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衣袂服飾的華麗,如爻辭云「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可謂福德圓滿。因 此《周易》古經作者擇取「帝乙歸妹」這一當時人熟稔的佳話,來象徵〈歸妹〉

六五之時態。而爻辭「月幾望,吉」,除以近乎滿月但不過滿或轉盈為虧的景象,

來比喻占得此爻者的德行,更直接斷言得此爻者為「吉」。68

從「帝乙歸妹」這一故事及其形成的套語,所出現的卦爻,能夠推知〈泰〉

與〈歸妹〉的整體情態雖然有別,但二卦的六五爻卻有某些共通之處,如男女相 悅、陰陽交合等,也因此均能以「帝乙歸妹」的故事、套語來呈顯其象之寓意。

四、箕子明夷:

箕子的事蹟在古籍中保存得堪稱常見,不若「帝乙歸妹」般朦朧、模糊,而 於〈明夷〉六五爻繫以箕子故事,其實也相當恰如其分。〈明夷〉離下坤上,如

〈彖〉和〈大象〉所言,乃「明入地中」之象,69光明隱沒入大地之下,無法充 分光照大千,光明有所遮蔽、缺憾或殘傷,故名為「明夷」。卦辭言「利艱貞」,

70指示處於艱難、困境中者,占得此卦是有利的,也安撫遭罹艱困者,若能如〈明 夷〉之象,沈潛靜退、收斂光芒,將可突破困境。

〈明夷〉上六乃至晦之暗主,若以箕子所處的時代大局相比擬,上六即如商 紂王,而六五於眾爻中最接近上六暗主,距離下方的光明離卦最遠,同時又無法 像六四得君王信任(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既與君王保持一些距離,能自由 活動,亦可奉君命「于出門庭」以蒞眾。71六四如同聞太師,而六五的處境,就 像箕子的遭遇,所以《周易》古經作者認為〈明夷〉六五之象,即如「箕子之明 夷」。儘管六五、箕子的境遇危殆不安,有明夷之象,但若能持守節操,則內德 終不隨外境改移,是故斷為「利貞」。

68 如黃壽祺等亦言:「六五,帝乙嫁出少女,正室的衣飾,卻不如側室的衣飾美好;(品德適

到好處,譬如)月亮接近圓滿而不過盈,吉祥。」參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卷七〉

頁 449。

69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88。

70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88。

71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對於這句卦辭,顧頡剛的考證重點是指出「康侯」即「衛康叔」,坐實其為 某位具體的歷史人物,不似過去解經家乃以泛稱、美稱釋之。然「康侯用錫馬蕃 庶」的實際故事為何,顧氏亦不甚明瞭。不過,依舊皎然可觀的是康侯受到君王 的倚重、賞識,所以屢屢奉召並接受賞賜,而卦辭所傳達出來的情境,也都符合

〈晉〉卦卦象及其基本意涵。對照於〈明夷〉,〈晉〉乃坤下離上,和〈明夷〉恰 成反覆,〈彖〉詮作「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72洵是諦解!

前引高亨對《周易》古經如何形成的判斷:「巫史們在給人算卦的時候,根 據某卦某爻的象數來斷定吉凶,……他們把一些經驗記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漸 積累,成為零星的片段的筮書」,此說法儘管有可議之處,卻也道出一件事實:

卦、爻辭的內容必然與當時人的經驗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卦、爻辭是當時人生 活經驗的凝聚、社會記憶的檔案。這些卦、爻辭,無論是從「套語及主題」的歸 納,或由上述「歷史故事」的分析,均能鉤稽出某些「範式化情節」,73如出現 於不同卦、爻辭的「王亥喪牛羊于有易」、「高宗伐鬼方」與「帝乙歸妹」等等皆 是,而「範式化情節」又存在於甚或組構成「文類」(genre)。王明珂定義「文 類」為:「是一種被沿用而產生許多文本之範式化書寫、編輯與閱讀模式。」且

「各種文類不只是一種表述範式而已,它們也有其『社會』所界定的功能與意義。」

74

72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87。

73 此間所謂的「範式化情節」,乃指「情節類似的敘事內容」,而這些被「人們注意並記錄下 來的『人物』與『事件』常蘊含某種敘事模式。它們或循敘事模式而被書寫,或因其符合此 敘事模式而被記錄,或因需要而被人們循此模式建構。」詳參王明珂:〈族群歷史之文本與 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模式化情節〉,收入周偉洲主編:《西北民族論叢》第 5 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8-29。王氏又云:「敘事『情節』由一 幕一幕的人、地、物或事件組合而成,透過這些幕像(episodes)或幕像組合,它『述說』

一整體意象,或引導讀者得到書寫所指向之目的與結局。」參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 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頁 111。

74 參王明珂:〈族群歷史之文本與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模式化情節〉,頁 34;王明 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頁 75-109,尤見頁 85-86。

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頁 107-164;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 史研究》2001 年第 5 期,頁 136-147。

78 參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頁 1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被集體回憶的『過去』。」79如是範圍的社會記憶,可涵蓋二種內容:「一是外顯 的、描述性的訊息,另一則是內蘊的、默示性(revelational)訊息。外顯的、描 述性訊息造成人們客觀的經驗記憶,內蘊的、默示性訊息讓人們不知不覺地接受 社會現實本相。」80

而「集體記憶」是:「指稱某一社會人群所共有的,或其中主流群體所宣稱 的,該社會人群之共同社會記憶。也就是說,它可以被視為社會記憶的一部份。

社會記憶存在於社會中,以各種隱晦或鮮明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而其中 的集體記憶則是那些經常被挑起、強調的社會記憶,他們是在社會生活中較為人 們 所 注 意 的 那 些 社 會 記 憶 。 」81「 集 體 記 憶 常 未 有 其 詞 所 表 現 的 集 體 性

(collectiveness)。在一社會群體中,不是所有人都自然擁有集體記憶;它常被 群體中部份人宣稱為本群體的共同記憶,並在人際微觀互動的社會過程之中,逐 漸成為該群體之集體記憶。」82

至於「歷史記憶」,範圍又更小,但其所產生的作用和卦、爻辭的某些功能 相類似,為下文的論述清晰,不妨整段迻錄:

我們可以將歷史記憶視為集體記憶的一部份,如果它們在當前社會中被人 們集體回憶,與當前社會現實及人群認同相關;我們也可以將之僅視為社 會記憶的一部份,如它們與當前社會現實及人群認同無關,未被人們集體 回憶,只是靜態地存在於社會中。歷史記憶具敘事性及現實性。前者,將 許多人物、事件安排在一時間序列中,並以種種敘事結構與符號傳遞一些 具前因後果的訊息;後者,以前者敘事中的因果邏輯,來解釋當前的社會 現實。因此,一個歷史記憶對他人之說服力,一方面在於其敘事因果邏輯 是否完密,另一方面在於其所建構的過去圖像與當前社會現實是否銜接得 天衣無縫。83

79 參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頁 154。

80 參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頁 156。

81 參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頁 159。

82 參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頁 160。

83 參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頁 161-1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歷史記憶」和占筮用的卦、爻辭及其所蘊含、反映的記憶,二者間之關連,後 文將進一步分析。最後的「根基歷史記憶」,功能著重在「強化族群成員間的根 基情感認同」,「其敘事內涵主要為描述一人群之共同血緣、空間資源的起源,以 及它們由過去到現在的延續與變遷;敘事的現實目的,自然是凝聚此群體,或也 同時區分其內各次群體之核心與邊緣地位。」84對王明珂而言,「根基歷史記憶」

是他的研究核心、關懷重點,85但卻與本文的論述焦點有別,故底下不再就此多 所析論。

《禮記‧曲禮上》:「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

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86以《周易》卦、爻辭為例,當占筮者完成卜筮 儀式,算出某一卦或某一爻後,在解釋卦、爻辭時,需能和問事者所處的問題情 境相搭配,讓問事者一方面既理解卦、爻象與卦、爻辭的內涵,另一方面也可明 白自己所處的狀態、疑難雜症,而最重要的是,問事者能夠認同卦、爻象與卦、

爻辭的內涵——這一認同乃指將自己所處的情境,對應於卦、爻象與卦、爻辭所 揭示的情境或狀態;認同於卦、爻象與卦、爻辭時,也是在回返自身情境,理解 自身狀態,將「卦、爻象與卦、爻辭所揭示的情境狀態」和「自己所懷抱的疑難 雜症、所處的情境狀態」此二者,彼此串連在一起,形成往返理解、共同詮釋的 效果,由此進一步釐析問題並獲得解決之道(決嫌疑、定猶與)。當然,占筮者 和問事者可能是同一人,但這無礙於上述的解釋,因為無論占筮者與問事者是否 為同一人,皆須完成上述過程。

而這一「認同過程」,基礎即在占筮者及問事者,均相信「卦、爻象與卦、

爻辭所揭示的情境狀態」和「自己所懷抱的疑難雜症、所處的情境狀態」此二者,

有得以相互詮釋、對應之可能;他(們)認為並相信此二者所反映的經驗,具有 某種高度抽象的類比性或相似性,這類比性或相似性的根基即是王明珂所謂的社 會記憶、集體記憶與歷史記憶等。這些記憶形成個人心理上的一種構圖(schema),

84 參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頁 163。

85 參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頁 211-249。

86 參〔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86 參〔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