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英雄的回歸:宇宙秩序的更新與融入

第二節 互訪與禮物贈送:秩序的融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人儀式結束後的共食禮,不僅出現在中國古代,在其他民族資料中也可以 見到:

在基諾族的傳統觀念中,人是祖先「特洛丕矛」做的,他既創造了人的肉 體,也賦予肉體以靈魂,自然,一個人由嬰兒生長到成年,都是仰仗「特 洛丕矛」的庇佑和恩賜。因此,舉行成年禮時必須剽牛祭祖,然後把牛肉 分為若干固定的份額,使全寨人都能吃到,以此表示人人都能得到祖先神 的福蔭。受禮者面前供奉的兩包牛肉不僅表示對祖先神的崇拜,同時也包 含著祖先神對受禮者的祝福和期望。65

共同之處都在於,在食物與祖靈互滲的概念之下,認為儀式上的食物,除了 青年必須吃到之外,所有在場賓客也都要能夠人人有份,如此在場所有人便都能 獲得祖先的福報,也將祭祀時所得的福分分給賓客的家族,使得此社群產生了正 向的聯繫。

總而言之,中國冠禮中食物作用於冠者,代表著冠者與神靈進行了連結,而 作用於全體人員,則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獲得了關係的聯繫,並且人人都能夠分得 祖先的庇佑。透過神聖飲食的共享,人與神、人與人皆形成了連結紐帶,個體成 為宇宙循環、社會結構的一部分,這個家族與社群也在祖先的庇佑下,在迎接新 成年者的同時,也獲得了重新的更新與整合。

第二節 互訪與禮物贈送:秩序的融入

本節將依序探討冠禮中的互訪及贈禮的儀節,了解冠禮儀式中,如何透過冠 者拜見諸親和鄉里尊長,以及禮物贈送,使冠者及其所處的秩序能夠達成聯繫及 融入。

一、互訪:聚合與約束

醴禮結束後,冠者必須依序拜見母親、諸親以及鄉里中的尊者。首先到闈門 外見其母:

冠者奠觶于薦東,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階,適東壁,北面見于母。

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66

冠者放下觶後,北面取脯,從西階下堂,到東壁由闈門外出,闈門是婦女出

65 孟慧英:《論原始信仰與薩滿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頁 102-103。

6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2,頁 21 上-21 下。

1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入廟門的地方,故冠者從這裡見母親。

接著冠者就要依序分別拜見兄弟、贊者、姑姊:

冠者見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荅拜。見贊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見姑、

姊,如見母。67

見兄弟及贊者都是對方先拜,冠者答拜,而見姑姊則是和見母一樣,亦是北面俠 拜,《禮記‧冠義》云:「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 也。」68表示冠者在家中從此與諸親要以成人之禮相見,而諸親也要像對待成人 那樣對冠者還禮了,表現對於冠者成人身分的認同肯定。

如第二章所述,〈士冠禮〉中只有冠者見母的規定,卻無見父的條文,其因 來自於這是母系社會的遺留,母系社會的母親曾是成人禮的主持者,此時的母親 代表的是家族的首領。故此處冠者拜見母親,就相當於拜見這個家族的首領。

見過諸親後,就得依序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

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韠,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69

《國語‧晉語六》中記載,春秋時晉國的趙武在行冠禮後,先後拜見了欒武 子、中行宣子、范文子、郤駒伯和韓獻子等人,他們都說了一番讚美或告誡的話。

其中,范文子說:「而今可以戒矣。夫賢者寵至而益戒,不足者為寵驕。」70韓獻 子曰:「戒之,此之謂成人。成人在始與善。始與善,善進善,不善蔑由至矣。……

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牆屋也,糞除而已,又何加焉。」71由此也可見,在新冠 者拜見時,作為尊長的卿大夫、鄉先生都會依慣例要說些祝福、鼓勵或告誡的話 與冠者。

《禮記‧冠義》說明見尊者的意義如下:

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成人之 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 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72

冠者換下爵弁服,換上玄冠、玄端、爵韠,手持摯禮拜見各個尊者,玄冠是屬於 祭祀上朝的正式場合禮服,這也表示冠者真正「成人」的身分。表明了冠者用成 人身分見君、鄉大夫、鄉先生,是一種成人之禮,也提醒冠者已經是個成人,已

6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2,頁 21 下-22 上。

6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1,頁 998 下。

6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2,頁 22 上。

70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卷 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頁 410。

71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卷 12,頁 411。

7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 61,頁 998 下。

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從家中人子的身分過渡到人臣的身分了。一般認為,拜見鄉先生、鄉大夫的安 排,其目的是為了能夠使得冠者增廣見聞,以及機會教育,也能夠讓這些尊長們 給予青年一些勉勵。73

若我們以冠者進入此群體的角度來看,這些拜訪禮儀,則屬於一種聚合禮儀。

范熱內普認為:「各種問候方式均屬聚合禮儀類型。其變化依熟悉或陌生程度而 定:新到之人是某房子全部居住者的陌生人,或只是對於他被介紹給的人而言的 陌生人。」74對族人、鄉里人士而言,身分轉變的冠者是新進入社群的陌生人。

坎伯指出,英雄歷險中,最困難的部分,便是回歸,此處的冠者必須帶著這個通 過各種關卡後的自己面對世界,因為要完成歷險,就必須能夠面對塵世的衝擊,

而族人及這個社會的各個尊者,就是代表著這個回歸世界的縮影,象徵著冠者回 歸社會脈絡下所要面對的挑戰。冠者必須接受此回歸的挑戰,亦即得到社群的認 可,認可其為此群體的成員身分。所以此處冠者必須藉由見族人及拜訪這些尊者,

以強化其認同。范熱內普也說:「在親戚、鄰居、同部落成員之間,問候是延續 和強化同一特定群體內之成員身分;在與陌生人之間,陌生人首先被介紹給某一 特定群體,爾後,如果他願意,會被引見給其他特定群體,同時也是引介給整個 該社會。……一個人會以某種方式與所認識之人建立認同感,即使是暫時的。……

問候在本質上是一種宗教行為。同樣儀禮進程也表現在互訪中。互訪實質實質上 具有建立約束關係的價值。例如,在澳大利亞,互訪是部落間相處的習俗。」75在 冠禮當中,冠者多是被動接受的過程,亦即被動地接受群體的承認,然經過此禮 儀,冠者就能以主動且受教的姿態,進入公領域中,引介到這個社群之中,藉由 問候拜訪,建立起彼此的約束關係。由此得到社群對身分的認可,也就表示面對 了塵世的衝擊,並且受到塵世的接受。冠者於此也須承擔起自身的責任與使命。

二、禮物贈送:融合與回歸

互訪中更具體的約束效果,便須使用「禮物」。范熱內普認為,交換有一種 直接約束效果:接受禮物就是接受與贈予者之結合。76因此在冠者見母時,需獻 脯於母,訪尊者時,有「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77的儀節,

必須準備禮物,另外在整個儀式結束時,也必須以「束帛、儷皮」酬賓。

根據[法]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的理論,禮物本身具有靈性,裡 面包含著精神力量,能夠使禮物的贈與者與接受者產生割不斷的聯繫,使得雙方 的聯繫持續不斷。此力量環環相扣,也導引著原始社會的正常運轉。他說:「人 們將靈魂融於事物,亦將事物融於靈魂。人們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期間本來已

73 見周何:《古禮今談》(臺北:國文天地發行,1992 年),頁 26。

74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頁 37。

75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頁 38。

76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頁 33。

7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 2,頁 22 上。

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被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這就是契約與交換。」78經由 禮物所創造的連結,人們之間產生相互依賴關係,人的個體性便消融在集體性的 社會當中,當全社會都進入禮物交換的狀態時,社會的秩序維持模式也形成。閻 雲翔也認為,禮物當中,同時含有道德意味和情感意味。村民交換禮物,以增加 感情、鞏固關係,是發展感情聯繫和培養私人關係,因此禮物在此是一種符號,

是傳達人情的工具。79

再看中國古代禮儀,拜訪他人時,均須準備禮物。《禮經釋例》:「凡賓、主 人相見,皆行受摯之禮。」80《儀禮‧士相見禮》中士見於大夫:「賓入,奠摯,

再拜,主人荅壹拜,賓出。」81士見於君:「士大夫則奠摯,再拜稽首;君荅壹拜。」82

《儀禮‧士昏禮》中:「賓執鴈,請問名。……納吉,用鴈。……請期,用鴈。」83

《禮記‧昏義》:「壻執鴈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鴈,蓋親受之於父母也。」84如 前所述,士相見之禮中,新到對方家中之人,尚屬於陌生人,故須經過聚合儀式 才能使賓由生轉熟。而婚禮更是如此,兩家人幾次見面必須透過一次次的送禮,

方能使兩家結為親屬。通過禮物,群體因此得以交疊、凝聚,完成互訪時的聚合 儀式。故冠禮儀式中的冠者,也有贈禮的儀式,代表著冠者個體消融於社會秩序 當中,在道德與情感層面,都得以傳達、融入,是冠者以此進入社會群體的證明。

冠禮中分別有三次具有聚合性質的贈禮,其一為見母,其二為見尊者,其三 為最後的酬賓。可以由上述禮物的概念重新看待之。

(一)見母

冠者出了闈門後,向北面拜見母親,母親拜受冠者的脯後,子拜送母親離去,

母親再回拜子。而孔穎達認為:「見於母,母拜之,故不拜也,今唐禮母見子,

但起立不拜也。案儀禮廟中冠子以酒脯奠廟訖子持所奠酒脯,以見於母,母拜其 酒脯重從尊者處來,故拜之非拜子也。」85即是認為母親所拜的是從尊者處來的

但起立不拜也。案儀禮廟中冠子以酒脯奠廟訖子持所奠酒脯,以見於母,母拜其 酒脯重從尊者處來,故拜之非拜子也。」85即是認為母親所拜的是從尊者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