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垂線定理與二面角」課程試做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三垂線定理與二面角」課程試做

53

參、課程的總體性省思

透過學生的學習回饋單與課後作業練習可以看到學生在本次課 程的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收獲就是學到了一個新工具可以用來輔助繪 圖解題。有別於以往僅能紙上談兵,GGB 還可以讓學習者自行操作,

並且以動態觀察刺激思考解題。

此外,研究者發現,先進行問答而不先把圖展示出來的好處是可 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與思考。而研究者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也發現,

教學者若能對學習者多一點提問,藉由互動所形成的學習共同體,明 顯有效提昇學生在學習的參與度。

針對初版與再版試做學生提出的疑慮,研究者認為學習工具的使 用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有些學生認為透過GGB 繪圖的確可以幫助學 習,但是對於自己本來就可以憑空繪圖的學生來說其實不盡然。相較 於傳統板書的教學方式,以電腦輔助學習的方式對學生而言是新奇的,

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至少能帶給學生一 個新的刺激思考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54

位置關係。經三位現職教師的建議後修改,將學習單中概念學習的部 份增加一些Q&A 的互動,希望能夠透過討論藉此消除學生學習本課 程概念常見的迷思。另外,在隨堂練習的部分,其中有一題難度偏高,

因此將其抽換至課後練習,僅供學生作為挑戰題。

二、課程試做的進行形式

本課程預計教學時間為 75 分鐘(1.5 節課),課程進行主要分為 三個部分。首先是檢討上週課程的課後練習,檢討的形式以問答為主,

倘若教學者已經確認學生沒有問題需要解惑時,教學者將以隨機抽問 的方式檢視學生的學習情形。第二個部分是以 GGB 輔助概念建構,

除了聽教學者講解之外,學生之間主要是以小組討論的設計型態,希 望學生可以藉由在互動的過程中,自行建構數學概念。而後半部分則 是隨堂練習,在這個階段,原則上教學者先以不干擾學生解題思維為 主,教學者主要是以引導的方式刺激學生共同討論並解題,於全數順 利解題完畢之後,教學者最後再下整體的課程結論。

三、課程學習內容的特性

與傳統板書的教學方式相比,本課程設計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希望 能藉由動態軟體的輔助讓學生能夠觀察圖形的變化與特性。教學者於 本堂課中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能夠引導學生們做圖形觀察與討論,並且 讓學生能自行建構其數學概念與意義。

本課程的單元重點有三:直線與平面垂直、三垂線定理以及二面 角。在講解概念的時候,教學者不需急著下課程結論,反而是先以引 導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迷思概念的討論。如圖4-5,教學者先開啟事先

55

做好的圖檔,然後說明有一直線 L 垂直此平面,但不直接講出垂線的 定義,讓學生可以先透過操作圖檔做觀察。經學生熱烈討論後,教學 者再整理大家的想法並下結論,讓學生可以用此方式自行建立其數學 知識。

4-5 平面上的垂線

貳、課程的實施結果

一、教學教材之適切性

(一)課程進行形式(課堂觀察)

在「直線與平面垂直」概念的講解中,於初版試做在觀察附檔「平 面之垂線」時,有學生提問:「如果直線L 沒有垂直於 E 平面,那麼 角度不互相垂直的情況下,會不會造成三個交角都相等(1031104 錄、

1031104 札)?」這是一個教學者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提問,然而藉由 GGB 的繪圖輔助(如圖 4-6),可以直接以內建小工具測量該角度予 以學生做觀察,快速地幫了學生們解決這項疑惑。

56

4-6 平面上之不是垂線

而再版試做的學生則認為此概念是以直覺學習思考,並無任何迷 思想法(1031212 錄)。

師:上一次試做時有同學提問:「如果直線L 沒有垂直於 E 平面,那麼角度 不互相垂直的情況下,會不會造成三個交角都相等?」(1031212 錄)

T4:直線L 就歪掉了,歪掉就沒有垂直啦!就只是都交於 P 點的四條直線。

(1031212 錄)

T5:我覺得它沒有很特別,就不會垂直啊@@(1031212 錄)

另外,在「三垂線定理」概念的講解中,於初版試做時,起初 教學者並沒有打算要講解其證明過程,單純只是想讓學生們觀察其圖 形特性(如圖4-7),僅以提示的方式要求學生於課後自行證明。然而,

其中有位學生反應比較快,當教學者提示完畢之後,馬上在心中有了 想法並且跟其他兩位同學做討論,於課堂上直接證明完畢(1031104 錄、1031104 札)。顯然,教學者無需侷限太多,讓學生有自行發揮 的空間,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結果。

57

4-7 三垂線定理

T3(動態旋轉附圖)這兩條線真的是垂直耶!為什麼?(1031104 錄)

T2:老師有畫輔助線啊!我猜用畢氏定理或許就可以證明了?(1031104 錄)

因此教學者於再版試做時,試著讓學生思考其證明,過程中發現,

雖然學生一開始會毫無頭緒,但是在教學者的引導下,再結合過去的 學習經驗(畢氏定理),的確是可以順利地完成此證明歷程(1031212 錄、1031212 札)。

(二)、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學習轉變(課後作業)

研究者在觀察本次的課後練習中發現,學生在練習有關三垂線定 理的相關題目時,總是能夠準確地立即判斷第三垂的位置(1031212 單),經研究者簡單訪談後瞭解到,學生們其實是對於課堂中操作三 垂線定理的動態圖檔有深刻的印象,以致於在練習時能夠有好的解題 方向(1031219 札)。

課後練習有三大題,研究者發現學生容易在第三題陷入膠著。經 瞭解後發現是因為無法理解圖形的樣貌(1031111 錄、1031219 錄),

除非以推理的方式去思考,否則很難從平面圖形上看出端倪。因此,

58

教學者於課後作業檢討時,提示學生可開啟先前附加檔案中的圖形,

藉由動態觀察可以增加解題思維與策略(1031111 錄),如圖 4-9。透 過 GGB 軟體的輔助,學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正四面體與正八面體的 關係,讓學生於此課程概念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4-8 正四面體內嵌正八面體

二、學生對於課程之接受度(上課記錄、學習回饋單)

(一)有學生認為進班恐有難度

於初版試做時,有學生提出,他認為像這樣一對三的軟體輔助教 學很有效,但是如果要進班的話恐怕有其難度,即使課程做的再好,

恐怕也不是所有學生都會接受(1031104 錄)。他認為的理由如下:

1、電腦如果不控制畫面,學生的心很容易飛掉,教學者將不好掌握 課程的進行。

2、熟悉軟體操作倒還是小事,如何吸引學生課程專注力才是大事。

3、課程進度會不會因此延宕?

(二)有學生認為平面圖形容易造成解讀迷思

另外,在初版試做的結果中值得一提的是,有學生開始反應平面 圖形容易造成解讀上的迷思,如圖4-8。圖 4-8 是隨堂例題 1 的圖形。

59

在圖形中,很容易會誤以為

KB ⊥ HF

是正確的,而KBEG是錯誤的。

然而簡單地推論後其實會發現,事實上是

KB ⊥ HF

是錯誤的,而 KBEG是正確的,學生也可以實際透過 GGB 軟體作圖觀察,用內 建小工具測量角度證實此結論(1031104 錄、1031104 札)。

4-9 正六面體圖形

T1:利用GGB 做動態輔助觀察,可以很快知道答案!而這次的課比上次容 易一點,不再那麼抽象,不過空間的圖形很容易誤導人…(1031104 單)

T2:可以旋轉GGB 看各個不同的角度,再進行分析與討論=))(1031104 單)

T3:有學到東西!而且每次舉日常事物都會令我更清楚。(1031104 單)

(三)有學生利用過去學習經驗幫助思考

同樣是圖 4-8 的圖形衍生題目,再版試做學生除了用 GGB 觀察 題型之外,也結合了過去的學習經驗,把圖形想像成有螞蟻在一個盒 子上面爬行,進而推理出題目所要求的答案(1031212 錄)。

T4:被騙了...把它想成國中常看到的螞蟻爬題型就好做多啦!(1031212 單)

T5:以前的我要是看到這些題目,應該會覺得...不想算 XD(1031212 單)

60

參、課程的總體性省思

在本課程的試做後研究者認為,除了圖形需做修正以避免讓學生 有誤解題目之外,其他並沒有發現什麼特別的內容需要做修改。而在 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生常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得迷思 概念,因此研究者認為,教學者除了要能夠隨機應變之外,可以事先 多揣摩學生的各種錯誤迷思,以避免在上課時造成雙方無法相互理解 的窘境。

關於有學生提出,這樣的教學方式若要進班恐有其難度。研究者 於課程設計時也有考慮到這些狀況,進度的部份倒是不需要太擔心,

因為課程設計包括時間的安排都是參考各家版本的教學進度所設計,

因此不太會有課程進度落後的問題。而學生學習專注力的部分,研究 者認為,這些情形其實在傳統教學的過程中也很常出現,因此教學是 否能進行順利,端看教學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默契。

值得思考的是,以平面繪圖呈現空間中的概念測驗真的很容易有 陷阱,研究者不禁想問,這樣的出題方式真的適合用在空間教學及測 驗嗎?然而,試做之後,研究者認為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可以瞭解到,

其實這樣的出題方式可以考驗學生在圖形幾何上的推理能力,也算是 一個好的考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