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八、屈文中生平簡述及樂曲分析

(一)屈文中生平簡述

屈文中(Wut Man-chung, 1942-1992),1942 年 9 月 24 日出生於廣西桂林,他 的父親屈宏智是國家測繪局的工程師,母親黃茂薇從事會計工作,他的叔父屈楚、

姑父劉川都是著名的劇作家,他的嬸嬸王品素、姑母屈曼玲分別為上海音樂學院 和南京藝術學院聲樂教授。屈文中從小就對音樂、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1947 年 屈文中隨家人遷居北京,在小學期間他就開始創作兒歌,其中一首《早早起》,還 曾在當時的小學中廣泛流傳,也被選入小學音樂教材並在各類音樂會中演出。當 時,屈文中看到和自己同年齡的小孩,唱的是自己寫的作品,心中充滿了自豪,

也加深了他對作曲的興趣。

原先屈文中的父親是希望他朝工程師之路邁進,但屈文中卻始終熱愛音樂的 創作,為了學習鋼琴,中學時屈文中曾在課中上畫出琴鍵的格子,上下課都不停 的練習。直到被校長發現後,校長把他叫到校長室,原先以為會被責罵,但校長 卻出乎意料地將學校音樂教室的鑰匙交給他,並同意讓他每天練習 15 分鐘的鋼琴。

雖然這樣的練習時間還是少的可憐,但也令屈文中更加珍惜可以練琴的時間。

1960 年,屈文中考上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是當屆班上最年輕的學生。在中 央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他先後師事江定先、蕭淑嫻、陳培勳、杜鳴心等。在此期 間他曾寫過藝術歌曲《媽媽,我要上學校》、《我的考姆茲》、《姑娘誇家鄉好》;鋼 琴曲《湖南民歌賦格曲》、《D 大調變奏曲》;小提琴曲《行板》、《旋律》和多首管 弦樂作品等。在學時,屈文中曾在院、系的帶領下,進到邊陲山村,實地走訪,

感受當地民族音樂的風情。這使他的心靈深處滋長起一個要為中國民族音樂發展 奉獻終身的願望。成年後移居香港的他曾對記者說,他堅信,五十年、一百年後,

51

中國音樂一定會以耀眼的光芒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因此,他覺得每一個中國的音 樂家,都應該擔起發揚自己民族音樂的任務。在屈文中畢業前夕,”文化大革命”

開始了。

1968 年,屈文中畢業後入伍,在天津的部隊中待了五年。1972 年被分配到中 國鐵路文藝工作團隊創作組,負責作曲的工作。同年,他與同屆畢業於中央音樂 學院鋼琴系的王守潔女士結婚,隔年長女丹妮出生。在“四人幫”橫行的陰暗年代,

屈文中還是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的創作累積素材,因任職於鐵路系統工作,他便 搭乘火車跑遍各地邊陲地區,他深入民間並採集其當地音樂元素,了解當地人民 的生活狀態,在那裡他找到了最原始的民族樂音。

1960 年代香港經濟發展快速,同時也帶動了音樂事業的蓬勃。一些留學歐美 的香港音樂家開始回到香港。70 年代後也有從大陸移居香港從事教學和音樂創作 的作曲家關迺中、陳能濟(二人均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盧亮輝(畢業於天津音 樂學院)等。1975 年,為了尋找新的出路,屈文中帶著妻子與年紀尚小的次女捷 妮離開大陸,到香港去發展。當時他對自己“從曾經養育自己的祖國,去奔向南海 一隅的另一個不是由中國人統治的中國地方”,內心十分矛盾:“此去是天堂?是地 獄?此路是獨木橋?陽關道?不知道,我不知道。……熱愛祖國,卻要離開祖國;

服務人民,偏要遠離人民。這個歷史的大笑話!……身在抖,心在絞,五星紅旗 在後,從今染上懷鄉病了!……”(摘自“寄客”、即屈文中的詩歌《男兒不輕彈的 淚》)。詩中滿滿都是屈文中對祖國的熱愛,以及他背井離鄉時內心產生的矛盾。

初到香港的屈文中舉目無親、身無分文,他只能靠打工做苦力來維持生活。

經過一段艱苦的歲月後,因為在老同學的幫助之下,他和妻子才收到私人學生,

改以授課來維持家計。在香港這個被殖民的社會裡,流行音樂、宗教音樂、西方

52

古典音樂等,在當地音樂文化中是比較盛行的。而中國的民族音樂並不受到重視。

作為一個從大陸來的中國音樂家,要以發展中國現代的民族音樂為目標而努力在 香港求生存,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當時中國的音樂作品及中國的音樂家,在那 裡是被人瞧不起的。而作為以發展中國現代的民族音樂為己任的屈文中夫婦對這 感到非常難過,他們認為既然身為一個中國的音樂工作者,就有責任去推動香港 的中國音樂事業。屈文中決心在香港為中國現代民族音樂開疆闢土,腳踏實地認 真努力的開始自己了在香港的新的創作生涯。

屈文中在創作上涉獵了多種不同音樂體裁創作。和許多從中國大陸到香港定 居的作曲家們一樣,屈文中也是以器樂作品居多,其中包括管弦樂《十面埋伏》

(1976)、《帝女花幻想序曲》(1979)、《帕米爾綺想曲》等;而聲樂作品有藝術歌 曲、合唱、歌劇等,其中的代表作為合唱曲《春天組歌》(1977)、《家鄉的歌》(1977)、

合唱詩篇《黃山•奇美的山》(1983)等。在 1976 年,屈文中先後完成了管弦樂組 曲《廣東民謠三首》(1、賣雜貨;2、思春;3、雙飛蝴蝶);聲樂曲《李白詩組歌 四首》其中包括“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春思”、“送友人”和“行路難”。

1977 年,屈文中又先後完成了合唱組曲《春天的歌》和《家鄉的歌》。1978 年以後,屈文中完成了管弦樂《'帝女花'幻想序曲》、大合唱詩篇《黃山•奇美的山》、

鋼琴組曲《現代》和鋼琴曲集《中國民謠鋼琴小品四十首》,以及藝術歌曲《西江 月》、《春神》、《故鄉有條清水河》等。

從後,屈文中的許多作品成為香港、台灣音樂家愛用的演出曲目之一。他的 作品陸續被唱片公司錄製成唱片和錄音帶公開出版。其中交響詩《十面埋伏》和 管弦樂《帝女花幻想序曲》還分別獲得了香港 1983、1985 年的”金唱片獎”,大合 唱詩篇《黃山•奇美的山》則獲得了 1984 年台灣的”金鼎獎”。

53

1980 年,屈文中根據自己在學習、創作和教學的經驗出版了《音樂技術理論》。

內容介紹了和聲及曲式和樂器法的基本知識,並詳細說明實際運用它們的方法與 步驟。1983 年,台灣中廣公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現代樂展中,由陳秋盛指揮的市 立交響樂團在“孫中山紀念館”首演。1984 年,台灣樂韻出版社出版了《屈文中藝 術歌曲選》。

1984 年,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預計,委託屈文中為 1985 年在台灣“藝術季”中即 將演出的大型現代中國歌劇《西廂記》作曲。此舉引起台灣作曲家聯盟不滿,被 認為是忽視本土的作曲家。同時,台灣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全體理監事 簽名,集體反對委託屈文中創作此歌劇,而台北市交響樂團針對作曲家聯盟對屈 文中寫作《西廂記》一事,發聲明稿寫明委託屈文中創作之三條原因。儘管這件 事曾引發台灣音樂界的不滿,掀起一場不小的風波,但屈文中始終不動搖,堅持 自己的信念,認真地完成了這部歌劇的創作。1988 年,在上海、香港和台灣藝術 家的通力合作下,歌劇《西廂記》也在上海和香港隆重推出。此後,屈文中除了 應約為紀念抗日戰爭 50 週年創作了一部鋼琴與管弦樂《戰爭安魂曲》(1987)及 應邀又完成了一部歌劇《天山雲雀》(1990),他先後創作了古箏與鋼琴作品《月 兒高》(1986)、鋼琴三重奏《鄉吟》(1987)、《鋼琴即興曲五首》(1989)、《鋼琴 前奏曲八首》(1991)以及大量的藝術歌曲等。此時屈文中正朝著一個新的高峰攀 登。

1992 年 2 月 21 日清晨,屈文中在家中譜曲新作《大提琴與管弦樂協奏曲》時 突然發病。被送往台北馬偕醫院就醫。診察後發現,因先天性腦部病變使腦部腫 瘤大量出血,導致昏迷不醒。急救後仍於 2 月 25 日傍晚逝世於台北馬偕醫院,享 年 49 歲。

54

(二) 樂曲分析

1. 送友人

送友人是一首訴說摯友分離,也許今後再也無法見面,我為這時刻感到悲傷,

但你卻像浮雲一樣四處漂泊,即使我再如何的記掛你,也難尋你的蹤跡。古時候 交通不便,從甲地到乙地不似現代,最遠坐飛機也能到。通訊也不發達,常常這 一走,就此別過。因此作者屈文中以李白的詩譜寫了這首歌曲,歌詞深刻的描寫 了送友人離去的場景和情緒層面的表達。樂曲開頭由鋼琴奏出所有主題動機,給 人想像分離的場景和曲間飄散的淒涼感受。聲樂部分進來時,由高亢的音符凸顯 寬廣遼闊的大地,鋼琴悄無聲息,能夠如此分割開兩人,甚至無法再見面。樂曲 的最後「蕭蕭班馬鳴」,是藉由馬兒的鳴叫替我們訴出不捨之情。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阿。。。阿。。。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