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教育政策行銷的功能

Kotler(2003)曾云:行銷工作便是在消費者心中創造、溝通並擁有 某種價值。而什麼是價值呢?價值便是將品質(quality)、服務(service) 與價格(price)三者做正確的結合(張振明譯,2004)。簡言之,行銷的真 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一個有價值的顧客體驗(林陽助,2003:34)。

而教育政策行銷的最高理想,也就是要達成公民有價值的教育體驗。是以 教育政策可藉由行銷的力量,讓個人與團體透過此社會化的過程,在政策 交易的過程中創造彼此需欲的價值。

以政策行銷的角度來籌畫政策的推行,可發現政策產品設計的良窳以 及行銷傳播的技巧,深深影響到顧客對政策的接受度。因此政策規劃者所 推出來的政策方案,必須具備如同行銷中的產品一般,具有足夠的市場誘 因,才能獲得內外部顧客、標的團體以及內部協力單位的接受與支持,政 策才能站穩成功的基石。若政策方案不能獲得外部民眾與內部員工的認 同,即便政府方面花費再多的宣傳與促銷活動,政策也終將陷入政策窘境

(policy predicament),草草結束,難以獲得績效。以往政府尚未覺知 政策行銷之作法,往往起於政令宣導,也終於政令宣導,因而也產生了以 下迷思(〈 傳 統 宣 導 手 法 的 改 變 〉 ,1994):

(一)政令宣導常以「長官」的滿足作為主要訴求,但政策行銷卻是以不 同的「分眾」差異作為規劃的基礎。

(二)政令宣導因公權力定位,常以「公告廣告」等形態表現,容易流於

「單向宣傳」,無法達成預設的目標。政策行銷則強調「動態的多向溝 通」,著重民眾接受訊息或採取行動的可能障礙及干擾,規劃多元、系 統的行銷組合計畫。並作執行過程的管理、評估及回饋。

(三)許多政令宣導案件常發生前置分析不足,以致產生「目標及策略」

設定錯誤、偏重活動「執行」的現象;但是前置的「市場供需分析」

才應該是政策行銷的重心所在,經由此一活動來先行測度、訂定政策 規劃執行可能的風險及利潤。

(四)為偏重活動的執行,許多政令宣導案往往被切割成「宣導短片」、「平 面廣告系列稿」、「演唱會園遊會活動」、「徵選標語」等「點狀行動」, 不僅缺乏可作「行銷管理」的預定目標,更容易衍生政策失敗的危機。

(五)政令宣導強調「公權力」,但政策行銷的促銷活動則是以「溝通及 草根遊說」為主。

(六)政令宣導案常因為是「長官」即興式的「指示交辦」,缺乏專業幕 僚的系統規劃及管理評估,所以常發生斷層,造成政令宣導常見的「虎 頭蛇尾」現象。

為了避免落入以往成效不彰的窠臼,教育政策行銷機制便要使民眾藉 由政策論辯與溝通,使自身主張成為教育政策之一部分;或經由參與教育

政策與決策制訂,決定他們的行動要獲得政府何種回應。身為政策直接利 害者的公民,責無旁貸地必須瞭解教育政策對他們的意義,認清小的改變 和大的改革有何不同,如此方知是否值得參與及應如何參與,而且由不斷 參與中獲得更成熟的公民經驗。簡而言之,教育政策行銷的功能,有以下 數點:

(一)強化教育方案的競爭力:政府面對來自各級單位與國外發展進度 上的競爭,透過教育政策行銷可強化方案本身的優越性,強化其執行力,

提升國家教育競爭力。市場導向政策(market-oriented policies)之 引進,將會促成相互競爭、鼓勵更具經濟效率之資源使用、使生產者對 消費者更具有績效責任、增加選擇及提昇多樣性。

(二)建立教育部門良好形象:教育組織必須建立本身特有的功能形象,

此一形象的良窳在於行銷機能是否健全。透過市場機能的廣告文宣等傳 播媒體的運作,將有助於良好形象的建立,行銷議題,爭取民眾的認同 和支持(Lee,2000)。

(三)創造新的教育政策需求:教育組織可以透過各種行銷活動為民眾 創造新的需求(need),反之則可能減低民眾需求。例如政府可以透過宣 導活動推廣多元入學方案,造成民眾需求上的改變。

(四)促進良好的公共關係:公共關係本為行銷概念下的一環(翁興利,

2004)。透過公共關係的建立,可與傳播媒體、公共部門、顧客群等建立 良性互動,提高組織績效,提升服務品質,建立良性互動文化,增加政 策的能見度。

(五)幫助教育理念的擴散:立意良善的教育理念需要大力宣導,民眾 才會充分認知進而認同,政策才能普及化,政府掌握充分的說服性資源

(Mayhew, 1997),可藉由資源來幫助行銷溝通,集思廣益,凝聚共識,

讓教育理念能得到各界的資源與支持,擴散成為全民共識。

(六)形塑成熟的公民社會:當民眾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論辯,可透過 政策論述,使公民主張融入公共決策過程,必有助改善公共決策品質,

使公共政策更能兼容並蓄,兼顧社群所有成員之共同利益(楊深坑,

1997),形塑一個具有成熟溝通理性的公民社會。

(七)降低教育政策決策的風險:在有限理性之下,唯有不斷透過公共 對話(public dialogue),集思廣益,掌握民眾的興趣、價值和想法,

才能在提高其制定政策之理性度與精準度,亦即在有限理性之下得到最 大的滿意成果,減少政策設計規劃失當失誤的發生。

(八)提高民眾的順服力與滿意度:教育政策行銷的認知是人民才是公 共組織的擁有者,因而必須以服務理念來代替單向執行,要以與民眾雙 向互動互饋的過程,使政策行銷發揮其中介對話機制的功能,幫助有效 決策,提高民眾對政策的順服力與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

因此,欲達成教育政策行銷目的,締造公民有價值的教育體驗,教育 行政部門必須採取政策行銷的原理,來調整傳統教育行政的作為。準此,

教育行政部門實應跳脫本位思維之囹囿,摒除工具性應用的淺薄形式,把 行銷概念深植政策過程的每一步驟中,真正去重視與環境間之關係及互 動,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體認顧客的真正需求,真誠與顧客對話、溝通 與協商,找出顧客心中對政府組織所提供服務之期望,持續改善服務品 質,促成公共利益極大化,達成教育作為最大的顧客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