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1791),以下簡 稱莫札特。莫札特是古典時期代表性的作曲家。1756 年 1 月 27 日莫札特出生在奧 地利(Austria)薩爾茲堡(Salzburg),受洗時被命名為約翰尼斯.克魯索斯多穆 斯.沃爾夫岡格斯.泰奧非盧斯(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Theophilus 意思是「天主之愛」,但是大家都稱呼他為沃夫岡。莫札特的父親雷歐 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是當代有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也是一位音樂教育者,他在莫札特出生的那年發表了歷史上有名的著作〈小提琴 演奏法〉(Versuch einer grudlichen Violinshule)。

莫札特和大他四歲的姐姐瑪莉亞.安娜(Maria Anna Mozart, 1751-1829)由於 父親的關係,他們從小開始就接觸音樂,姐姐安娜後來成為一位大鍵琴家。而莫 札特從小就天資聰穎,對音樂有天才的記憶力和聽覺,學習的進度都非常的快。

他五歲就開始作曲、小提琴、管風琴和大鍵琴,六歲便寫出三首小步舞曲(K. 2、

4、5)和一首快板(K. 3)。其父親更編寫了一百五十三首練習曲給他,內容包含 各種演奏技巧及作曲方式,讓他在練習中也能接觸作曲寫法。莫札特遺傳了父親 對音樂的熱愛,在音樂的路途上,從未間斷過學習。但其實莫札特與其父親的感 情是非常微妙的,他們以親情愛著彼此,莫札特接受父親對他的支配和要求,父 親則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教導他並不苟言笑的關心著他。父親對活潑幽默、好玩 的莫札特來說,除了是父親之外,更是不能違抗的老師。莫札特一生到過世界各 地演奏,年幼時候的他和姊姊安娜在 1763 年首次到歐洲巡迴演出,每一場音樂會 都獲得當地貴族和大眾的喝采。而因為巡迴的緣故,莫札特也接觸了各國傑出的 演奏家和作曲家。1764 年莫札特去到倫敦,認識了約翰.賽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35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學生約翰.克里斯汀.巴哈(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莫札特受其影響,將作曲當作生活中最快樂的事,在他離開英國時,

他的作曲技巧精進許多。前進義大利(Italiana)後,莫札特在波隆那(Bologna)

認識了當時頗負盛名的作曲家馬悌尼(Giambattista Martini, 1706-1784)神父,並 與其學習對位法及喜歌劇(Opera Buffa)、莊歌劇(Opera seria)、德文輕歌劇

(Singspiel)、經文歌(Motet)和神劇(Oratorio)還有弦樂四重奏等等的曲種寫 作。1763 到 1766 年間,莫札特已經開始學習寫作交響曲、鋼琴四手聯彈、教會奏 鳴曲和變奏曲等等,不同形式的作品。1768 年,莫札特受法蘭茲.安東.梅斯梅 爾(Franz Anton Mesmer, 1734-1815)醫生的委託,寫作出一部牧歌形式、獨幕的 德文歌劇《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Bastien und Bastienne, k. 50),這部作品在當 時獲得極高的評價,對莫札特的音樂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而此時的莫札特年僅 12 歲。1769 年,莫札特與其父親前進義大利,他們在威諾那(Verona)欣賞了由皮 耶特羅.阿列山德羅.古列爾米(Pietro Alessandro Guglielmi, 1728-1804)創作的 歌劇《魯吉羅》(Ruggiero),在此莫札特認識了歌劇場景的使用要素,但在 1771 年回到薩爾茲堡後,莫札特卻是以小夜曲(Serenade)和嬉遊曲(Divertimento)

等輕鬆的小品打響名氣。莫札特在宮廷的工作生涯一直起起伏伏,原先他有機會 留在維也納宮廷任職,卻輾轉還是回到薩爾茲堡擔任宮廷音樂家,同時身兼作曲 家、樂團首席和風琴師等工作。薩爾茲堡新上任的大主教柯洛雷多公爵對音樂家 不甚尊重,並大幅刪減不必要的舞台活動,對待音樂家像對待僕人一般。這令莫 札特無法忍受,他藉著旅行演出的機會不斷地尋找新工作,可惜都沒有成功。在 這期間,莫札特本身的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包括 1777 年他在奧格斯堡

(Augsburg)時,與堂妹瑪麗亞.安娜.特克拉.莫札特(Maria Anna Thekla Mozart, 1758-1841)有一段感情,但被父親強迫分手,而後在曼漢姆(Mannheim)認識了 未來的妻子康絲坦采.韋伯(Constanze Weber, 1762-1842)。但當時莫札特喜歡的 是康絲坦采的姐姐愛羅西亞.韋伯(Aloysia Weber, 1760-1839),他喜愛愛羅西亞

36

的歌聲,甚至想帶她到義大利展開巡迴演出,但是還是受父親的阻饒而作罷。此 次的磨擦,造成了莫札特與其父親間感情出現嚴重的裂痕。1778 年,莫札特與母 親前往巴黎(Paris)時莫札特的神童光環已經淡去,他只能靠擔任家庭教師來維 持生活。最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在此時因病去世,莫札特找不到擺脫困境的辦法,

只好埋頭繼續創作,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了四部鋼琴奏鳴曲。離開巴黎後,莫札 特再次在故鄉薩爾茲堡,過著監禁般的生活。 1780 莫札特寫作了歌劇《克雷特王 伊多梅尼》(Idomeneo, Ré di Creta, K. 366)。後來他與大主教不斷發生衝突,莫札 特實在忍受不了,毅然決然的辭去樂長的職位,離開故鄉定居維也納。雖然離開 宮廷等待著他的是貧窮,但莫札特寧願忍受也不願失去自由,這也使他的創作走 向新的旅程。

1782 年,莫札特在沒人陪同的情況下,第一次單獨來到維也納。即使生活困 苦,他仍因獲得精神的自由而感到快活。正巧這時韋伯一家人也搬至維也納,莫 札特再次與這家人相熟起來,於是莫札特開始追求康絲坦采,他們不顧雙親的反 對,於隔年在聖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結婚,兩人育有四男兩女。定居維 也納後,莫札特沒有尋求安定的宮廷音樂家的職位,他創作自己喜歡的作品外,

並以演奏自己的鋼琴協奏曲及擔任鋼琴老師來穩定收入。而因為接觸了宮廷圖書 館館長范.史威騰公爵(Gottfried van Seirten, 1733-1803),莫札特開始深入研究巴 哈及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的作品。這除了對他的音樂知識 有了更深的發展,也是他的創作變的更加熟練。

1784 年莫札特加入共濟會(Freemasomn),這是一個 1717 年於倫敦成立的秘 密組織。共濟會以「自由、平等、友愛」為理想。除了莫札特外,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伏爾泰(François-Marie Arouet, 1694-1778)、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和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等人,也都

37

是此會的成員。剛加入時,莫札特很少參與共濟會的聚會,但後來因為經濟得到 共濟會的幫助,感念之下,莫札特逐漸傾注心力,為共濟會的弟兄創作作品。例 如《共濟會喪禮音樂》(Maurerische Trauermusik, K. 477)以及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 K. 620)。共濟會對於莫札特來說,是個能讓他自由創作,並發揮對音 樂與上帝的熱情的地方。

1787 年莫札特受到奧皇約瑟夫二世(Josef II, 1741-1790)之邀,再次進入宮 廷擔任音樂家,但是薪水還是大不如前。雖然常被生計追著跑,但莫札特的創作 卻越發成熟,在這段期間內他完成了弦樂五重奏(String quintet, K. 515 & 516)共 兩首,以及他著名的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 K. 520)、《四十號交響曲》

(Symphony, No. 40, K. 550)與《四十一號交響曲》又名朱庛特交響樂(Jupiter Symphony, No. 41)。

1790 年,莫札特往接任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國王的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1747-1792)的加冕典禮,希望能藉此得 到一些經濟上的支持,但沒有成功。同一年,由義大利著名的歌劇填詞人、詩人 的羅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所撰寫的劇本《女人皆如此》

(Così fan tutte, ossia La scuola degli amanti, K. 588)在維也納皇宮劇院演出,但並 未受到關注,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才時常被拿出來演出。1791 年,莫札特創作了 他此生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歌劇《魔笛》。這齣歌劇是受共濟會弟兄兼劇院導演的 艾曼紐.史肯尼德(Emanuel Schikaneder, 1751-1812)之託所做。同年的七、八月 莫札特陸續接到瓦爾賽根伯爵(Franz von Walsegg, 1763-1827)匿名請託莫札特寫 作《安魂曲》(Requiem, K. 626)以及為慶祝神聖羅馬帝國利奧波德二世皇帝加冕 的歌劇《狄托王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 K. 621),並要求於三周內完成。十 月份完成《A 大調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K. 622)。忙碌的

38

工作對當時受疾病和窮困生活折磨的莫札特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同年十二月五日,

病魔帶走了年僅三十一歲的莫札特,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莫札特的遺孀康絲 坦采找到曾協助莫札特抄譜的弗朗茲•克薩韋爾•蘇斯邁爾(Franz Xaver Süßmayr, 1766-1803)來幫忙完成這部作品。莫札特的音樂吸收了各國不同的音樂風格、技 法和差異性,融會貫通,揉合出多數無與倫比、超越前人的作品。

(二)樂曲分析

1. “殘忍的離別時刻逼近” 選自歌劇《劇院經理》

“Da schlägt die Abschiedsstunde” from opera《Der Schauspieldirektor》

《劇院經理》是一部莫扎特受到奧皇約瑟夫二世所委託,在一七八六年以德 文寫的歌唱劇(Singspiel),為了慶祝荷蘭總督來訪,用在慶祝會上演出的作品。

當時莫札特手邊還有正在創作中的《費加洛婚禮》,但是他還是抽空完成了這部作 品。全劇以對白穿插兩首詠嘆調、一首三重唱及一首四重唱。除了結構堅實的序 曲,其他四首歌曲也各有特徵,充分顯露出了莫札特新穎熟練的寫作技巧。本劇 敘述劇團經理人為籌備歌劇演出而公開徵選歌手時,兩名女高音為了誰擔任主角 而爭吵不休,連一旁的男歌手都加入戰局,後來經過一番勸說,希望大家為了成 就藝術而互相體諒,兩人才停止爭吵,圓滿大結局。雖然全劇只有四首,但莫札 特仍為劇中兩位女高音在劇院經理前爭取排名互相競飆歌技寫了精采的詠嘆調,

藉由逗趣的呈現,以諷刺當時劇院內部作業的不公。

以下是歌詞翻譯:

Da schlägt die Abschiedsstunde

Da schlägt die Abschiedsstunde, um grausam uns zu trennen.

Wie werd' ich leben können,

殘忍的別離時刻逼近 別離的時刻逼近,

殘忍地把我們分開。

我怎麼能夠沒有你,

39

o Damon, ohne dich? 噢 Damon,沒有你?

Ich will dich begleiten, im Geist dir zur Seiten, schweben um dich.

Und du, und du,

vielleicht auf ewig vergisst dafür du mich!

wie fällt mir sowas ein?

Du kannst gewiss nicht treulos sein, ach nein, ach nein.

Ein Herz, das so der Abschied kränket,

dem ist kein Wankelmut bekannt!

Wohin es auch das Schiksal lenket, nichts trennt das festgeknüpfte Ba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