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利害關係人焦點模式

政策利害關係人的想法往往決定了政策執行的成效。為了使政策更契 合政策利害關係人的需求,Altman 和 Pekus 提出以利害關係人為焦點的 政策行銷模式(如圖2-10)。利害關係人焦點模式的優點在於能夠在既有 的基礎上,將「利害關係人與政府」的合作關係注入到政策決策過程中,

促使機關內的每一項資源的投入、人員活動、務服或產品的提供等等,都 能真正有效的符合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如此,政策便能在有限的資源與人 力上,彈性衡估組織內外環境,進行政策行銷。

圖2-10 以政策利害關係人為基礎的政策過程 資料來源:修改自 Altman&Petkus (1994: 11)。

利害關係人焦點模式包括下列程序:1. 政策問題界定;2.協商、參 與、吸納;3.方案的規劃與評估;4.公聽會;5.決策、溝通、引導;6.政

策執行;7.監測與修正;8.政策再設計。茲將此八個程序的重點說明如下: 形成政策方案,重點在「產品特質」(product attribute)。換句話說,決策者 在前兩階段應將政策行銷觀念有效應用,有效掌握利害關係人的意向,並 權利義務較大者,可主動舉辦公聽會(Public Hearing)。除了可提供利害關 係人參與討論的機會,更可對教育政策方案進行論證與批判。舉行公聽會 可視為對教育政策草案的試探與「預先造勢」(pre-launch publicity)。藉著 公聽會,許多具有價值的意見可以回饋給決策者,而利害關係人可藉由公 本身的政治生涯發展),常常會啟人疑竇(Altam & Petkus, 1994)。因此,

適當使用教育宣導便可適時化解教育政策執行的阻力。

在教育政策行銷過程中,決策者可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與人際管道來影

政策執行成功乃是基於協商與妥協,Altman & Pekus (1994) 曾指出社會 行銷原則有助於政策過程中的協商與妥協。然而在教育政策執行與評估過

(見圖2-11):利害關係人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服務策略的確 定(determine service strategy)、影響利害關係人的策略(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y)(Burton,1999)。其步驟如下:第一,分析不同利 害關係人影響力評估;第二,經由利害關係人分析選定服務策略;第三,

深入分析影響利害關係人的策略。此模式之內涵如同圖2-11所示,此處不 再贅述。

圖2-11利害關係人焦點模式 資料來源:Burton (1999: 375)。

觀察利害關係人焦點模式,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利害關係人的充分考 量。政策過程中往往會有某一部分社群,處於政策運作中關鍵性的地位,

具有影響政策的能力,甚至運作媒體來操縱政策所呈現出受歡迎之能力,

讓政策引起民眾的反感或好感,進而影響政府決策。所以,對不同的利害 關係人進行分析,對建立有效的行銷方案來說是至為重要的。總結上述以 利害關係人為基礎的教育政策行銷模式,其主要貢獻有五:

1.具有科技整合的特質:此架構乃結合了公共政策、公共行政、企業行銷、

社會行銷、教育宣導、公共關係等等學科的特質,極具科技整合的色彩,

頗符合今日政策研究強調科技整合的潮流趨勢。

2.符合利害關係人導向:若是將此概念應用於政府及政策決策過程中,作 為探詢民意的機制,據之形塑政策、積極回應,自然能夠符合利害關係 人導向的精神。達到最大的顧客滿意。

3.偵測民意輿情的走向:將所收集的民意資訊提供給決策者參考,制定出 符合公眾及利害關係人所期望的公共政策。在政策執行前、政策執行 後,都可運用行銷的策略調解民意的動向,據以修正或終結政策,使政 府政策符合民眾的要求。

4.有效提升政策執行力:藉由行銷機制,一來可以偵測民意走向,二來符 合利害關係人導向精神,當然可以大幅提高民眾對政策的接受度與順服 意願,提高政策執行的支持度與滿意度。

5.洞悉利害關係人的互動:藉由此模式可對政策議題中各利害關係人間的 互動,獲得深入的脈絡性意義,以洞悉問題癥結所在,而這些資訊,有 助決策者產出更周延的政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