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位創意教師的形成與發展之相關因素

本章旨在分析與探討三位創意教師的形成與發展之相關因素,第一節從生態 系統模式探討之,第二節從生涯歷程探討之。

第一節 從生態系統模式探討三位教師創意發展的相關因素

本節依據葉玉珠(2000)「創造力生態系統模式」的小、中、外、大系統分 析與討論影響教師成為「創意教師」的相關因素。

壹、小系統

「小系統」乃指個體與生俱來及學習而得的個人特質而言。於此,將三 位教師共有的特質歸納為下列幾點:

興趣廣泛

李德高(1990)指出「創造個人的興趣非常廣泛,而不只是專於某一特別領 域」(p.10),這在此三位教師身上的確可見。

A 老師除了本職的音樂科和資訊科教學外,她還喜歡閱讀,組織學校故事媽 媽成長團體,在廣播電台當節目主持人;也學習各式不同功能的電腦軟體,並運 用於她的教學及行政事務工作中。

B 老師喜愛閱讀、說故事;喜歡遊山玩水、交朋友。善於在現實生活中找尋 教學題材並融入教學當中;她說:「我對數理有天生的敏感,對語文我又天生喜 歡」(B 訪 2-83)。

C 老師小時候學過很多才藝,包括鋼琴、英文、電腦和畫畫,也參加過籃球 校隊。任教四年期間,曾指導學生的音樂劇和英語話劇比賽,帶領學生參與「館 校合作編織教育」的教學活動與成果展。有數次的教育專題研究和閱讀教學經驗。

對新經驗的開放

Sternberg 和 Lubart 認為有創意的人都願意接受新經驗,且新經驗常成為創 意靈感的來源。新經驗的開放包括:願意探索自己內心世界、欣賞且重視各種藝 術的表達方式、願意接受自己無論正負面的情緒感覺、對事物有好奇心、願意嘗 試新的想法和活動,以及願意且能夠重新檢視生活最基本的價值觀(洪蘭譯,

1999)。

A 老師喜歡學習各種電腦軟體,並能運用於各種教學活動及學校的行政工作 中。她指導合唱團,但不喜歡重複唱的歌曲;她喜歡提升一些特殊的、程度不好 孩子;她想想試試看自己是否有自編教材的能力,參與過鄉土教材編輯,並與其 他教師合作三年的創新教學方案。

B 老師喜歡突破框架,不自我設限,「我的教書方式很另類,頻率不合的校 長會看不慣…」(B 訪 1-69);她善於從生活和學生興趣中找尋教學題材,也喜歡 和學生一起設計課程,認為「教育是興奮的互動,我想把生命中美好的、感動我 的事物帶給學生」(B 觀 5-1),像是帶著學生爬山、割稻、賞鳥、社區踏察等。

她曾寫過一年的教學省思,檢視教學時的正負面情緒、問題發生原因與處理方 式,發現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C 老師受到研究所的訓練影響,會參與教育專案研究等。她主動尋找資源,

帶領學生參與各類學習活動和比賽,如編織教學,及音樂劇和英語話劇比賽等,

而這些教學活動或比賽,她過去都不曾有過指導經驗,也沒有相關的專業素養,

但她願意和學生一同學習成長,「我覺得就是不斷地嘗試,…我們都在成長,但 是那很痛苦,除了沒有經驗之外,自己能力也不夠」(C 訪 1-19)。

自信

Sternberg 和 Lubart 認為「自信」是個人能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而在 與別人站在不同陣線時,能有思考和表達意見的勇氣,還能表現出自我肯定、追 求卓越和獨立的性格(洪蘭譯,1999)。

A 老師認為自己的自信來自進修,也非常自豪自己在資訊 e 化的時代中應變 得很快,「我的電腦能力很厲害耶!」(A 訪 7-38)、「我會留下來繼續當老師,我 是覺得自己蠻有自信的」(A 訪 7-38)。

B 老師將自己的自信歸功於父親的無限支持和關愛,以及童年時期的成長環 境,「有很多自信是來自父親的肯定與認同;…在伯母家,她讓我有很多的自主,

讓我的童年不是填鴨式的…讓我的童年經驗夠豐厚」(B 訪 2-63)。此外,她的自 信也表現在她對學校各事物的敢說敢言,「我看到問題的癥結面、知道問題在哪,

便會提出回應與批評」(B 訪 2-57)。

C 老師的自信來自從教學中獲取的「高峰經驗」;「如果是前一、兩年我就很 沒有把握,我覺得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高峰經驗,透過教學活動和比賽,看 到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而能夠肯定自己」(C 訪 4-45)。

能反省思考

Paris 和 Ayres 認為具反省思考能力的教師,他們較能夠檢視自己的教學,發 現課堂中的問題,並找到方法來改善和解決,還會利用專業期刊、書籍、研討會、

研習和同儕團體的分享等方式,來思考她們自己的專業成長與教學實務(林心茹 譯,2000)。Esquivel(1995)也指出一位創意教師應做為反思的實踐者,能將自 己的批判思考、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應用到課堂教學上。

A 老師發現學生在吹奏直笛方面有學習瓶頸,想出「模仿學習法」讓孩子跟 著她的直笛指法學習,以找到吹奏樂器的自信和樂趣。為了讓孩子體驗多元的「藝 術教育課程」,她和美勞、鄉土語言和資訊教師們協同教學,讓學生有個豐富的 學習經驗。

B 老師常做研究,「當教學面臨問題的時候,我就會想要探究看看,以了解 問題癥結、尋求解決途徑」(B 信 1-4),「每經驗一次的研究,自己就或多或少從 中得到啟發,每一次經驗都是更加地確認與看清自己」(B 信 1-5)。她會依學生 的學習需求和興趣來安排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活動動都帶給我不同的激勵與

感動」(B 信 1-6)。她強調「與自己心靈互動」的重要;

經驗不一定是有意義的…經驗要化成有意義的,都要經過一個過程,那就是「反省 思考」。如果我們可以對我們的經驗進行反省和思考,它才會是有意義的。反之,我 讓它像過眼雲煙,沒有帶一點痕跡和感觸,它不會對你造成意義的,…如果再進一 步想:「是這樣嗎?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當你進行這樣的反省思考,那每一個事 件都會有意義了。…不一定是透過閱讀,可能是讀人、讀物、讀身邊的自然環境也 都有可能。所以,要多與自己的心靈互動。(B 課 2-16)

當 C 老師給學生許多活動參與機會的同時,她也思考著:「活動可以讓學生 接觸課本以外的東西,可以給他們很多額外我想給的,但課堂上的學習少了…」

(C 訪 4-21)。這樣的反省,在看到孩子展現的創意後,她才確實的肯定自己的 想法與作法。

重視與他人的對談

Sternberg 和 Lubart 認為「與他人交談」是「非正式知識」獲得的方法,也 是促進創意的方式之一(洪蘭譯,1999)。

A 老師當初在進行協同教學的時候,發現教師之間彼此分享的重要性,「如 果我不想和別人分享…我的想法不會更多,…想法分享給別人,可以啟發自己更 多的想法」(A 訪 3-17)

B 老師的學校設有「教師讀書會」,藉此相互對話,老師們可以討論一些教 學方面的問題。

C 老師認為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對話,是使她的教學有所改變的重要原 因,她說道:「想要創新,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有人跟你對話」(C 訪 7-8)。

內在的成長動機

A 教師的個性:「自尊心很強,對自己要求很高!」(A 訪 7-63)、「不服輸」

(A 訪 7-36)、「喜歡求新求變、有變化」(A 訪 4-18),她希望自己不假他人之 手做好每樣工作,因此不斷學習新東西來因應她的需求,把所學運用到教學和行 政工作上,也讓她工作得心應手、信心滿滿。為了證明自己可以自編教材和有創 新教學的能力,她參與鄉土教材編纂,及參加創新教案比賽等,這和 Ochse(1990)

認為「創意者的動機」是想證明給別人看、想要證明自己(洪蘭譯,1999)的動 機相同,而這股追求成就的動機,是促使 A 老師不斷學習和創新的主要因素。

B 老師說:「我的內心有很大的成長意願,我喜歡看書,認為看書就像是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事情,這是我的生活樂趣之一,感到渾身的舒暢」(B 課 1-17)。 她那股「渾身舒暢」和「生活樂趣」,就如 Collins 和 Amabile(1999)所謂的「心 流」、「福樂(flow)」的感受,即投入該事物所獲得的愉快心情。

C 老師和同事合作的課程和研究都是主動參與、主動申請的,並非學校硬性 要求。她認為要給學生多一點的活動參與,將有利各方面能力的學習,同時也是 她有興趣的研究或比賽才主動積極參加,她說「如果是校長安排的…,動力可能 也就不強了」(C 訪 2-35)。

擁有某項教學專長

從三位教師的例子發現,教師的任教專長會影響教師的創意發展與教學。而 三位教師的任教專長跟她們求學時的專業背景無關,是從興趣所發展出來的,以 A 老師的音樂專長最為明顯。

Csikszentmahalyi 認為「大多數的創意成就都是長期投入一項興趣範疇的一 部分,從童年某個時候開始,在學校裡進行、在大學、在研究室、在畫室、在作 家的閣樓,或是在企業公司延續…,視人們在哪個領域裡活躍而定」(杜明城譯,

1999,p.231)。他也提到「一個人除非學會領域中的規則,不然就無法自其中得 到靈感。那就是為什麼每位受訪的創意人物,都一再強調基本知識的重要」(杜 明城譯,1999,p.111)

A 老師專長於音樂教學,她說:「想要創新,我覺得能力要夠;像是叫我做 美術的東西,我做的會和美勞老師做的差很多,因為他美勞的功力比較強,會覺 得她的東西比我的創意很多」(C 訪 8-11)。可見,一位教師對自己任教的科目較 有發揮創新的信心,以及足以支撐他發展創意的背景知識。

B 老師自孩童時期對文學有極度熱愛,又有數理方面的天分。擔任導師的時 候,她投入較多的心力於語文科的教學,所做的研究案也多和語文科有關。

而 C 老師認為自己的專長是語文和藝術與人文領域,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和 比賽也是以這兩個科目為主。至於未來要著重哪方面的能力發展,亦是她目前的 思考重點。

貳、中系統

從系統觀點看個人的創造力,並非單單取決於他的個人特質,還要看他受到 中系統的影響如何。在此所探討的中系統包括家庭和學校教育。

學校裡「良師」的引導和啟發

Csiksentmihalyi 認為「學校甚至是中、小學對創造性人物生活的影響至微」

Csiksentmihalyi 認為「學校甚至是中、小學對創造性人物生活的影響至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