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道格拉斯.史都華.穆爾

道格拉斯.史都華.穆爾(Douglas Stuart Moore, 1893-1969)出生於紐約長島

(LongIsland)的卡查格鎮(Cutchogue),穆爾的家族世代為農,但穆爾的父親卻 成為一個印刷商人,與穆爾的母親也是在印刷公司裡結識交往後結為連理。穆爾 的母親是私人鋼琴教師,穆爾在八歲時進入艾德菲小學(Adelphih Elementary School)就讀並開始學習鋼琴。他的老師克斯特(Emma Richardson Kuster)教他 彈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麥克道爾(Edward Macdowell, 1860-1908)

以及拉赫曼尼諾夫(Sergey Vasik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等作曲家的作品。

克斯特認為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與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

是學習鋼琴的基礎。穆爾也從他母親彈奏的曲目中認識了許多百老匯的音樂。穆 爾曾經說過:「我幼年的樂趣之一,是躺在樓梯間聽我的母親彈奏鋼琴。」當穆爾 升上高中,他的另外一位鋼琴老師蘭伯德(Benjamin Lamboard)讓穆爾練習自己 作曲,穆爾說:「這些作品不是很正式的音樂,但是我特別喜歡創作歌曲。」於是 穆爾開始轉向以成為作曲家為目標。他與高中同學麥克里斯(Archubald Macleish, 1892-1982)一起合作,麥克里斯寫作優美的詩詞,再由穆爾來填上音符譜曲,但 是這些歌曲都沒有出版。

後來穆爾進入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主修音樂和哲學,因學校規定所有 學生都必須修滿兩年音樂基本課程,所以穆爾在修習管風琴的同時,也開始學習 和聲與對位。這個時期的穆爾參與了許多活動,例如幫學校樂隊作曲《我廚房的 女王娜俄米》(Naomo my Restaurant Queen)。當時的穆爾對於寫作管弦樂曲沒有辦 法掌控,而作曲老師帕克(Horatio Parker, 1863-1919)只是指出他的不足並給予他 許多負面的批評。穆爾在 1915 年取得藝術學士學位,並在 1917 年得到音樂學士

41

學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穆爾在海軍服役,因為戰爭的關係,

他跳脫古典音樂的領域,寫作描繪海軍生活的通俗歌曲,其中發表的一首歌曲《破 壞者的一生》(Destroyer Life)傳遍整個艦隊,當時一位美國歌手奈爾斯(John Jacob Niles, 1892-1980)對其產生興趣,而後兩人合作了一首歌曲《我媽媽從來沒有跟 我說》(My Mother Never Taught Me, 1921)。1919 年,穆爾從海軍退伍後,家人期 望他接手出版社的事業,但穆爾受到高中同學麥克里斯的鼓勵,最終決定前往巴 黎跟作曲家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學習作曲。穆爾更在巴黎結識了作家 兼詩人的好友貝奈特(Stephen Vincent Benét, 1898-1943),展開了未來兩人長期的 合作關係。1920 年穆爾返回美國,並與妻子貝禮(Emily Bailey)結婚。1921 至 1925 年,穆爾擔任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的風琴師,在 此時期,穆爾舉辦了管風琴演奏會,也教授音樂課程和改編音樂作品,並同時和 布洛克(Ernest Bloch, 1880-1959)學習作曲,穆爾曾說過布洛克是他最喜歡的老 師。1925 年穆爾獲得普立茲(Pulitzer Prizes)海外獎學金,於是他又到巴黎和布 朗格(Nadia Boulanger, 1887-1979)學習對位法。1926 年穆爾獲聘成為哥倫比亞大 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音樂系教授,並成為系主任。他 還在美國作曲家、作家及出版者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 Authors and Publishers)和美國國際藝術與文學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and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中擔任理事和主席。更在許多音樂年刊和雜誌中評論,擔任《星 期六評論》(Saturday Review)的客座編輯。1927 年,穆爾的作品《巴納姆的慶典》

(Pageant of P. T. Barnum)贏得了伊士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管 絃樂作品大賽。1932 年,穆爾為了在大學中教授音樂通識課程而寫作了《聆聽音 樂》(Listening to Music),並在 1942 年寫作《從牧歌到現代音樂》(From Madrigal to Modern Music)。

42

1951 年他的歌劇《地球的巨人》(Giants in the Earth)得到了普立茲獎。而 他另外一部歌劇《寶貝朶敘事曲》(The Ballad of Baby Doe)不僅在 1958 年獲得紐 約音樂評論家大獎,更在 1960 年使他獲得由美國作曲家及指揮家協會頒給他亨利 哈德利大獎(Henry Hadley Medal)。1962 年穆爾從哥倫比亞大學退休,於 1969 年 在長島醫院去世。

音樂風格

道格拉斯.穆爾最明顯的特色之一是喜愛使用美國本土的主題、內容來作創 作素材,《寶貝朶敘事曲》也是這類型的作品。而他另外一個特色是,他的作品全 部都是調性音樂,穆爾曾表示,在歌劇的創作中,和聲是創作戲劇的意義,而調 性則是讓和聲顯得驚奇的東西。在他的想法中,即使樂評人評論沒有寫作無調性 是過於簡單的創作,但是他認為原創才是最重要的。在穆爾的音樂中,可以聽到 優美的旋律線條,適當的歌詞配合韻腳,穆爾在創作時都是先將歌詞朗誦數次,

之後才配上音樂的。

(二)樂曲分析

1. “ 柳樹,我們曾在哪裡相遇” 選自歌劇《寶貝朶敘事歌》

“ Willow, Where we met together” from opera《Ballad of baby doe》

此曲也被稱為〈楊柳之歌〉(Willow Song),在歌劇中的第一幕第二景,寶貝 朵自彈自唱的著名詠嘆調。《寶貝朶敘事歌》故事取材於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

的銀礦大亨霍爾斯.泰伯爾(Horace Tabor, 1830-1899)的真實故事。

內容講述銀礦大亨泰伯爾,在科羅拉多州的克拉雷登飯店大廳內,看見剛到 這個城市不久,美麗動人的寶貝朶(Baby Doe),兩人不久前有過一次問路的邂逅。

43

Willow, where we met together Willow, when our love was new, Willow, if he once should be returning, Pray tell him I am weeping too.

噢,

楊柳,那裡是我們相遇的地方 楊柳,那時候我們才剛始戀愛,

楊柳,如果他曾經回心轉意,

拜託請你告訴他,我也正在哭泣。

So far from each other

While the days pass in their emptiness away.

Oh my love, must it be forever,

Never once again to meet as on that day?

我們之間那麼遙遠 當那些空虛的日子 過去。

噢,我的愛,是永遠的,

我們會不會就像那天一樣再相遇?

44

and never rediscover the way of telling 再也找不回說話的方式 the way of knowing

All our hearts would say.

當知道這一切,

我們的心會這麼說?

Gone are the ways of pleasure Gone are the friends I had of yore Only the recollection fatal

Of the word that was spoken:

Never more.

一去不赴返的快樂,

一去不赴返,

我過去的朋友。

致命的回憶,

不用多說了。

Oh, willow, where we met together Willow, when our love was new Willow, if he once should be returning Pray tell him I am weeping too.

噢,楊柳,那裡是我們相遇的地方 楊柳,那時候我們才剛始戀愛,

楊柳,如果他曾經回心轉意,

拜託請你告訴他,我也正在哭泣。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