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英雄的啟蒙:從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轉變

第一節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轉變的歷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英雄的啟蒙:從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轉變

由前章的討論可知,儒家人文化成的核心目的,其內在神聖性的價值在於達 成對未知宇宙的溝通,故須使冠者進入神聖時空當中,確立其宇宙軸。本章則將 探討《儀禮‧士冠禮》中最重要的加冠儀式。儒家思維認為「三加彌尊,加有成 也」,三加代表著進德修業的轉變,是一種教化的歷程,而本章將探討的是,這 些冠禮中的核心教化儀式,如何象徵性地呈現了這一段協助冠者啟蒙轉變的歷程,

使冠者取得通天的資格。

因此本章將討論《儀禮‧士冠禮》如何透過服飾的改變以及主賓支持的力量,

使冠者完成內外在的啟蒙,取得天人溝通的資格。第一節將探討冠禮的核心──

三加,了解其如何藉由身體、服飾的改變歷程,逐步引導冠者從自然人轉變為文 化人。第二節將討論此轉變的歷程當中,儀式又透過什麼方式,給予冠者在這過 程當中保護及支持的力量。在此階段,冠禮儀式引導冠者體驗象徵性的死亡與轉 換,表現英雄歷程的第二階段──英雄的啟蒙(Initiation)。1

第一節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轉變的歷程

中國古代的服飾,從獸皮發展到後來的紡織技術、絲織技術,服飾已經不僅 是取暖蔽體的工具,更是一種身分與秩序的標誌與文化符號。李豐楙認為:「服 飾之作為一種社會語言、文化語言,其符號的形成乃是組合諸多取自然界的物質 性,這些實用的材質、種類,在製作時被有意附加諸多人為的色彩、圖案及款式,

使之成為符合社會制度認可下的服飾及形成禮儀動作所表現的身體語言,諸如年 齡、性別、身分、職業等級,足以彰顯整體的社會組織、社會屬性及其宗教屬性、

審美品味。因而服飾作為身體的主要構成體,也就顯示其豐富而多元的社會、文 化功能,……在巧妙配合聲音、姿勢後,構成身體的『表演』功能,這是由內而 外並且被要求須內外合一的社會語言、文化語言。」2於此,服飾具有象徵性的

1 〔美〕約瑟夫‧韓得生(Joseph Lewis Henderson,1903-2007)認為:「(啟蒙儀式)使個體或整個 人類群體有可能從自己的內心結合起對立的力量,落實為他們生活中的均衡狀態。……基本上,

啟蒙(initiation)是一個以服從(submission)儀式開其端、隨後過渡到受制(containment)階段、

最後達成進一步解放(liberation)的儀式的過程。經歷這樣的歷程,每個個體都能調和他性格中 的矛盾成份:他終於能夠達到身心平衡,成為真正的人,真正變成自己的主人。」這裡的「啟蒙」

主要強調自我內在意識狀態的調和,然《儀禮‧士冠禮》並未具體呈現內心意識的調和,故此所 用「英雄的啟蒙」並不希望侷限在心靈層面,而是希望擴展到冠者內外在的轉變。此外,此啟蒙 的服從、受制、解放的三個過程,也不能完全對應到冠禮的原型意義,但對於看待冠者經歷冠禮 後將融入宗法社會的狀態仍具有啟發性,故於此可做為參考之用。其說見於〔瑞士〕卡爾‧榮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主編,龔卓君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Man and His Symbols)

(新店:立緒文化,2013 年),頁 181。

2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收於《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 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頁 4。

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采衣為何。而《禮記‧玉藻》則有提到童子的衣服,可做為「采衣」的補充:「童 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髮,皆朱錦也。」5孔疏:「云『緇 布衣,錦緣』者,以其童子不帛襦、袴,不衣裘裳,故云『緇布衣』,以錦為緇 布衣之緣也。云『錦紳』者,以錦為大帶也。云『并紐』者,亦以錦為紐,紳之 垂也。云『錦束髮』者,以錦為緫。云『皆朱錦也』者,童子之錦皆朱錦也。云

『紒,結髮』者,則《詩》云『緫角丱兮』是也,以童子尚華飾,故衣此也。」6 童子穿的是緇布衣,邊緣是以朱色的錦,而衣帶及鈕扣都是朱錦製成。頭髮也以 錦束起來。

接著冠者須經三次的頭飾與服裝改變。首先,與「緇布冠」所搭配的服裝為

「玄端,玄裳、黃裳、雜裳」,下裳是根據士的地位高低而有不同。二加之冠是 為「皮弁」,笄是用來固定頭髮,將冠冕和頭髮插在一起的一根細長簪子。紘則 是冠冕上幫助固定的絲繩,繞到下巴,繫在笄的兩端。與「皮弁」所搭配的服裝 為「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素積是素色的布積疊製成的裳。三加之冠為

「爵弁」,是紅中帶黑的皮革所製成,鄭注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 黑,如爵頭然,或謂之緅。」7、「此與君祭之服。」8《白虎通‧紼冕》云:「爵 弁者,何謂也?其色如爵頭,周人宗廟士之冠也。」9爵弁是古代的祭祀之服,

與「爵弁」相搭配的服裝為「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純衣是絲質的衣服,

為祭祀所穿,材質較為尊貴。

核心的三加儀式結束後,冠者見過諸親,準備見尊者之前,冠者必須進行最 後一次的易服,改戴玄冠、爵韠,錢玄曰:「玄冠,為常服之禮冠,以黑繒為之。」10 玄冠是由緇布冠發展而來的,只是改用黑帛製成,儀式上初加者為緇布冠,而實 際應用時,就改戴玄冠。玄冠又叫「委貌」、「章甫」、「毋追」。《儀禮‧士 冠禮》曰:「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之道也。」11所服為玄 端,所搭配的蔽膝為爵韠。錢玄曰:「玄端,為玄冠,衣十五升緇布,玄裳,緇 韠或爵韠。」12是士常服之禮服。

二、冠帽的原型

傳統經學家對於「三加」儀式的解釋如下:

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30(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十三經注疏本,1965 年),頁 565 上。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2,頁 18 下。

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2(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十三經注疏本,1965 年),頁 15 上。

8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2,頁 15 上。

9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卷 10(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頁 502。

10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年),頁 17。

1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3,頁 33 下。

12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頁 44。

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冠者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13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14

三加彌尊,諭其志也。15

三次的加冠換裝,是為了幫助冠子曉喻其志向,逐步提高等級,其制越來越尊貴,

這表示冠子成人之後,志向也當逐漸提升。這個志向,在鄭玄的解釋為「諭其志 者,欲進德之進也。」16也就是要提醒明白其進德修業的上進心,此屬儒家倫理 禮教角度的解釋。這並未深入解釋這三次加冠各自所代表的意義、功能及象徵,

以及冠者是如何透過服飾轉化,而由孩童身份轉化為成人。

而中國成人禮之所以稱為「冠禮」便可知,是以「冠」為最核心,而與其他 民族的成人禮有所不同,可見冠帽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標誌。

中國古代男孩的頭髮,會梳成「兩髦」或「總角」,到了成年才戴上冠,說 文云:「冠,絭也,所以絭髮。」17又「絭,纕臂繩也。」段注:「以繩約之。

是繩謂之絭。」18也就是說,當時的冠,並沒有將頭髮全部套住,只套住髮髻的 部分,具有裝飾的性質。葉國良曾探究古人戴冠帽與否的表徵:(一)冠帽是年 齡的表徵──童子無冠,成人始冠。(二)冠帽是身分的表徵──庶人無冠,貴 族始冠。(三)冠帽是禮敬的表徵──無故解冠者有失禮節。(四)冠帽是居常的 表徵—─始喪者去冠,成服改著喪冠。(五)冠帽是自我批判的符號──理屈勢 絀者免冠。(六)冠帽是社會評價的表徵──薄行者去冠。19由此可知,冠帽在古 代世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人禮因此以冠帽作為代表。

然是什麼樣的思維造成世人對於冠帽的重視呢?先從人的頭部來看,人們對 頭部關注的深層原因在於「頭部素來被看作是靈魂所在,看作是同天神的聯繫之 所。正因為這樣,戴帽成為了各個民族共有的裝飾方式。」20《金枝》中,記錄 了許多民族都將頭部看得特別神聖,認為裡面有神靈,不得輕易冒犯。也因此有 陌生人的手觸摸了冠所在的頭部,便覺得是對冠的極大褻瀆。21

正如人類學家[德]利普斯(Julius E. Lips,1895-1950)所言:「帽子的出現總

1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61,頁 998 下,鄭注。

1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1,頁 998 下。

15 〔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3,頁 37 下。

16 〔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3,頁 37 下。

1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頁 353。

1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頁 657。

19 參見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系,1995 年),頁 36-40。

20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 年),頁 392。

21 詳見〔英〕J.G.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著,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汪培 基校:《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北京:商 務印書館,2013 年),〈頭部的禁忌〉,頁 378-380。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有與實用價值無關的社會意義和宗教意義。」22有鑑於此,得先探究「冠」的 最初原型。根據唐啟翠的研究,先從冠帽本身來看,從文獻、文物及各種異域文 化材料來探究冠冕的功能,可概括為:一、防護,二、偽裝,三、通神,四、威 儀,而防護的概念來自於對於頭部神聖性的保護,而偽裝成動物的儀式則是為了 獲得力量,威儀也是來自於神授王權的象徵。23因此總而言之,若以神聖儀式為 起點,則冠冕原初意義即可統括為有神秘性─通神媒介或象徵。

冠冕的通神性不僅在現存薩滿、巫師作法事時必須穿戴神服神帽中得到體現,

而且從其形制得到證明。在神話符號思維方式下,「把各種尖狀隆起當作向太陽 和天神的親近。這種思維造就了最早的通神意識,即把尖狀的山頭和樹冠當作通 神之物;也正是這種思維造就了最早的屋頂式和最早的帽式,即尖狀隆起的方 式」24冠禮中「三加」所加的皮弁,即是用白色鹿皮製成的「圓錐狀」。在更原始

而且從其形制得到證明。在神話符號思維方式下,「把各種尖狀隆起當作向太陽 和天神的親近。這種思維造就了最早的通神意識,即把尖狀的山頭和樹冠當作通 神之物;也正是這種思維造就了最早的屋頂式和最早的帽式,即尖狀隆起的方 式」24冠禮中「三加」所加的皮弁,即是用白色鹿皮製成的「圓錐狀」。在更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