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15 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市: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 社,2000 年。

錢 穆:《國史大綱》全二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修訂三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 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2 年。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全 二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古史辨》第三冊,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1987 年。

顏國明:《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 年。

嚴靈峰:《無求備齋易學論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蘇永利:《易學思維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六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3 年。

饒宗頤:《選堂集林‧史林新編》全三冊,香港:中華書局,2012 年。

蘭甲雲:《周易古禮研究》,長沙市: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三、單篇論文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 年第 5 期,

頁 136-147。

王明珂:〈族群歷史之文本與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模式化情節〉,收 入周偉洲主編:《西北民族論叢》第 5 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7 年,頁 25-59。

申荷永:〈榮格與中國文化〉,《學術研究》1996 年第 7 期,頁 12-16。

申荷永、高嵐:〈《易經》與「心理分析」——重訪愛諾思〉,《周易研究》2001 年第 3 期,頁 74-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大中文學報》第 48 期(2015 年 03 月),頁 35-68。

周 群:〈易道與身心修養——以「龍溪」、「近溪」的易學思想為例〉,收入許蘇 民、申屠爐明主編:《明清思想文化變遷》,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頁 103-122。

周發祥:〈帕里—勞德理論及其在《詩經》研究中的應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 究生院學報》1982 年 01 期,頁 72-76。

林啟屏:〈古代中國「語言觀」的一個側面——以《易‧繫辭》論「象」為研究 基點〉,《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2004 年,頁 11-67。

林碧玲:〈成中英先生《易經》本體詮釋學與《易》學出土資料之研究〉,收入潘 德榮、賴賢宗主編:《東西哲學與本體詮釋:成中英先生七十壽誕論文 集》,新店市:康德出版社,2005 年,頁 193-219。

徐芹庭:〈六十年來之易學〉,收入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一冊 經學 之部,臺北市:正中書局,1975 年臺二版,頁 3-210。

高嵐、申荷永:〈榮格心理學與中國文化〉,《心理學報》30 卷 2 期(1998 年 04 月),頁 219-223。

張忠宏:〈論朱熹對程頤易學的批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 49 期(2015 年 03 月),頁 107-150。

張善文:〈唐代易學之盛世風範——《周易正義》的撰述規模、綱領及論易宗旨 考評〉,《中國經學》第四輯,頁 159-176。

許維萍:〈《周易》學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2003 年,頁 1-61。

陳桐生:〈20 世紀的《周易》古史研究〉,《周易研究》1999 年第 1 期,頁 23-30。

彭 賢:〈榮格與《易經》〉,收入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下)》,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頁 975-992。

黃沛榮:〈近十餘年來海峽兩岸易學研究的比較〉,《漢學研究》第 7 卷第 2 期(1989 年 12 月),頁 1-17。

黃沛榮:〈《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鍾彩鈞主編:《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 與展望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年,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29-348。

楊宏聲:〈二十世紀西方《易經》研究的進展〉,《學術月刊》1994 年第 11 期,

頁 104-110。

楊宏聲:〈西方《易經》研究的傾向及思考(上)〉,《中華易學》第 17 卷第 6 期(1996 年 08 月),頁 64-66。

楊宏聲:〈西方《易經》研究的傾向及思考(中)〉,《中華易學》第 17 卷第 7 期(1996 年 09 月),頁 64-67。

楊宏聲:〈西方《易經》研究的傾向及思考(下)〉,《中華易學》第 17 卷第 8 期(1996 年 10 月),頁 69-72。

楊儒賓:〈同時性與感通——榮格與《易經》的會面〉,收入朱曉海主編:《新古 典新義》,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1 年,頁 113-149。

楊儒賓:〈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收入楊儒 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中心,2005 年,頁 103-159。

楊儒賓:〈屈原原型——屈賦的思想史意義〉,《中國文化》第 40 期(2014 年 10 月),頁 8-25。

葛立斌:〈《周易》爻辭的「套語系統」初探〉,《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 26 卷第 2 期(2006 年 04 月),頁 32-36。

鄭吉雄:〈20 世紀初《周易》經傳分離說的形成〉,收入劉大鈞主編:《大易集 奧(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頁 215-247。

鄭吉雄:〈論易道主剛〉,《臺大中文學報》第 26 期(2007 年 06 月),頁 89-118。

鄭吉雄:〈論《易經》非占筮紀錄〉,收入周鳳五主編:《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

發展與轉化(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年,頁 39-61。

錢茂偉:〈由記事而敘事:中國早期史學的文本化歷程〉,《東吳歷史學報》第 14 期(2005 年 12 月),頁 141-172。

謝大寧:〈言與意的辯證:先秦、漢魏《易經》詮釋的幾種類型〉,收入李明輝編: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年,頁 49-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Foley, John Miles 著,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dology),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年。

Fordham, Frieda 等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臺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990 年。

Goff, Jacques Le 著,方仁杰、倪復生譯:《歷史與記憶》(Histoire et Mémoire),

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James, William 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s),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年。

Jung, C. G.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

臺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年。

Jung, C. 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市:商鼎 文化出版社,2001 年。

Jung, C. 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s),新北市:立 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年。

Jung, C. 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Jung, C. G.等著,張月譯:《潛意識與心靈成長》,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Jung, C. G.著,孫明麗、石小竹譯:《轉化的象徵——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

(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prelude to A Case of Schizophrenia),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年。

Jung, C. G.著,關群德譯:《心理結構與心理動力學》(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年。

Jung, C. G.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年。

Jung, C. G.著,姜國權譯:《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The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Jung, C. G.著,儲昭華、王世鵬譯:《象徵生活》(The Symbolic Life),北京市: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年。

Jung, C. G.著,高嵐主編:《分析心理學》,《榮格文集Ⅰ》,長春市:長春出版社,

2014 年。

Jung, C. G.著,高嵐主編:《原型與原型意象》,《榮格文集Ⅱ》,長春市:長春出 版社,2014 年。

Jung, C. G.著,高嵐主編:《積極想象》,《榮格文集Ⅲ》,長春市:長春出版社,

2014 年。

Kirsch, Thomas B.著,古麗丹等譯:《榮格學派的歷史》(The Jungians: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2007 年。

Nagy, Gregory 著,巴莫曲布嫫譯:《荷馬諸問題》(Homeric Questions),桂林市: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

Raff, Jeffrey 著,廖世德譯:《榮格與鍊金術》(Jung and the Alchemical Imagination),

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年。

Shaughnessy, Edward L.著,黃聖松、楊濟襄、周博群等譯:《孔子之前:中國經 典誕生的研究》(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

Shchutskii 著,林麗玲譯:〈歐洲研究《易經》簡史(上)〉,《中華易學》第 17 卷第 6 期(1996 年 08 月),頁 34-37。

Shchutskii 著,林麗玲譯:〈歐洲研究《易經》簡史(下)〉,《中華易學》第 17 卷第 7 期(1996 年 09 月),頁 26-30。

Shchutskii 著,林麗玲譯:〈歐洲研究《易經》簡史(下)之一〉,《中華易學》

第 17 卷第 8 期(1996 年 10 月),頁 31-33。

Shchutskii 著,林麗玲譯:〈歐洲研究《易經》簡史(下)之二〉,《中華易學》

第 17 卷第 9 期(1996 年 11 月),頁 20-24。

Stace, W. T.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Mysticism and Philosophy),臺北 市:正中書局,1998 年。

Stein, Murray 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 an

Introduction),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

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The Bell and The Drum: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成都市: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0 年。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