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黃友棣生平簡述及樂曲分析

(一)黃友棣生平簡述

黃友棣(1912-2010),1912 年 1 月 14 日出生於廣東省高要縣,其父親是地方 上熱心公益的仕紳,母親是書香門第的千金小姐,兩人共育有七子,黃友棣為第 六個孩子。黃友棣三歲時便不幸喪父,而母親不善於管理,幾年後,原先富足的 生活變不復見。黃友棣回顧童年成長的景況,以貧窮窘困來形容。

在黃友棣 11 歲那年,粵桂軍閥(又稱兩廣戰爭, 1920-1921)戰火延燒,在一 次槍戰中黃家住屋被軍隊強佔,還被當成戰場對外開火,黃家被毀,軍隊撤走後,

在無助的情況下,黃媽媽帶著全家投靠已出嫁的黃友棣姊夫家。寄人籬下的一年 多裡,黃友棣嘗盡苦楚,他每天只能吃一次正餐,學費也一拖再拖,吃住環境不 佳,和四哥一起染上鼠疫。四哥被病魔帶走了生命,而黃友棣雖然大病不死,卻 被姊夫家人視為不祥,將他送到學校寄宿。從此,黃友棣以校為家,從初中、大 學預科、大學,一路半工半讀的讀上去。

1930 年,黃友棣由廣東中山大學大學預科直升大學部,他選擇就讀教育系,

並決心以音樂作為教育的工具。期間為了賺取學費和生活費,他不僅進入教育系 主辦的平民夜校在夜校裡教書,且在市立小學兼教國文、在私立初中教英文,更 在縣立師範學院教音樂和美術。而為了準備這些課程所需的內容,他更是努力的 學習編作歌曲和其伴奏技巧。除此之外,他更是認真苦練小提琴和鋼琴。

畢業後,23 歲的黃友棣被邀請至廣西南海縣佛山鎮縣立第一初中任教,當時 的他為了獻身音樂教育,便準備考取音樂學位,而且要能說能演、能指揮能作曲,

這樣才有足夠的說服力擔當音樂教育的工作。因此他勤奮練琴,每週都搭車至廣

56

州找李玉葉老師學習鋼琴,隔週便到香港和俄國的提琴名師多諾夫(Tonoff)學習 小提琴。而和聲和作曲法則是跟隨音樂學院的課程進度自行研讀。

1937 年,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事變)爆發,展開了中國對日本的八年抗戰,

黃友棣隨著遷移,被廣東省行政幹部訓練團聘任為該團的音樂教官,負責培訓藝 術幹部、編寫歌曲,並深入鄉里,進行音樂教育。此時期的他開始編寫民歌、創 作激勵人心的愛國歌曲。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選取一兩首民歌寫成變奏曲或編 為合唱曲。1939 年,他應聘至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教,並在省立藝專兼課。戰爭 結束後,中山大學從雲南遷回廣東,他在 1946 年升任教授。1949 年,由於黃友棣 不想在共產黨統治下生活,便辭去已拿到教授證書的中山大學教職,遷居至香港,

並先後任教於明德中學、大同中學、珠海書院。

1957 年,他獲得珠海書院及大同中學校長江茂森的幫助,得到義大利進修的 機會,他的目標不是成為偉大的作曲家,而是「如何建立中國和聲風格」。那一年,

他已經 45 歲了。他在羅馬一共待了 6 年,徹底將幾世紀來的對位法嚴格磨練,1963 年,黃友棣獲得羅馬滿都藝術院作曲文憑(M.C.M.A.R)。

1943 年,才華洋溢,長相帥氣的黃友棣碰到聰明美麗,積極又主動的女孩-劉 鳳賢,並與其步入禮堂。婚後,黃友棣仍忙於作及教學,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嬌妻。

劉鳳賢佔有慾十分強烈,對於任何接近丈夫的女性都心懷敵意,夫妻倆經常因此 而大吵大鬧,1956 年劉鳳賢帶著三個女兒 Mimi、Jane 及 Nancy 赴美定居,兩人 分居逾 20 年。並在 1965 年正式離婚。黃友棣真正和妻子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 剛結婚的短短幾年而已。

57

1949 年大陸淪陷,香港變成了難民集中地。在逃亡而來的難民中有許多音樂 家,其中也包括黃友棣和林聲翕。本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上流社會只聽歐美的 音樂,而普羅大眾是聽廣東戲,黃友棣等音樂家的到來為香港帶來另一種雅俗共 賞的新樂種,許多的合唱曲蜂擁而至,養成了校際間的合唱風氣,孩童學子們都 爭相傳唱。在這段時間裡,黃友棣也結識了許多文學家,包括韋瀚章、李韶、許 建吾,和台灣的作家鍾梅音等。黃友棣這時期的作品,包括「黑霧」、「輕笑」、「當 晚霞滿天」、「秋夕」、「寒夜」等等。「當晚霞滿天」與「遺忘」都是鍾梅音的詞。

其中「遺忘」是黃友棣作品中,耗時最久的一首。

鍾梅音與黃友棣於 1952 年結識,後來黃友棣應邀從香港到台灣來舉辦音樂會,

得知鍾梅音愛唱歌,黃友棣請她寫一些詞來讓他譜曲,以充實教材。二人合作的 第一首歌就是「當晚霞滿天」。1957 年,鍾梅音將「遺忘」的歌詞寄給黃友棣,希 望黃友棣為此譜曲。當時黃友棣正準備出國進修,分不出時間來。一直到 11 年後,

黃友棣已學成歸國並在台灣授課教書 2 年,鍾梅音再次和他提起譜曲「遺忘」之 事,這首曲子才真正的被黃友棣填上音符。

1983 年,有「歲寒三友」之稱的韋瀚章、黃友棣和林聲翕,三人同時獲頒國 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並受邀到高雄演講,一到高雄,三個人同時愛上了這個美 麗的港都。黃友棣在 4 年後,退休、離開了他服務將近三十年的香港珠海學院,

遷居高雄,決定在此終老。 定居高雄後,黃友棣立刻與藝文界的朋友結合,投入 第 2 階段「大港都組曲」音樂發表會的工作,並寫下「詩畫港都」與「木棉花之 歌」。這次音樂發表會共有 31 首樂章發表。

在黃友棣晚期的作品中,佛曲佔了不少比例。黃友棣認為,過去的佛曲常因 寫作的人不懂佛法,對各種名稱、字義不清不楚,胡亂編曲之下導致了佛曲作品

58

的品質不佳,甚至荒腔走板。黃友棣曾說「佛曲並不同於一般歌曲,必須在優美 中不失莊嚴。」;黃友棣從小體弱多病,親友們都斷定他無法活到成年。許多命理 學家、掌紋專家也都鐵口直斷,說他活不到六十歲。黃友棣自己也相信這樣的說 法,因為認為自己來日不多,黃友棣時時刻刻把握時間,勤奮努力的創作。為了 一生追求的「中國音樂中國化」理念,他先把「中國風格和聲」的理論整理出來,

接著將許多古代詩詞譜成歌曲,證明他的理論可行。例如重新編寫「琵琶行」樂 曲,將「聽董大彈胡笳弄」編成誦唱曲,將「鳳陽花鼓」、「彌度山歌」、「刮地風」

等民歌一首連接一首串成組曲的方法,使其成為大型的合唱曲。到了六十歲,黃 友棣發現老天似乎無意徵召他,他想,老天一定是認為他學音樂起步較遲,再加 上期間戰亂動盪,還有太多工作沒有做完,所以讓他多活幾年。黃友棣更加珍惜 和把握時間,繼續自己的音樂教育理念,前後歷經十餘年的時間,完成了 8 本著 作。

年輕時,黃友棣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在大雪紛飛的雪地裡,全身凍得 發僵。忽然有人呼喚他,「凍壞了吧!快過來這裡取取暖!」走近一看,原來是個 木偶,他的雙腳正被烈火燃燒,眼看就要化成灰燼,但是木偶卻毫不在意,猶熱 情地招呼黃友棣過來取暖。夢中的情景影響了黃友棣一生,他說:「人生就像夢中 的木偶一樣,是一場心甘情願的犧牲。為的是成就自己,也照亮別人啊!」

2009 年,黃友棣因肺積水、摔傷等年老病痛而進出高雄榮民總醫,六月因呼 吸衰竭再次送至高雄榮總急救,在 2010 年 7 月 4 日凌晨 1 點 59 分,因多重器官 衰竭而辭世。黃友棣一生創作的樂曲超過二千多首。為推廣音樂普及大眾化運動,

在他所立的遺囑寫道,當他離開人世後,他所有的音樂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影印、

演唱、演奏、錄音、錄影、用為背景音樂等;完成之影像或光碟也皆可出售,沒 有任何限制。

59

音樂風格

台灣人所熟知的作曲家黃友棣,對音樂教育及中國音樂風格的努力,付出相 當多的心力。他的作品除了獨唱曲、合唱曲、小提琴獨奏曲和鋼琴曲外,也創作 長笛曲、兒童劇等等。黃友棣在文學和詩詞的涵養十分深厚,他非常理解歌詞與 聲韻的重要性,有曲調而無適當的詞或是歌詞表達不清不楚,對音樂的內涵都是 具破壞性的。他在創作器樂曲時,是以歌曲的創作技巧為基礎,透過樂器的音色 來譜寫適合的旋律,因此他的器樂曲必須要像聲樂曲一樣呼吸,才能演奏的流暢。

黃友棣認為音樂創作的原則是「表彰民族優點,適合大眾欣賞」,他運用民族的調 式做為和聲的基礎概念,使用民族性的語法,並保留歌詞中原有的民族特殊風格,

使得演唱者與聽眾都能清楚知道,他的歌曲想表達的意識。

(二)樂曲分析

1. 遺忘

遺忘這首曲子描述的是一去不復返的感情,深愛卻沒有結果,伴隨著無盡的 痛苦,所以這首歌詞的主角只想把過去的愛情遺忘。樂曲一開始由鋼琴與提琴進 入,使用的是「終夜繞著我徜徉」這句歌詞的旋律,表明出主角想要遺忘,卻日 夜被回憶糾纏。曲子結束時同樣重複這段旋律,言明其實根本無法遺忘。

遺忘

若我不能遺忘,這纖小軀體,又怎戴得起如許沈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值得終身想念;但是我呀,只想把它遺忘。

隔岸的野火在燒,冷風裡樹枝在搖;我終夜躑躅堤上,只為追尋遺忘。

但是你呀,卻似天上的星光,終夜繞著我徜祥,終夜繞著我徜祥。

60

隔岸的野火已滅,夜風裡蟲聲四起;露濕苔痕,星月將沈。

誰能將浮雲化作雙翼,載我向遺忘的宮殿飛去。

有時我恨這顆心是活,是會跳躍,是會痛苦;

但我又怕遺忘的宮殿呦,就連痛苦亦付闕如。

迎接這痛苦吧!迎接這痛苦吧!

生命如像一瓢清水,我寧飲下這盞苦杯。

啊!但是……

若我不能遺忘,這纖小軀體,又怎戴得起如許沈重憂傷?

若我不能遺忘,這纖小軀體,又怎戴得起如許沈重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