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熊十力:

(共 5 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經》、《伊利亞德》和《奧德賽》等傳唱作品有所差異,故韻律並非構成《周易》

卦、爻辭套語之必要條件;然根據前文諸學者對套語之界定,以及前述筆者對上 述研究可知《周易》卦、爻辭套語之整理,亦可知是否具有韻律,其實並無礙於 將這些詞組歸納為口傳套語。37

《周易》共 64 句完整的卦辭,384 句爻辭,總共 448 句,僅以上述所摘引 出的套句數量計算,則已有 115 個套語,同句出現二個套語以上者計算乙次,至 少有 96 句以上出現這些套語,起碼佔有 448 句卦、爻辭的 21%以上。事實上,

除前面摘引出的套語之外,《周易》卦、爻辭中尚有不少套語,故擁有套語的卦、

爻辭超過 21%。而如是之比例、嚴格的計算方式,已超過一般對套語分布密度的 要求。38職是,從套語角度分析,《周易》卦、爻辭確實具備口傳作品的特點。

質言之,《周易》卦、爻辭中的詩歌形式,固然不若《詩經》之成熟且顯而易見,

可是《周易》卦、爻辭裡含有歌謠,甚至是民間比興詩歌的成分,都在在證明了

《周易》卦、爻辭中不僅存在套語,同時更是吸收了當時豐富口頭傳統的作品。

套語之外,「主題」亦在口傳作品裡扮演重要角色。王靖獻討論「主題」時 言道:

主題反映了某一給定時期的詩人某一特殊類型的直覺方式,……它都能喚 起歌手與聽眾對其共同的「系列思想貯藏庫」(argumentorum sedes)的回 憶,從而使他們都統一起來。39

主題並不是如某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只是作為記憶手段出現在長篇敘事 詩的創作之中,而是作為需要從聽眾那裡得到本能的、固定的反應的套語 創作的普遍方式而出現於長詩或短詩之中。……而主題創作即是引導聽眾

37 關於《周易》卦、爻辭韻例研究,可參黃沛榮:〈周易卦爻辭釋例〉,《易學乾坤》(臺北市:

大安出版社,1998 年),頁 149-155。

38 參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頁 54-56;C. H. Wang, The Bell and The Drum: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 pp.44-46;周發祥:〈帕 里—勞德理論及其在《詩經》研究中的應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2 年 01 期,頁 72-73。

39 參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頁 123;C. H. Wang, The Bell and The Drum: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 p.1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套語能夠召喚創作者與接受者共同的記憶、經驗,而主題則可組織這些記憶、經 驗,同時喚起更大、更完整的系列思想貯藏庫;主題的如是作用、功能,據王靖 獻的說法,正是要讓創作者、接受者一起進入相類似或相共感的情境,乃至記憶、

反應中。

《周易》六十四卦卦義「分別象喻古人生活中最受關注之各種時態或事態,

卦名即是各卦之主題」,41作為占筮之用的卦名及卦義,自然必須具備讓占筮者 與問事者,皆可藉由某些話語,召喚出某些共同記憶或經驗之特質。這些記憶或 經驗,不僅能理解卦名、卦義,更重要的是:能夠釐清問事者當下的情境,或者 其所欲面對、解決的問題。換言之,卦名作為該卦的主題,它需能:喚起占筮者 與問事者,對其共同的系列思想貯藏庫的回憶,從而使他們都統一起來。不只統 一占筮者與問事者,還能將卦名、卦義和問事者的情境、問題,彼此對應、連結 及說明,如此方能發揮占筮決疑的效用。所以,卦名作為主題,雖略異於詩歌主 題可能具有故事情節,且卦名未必是一組或一串詞彙,而多為具有意義的單詞,

但卦名仍然可以是一個話題單元、一組意念的凝聚,只是卦名所寓意的話題單元、

意念凝聚,主要指向各種時態或事態,其從問事者那裡得到本能的、固定的反應,

旨在完成問事者的情境、問題,和卦名及卦義之間的相互對應、連結與說明。由 此,我們亦可認定卦名作為主題,其部份形式雖異於口傳詩歌的主題,但無礙於 發揮口傳作品中之主題的功能、作用。是故,根據對《周易》卦名的探究,42應 可鑑定出《周易》卦名具備口傳作品裡「主題」的性質。43

通過「套語」及「主題」二面向的探討,至此已可貞定《周易》卦、爻辭起 碼有一部份確實屬於口傳作品,口傳作品意味著在口耳間一步步流傳、漫衍,是

40 參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頁 125-126;C. H. Wang, The Bell and The Drum: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 p.102.

41 黃沛榮:〈易經卦義系統之研究〉,《易學乾坤》,頁 89。

42 詳參黃沛榮:〈易經卦義系統之研究〉,頁 89-122。

43 值得留意的是,《周易》六十四卦,「同人」、「歸妹」為卦名,但同時亦以套語的形式出現於

卦、爻辭中,故這兩個詞組,兼具主題與套語的性質,此間可見出套語群對等於主題,或說 主題和套語重疊的現象。至於如何進一步解釋,或者這類現象的存在程度為何,當需更多材 料作為討論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諸多時人記憶和經驗的濃縮、凝聚,同時在口耳相傳過程中,也會散佈、擴展,

讓更多人擁有類似的記憶、意識。或者是一代傳給一代,即時間向度的口傳流佈,

也有屬於空間層面的散播,使擁有相關記憶、意識的人群逐漸增多,而實際上,

這口傳性更多的是時間與空間二面向共同交織、形塑,既承接過去的經驗,也傳 給後人記憶,既是巫史、卜祝們的記憶,也有口傳發散至更大社群的可能。然此 口傳性不意謂其文本化過程中,沒有書寫因素的介入;上述討論的重點,主要在 確認《周易》卦、爻辭的口傳性,據此,我們便可更細緻展開口傳背後社會記憶、

集體意識之討論。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44〈繫辭〉作者認為《易》之卦、爻辭的創 作,可能基於憂患心理;而在這句的前面,則言「《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45乃點出作《易》可能的時代。〈繫辭〉這二句關於作《易》之時代與動機的提 示,表達出作《易》者所處之模糊、粗略的社會情境,而這社會情境和心理狀態,

歷來討論者不乏其人,46接著,我們便從這提示中,去探尋《周易》卦、爻辭隱 含的歷史故事、社會情境與集體記憶,三者間的對應關係。

關於《周易》卦、爻辭裡的歷史故事,顧頡剛(銘堅,1893-1980)已有篇 明文:〈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47文中考索「王亥喪牛羊于有易」、「高宗伐鬼方」、

「帝乙歸妹」、「箕子明夷」和「康侯用錫馬蕃庶」等五則故事。這五則故事所對 應的卦爻分別是:

「王亥喪牛羊于有易」:

〈大壯‧六五爻辭〉:「喪羊于易,無悔。」48

〈旅‧上九爻辭〉:「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凶。」49

44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173。

45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173。

46 論者甚多,如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9 年),頁 20-24。

47 參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收入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古史辨》第三 冊(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頁 1-44。

48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86。

49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1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高宗伐鬼方」:

〈既濟‧九三爻辭〉:「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50

〈未濟‧九四爻辭〉:「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51

「帝乙歸妹」:

〈泰‧六五爻辭〉:「帝乙歸妹,以祉元吉。」52

〈歸妹‧六五爻辭〉:「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53

「箕子明夷」:

〈明夷‧六五爻辭〉:「箕子之明夷,利貞。」54

「康侯用錫馬蕃庶」:

〈晉‧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55

顧頡剛主要探求《周易》卦、爻辭裡,反映或保留了哪些歷史事件,對於《周 易》古經作者為何採擇這些故事來傳達相關卦、爻象的內涵,則無所措意,故底 下分析這五則歷史故事和這些卦、爻象的內在關連,藉此觀察、探究《周易》卦、

爻辭的作者,為何在這些卦、爻下繫屬如是故事。56至於高亨(1900-1986)所言

50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136。

51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138。

52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43。

53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119。

54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89。

55 參〔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頁 87。

56 《周易》卦、爻象與卦、爻辭之間,具有內在聯繫,且有理路可言,並非只是無意義或象、

辭間無關係的占筮記錄,相關研究請參黃沛榮:〈周易卦爻辭釋例〉,頁 123-156;鄭吉雄:

〈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易經》身體、語言、義理的開展——

兼論《易》為士大夫之學〉,二文皆收入氏著:《周易玄義詮解》(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2012 年),尤見頁 82-84、頁 99-137。另 Edward L. Shaughnessy 也論證出《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巫史們在給人算卦的時候,根據某卦某爻的象數來斷定吉凶,當然有些與 事實偶然巧合的地方,這就是他們的經驗。他們把一些經驗記在某卦某爻的下面,

逐漸積累,成為零星的片段的筮書,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補充與編訂,《周 易》古經至此才告完成。」57其中有部份道理。但《周易》古經的作者為何選擇 或保留這些卦、爻辭來繫屬於卦、爻之下,高亨似乎無法給予我們合理的說明,

而且高亨認為這些記錄屬於隨機或偶然性質,這類主張相當容易導出《周易》卦、

爻辭是大雜燴的結論,如此確實難以解釋《周易》卦、爻辭裡存在某些高度一致 的現象,如前揭黃沛榮先生(1945-)的研究成果。此處正是欲釐清這等問題,

請見以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