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英雄的啟程:從混沌到創生的突破

第一節 十年出外就傅:從混沌中隔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英雄的啟程:從混沌到創生的突破

由前一章的討論可知,冠禮儀式在儒家思維中,具有「教化成人」的意義,

認為冠禮能夠藉由儀式的操演,幫助青年個人德行提升,進入宗族及社會當中,

成為能夠施行禮儀的「成人」。然而本文認為,冠禮儀式中道德倫理教化的源頭 或是內在,必定具有人類的某種神聖「原型」(archetype)1,才能為眾人所接受 並施行。故本文接下來的第三、四、五章,將針對《儀禮‧士冠禮》中的各個儀 式,進行原型象徵的探討。

本章為英雄歷程的第一步──「英雄的啟程」(departure),是冠者由俗世經 由隔離進入神聖空間的第一階段。將探討冠禮儀式如何藉由宇宙創生的模仿,使 得冠者由童子的自然人混沌狀態,轉化為具有實行「禮」的資格的文化人。第一 節將先探討青年在冠禮前的混沌狀態到進入神聖時空前的隔離。第二節則探討冠 禮儀式如何透過冠禮的建築空間──宗廟,創造出神聖時空,建構天人關係的連 結,確立宇宙軸心;以及冠禮儀式中宗廟空間意象扮演的角色及意義。

第一節 十年出外就傅:從混沌中隔離

一、人之初與混沌

由第二章的討論可知,在儒家思維之中,認為冠禮乃是「禮之始也」,為施 行各種禮儀的開端,在冠禮之後,青年就必須藉由儀式的塑造,成為一個道德主 體,並融入「別異」的秩序化社會網絡當中。因此可以說,冠禮便是使冠者從一 個自然人,轉化成一個符合社會秩序化要求的社會人所施行的儀式。相對於這樣 的秩序化,加冠前的青年,可說是處於一個「無序」、「混沌」的自然狀態之中,

故從童年狀態經過冠禮成年儀式而成為成人,若以神話結構的角度來看,可說是 一個從「混沌」到打破混沌進入秩序化的過程,此即創世神話的原型。〔羅馬尼 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認為,天地開闢的創造,往往是其他創 造的原型。若能以此原型來看待成年儀式,便能對於儒家冠禮的象徵意義能有更 深刻的了解。

觀察中國古代的混沌神話,楊儒賓認為,「混沌往往帶有雙重面目,第一種 面目的混沌是茫然無分別的、荒漠難分的、黝黑無名整體,它是渾沌的黑暗面,

但渾沌同時也是有內在韻律的,它具有『理』之光明,它天生的以『中』『圓』

1 此「原型」,首先指的是榮格理論中所指的「心理結構模式」,或稱「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另一方面伊利亞德理論中「宇宙的範型」也稱為「原型」,此二者皆為本文所欲探 討的對象。詳參本論文第一章第三節所述。

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方式展現自體。簡言之『美』、『動力』與『秩序』是渾沌的屬性。」2他還認 為,儒道兩家的思想原型,皆是由此混沌神話而來。相較於道家老子強調對於「混 沌」這種無分別狀態的回歸,儒家則是強調對於混沌的不斷克服,建立本體與中 道。故我們可以由此推論何以道家強調回歸「赤子」的一面,3而儒家則強調禮 教「成人」的一面。

在創世神話中,原初創世前的宇宙常是沒有分別的、沒有形狀、混沌黑暗的,

《淮南子》:

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 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類別,物以羣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隔 而不通,分而為萬物。4〈詮言〉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

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5〈俶真〉

這些都是在說明秩序宇宙尚未產生前的狀態,而從中也可以看出,天地初成、

萬物創生,也是由這些混沌而來。且天地、陰陽、四時、萬物一旦分判,分門別 類,也就是秩序化的開端了。創世的過程,就是宇宙秩序化的過程。

將宇宙的創世初始,與由出生至成年的一過程相對照,可以發現其相通之處,

在儒家思維當中,人從出生起,便是不斷的進行分判及秩序化。從儒家文獻來看,

當孩子出生後,需謹慎面對之《禮記‧內則》曰:

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6

孩子出生後,便以不同物品符號為男女做區分,生男孩則將「木弓」掛於側室之 門的左邊,若生女孩則將佩巾掛於門右。於此可見男女之別以及人們對他們不同 的期許。過了三天,才能夠抱孩子出房門,男子行射禮,女子則否。「射」根據

《禮記‧射義》「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 有事也,故必先有志於其所事,然後敢用穀也,飯食之謂也。」男女出生的服飾 也有所不同,《詩經‧小雅‧斯干》記載了另外一種孕育習俗:

2 楊儒賓:〈渾沌與創造〉,收於張偉保編:《傳統儒學、現代儒學與中國現代化》(香港:新亞研 究所,2002 年),頁 273。

3 《道德經》曰:「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

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分別引自〔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上篇第 28 章、

下篇第 55 章(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頁 29 上-29 下、頁 20 下。

4 〔漢〕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二十一卷》卷 21(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542 下

5 〔漢〕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二十一卷》卷 2,頁 45。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28(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十三經注疏本,1965 年),頁 534 上。

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 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 議,無父母詒罹。7

男子寢之於床,衣之以裳,女子則寢之於地,衣之以裼。前者弄璋,後者弄瓦。

在接子儀式上,則以貴賤分等,《禮記‧內則》曰:

凡接子,擇日,冢子則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大 牢,其非家子則皆降一等。8

滿三個月時的剃髮儀式,男子剃為「角」,女子剃為「羈」,或者以左右做區隔。

三月之末,擇日翦髮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9《禮記‧內則》

到了孩子能夠吃飯、說話時,便要教導他們正確的飲食以及問答,男女所用的佩 囊也有所不同。男子用皮韋,女子用絲繒。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10《禮記‧內 則》

到了六歲以後,有一定的學習步驟:

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

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11《禮記‧內則》

無論男女,皆需要教導他們數數與四方的概念。七歲以後就必須男女有別,八歲 學習禮讓,九歲開始學習天干地支與朔望。

從出生至二十歲的冠禮,可以看到歷經一連串男女分判,以及秩序化以別異 的過程。到了六歲以後,甚至開始教導孩子認識數字、四方概念,九歲則要認識 計日方式。這些都是慢慢地對初生的孩子對於空間、時間以及世界價值加以認識 分類及秩序化的過程,之所以需要經歷這些分類,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孩子先從原 始的方位意識和宇宙空間結構開始建構,接著建構時間觀,12當時空的尺度得以

7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卷 11(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 十三經注疏本,1965 年),頁 387 下-388 上。

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12,頁 534 下。

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12,頁 535 上。

10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12,頁 538 上。

1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12,頁 538 下。

12 葉舒憲認為:「人的時間觀念發生要晚於空間觀念,抽象的時間觀念最初難以從具體的空間方 位中抽象出來,因而標誌時間的符號往往要借用原有的標誌空間方位的符號,兼有了表示時間觀

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確立後,便能夠使孩子漸漸從原先混沌、無知無識的狀態慢慢建立起認識宇宙及 秩序的概念。此處也可看出儒家學者不如道家學者那樣對於混沌的狀態有較多的 表述,他們對於混沌未分別的狀態並不加以強調,強調的是將混沌漸漸分判的那 一面。13而其對於別異以及秩序化一面的強調,也正顯示著人之初混沌未分的自 然人狀態的存在。正因為其原初的混沌狀態,冠禮作為這一連串學習過程的驗收,

集中地表現了秩序化的象徵意義。

二、隔離與出外就傅

從以上儀式中可以看到,有一連串對於男女分判的強調,並有一連串秩序化 的歷程,直到七歲男女不同席共食開始,也顯現了陰陽正式的分離。男女六歲以 前,在人際相處上可說沒有性別之分,但七歲以後,便不能同席而食,十歲以後,

兩人所學也開始有分別了: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

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 而不出。14(《禮記‧內則》)

男孩到十歲時,必須出外求學,居住在外,學習六藝中的六書九數之學,並且學 習灑掃進退之禮,十三歲則開始學樂、誦詩,學習文舞,十五歲的成童則學習武 舞及射御之術,考察是否廣博學習。於此有相應的考察方式: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 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謂之大成。15《禮記‧

學記》。

入學一年時,必須考察經文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專心學業,

敬業樂群,五年則考察是否廣博學習、尊敬師長,七年則考察學生的學術見解及 交遊,九年就需要能夠觸類旁通,不違背師教,並且能夠達到移風易俗、近悅遠 來,直到二十歲行冠禮。

念的後起職能。」見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 頁 3。是故此處孩童學習的過程需先認識較為具象的數與方名,概念成熟後才教之數日的時間概 念。

13 祝平次認為:「孔子、孟子、荀子顯然對於人從初始整全分離出來的過程,較不感興趣。在他

13 祝平次認為:「孔子、孟子、荀子顯然對於人從初始整全分離出來的過程,較不感興趣。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