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儀禮‧士冠禮》儀式與象徵研究 ──神話學視野下的詮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儀禮‧士冠禮》儀式與象徵研究 ──神話學視野下的詮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立 《儀禮‧士冠禮》儀式與象徵研究. ‧ 國. 學. ──神話學視野下的詮釋.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高莉芬教授 研究生:林岱華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2) 《儀禮‧士冠禮》儀式與象徵研究 ──神話學視野下的詮釋 摘要. 古今中外,人們皆有面對成長所產生的不安及恐懼,故往往有成人禮的儀式, 協助人們度過成長的難關。《儀禮‧士冠禮》便是現存最早完整記載中國古老成 人禮的儀式敘事文本,此儀式雖為儒家學者所記載保存與詮釋,然其仍保留著一 定的神聖原型,以象徵的方式呈現在文本儀式敘事當中。故本文先對儒家思維中 的《儀禮‧士冠禮》意義進行梳理後,在儒家思維的基礎上,以伊利亞德、坎伯 等學者的神話學視野之下,依序對冠禮中的宗廟空間、服飾、命字、祝辭、飲食、 贈禮等繁複儀節,進行神話學視野的象徵意義的發掘與詮釋。藉由神話學的視野, 可以了解到,《儀禮‧士冠禮》藉由儀式的安排,將人的成長歷程參贊神聖,使 儀式參與者打破混沌而得以創生,冠者也完成由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轉變,立足於 宇宙當中。在這當中,同時化解了冠者及群體因成長而帶來的不安,宇宙秩序也 由此得到更新與重整。在本文的討論之下,得以透視《儀禮‧士冠禮》中的儀式 原型象徵,探討儀式中所蘊含的成人期待及其神聖意涵。.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o. er. n. al. sit. y. Nat. 關鍵字:儀禮、士冠禮、成人禮、神話學、象徵. Ch. engchi. i n U. v.

(3)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 9 一、冠禮沿革的研究.................................................................................... 9 二、冠禮儀節的研究.................................................................................. 11 (一)命字.......................................................................................... 11 (二)冠禮源於「父系/母系」時期考.......................................... 12 (三)冠禮中的特例.......................................................................... 12 (四)冠禮的年齡.............................................................................. 12 (五)冠禮的誦辭.............................................................................. 13 (六)冠禮的服飾.............................................................................. 13 (七)冠禮的規程.............................................................................. 13 三、冠禮功能、意義與價值的闡發.......................................................... 13 四、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16 (一)研究多著重於個別專題.......................................................... 16 (二)以儒家思想詮釋冠禮的功能及意義...................................... 16 (三)以文化人類學及神話學的進路考察...................................... 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18 一、研究範圍.............................................................................................. 18 二、研究方法.............................................................................................. 18. n. al. 第四節 第二章. Ch. engchi. i n U. v. 章節安排 ............................................................................................. 22. 禮之始也:儒家視野中的冠禮 ................................................................. 24. 第一節 冠禮的儒家教化意義 ......................................................................... 25 一、個人:內在修德,外顯威儀.............................................................. 26 (一)三加冠及易服.......................................................................... 26 (二)命字.......................................................................................... 28 二、宗族:慎終追遠、報本反始.............................................................. 29 (一)卜筮與祭祖.............................................................................. 29 (二)質樸原始之冠帽與酒.............................................................. 30 三、社會:秩序化之規範與宗法社會之融入.......................................... 31 (一)冠禮秩序化儀節之示範.......................................................... 31 (二)人際網絡之融入...................................................................... 33 i.

(4) 第二節 《儀禮‧士冠禮》儀節所反映的時代 ............................................. 34 一、《儀禮》成書過程:儀節的層累........................................................ 35 二、〈士冠禮〉所反映的時代:上溯夏商周............................................ 37 (一)文獻的對照.............................................................................. 37 (二)人類學的考察.......................................................................... 38 第三節 第三章. 小結 ..................................................................................................... 40. 英雄的啟程:從混沌到創生的突破 ......................................................... 42. 第一節 十年出外就傅:從混沌中隔離 ......................................................... 42 一、人之初與混沌...................................................................................... 42 二、隔離與出外就傅.................................................................................. 45 第二節 宗廟的神聖空間:宇宙軸心的確立 ................................................. 47 一、祭祀活動:人文化成的重要關鍵...................................................... 48 二、宗廟作為宇宙軸心.............................................................................. 53 三、冠禮儀式的空間.................................................................................. 55 (一)陳服器與人員就位:中心的建立.......................................... 55 (二)廟門與階梯:閾限的跨越...................................................... 58. 立. ‧ 國. 小結 ..................................................................................................... 63. 英雄的啟蒙:從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轉變 ................................................. 64. ‧. 第四章. 學. 第三節.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轉變的歷程 ................................................. 64 一、三加儀式中的冠帽服飾...................................................................... 65 二、冠帽的原型.......................................................................................... 66 三、三加冠的區別及其象徵...................................................................... 68 (一)緇布冠:重生與轉化.............................................................. 70 (二)皮弁:互滲與考驗.................................................................. 72 (三)爵弁:祭祀與生命能量.......................................................... 76 (四)三服替換之效果及象徵.......................................................... 80 四、服飾、身體與文化秩序...................................................................... 81.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 賓的祝辭與命字:智慧老人與保護力量 ......................................... 84 一、智慧老人與主賓.................................................................................. 84 二、保護力量與命字、祝辭...................................................................... 86 (一)祝辭.......................................................................................... 87 (二)命字.......................................................................................... 90 第三節 第五章. 小結 ..................................................................................................... 94. 英雄的回歸:宇宙秩序的更新與融入 ..................................................... 95. 第一節. 獻祭與共飲共食:宇宙的更新 ......................................................... 95 ii.

(5) 一、神聖的飲食.......................................................................................... 95 二、賓醴/醮冠者:冠者與神靈的交流聯繫.......................................... 97 (一)祭祀.......................................................................................... 99 (二)酒類:醴、酒、玄酒............................................................ 101 (三)食物........................................................................................ 103 三、醴賓:集體社會的更新.................................................................... 105 第二節 互訪與禮物贈送:秩序的融入 ....................................................... 108 一、互訪:聚合與約束............................................................................ 108 二、禮物贈送:融合與回歸.................................................................... 110 (一)見母........................................................................................ 111 (二)見尊者.................................................................................... 112 (三)酬賓........................................................................................ 113 第三節 第六章. 小結 ................................................................................................... 114. 政 治 大. 結論 ........................................................................................................... 115. 立. ‧ 國. 學. 一、各章回顧與總結................................................................................ 115 二、研究省思與展望................................................................................ 118 參考文獻.................................................................................................................... 121.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從古至今,人們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都是來自於如何以自身面對整個宇宙 時空。面對這樣人類無法由自身掌控的力量,人們有兩種態度,一是神往,一是 畏懼。 1為了處理自身與宇宙的問題,人們必須要以各種方式,能夠寄託並紓解 問題所產生的壓力。其中一種方式,便是人們透過儀式的操演,加以處置。正如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1874-1945)所說: 「即使在最早最低的文明階段中, 人就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力量,靠著這種力量,他能夠抵制和破除對死亡的畏懼。 他用以與死亡相對抗的東西就是他對生命的堅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不可毀滅 的統一性的堅定信念。……這個共同體必須靠人的不斷努力,靠嚴格履行巫術儀 2 式和宗教儀式來維護和加強。」 除了卡西勒所說對於死亡的畏懼以外,面對於 宇宙時空有更多更多的難題,包括出生、成長、老去、死亡,以及各種飲食男女、 人欲情感等等。人們為了解決難題,便發展出了宗教與儀式。 而面對宇宙所產生的各種應對模式,也就逐漸形成了不同地區的文化模式。 〔美〕潘乃德(Ruth Bemedict,1887-1948)認為,體現一種文化的價值取向的選擇 行為方式可見於對待人的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這些規矩和習俗與其他 政治、社會交往的規矩習俗,通過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風俗禮儀,從而結合成一個 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3因此,若欲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勢必從其儀式著手。 要對中國文化作文明探源,禮儀制度必是最重要的研究內容。 〔美〕瑪麗‧道格拉斯(Dame Mary Douglas, 1921-2007)以「群格向度四象 限」分析,中國社會是典型「儀式主義」(ritualism)的社會。 4「禮」可說是中 國人文社會的核心,更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維繫社會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 關於「禮的起源」 ,我們可從「禮」的字形上做探討, 《說文解字》 : 「禮,履也, 5 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而分析的來看「示」與「豊」的本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 Ch. engchi. i n U. v. 卡西勒引《聖徒》一書:「神靈一類的東西總是包含著一個恐懼的成份:它既是一種令人神往 的神秘,又是一種令人畏懼的神秘。」 (參閱 Rudolf Otto: 《聖徒》 (Das Heilige) ,哥廷根,1912 年)轉引自〔德〕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著,結構群編譯: 《人論》 (An Essay On Man) (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年) ,頁 135。 2 〔德〕卡西爾著,結構群編譯:《人論》 ,頁 135。 3 參見〔美〕潘乃德(Ruth Bemedict,1887-1948) ,黃道琳譯: 《文化模式》 (Patterns of Cuture) (臺 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 年)第一、二章,頁 7-58。 4 參見李亦園: 《宗教與神話論集》(新店:立緒文化,2004 年),頁 71-78。 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 ,頁 2。 1.

(7) 《說文解字》 :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上三垂,日月星也,觀乎 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6蘊含著人與未可知的天象、鬼神的關聯性。另 外「豊,行禮之器也,从豆象形。」7甲骨文的「豊」 ,就字形來看,下半部是「豆」, 上半部是供奉的兩串玉,即把玉供奉給神靈,無論從甲骨文或《說文》來看,都 是豆中盛物的形狀,由此可見,禮的起源與祀神儀式,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 學界中的各種說法,包括:源於祭祀儀式、源於人情、源於「風俗」、源於原始 禮儀、源於交往活動等等。 8或各有偏重,或從不同角度切入問題,這些說法彼 此之間,並非彼此扞格。 9其實追根究底,就儀式起源的思維結構而言,都是出 於當時代人們面對自身以外的宇宙時空,所發展出來的一套處理及應對模式,是 一種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方式。我們可以由此得到一個結論, 「禮」作為儀式, 是來自於人類面對宇宙萬物,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應對措施,逐漸形成的一套原始 的風俗及宗教行為。 這樣的風俗、宗教行為,歷經夏代的巫覡時代,到殷商的祭祀時代,經過逐 步發展與提煉,最終在周代形成一套有秩序系統的「禮樂文化」 10。三代以來, 11 雖有因革損益,但仍具有一脈相承的聯繫關係 。「禮」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經 過「軸心時代」 12的儒、墨、道三家,使中國哲學的思想產生了一次新的飛躍, 然而他們的思想與突破,其實皆由三代以來不斷損益的禮樂傳統而來,然而禮樂 傳統作為當時社會人們的共同資產,相較於墨家的「否定性回應」 13,以及道家 視之為道的最低標準 14,在「軸心突破」的歷史脈絡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 積極的接收了當時由原始的風俗儀式發展而來的禮樂傳統,對於禮樂的精神重新 賦予一套根本性的哲學闡釋。《論語‧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 如樂何?」 15賦予禮樂全新的意涵,以「仁」字為中心,創立了一套哲學系統, 在這樣的哲學系統下,將「禮之本」歸於「仁」 , 「禮」成為「仁」的載體,因此,.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6. Ch. i n U. v.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頁 2。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頁 208。 8 詳見戴龐海: 《先秦冠禮研究》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年) ,頁 29。 9 張弘、馬婷婷:〈中國古代禮的起源問題新探〉認為,「祭祀是禮的起源,人情是禮的緣起。」 參見《濟南大學學報》第 21 卷第 1 期,頁 55-58。 10 陳來認為「夏以前是巫覡時代,商殷已是典型的祭祀時代,周代是禮樂時代。」詳見陳來: 《古 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臺北:允辰文化,2005 年) ,頁 19。 11 《論語‧為政》指出「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見〔魏〕 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註疏》卷 2(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十三經注疏本,1965 年),頁 192 下。 12 詳見陳來:《古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頁 8-12。 13 《莊子‧天下》: 「(墨子)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无服。……不與先王同,毀古 之禮樂。」見〔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卷 10 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 年) ,頁 1072。類似記載也見於《淮南子‧要略》 :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 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漢〕劉文典撰: 《淮南鴻烈 集解二十一卷》卷 21(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709。 14 《道德經》 :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 之首也。」見〔周〕李耳撰, 〔魏〕王弼注: 《老子道德經》第 38 章, (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頁 1 上。 15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論語註疏》卷 3,頁 26 上。 2. engchi.

(8) 《論語‧顏淵》也提到「顏淵問『仁』 。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 16 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內化為仁的道德本性自然要求, 成為一種道德主體,具有「仁」的內核。總而言之,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對於 禮樂傳統,存在著推陳出新的關係。在孔子等人的努力之下,「禮樂」得以與原 始的巫覡文化脫離,神秘與交感的因素被儒家的人文理性所壓倒,構築了他們自 己的天人合一理論來和巫覡文化對抗。並且制訂出系統化的「禮」。 然而,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一大特色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哲學的突破在中 國表現得最為溫和,三代以來的文化發展關係,乃是連續中有突破、突破中有連 續。 17孔子等人的「軸心突破」一方面轉化了與巫有關的信仰,一方面卻也保留 了巫的某些精神,他採取的是重新詮釋,而不是全面退出。也就是說,在這之前 的禮樂傳統中,某些宗教性、神秘性的觀念及其運作方式,在軸心突破以後,已 被移至哲學思維的層次獲得全新的解釋。 18. 政 治 大. 在這樣有現實目的性的脈絡底下,我們所見的儀式與解釋,其實都是經歷過 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再記憶、再創作、再傳播」。此外,禮書被作為經典在歷 朝歷代流傳,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各種政治力的影響,或者受到書寫文化精英所宰 制。因此,我們梳理「儀式」被作為文化記憶被流傳,其具有的傳承脈絡為:最 初的文化記憶→講述,操演,傳播→建立記憶(或重新記憶)→自覺或不自覺的 再創說(遺忘或增添)→再講述,再傳播,再操演→被紀錄為書寫文本(記憶的 19 另一形態)或保留於語境階段(再記憶,再講述,再傳播)。 中國各式禮儀,在儒家的脈絡之下,被系統化的記述、整理,並且建立了一 整套有關於「禮」的各種意義、邏輯上的解釋,經由儒家學者系統化的「禮樂制 度」,並由編撰者記述為《儀禮》、《禮記》的各種禮儀制度的敘事文本。由於這 樣的淵源關係,「禮」都是在儒家文化的脈絡下被記錄、闡述與解釋的,然我們 不能忽略的是,禮書記載的各種行為儀式中,所具有的全體人類普遍性。 根源於人類本身的風俗及宗教性的「禮」,其中原初的思維方式,雖會隨著 世俗化而漸漸被誤讀。但不可否認的是而中國的「禮」本身,也並未完全世俗化, 仍具有相當的神聖性,潛藏於文化符號及儀式之中。陳來認為:.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禮」的體系整體上已經不能說是宗教禮儀體系,但它仍保留著傳統禮儀 所具有的神聖性……「禮」的最重要的特徵……是「聖俗」結合、「神聖 性」與「人文性」結合的體系,是包容某種宗教性、帶有某種神聖性的人 文文化體系。 20. 16 17 18 19 20.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論語註疏》卷 12,頁 106 上。 詳見陳來:《古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頁 8-12。 詳見余英時: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年) ,頁 152-161。 此傳承脈絡參考自鍾宗憲: 《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 (臺北:洪葉文化,2006 年) ,頁 144-145。 陳來: 《古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頁 280。 3.

(9) 由於具有同樣的神聖性質,儀式與神話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儀式」的操 演,其實具有象徵、隱喻性質的神話思維在內,也就是說,「儀式」可說是一種 以身體動作展演的神聖敘事。因為這樣的性質,儀式具有「存儲器」 21的功能, 儲存著一種面對宇宙的處理方式與集體的文化記憶。正如荊雲波所言: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儀式的表演就是文化的表演。總之,通過儀式敘事機 制,可以在行為、符號和意義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可以看到儀式中體現 的文化習俗、社會價值、權力關係,看到儀式當中隱含的豐富的象徵意義。 雖然儀式當中也存在著權力的操控,但相對而言,儀式是一種集體程式化 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儀式敘事比語言敘事更加客觀地保留著歷史 的信息。 22 在社會秩序與生命秩序的建構上,神話與儀式具有類似性。儀式與神話同時 為人類群體生存的行為模式,在建構生命秩序的同時,儀式的功能是改編生命的 秩序,神話的功能是闡釋生命的秩序。當社會危機出現時,人們會用神話與儀式 23 來解除危機。 根據高莉芬的定義「神話就是故事體裁的象徵表達,寓意著超越 解的臨現,並道出莊嚴而深奧的訊息。」 24儀式作為人類精神文化地具體形式之 一,是一種認識世界、解釋、改變世界的方式,與神話同樣是以象徵的方式,呈 現著人類集體的心靈,以及超越界的深奧訊息,表現著該地區特有的文化基本價 值觀。兩者不同之處,只在於儀式以動作形式來展演,神話以文本呈現。 此外,中國傳統經典文獻《儀禮》等書,作為最早的文字紀錄,也往往與神 聖的言說有關,具有神聖性。葉舒憲認為:「從文化史的源頭看,最早的經典全 都是神聖的。……文學意義上的經典概念脫胎於宗教信仰意義上的聖典,是原初 的宗教信仰變革、衰微、失傳以及政教分離之後世俗化的產物。」 25 然有鑑於後代文獻對禮儀的解釋中摻雜了許多道德教化的概念,後人也因為 宗教性的逐漸消失,而逐漸剔除了神聖,忽略文本記載的儀式中殘存的象徵及神 話訊息。正如〔美〕坎伯(Joseph Cambell,1904-1987)所說: 「當文明從神話的觀 點轉移到世俗的觀點時,古老的意象不再能感動人心或得到贊同,……中國儒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21. Ch. engchi. i n U. v. 唐啟翠認為: 「雖然初民時代的神話敘事在《禮記》文本中被抽象、簡化、改裝程非故事性的 羅列敘述和義理表述,但禮儀自身所具有的「存儲器」功能,使之仍在「記」文的字裡行間、整 體敘述方式、行文結構、核心象徵符號、儀式時空設置中的思維模式及其規約的宇宙構擬和儀式 象徵留下可供追索的訊息。」見唐啟翠:《禮制文明與文化編碼: 《禮記》的文化闡釋》(廣州: 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年),頁 24。 22 荊雲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年), 頁 5。 23 參見王倩:〈人類學帶給神話學的變革──從神聖儀式的發現如何改變文學式神話研究〉, 《民 族文學研究》,2009 年第 3 期,頁 71-77。 24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 (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頁 3。 25 葉舒憲: 〈經典的誤讀與知識考古──以《詩經‧鴟鴞》為例〉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2006 年 第 4 期,頁 56。 4.

(10) 的人文與道德力量,大致已把古老神話型態的原始宏偉完全掏空。」26 因此,作 為紀錄儀式的中國經典《禮記》和《儀禮》等書,也應該有不同的詮釋角度。若 要探討中國禮儀中的原始心靈,就必須還原儀式中的神聖意涵,在我們習以為常 的儀式道德性解釋之外,回歸到儀式本身源頭,找出潛藏其中神話的隱喻、象徵 性思維,才能了解古人是如何透過象徵性的儀式,引導人們藉由儀式的幫助,面 對宇宙中各種難題。 於此,我們將把中國的「禮」,放在什麼位置來觀看呢?筆者將以上概念, 以圖式呈現中國禮儀文本與儀式活動、儒家思維、中國文化底蘊與全人類共同思 維的相互關係如下: 全人類 共同思維 中國 文化底蘊. 立. 治 政 大 儒家思維. ‧ 國. 學. 儀式 活動. ‧. 儀式 文本、 儀式 敘事. y. Nat. sit. n. al. er. io. 從以上的示意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儒家雖然因為積極的接收了中國古 典的禮樂傳統,保留大部份儀式活動,因此能夠以經典的方式,留下許多儀式敘 事,但是卻不可能將儀式的所有面向完全的含括。唯有回歸中國人的文化底蘊, 還原儀式本身的原始古老淵源,以人類共同的思維與視角,才能夠看到儀式活動 的全貌,及其象徵意涵。. Ch. engchi. i n U. v. 二、研究目的 如前所述,在人類由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會面臨對於未知宇宙的各種挑戰, 而其中,「成長」是其面臨的未知與難題之一,成長就勢必面臨時間、身分、關 係、地域的轉換。人們面對這樣具有時間、空間的雙重衝擊時,也需要發展出一 套儀式加以面對,這套儀式就是「成人禮」 27。人類學家在許多原始族群中都看 26. 〔美〕Joseph Cambell(Joseph Cambell,1904-1987)著,朱侃如譯: 《千面英雄》 (The Hero of A Thousand Faces) (新店:立緒文化,2012 年),頁 266。 27 學界上類似概念有「成人禮」 、 「成年禮」 、 「成丁禮」的用詞,葉國良整理認為「成丁禮」指文 化進程較落後的民族以痛苦和耐力考驗少年來決定是否能成為戰士的儀式。「成年禮」的重點則 是年齡達到某種要求。「成人禮」的意義不在年齡,而在於當事人能否「成為」貴族社會所要求 的「人」 。而本論文重點在於冠者「成為」社會所要求的「人」 ,故行文將使用「成人禮」 。葉說 5.

(11) 到「成人禮」的普遍實行。在戴龐海的整理中,看到全世界保有大量的成人儀式 的民俗學資料。如:非洲流行的「割禮」 、巴西的「穿耳節」 、泰國的「剃髻禮」、 基督教的「堅信禮」 、瑤族的包頭帕、度戒儀式、獨龍族的「繡面」 、泰雅族的「紋 面」 、納西族的「更服禮」 、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邵族的「拔牙」儀式等等。28 在中國古禮中,《禮記‧冠義》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29,可見,古代 「成人」,必經「冠禮」。 「冠禮」由遠古社會的「成丁禮」而來,是禮有遠古淵源的一個顯例 30。中 國現存的儀式不勝枚舉,從中國經典的禮書典籍看來,從個人、家庭、社會到政 治都無所不包。但在人們進入這樣的「禮」的社會脈絡之中以前,必須以「冠禮」 作為前提。《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 體,齊顏色,順辭令。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 正,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 者,禮之始也。』」31當人們生理成熟、心智成熟、道德觀念成熟之後,需經過「冠. 政 治 大. 禮」這樣重要儀式,人們才能以合法身分參加社會活動,成為家族、社會的正式 成員。儒家學者對於成人禮的重視並非獨有,冠禮也並非儒家禮樂制度之下獨有 的產物,而是世界上比較原始的民族普遍都存在的一種儀式。 戴龐海提到冠禮「儒化」的過程:. 立. ‧ 國. 學. ‧. 冠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後期,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卻逐漸儒化,帶上了濃厚的 儒家色彩。漢朝時,中國禮制被納入儒家文化的範疇,有關的種種說法經 過刪汰、整理、加工後被納入儒家學說的體系,多源的中國禮制被整合成 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儒生們通過對儒家經典「三禮」的整理、詮釋,進 一步將中國禮制系統化、規範化、嚴密細緻化。魏晉以後的眾多學者,如 王肅、孔穎達、朱熹等人通過對禮書的註解、研究以及傳授,不斷地鞏固 著儒學在禮制上的壟斷地位。被稱為「禮之始」的冠禮作為「三禮」中的 32 重要內容,自然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地被「儒化」了。.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參見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 《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 頁 2。 28. 參見戴龐海: 《先秦冠禮研究》 ,頁 57-7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1(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1965 年),頁 998 下。 30 陳來: 「人類學家在許多原始族群中都看到「成年禮」的普遍實行。氏族公社中的男女在進入 青春期時必須舉行成年禮,一般在一到幾年的時間內,由手裡安排經受一定形式的考驗,在這個 考驗中經受毅力等的緊張鍛煉,以具備部族成員的正式資格。從這個方面來看,古禮中的「冠禮」 具有與成年禮相同的特徵。」見陳來: 《古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頁 251。 楊寬認為, 「冠禮是由氏族制時期的成丁禮變化而來」 ,它們同樣是青年進入成年階段的儀式,它 們同樣需要經過一定程序的教育和訓練,它們同樣可以在舉行儀式後得到成員應得的權利和應盡 的義務。見楊寬: 〈冠禮新探〉 ,收於《古史新探》,頁 234-255。 3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1,頁 998 上。 32 戴龐海:〈論中國古代冠禮的特徵屬性〉, 《中州學刊》2006 年第 3 期,頁 200-202。 6 29.

(12) 「軸心突破」之後,一連串「儒化」的過程,使得中國禮儀得以用更人文化、 抽象化、精緻化的方式保留下來,然而有些風俗習慣,儘管能夠因此依照舊慣, 有所保留,卻也有許多部份是已經徒留形式,被儒家學者以自己的方式詮釋,甚 至有意識地改造了。 33但即使在儒家精神底下,其存在的精神,仍然是由最原初 面對成長的未知時,那種既恐懼又神往的態度而來,能夠與全人類的原始心靈遙 相呼應。因此我們若能以開出不同的角度詮釋方式,也許能對「冠禮」有不同面 向的認識。 中國的冠禮,儘管因為經過儒家文本的抽象化、簡約化為我們現在所見的程 序化的冠禮儀式,卻勢必仍然保有古老儀式的精神與思維特徵在內。而這套人類 儀式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象徵性」行為,這些象徵背後仍是以一套神話 思維作為支撐。故本文希望以神話學的視野,理解這一套神話思維,如何以「象 徵」的方式體現在人類儀式中。 呂微認為: 「具有象徵能力(symbolic ability)是人類有異於動物的主要特徵: 所謂象徵就是把感情、思維經由實際上無關聯的具體形象或符號表達出來。文字 34 和語言都是一種符號,借這種符號的象徵可以把感情和思維表達發洩出來。」 他 是就文字符號所表現的神話象徵而言,而「儀式」也是「符號」的一種,透過一 種由身體動作的展演,來表現感情及思維。瞿明安則從人類學的角度使儀式象徵 有更全面的定義:「象徵是人類文化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它依據類比聯想的思 維方式和約定俗成的習慣,以某些客觀存在或想像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 到的東西,來反映特定社會人們的觀念意識、心理狀態、抽象概念及各種社會文 化現象。」35而在此概念之下, 「象徵」既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作為名詞, 是某一種特定事物的替代物,分別含有符號、原型、標誌、表徵、表象、意象、 載體等意思;作為一個動詞,成了用甲事物來反映乙事物的一種表達方式,含有 代表、表示、表現、反映、暗示、隱喻、意味等多種特定內涵。 36是以本論文必 須破解這些類比隱喻的象徵思維表現方式,了解這些象徵所反映的文化現象。 〔英〕 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1920-1983)認為, 「儀式象徵符號」是「從其外在形式 到行動背景,以及一些加於其上的本土闡釋,部分地是由無意識動機和觀念所形 塑和鑄造的。」 37其具有三種特點:(一)濃縮性(condensation):一個簡單的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3. 常金倉認為,由動作操演的儀式,在被編撰者記述的過程中,會有三種改造情形:首先,禮的 某些儀式最初與某種原始生活有關,但是在制禮時它的原始意義早已被人們遺忘,徒留形式,所 以後世的注釋家對這些儀式多是隨文解意。其次,當禮興起的時候,另一部份原始禮儀的形式被 保存了下來,它的原始古義卻被有意識地改造了。最後,則是有些原始風俗和儀式在文明社會裡 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幾乎是一仍舊慣、照搬照抄了。參見常金倉: 《周代禮俗研究》 (臺北:文津 出版社,1993 年) ,頁 13-16。 34 呂微: 《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年) ,頁 5-6。 35 瞿明安等:《象徵人類學理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頁 5。 36 37. 瞿明安等:《象徵人類學理論》 ,頁 5。. 〔蘇格蘭〕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1920-1983)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 《象徵之林: 恩登希人儀式散論》(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 ,頁 41。 7.

(13) 式表示許多事物和行動;(二)各種迥異的意義統一於單一的象徵符號形式中: 各種所指(significata)因其具共具的類似品質或事實上和理念中的聯繫而相互連 接,使他們能容納最多樣的觀點和現象; (三)意義的兩極化: 「理念極」能使人 發現規範和價值,它們引導和控制人作為社會團體和社會範疇成員的行為;「感 覺極」則是訴諸人類情感最底層的共同面。 38而「冠禮」作為「成人」的儀式象 徵符號,具有高度的濃縮性,每個儀節均具有多重的意義和內涵,值得一一進行 梳理與剖析。此外,也具有引導人進入社會秩序規範以及疏導人類底層情感的兩 種目的。 另外,正如郭振華所言,「在原始的交感思維中,由於類比的原則,自然、 神祗及人類的生命形式之間的差別被生命的一體化信仰所取代了。人類將自身的 內在體驗──對生命永恆的追求、對死亡的否定──通過類比的原則投射於自然 物及自然過程之上,並由此構成了種種神聖的敘述──神話。與此同時,神話又 為儀式提供了神聖性的解釋使儀式亦具有了原型意義,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 認為生命循環的原型模式廣泛出現於語言符號(神話)和行為符號(儀式)之中。」39 這些儀式象徵的內在,具有神話超越界的神聖思維本質。而這些神聖本質,又必 須透過俗世當中被建立起來。如〔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 的研究,世俗與神聖(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是世界上存有的兩種模式,「神 聖與凡俗的二種存在模式,關係到人類在宇宙中所成為地各種不同情境;因此, 它們也關係到哲學家,以及所有尋求發現人類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幅度的人。」40故 儀式雖為世俗所操演,除具有世俗意義以外,其中也呈現著超越界的神聖性面向 值得發掘。 因此,本文的目的,便是希望能夠以儀式及儀式敘事為中心,在研究方法上, 除了立基於文本,採用文獻分析歸納法之外,也以神話學的視角,還原冠禮的原 型象徵意涵,找出各項儀節的神聖性象徵意義,了解遠古初民如何面對宇宙時空 之中的各種難題,以及儀式如何引導人進入社會秩序的規範,並度過心理危機。 在「冠禮」的研究之上,我們就必須直接回歸人類心靈思考,了解人們面對 生命之中成長的關卡,是如何藉由成人儀式,創造新的秩序,以及面對與化解成 長的危機,渡過人生重要的轉關。而將論題聚焦於「冠禮」時,本論文的主要問 題便可落實為: 若以在神話思維的視角之下,「冠禮」做為中國重要儀式,具有什麼象徵意 義?冠禮儀式在中國人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及如何對於宇宙 的模仿,表現他們對於未知時空的神往?人們如何透過儀式的操作化解對於成長.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8. Ch. engchi. i n U. v. 此概念可參照〔蘇格蘭〕特納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 《象徵之林:恩登希人儀式散 論》 ,頁 34-37 39 郭振華:《中國古代人生禮俗文化》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頁 192。 40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著,楊素娥譯: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The Sacred &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苗栗:桂冠圖書,2000 年) ,頁 66。Mircea Eliade 學者譯 名各有不同,楊素娥譯為「伊利亞德」 ,楊儒賓譯為「耶律亞德」 。本文正文採「伊利亞德」 ,引 用專著時,則依各書譯者譯名。 8.

(14) 歷程未知的恐懼?若剝除掉儒家思維的外衣,冠禮真正對於人類的意義又是什麼? 冠禮在中國人的文化底蘊之下,又呈現著什麼樣貌?在儒家理性化的話語敘事底 下,是否潛存著什麼樣的思維密碼? 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討論,能夠更深入了解冠禮儀式的原型與象徵,嘗試揭示 《儀禮‧士冠禮》儀式敘事所承載的神話思維,期待在全人類的思維視野之下, 看到人類面對成長的共同性,以及發掘出中國人面對成長時的獨特樣貌。.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本文的討論將以「冠禮的儀式」為核心,因此將對近年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 與反思。在戴龐海: 〈冠禮研究文獻綜述〉41一文中,對於古今眾多學者留下的大 量「冠禮」研究成果,已進行梳理與介紹。此外,在李隆獻:〈歷代成年禮的特 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 42一文的開頭,也對於前賢的研究成果進 行簡要的分類,兩者皆有助於我們對於冠禮歷來研究有基本的認識,本文將參考 其說,並增補近代相關研究。針對近代研究成果,可將以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進 行探討,最後本文將提出對於歷來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本文的討論將以「冠禮的儀式」為核心,因此將對近年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 43 與反思。在戴龐海: 〈冠禮研究文獻綜述〉 一文中,對於古今眾多學者留下的大 量「冠禮」研究成果,已進行梳理與介紹。此外,在李隆獻:〈歷代成年禮的特 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 44一文的開頭,也對於前賢的研究成果進 行簡要的分類,兩者皆有助於我們對於冠禮歷來研究有基本的認識,本文將參考 其說,並增補近代相關研究。針對近代研究成果,以下分為幾個部份進行探討: (一)冠禮沿革的研究, (二)冠禮儀節的研究, (三)冠禮功能、意義與價值的 闡發,最後本文將提出對於歷來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一、冠禮沿革的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本類型的研究,是對冠禮進行歷時性的探討,找出冠禮的變化規律及衰亡原 因,例如:李隆獻: 〈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45依 據先秦兩漢經傳、歷代正史「禮志」與會要「禮卷」、歷代典制史「禮典」與禮 書、歷代地方誌「禮俗」與「禮儀」等資料,對成年禮做歷時性的考察,說明歷 41. 戴龐海:〈冠禮研究文獻綜述〉 ,《河南圖書館學刊》2006 年第 4 期,頁 110-113。 李隆獻: 〈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 ,收於葉國良、李隆獻、彭美 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頁 15-98。 43 戴龐海:〈冠禮研究文獻綜述〉 ,《河南圖書館學刊》2006 年第 4 期,頁 110-113。 44 李隆獻: 〈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 ,收於葉國良、李隆獻、彭美 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頁 15-98。 45 李隆獻: 〈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兼論成年禮衰微的原因〉 ,收於葉國良、李隆獻、彭美 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頁 15-98。 9 42.

(15) 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最後,由社會、制度、經濟、政治、習俗與生理等因素, 探討成年禮衰亡的諸多背景與原因,以及與婚禮合流的現象。另外還有學位論文, 邱克亞: 《冠禮沿革考論》46主要依據「三禮」等禮學典籍,結合歷代的史學、私 家儀注、出土文獻、民俗文獻等資料,考察從先秦至民國乃至今日的歷代演變, 主要包括冠笄的分類、樣式沿革、冠(笄)禮的儀式、加冠(笄)的年齡、祝辭 等內容的歷代沿革,以及新的成年禮樣式的論述等等,以考證冠禮的行禮起源、 演變、消亡,並揭示在新時代下成年禮的新特點、舉行的必要性。 此外,也有以斷代為切面,針對不同時期的冠禮進行分析或比較。例如:彭 勇: 〈明代皇室冠禮述評〉47探討明代皇室冠禮森嚴的制度。認為明代皇室冠禮具 有極強的政治色彩,它不單純是皇室成員成年的標誌,實質上,是皇權運行的工 具及政治權力的象徵。王尚楠: 〈淺析非遺《朱子家禮》中的冠禮〉48一文,探討 《儀禮‧士冠禮》之後,最重要的成人禮儀式文本《朱子家禮》 。劉芳: 〈《儀禮‧ 49 士冠禮》與《朱子家禮‧冠禮》之比較〉 則是從《儀禮》和《朱子家禮》二者 對冠禮記載進行比較,找出冠禮甚至是古代禮儀制度的沿革與變化規律。另外還 50 有李隆獻: 〈近代方志所見民間成年禮及其傳承與變化〉 一文則是以明清兩代地 方志所載各地禮俗為材料,探討民間成年禮的傳承與變化,進行歷時性的考察與 細緻分析。 而探討漢族成人禮對於中原以外地區的傳承演變關係,還可以分為國內地區 研究與國外比較研究來看。 (一)地方區域研究 蒲生華: 〈古代冠禮在河湟漢族婚禮中的遺存〉51一文認為,現今的河湟漢族 婚禮中的「冠戴」儀式,與古代冠禮相比,二者在外在形式上有相若的儀規,在 深層內質上含相同的寓意,依此斷定「冠戴」就是古冠禮的沉澱。孫翠香:〈歷 史上的「成人禮」:「冠禮」、「笄禮」及「度戒」青少年研究〉 52則提到,歷史上 的「成人禮」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呈現出不同的樣態,極具民族特色的瑤 族男性成人禮「度戒」,與「冠禮」與「笄禮」在儀式過程、儀式內容等方面的 不同特色。彭美玲: 〈臺俗「做十六」之淵源及其成因試探〉53一文,則是探究具.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6. Ch. engchi. i n U. v. 邱克亞:《冠禮沿革考論》,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10 年。 彭勇: 〈明代皇室冠禮述評〉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8 卷第 2 期,2010 年 5 月,頁 31-36。 48 王尚楠:〈淺析非遺《朱子家禮》中的冠禮〉 《大眾文藝》2014 年第 11 期,頁 8。 49 劉芳: 〈《儀禮‧士冠禮》與《朱子家禮‧冠禮》之比較〉 , 《文教資料》第 36 期,2013 年 3 月, 頁 54-56。 50 李隆獻:〈近代方志所見民間成年禮及其傳承與變化〉,收於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著:《漢 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頁 99-164。 51 蒲生華: 〈古代冠禮在河湟漢族婚禮中的遺存〉 ,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年第 5 期,頁 75-79。 52 孫翠香: 〈歷史上的「成人禮」 : 「冠禮」 、 「笄禮」及「度戒」青少年研究〉 , 《山東省團校學報》 2014 年第 3 期,頁 2-4。 53 彭美玲:〈臺俗「做十六」之淵源及其成因試探〉 ,收於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著: 《漢族成 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頁 165-212。 10 47.

(16) 有地域性及結合民間信仰的成年禮特殊類型,「做十六」之起源。 (二)國外比較研究 柳清: 〈論青少年成人儀式的傳承──以中日兩國為視角〉54一文探討成人禮 在中日兩國不同的歷史時期,相異的表現形態。在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的〈冠 禮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55一文中,則是探討日、韓冠禮的由來、儀節及現代成人 禮概況,並整理出兩國冠禮的特點,讓我們能有跨文化的對照。另有金俌希的學 位論文: 《中、韓成年禮比較研究──以冠禮為討論中心》56則分別探討中、韓成 年禮的形成、功能、意義,並對中、韓成年禮之內容、意義、發展沿革、現代社 會的趨勢進行比較,析論兩國成年禮興衰背景、實況的特質以及異同之處。. 二、冠禮儀節的研究 冠禮中,具有繁複的細節,有些研究對於其中的各項儀節,進行探究,例如: 郭玉娟的學位論文: 《人文教化傳統視野中的周代成人禮》57中,有對冠禮的細節, 58 包括服飾、器物、規程、特殊情況進行討論。而楊寬:〈「冠禮」新探〉 一文, 將古文獻與出土文物、民族調查資料結合起來,針對命字、加冠兩個議題進行深 入的考察。黃俊郎〈冠禮的起源及其意義〉59對於冠禮諸多主要儀式例如:三加、 稱字、著代等進行意義的分析及現代意義的闡發。另外,還有葉國良:《儀禮士 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 60一書中,在方法上則參酌 西方人類學、民俗學著作,以及近代關於古禮的研究及少數民族的習俗紀錄,詳 盡探討儀節中的各項意涵,包括三加、嫡庶之別、命字來源。也有一些研究,是 針對單一儀節進行探究,以下分為「命字」 、 「冠禮源於『父系/母系』時期」 、 「冠 禮中的特例」 、 「冠禮的年齡」 、 「冠禮的誦辭」 、 「冠禮的服飾」 、 「冠禮的規程」來 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一)命字. Ch. engchi. i n U. v. 葉國良: 〈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及其與先秦禮制的關係〉61一文,採用民族 考古學的方法,探究命字的來源,證實人類學家〔英〕J.G.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金枝》(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的理 54. 柳清: 〈論青少年成人儀式的傳承-以中日兩國為視角〉 ,《武陵學刊》第 34 卷第 4 期,2009 年 7 月,頁 61-64。 55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頁 212-230。 56 金俌希: 〈中、韓成年禮比較研究──以冠禮為討論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4 年。 57 郭玉娟:《人文教化傳統視野中的周代成人禮》,曲阜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58 楊寬: 〈「冠禮」新探〉 ,收於《古史新探》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1986 年) ,頁 234-255。 59 黃俊郎〈冠禮的起源及其意義〉, 《孔孟月刊》第 19 卷第 2 期,頁 10-15。 60 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 國文學系,1995 年) 61 葉國良: 〈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及其與先秦禮制的關係〉 ,收於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著: 《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頁 1-14。 11.

(17) 論可適用於古漢族取「字」之俗。另外,其文〈冠笄之禮的演變與字說興衰的關 係──兼論文體興衰的原因〉 62還認為,成年禮中「迎賓取字」的具體儀節,發 展出由師長位青年撰寫「字說」的習俗,繼續發揮「字」的社會功能,以此論證, 具有社會功能與否,為一種儀節是否會衰微的要素。除此之外,還有馬金亮: 〈周 63 代冠禮中取「字」儀節的文化意義〉 ,運用了民族學材料加以比對,並以人類 學的角度切入,認為取「字」儀節也體現了過渡和象徵含義,象徵冠者被聚合入 貴族群體和身份角色的轉換,體現了冠者心理和社會角色關係的變化。 (二)冠禮源於「父系/母系」時期考 冠禮的起源時代,有兩說,一是楊寬所認為的「氏族制習俗」的父系家長制. 64. 一是鄒昌林所認為的源於母系社會 65。在戴龐海: 〈冠禮起源于母系氏族時期考〉66 一文中,以近現代各種民族學資料駁斥冠禮起源於父系氏族時期起源的觀點,認 為成人禮在母系氏族時期就已經產生了。余建偉: 〈簡論冠禮中的拜母不拜父〉67 一文則認為,根據冠禮過程中冠者拜母不拜父的現象,就斷定冠禮源於母系社會 的說法並不可靠,而認為冠禮有父權為上的特點。.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三)冠禮中的特例. 68. ‧. 戴龐海: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析先秦時期冠禮的「特例」〉 一文探 討冠禮儀式在正禮之外的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禮、孤子冠禮、 是否用樂、冠者母不在、將冠而遇喪事、天子諸侯加冠等等,認為這些反映了當 時的禮制具有一定的彈性和地域差異、身份差異,而不是整齊劃一的。. sit. y. Nat. io. al. er. (四)冠禮的年齡. n. 關於冠禮的年齡,歷來文獻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因此也有研究者對此加以考 證,例如:馬金亮: 〈論古禮中所見周人的年齡劃分觀念──以冠禮和喪禮為例〉69 一文,即探討到冠禮中先民分年齡段舉行成丁儀式的歷史資訊,認為其中透露了 古人的年齡劃分觀念。從周人在古禮中的年齡劃分觀念,看出了古人對生長發育 的科學認識,將生命過程賦予了文化內涵。. 62. Ch. engchi. i n U. v. 葉國良〈冠笄之禮的演變與字說興衰的關係──兼論文體興衰的原因〉 ,收於葉國良、李隆獻、 彭美玲著: 《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頁 213-238。 63 馬金亮: 〈周代冠禮中取「字」儀節的文化意義〉 ,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 年第 9 期,頁 111-115。 64 參見楊寬:《古禮新探》 (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1986 年),頁 234。 65 參見鄒昌林: 《中國古禮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頁 99。 66 戴龐海: 〈冠禮起源于母系氏族時期考〉 ,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3 期,頁 143-146。 67 余建偉: 〈簡論冠禮中的拜母不拜父〉 ,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2012 年第 19 期,頁 3。 68 戴龐海: 〈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析先秦時期冠禮的「特例」〉 ,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 33 卷第 6 期,頁 124-128。 69 馬金亮:〈論古禮中所見周人的年齡劃分觀念──以冠禮和喪禮為例〉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 報》 ,2014 年第 5 期,頁 46-49。 12.

(18) (五)冠禮的誦辭 韓高年、鄧國均:〈周初冠禮儀式樂歌及儀式誦辭考論——以《周頌》四詩 與《周書‧無逸》為中心〉 70一文探討的是冠禮儀式樂歌,包括周成王冠禮儀式 樂歌:《周頌》之〈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四詩,以及周公姬旦 告誡成王的儀式誦辭《尚書‧無逸》。 (六)冠禮的服飾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書中第三章〈夏商周時期的冠禮(上)〉 71即詳細 論述及考證了夏商周時期冠禮主要的髮飾、冠飾、服飾。而在曹現娟:〈「冠冕」 的文化意味〉72一文中,則從文化意味的角度探討「冠冕」的性質,作者認為, 「冠」 是文明的象徵,又突顯了個人的風采和氣質;「冕」暗示著個人修養的提升和垂 拱而治的政治策略。 (七)冠禮的規程. 立. 政 治 大 73. ‧. ‧ 國. 學. 張彩雲: 〈周代冠禮的運作規程〉 一文針對冠禮前的準備:筮日、戒賓、筮 賓、宿賓、為期;加冠的過程:陳服器、就位、加冠、醴酌、拜母、命字、見諸 親、見尊者、酬賓、送賓等等繁複儀式進行梳理。另有學位論文邱衍文:《冠禮 研究(上)》 74一文針對冠禮的人、事、時、地、物以及沿革進行細部的討論。. 三、冠禮功能、意義與價值的闡發. sit. y. Nat. n. al. er. io. 此類研究,重在闡發冠禮的功能意義及對現代社會的價值。在冠禮研究中佔 最大宗,可以研究方法及進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儒家思想的進路」以及「文 化人類學與神話學的進路」,前者將冠禮文本作為儒家思想的文本看待,後者將 冠禮視作人類學文本來看待。 (一)儒家思想的進路 在冠禮的功能及意義方面,周何《古禮今談》 75中,將冠禮分七部份論述冠 禮禮儀的內涵及教化意義。江美華:〈從《禮記‧冠義》 76論儒家成人禮的意義〉 以《禮記‧冠義》為主,從禮義道德及宗法社會制度兩方面討論冠禮的意義。該 文認為,男子加冠成為成年人的過程,德行上的期許及五倫關係是整個儀式一再. 70. Ch. engchi. i n U. v. 韓高年、鄧國均: 〈周初冠禮儀式樂歌及儀式誦辭考論──以《周頌》四詩與《周書·無逸》為 中心〉, 《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 年第 6 期,頁 9-13。 71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頁 90-110。 72 曹現娟:〈 「冠冕」的文化意味〉, 《青年文學家》第 30 期,2013 年 7 月,頁 94-94。 73 張彩雲:〈周代冠禮的運作規程〉, 《廣東:南方職業教育學刊》第 3 卷第 5 期,頁 79-83。 74 邱衍文:《冠禮研究(上)》,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年。 75 周何: 《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1992 年) ,頁 9-40。 76 江美華:〈從《禮記‧冠義》論儒家成人禮的意義〉 ,《鵝湖學誌》第 32 期,2004 年 6 月,頁 143-172。 13.

(19) 強調的主題,認為冠禮是勉勵青年成德,才能讓青年能夠確立在宗法社會中的地 位。並認為冠禮儀節的設計,是為達成從外往內修養的理想,並能夠達成儒家建 立和諧禮義社會為目的。楊明、湯海豔: 〈中國古代冠禮的道德意蘊〉77認為,冠 禮是以儀式為載體的「成德之教」,每個具體的儀節都隱藏著道德教化的價值指 向和極強的道德意味,冠禮則是通過象徵與隱喻及精緻的具體儀節設計,表達他 的道德意蘊。冠禮的教育功能則在於促進個體道德社會化,通過身體規訓,陶冶 道德情感,養成道德習慣,啟發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朝黎 明: 〈中國古代冠禮及其文化元素〉78認為冠禮以其繁雜的儀式為載體,通過具體 而生動的禮儀活動強化道德,冠禮所蘊涵的道德精神,對當下中國文化的研究及 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的作用。鄭軍:〈論士冠禮儀式體現的先秦儒家「成人」教 育思想〉 79認為,士冠禮儀式從在儀節的安排到禮器的設置上,都體現先秦儒家 道德教化的意義,蘊含豐富的「成人」教育思想。 而在冠禮的價值方面,簡孝平: 〈古代成人儀式的文化精神〉80認為,冠禮是 國家推行禮義的開始,它促使青年進德修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樹立起為 整個國家和民族服務的情感,培養起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張自慧:〈中國古 81 代冠禮的德育價值探析〉 認為,冠禮目的是讓受冠者接受道德禮儀規範的教育, 是古代體驗式道德教育的典範,對當代的德育教育具有啟示性。楊朝明:〈傳統 的「成人禮」與學校人文教育〉82先探討儒家對於「成人」的要求,接著討論「成 人禮」是「成年」的認可,是正式履行社會責任的標誌。另外,還有學位論文郭 玉娟: 《人文教化傳統視野中的周代成人禮》83從人文教化角度,談論周代人文教 化傳統談討儒家對於「成人」的理想人格要求。成守勇:〈冠禮:成人的期待與 認同-從文本《禮記》的視角看〉 84認為,冠禮實際上蘊涵著社會對受冠者分別 以什麼樣方式進入公共生活的期待。冠禮事實上就是通過一定的程式性行為來強 化個體生命自身的責任以實現成人的期待與認同。此外,冠禮是個體生命自覺的 開始,個體生命可以通過「禮」的方式,得到群體的認同與接納,個體生命得以 貞定。 (二)文化人類學與神話學的進路 除了葉國良: 《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8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77. Ch. engchi. i n U. v. 楊明、湯海豔:〈中國古代冠禮的道德意蘊〉 ,《武陵學刊》第 36 卷第 1 期,2011 年 1 月,頁 1-5。 78 朝黎明:〈中國古代冠禮及其文化元素〉, 《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 年 3 期,頁 133-135。 79 鄭軍: 〈論士冠禮儀式體現的先秦儒家「成人」教育思想〉 , 《常州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年第 3 期,頁 85-87。 80 簡孝平:〈古代成人儀式的文化精神〉 ,《中國青年研究》2008 年第 7 期,頁 60-63。 81 張自慧:〈中國古代冠禮的德育價值探析〉 ,《成人教育》 ,2011 年第 8 期,頁 42-45。 82 楊朝明:〈傳統的「成人禮」與學校人文教育〉, 《濟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20 卷第 6 期,2010 年 11 月,頁 43-47。 83 郭玉娟:《人文教化傳統視野中的周代成人禮》,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84 成守勇:〈冠禮:成人的期待與認同──從文本《禮記》的視角看〉,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 》第 31 卷第 1 期,頁 26-29。 85 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 14.

(20) 一書採用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研究外,運用文化人類學與神話學的進路 的研究者多從冠禮的起源談起,由冠禮起源的思考,來深究冠禮儀式的本質,例 如:楊寬〈「冠禮」新探〉86一文,以古文獻與出土文物、民族調查資料對冠禮的 起源與意義有深刻的闡述。周倩平:〈冠禮文化探微──中國古代成年禮的文化 特徵〉87此文從冠禮的起源開始討論,接著探討冠禮儀式過程及其歷史發展變化, 最後,此文將成年禮看作是普遍的文化現象。並且點出古代冠禮並沒有採取「考 驗型」成人儀式的特點的原因,並由此點出冠禮中德行教育的特徵,及其現實意 義。張文安: 〈略論中國古代的冠禮〉88提到冠禮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的成丁禮, 各項儀程都充滿了對冠者的教化與期望。此外,作者也認為,在冠禮中,冠者是 通過與神秘存在建立互滲,有了成年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冠禮作為人們的一種自 覺行動,被統治者所利用,在確立了父系血緣與政治等級的同一秩序之後,冠禮 也由原先的「禮俗」逐漸變成了「禮制」 。高錦花: 〈古代禮儀活動中的原始文化 89 要素舉隅〉 一文中,以我國古代的冠禮、婚禮和喪禮為例,分析其中隱含的原. 政 治 大. 始文化要素。 另外,則是比對冠禮與原始民族的成人禮,以此確認冠禮的特徵。例如:戴 90 龐海: 〈論中國古代冠禮的特徵屬性〉 ,則經由與各個民族成人禮的比較,列出 中國古代冠禮的八項重要特徵:主體是漢族、儒家色彩鮮明、儀式日漸簡約化、 明顯的等級色彩、極強的教育性、明顯的性別差異以及象徵性、交際性等。蔣棟 元、黃友明: 〈成人禮儀考查及主題意義〉91一文則藉由探討古今中外的各種成年 禮,認為成人禮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死亡和再生的象徵,是生理 成熟和心理成熟的標誌;也是社會責任、義務和公民意識的確認,是能力和意志 的考驗等,寄託著對未來人生的美好憧憬和祝願,意義重大。郭振華在《中國古 代人生禮俗文化》中,有專篇〈權力與義務的獲得──冠笄禮儀〉以人類學的方 法,研究冠笄之禮的儀式過程,及其在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中的功能與意義。還 有唐啟翠在《禮制文明與神話編碼: 《禮記》的文化闡釋》一書中,以專篇〈「再 92 生」神話:冠禮儀式象徵探源〉 採用四重證據法,重新探究冠禮中的儀式敘事, 對「冠禮」進行詳盡的論述,由冠禮舉行的時間、空間、年齡以及服裝的原型, 還原古人原始的思維模式,探討其儀式背後的象徵意義。.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國文學系,1995 年) 86 楊寬: 〈「冠禮」新探〉,收於《古史新探》 ,頁 234-255。 87 周倩平:〈冠禮文化探微──中國古代成年禮的文化特徵〉 ,《文藝評論》2011 年第 8 期,頁 148-152。 88 張文安:〈略論中國古代的冠禮〉, 《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年第 4 期,頁 36-38。 89 高錦花: 〈古代禮儀活動中的原始文化要素舉隅〉 , 《寧夏社會科學》2008 年第 1 期,頁 163-166。 90 戴龐海:〈論中國古代冠禮的特徵屬性〉, 《中州學刊》2006 年第 3 期,頁 200-202。 91 蔣棟元、黃友明: 〈成人禮儀考查及主題意義〉 ,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8 卷第 3 期,2008 年 6 月,頁 65-68。 92 唐啟翠〈「再生」神話:冠禮儀式象徵探源〉 ,收於《禮制文明與神話編碼:《禮記》的文化闡 釋》 ,頁 37-120。 15.

(21) 四、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經過以上整理,本文綜合近年冠禮研究概況,得到以下幾點觀察: (一)研究多著重於個別專題 歷來的研究,從歷時性的比較冠禮的歷代沿革及衰微,到共時性的比較不同 民族甚至不同國家之間的成年禮差異,對於冠禮問題的縱向、橫向面及冠禮中的 各項細節,例如冠禮的取「字」、冠冕髮式形制、年齡、見母不見父、冠禮的特 例、冠禮的程序等等都有不少討論。儘管對於冠禮的研究隊伍不算龐大,但對於 短短兩千五百字的《儀禮‧士冠禮》,能夠衍生出許多不同面向的探討,實屬豐 富,對於單一議題的探究,也屬完備。 然在此我們所看到的缺憾是,多是以單篇論著做探討,或是在專書的一個章 節內著墨。僅有少數的學位論文有以長篇完整論述,例如:郭玉娟:《人文教化 傳統視野中的周代成人禮》93,邱克亞: 《冠禮沿革考論》94,金俌希: 《中、韓成 95 96 《冠禮研究(上)》 ,而四篇碩 年禮比較研究──以冠禮為討論中心》 邱衍文: 士論文,基本上都是針對個別專題之深入探討。 另外,以「成年禮」為主題專書,還有葉國良等著的《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 研究》 97一書,是將三位學者的六個篇章進行匯集而成,六個篇章分別獨立針對 不同議題進行深入探究,構成有機體系。另外還有戴龐海: 《先秦冠禮研究》98為 其博士論文加以修改補充,並付梓成書,體系較為完整且全面,著眼於儀節現象 的解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al. sit. y. Nat. (二)以儒家思想詮釋冠禮的功能及意義. i n U. v. 前述大多數論文,在冠禮的意義闡釋上,大部分是從儒家思想的觀點切入, 將「冠禮」視為儒家經典文本,將各項儀節與儒家的道德倫理精神連結。對於冠 禮的功能及價值,則認為具有人文教化、社會責任,以及儒家完美人格的要求。 這些研究多傾向於「禮」於軸心突破之後的面向,認為儀節皆為「道德」而設 99, 因為「禮」具有「仁」的內核,藉由儀式的操演,使人的道德本性得以發揮,因 此專注於探討儀節與「德」的關係。將「冠禮」中的儒家思想面向,進行的全面 93. Ch. engchi. 郭玉娟: 《人文教化傳統視野中的周代成人禮》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邱克亞:《冠禮沿革考論》,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10 年。 95 金俌希: 《中、韓成年禮比較研究──以冠禮為討論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4 年。 96 邱衍文:《冠禮研究(上)》,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年。 97 葉國良等著: 《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 98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年)。 99 例如:楊明、湯海豔: 〈中國古代冠禮的道德意蘊〉便引用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的說法: 「周 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的說法,認為周禮的建立是以具體的儀節設計,表達它的道 德意蘊。此文收於《武陵學刊》第 36 卷第 1 期,頁 1-5。王說則見王國維: 《觀堂集林》卷 10(上 海市:上海書店,1992 年),頁 14。。 16 94.

(22) 且完整的闡發。 (三)以文化人類學及神話學的進路考察 除了儒學脈絡下的詮釋之外,也有一些論述將冠禮回歸遠古儀式,將冠禮視 作一文化現象,在古文獻之外,結合出土文物、民俗學資料,並以人類學的方式 進行考察,分析其中的原始文化要素,找出中國古代冠禮儀式的特徵。除了前面 所述的幾篇單篇論文外,葉國良 1995 年科技部計畫研究成果《儀禮士冠禮研究 (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100,便企圖將經學與文化人類學方法 互相參照,進行綜合性的考察,並且針對「三加」 、 「嫡庶」 、 「命字」等問題,進 行深入的探究,使我們對於冠禮的各個儀式,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另外,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唐啟翠《禮制文明與神話編碼:《禮記》的文化闡 釋》一書的專篇〈「再生」神話:冠禮儀式象徵探源〉 101則是將《禮記》文本回 歸上古儀式,以神話學的研究方法做出率先嘗試,囊括許多不同的研究材料,包 括了傳統的聲韻、訓詁學、思想史、經學史的研究,以及較新的圖像資料、考古 文物、出土文獻,甚至遍及人類學及環境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對冠禮進行知識考 古,闡發了冠禮中許多儀式的象徵性意涵,對本研究具有相當大的啟發及示範性 的作用。 綜合以上觀察可知,現今對於冠禮之研究,在各個議題上多已具備,但在研 究面向上,多是由儒家文化的視野及觀點切入,較缺乏神話學與文化人類學之進 路與視角,即便有少數以此進路者,也多是進行專題式的闡發。因此本文希望將 「禮」從「儀式性」的角度來看待,期能得出不同角度的詮釋。若以此文化人類 學的視野,「冠禮儀式」也許還有許多可探討的面向。略述如下: 首先,冠禮的儀式過程中,具有嚴謹的儀式流程,包括筮日、筮賓、冠日陳 設、加冠命字、敬酒拜見迎送、醮禮、主賓應對詞、祝詞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學者多以儒家教化功能做為解釋,若回歸遠古儀式的視角,結合神話學、宗教學、 社會學甚至心理學的方法,重新加以檢視「冠禮」儀式中的象徵意涵,或許能有 不同的視角,重新看待冠禮如何幫助個人完成其社會性的轉換以及心理的轉變。 其次,若是能夠進一步嘗試開闢出與儒家脈絡中的對話,找出兩者相異或者 相輔相成之處,並找出一個能夠一以貫之的脈絡,將冠禮的討論以更系統化,更 全面的角度進行論述,也許對冠禮的意義及價值,能有不同的定位及理解。 最後,也許可以藉由比較,看到冠禮與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殊途而同歸之處, 但是卻也期待能夠找出「同歸而殊途」的地方,了解立足於「同」的基礎上,自 身擁有的獨特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00. Ch. engchi. i n U. v. 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 國文學系,1995 年) 。 101 唐啟翠〈「再生」神話:冠禮儀式象徵探源〉 ,收於《禮制文明與神話編碼: 《禮記》的文化闡 釋》 ,頁 37-120。 17.

(2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儀禮‧士冠禮》是中國現存最早完整紀錄成人禮的文獻,它記述了先秦時 代「士」的成人禮過程。士作為貴族底層,其上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其下有 庶民,因此我們可以藉由〈士冠禮〉一章,窺見當時代包括上下階層的冠禮的型 態,了解當時冠禮的概況。而就時代而言,其中所記述的禮儀,於下奠定了中國 古代成人禮的原型,後代即使所損益,但大致不出其本,於上則承接了古代宗教 儀式的神聖思維。因此藉由探討〈士冠禮〉,可窺見中國整個成人禮文化脈絡。 是以本文研究範圍將以《儀禮‧士冠禮》為核心,旁及《禮記‧冠義》等其 他談及上古冠禮儀式之古典歷史文獻、注疏,也希望能夠涉及其他民族成人禮的 人類學儀式材料加以對照。另外,由於成人禮通常具有性別的差異,本文限於篇 幅,探討上僅能聚焦於男性的成人禮為探討主軸,然女性的成人禮,仍可作為參 照之用。.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二、研究方法. ‧. n. al. er. io. sit. y. Nat. 為了闡發冠禮儀式的原型象徵,本文將以文獻分析法為主,結合文化人類學 與神話學的視野與理論,對冠禮儀式進行考察,挖掘儀式內在的象徵意義。 葉舒憲曾提出多重證據的方法,注重將人類學方法與本土學術傳統的考據法 相結合。 102他認為,通過多重證據,這樣才可以重新認識到文化最基層的地方, 讓我們能夠真正觸及「大傳統」的脈絡。103我們也可由此了解到冠禮儀式的神聖 特質。 因此,將此研究方法落實在本文之中時,將以傳世文獻作為主要的論證材料。 先秦有關成人/成年禮的文獻資料中,述及成人禮者以《儀禮‧士冠禮》對於成 人禮的敘述最為完整,其他文獻零星見於《大戴禮‧公冠》及《禮記》 〈曲禮〉、 〈內則〉、〈玉藻〉、〈郊特牲〉、〈冠義〉與《左傳》襄公九年、《國語‧晉語六》 102. Ch. engchi. i n U. v. 葉舒憲認為傳統的文字訓詁考據等傳世文獻,為第一重證據;王國維所揭示的出土甲骨文、 金文、竹簡帛書等新出土的漢字紀錄,為第二重證據;另外,人類學、民族學的非文本性參照材 料包括口傳與活態的禮儀和民間文化,為第三重證據;最後,吸取人類學的「物質文化」概念, 將出土或傳世的古代文物及圖像資料作為文獻之外的第四重證據。藉由材料的互證,期能探究失 落的文化信息,以期重新進入中國的文明史和史前史。參見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 ──當代中國文學思想的人類學轉向視角〉 ,《河北學刊》第 31 卷第 3 期,頁 87-90。 103 葉舒憲還認為,「我們希望把雷德菲爾德的 grand tradition(大傳統)看成是小傳統,把他說得 little tradition(小傳統)看成是大傳統。怎麼講呢?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失求諸野」意義上的。 我們不該把民間的,沒有文字記載的,看起來是下里巴人的,看成是小傳統;把精英的、掌握文 字、掌握敘事、掌握權力的看作是大傳統,這是非常不妥的。」 、 「有文字敘事的中華文化,什麼 儒家、道家,都只是小傳統而已。」引自葉舒憲: 〈文學人類學:探尋文化表述的多重視野〉 《西 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 年第 1 期,頁 167-170。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r älteste Bericht eines chinesischen buddhistischen Pilgermönchs über seine Reise nach Indien mit Ü bersetzung des Textes, Wiesbaden 2005b. Fludernik, Grenze und

Schopen 著,平岡聰譯<《大般涅 槃經》における比丘と遺骨に関する儀礼>;(4) 此 Schopen 之意見,美國學者 Silk Jonathan 及日本學者下田正弘均表同意。Silk, Jonathan, The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只有貴族和與貴族同宗的國人才有資格上戰場,而且戰場上還必須遵守戰爭禮儀,例

只有貴族和與貴族同宗的國人才有資格上戰場,而且戰場上還必須遵守戰爭禮儀,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當完成繫繩 /升旗手離開旗台/ 升旗隊退場) , 請 各位就座 (如果不設座位,就進入程序5;如果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