚至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互相聯繫、溝通、互動。另外,也針對 學習的內容,建構學習內容管理系統來處理教材元件編輯、管理、機動組合與傳 送的功能。57

 

       

57陳東園、周芊、郭文耀,前引書,頁411。 

在文檔中 音樂傳播vs.傳播音樂 (頁 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