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列朝詩集》、 《明史》、 《四庫總目》之異同

第一節 三書相同之觀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列朝詩集》、《明史》、《四庫總目》之異同

第一節 三書相同之觀點

本章承繼第二章文獻資料客觀排比後,從中分析其相同與差異之處。針對三 書相同觀點部份,可發現下列幾點現象:

一、七子名稱與成員

(一)七子之名

《列朝詩集》出現「七子」名稱的篇章如下:《列朝詩集.邊尚書貢》「宏治 時,朝士有所謂七子者」;《列朝詩集.王宮保廷相》「嘉靖七子」;《列朝詩集.

謝山人榛》「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七子、五子之流」、「餘錄嘉靖七子之 詠」;《列朝詩集.梁主事有譽》「雖參預五子、七子之列」;《列朝詩集.邊尚書 貢》「餘故錄七子之詩」。《明史》出現「七子」名稱的篇章如下:《明史.李夢陽 傳》「又與景明、禎卿、貢、海、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明史.謝榛傳》「削 其名於七子之列」;《明史.李攀龍傳》「乃改稱七子」、「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 史.吳國倫傳》「在七子中最為老壽」。《四庫總目》出現「七子」的名詞如下:〈二 家詩選二卷提要〉「惟禎卿、叔嗣雖名列七子之中」;〈 渼波集十六卷續集三卷提 要〉「宏治七子」 ;〈王氏家藏集六十八卷提要〉「其詩文列名於七子之中」; 〈四 溟集十卷提要〉「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七子交口詆訶」;〈滄溟集三十卷 附錄一卷〉「明代文章自前後七子而大變」;〈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續稿 二百七卷提要〉「其摹秦仿漢,與七子門徑相同」、「則後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 及」;〈天目山堂集二十卷附錄一卷提要〉「中行為後七子之一」;〈甔甀洞稿 五十四卷續稿二十七卷提要〉「在後七子中最為老壽」;〈宗子相集十五卷提要〉

「為嘉靖七子之一」。 故本文所探討清初、中期三書均有出現「七子」名詞,

代表明代已有該文學群體的概念。

(二)前後七子成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異軍特起,臺閣壇坫移於郎署」228的姿態,少受一些廟堂文化的牽制,不僅有 一股「獨譏」當時主持文柄的李東陽詩風「萎弱」的勇氣,229而且也有「手辟秦 漢,盛唐之派」230的朝氣。一批躊躇滿志的新科舉進士、才力富健的郎署少壯派 聚團結社,倡言復古,彼此鼓吹,擴張聲勢,乃是前七子與後七子相繼稱雄於明 代文壇上近百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231

前七子中的李夢陽、何景明、康海、邊貢、王九思、王廷相等則均為長江以 北人,崇尚「實大昇宏」的漢魏盛唐詩風。徐禎卿改為歸漢魏盛唐,加入前七子 行列,是前七子成功扭轉地域性文學風尚的一個實例。考察徐禎卿的改變,還可 以從身分變化的角度來討論:在中進士前,其社交圈中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 等人多為山人、布衣;中進士之後,其社交圈中的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多為郎署 官員的身分,由山人、布衣到郎署官員,這種身分的變化促使徐禎卿轉變詩學立 場。需要指出的是,吳中地區自文徵明開始,就已形成以山人、布衣為主的作家 圈,232故徐禎卿可謂為是能與諸子相互唱和,平和轉型融於七子社交圈的實例。

然亦有其他相互排擠、相互標榜之例,僅就出現於清初、中期三書文獻所述而言:

1、何景明

何景明與李夢陽初相甚歡,名成之後,相互詆諆,諸如〈與李空同論書〉等 書信,可得知前七子成員內部已有異議,對於復古運動的創作方法是分歧的。二 人同為復古運動的領袖人物,相互詆諆交惡之後,不免對與復古運動與前七子形 象有所影響。清初、中期三書關於此部份記載:

仲默初與獻吉創復古學,名成之後,互相詆諆,兩家堅壘,屹不相下。233 與夢陽並有國士風。兩人為詩文,初相得甚歡,名成之後,互相詆諆。234

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徑稍異,故集中與夢陽論詩諸書,反覆詰難,齗齗然

228﹝清﹞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丁簽卷一,頁 1135。

229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9。

230﹝明﹞胡應麟:《詩藪》,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續編卷一,頁 418(冊)-51。

231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10。

232參見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與發展》,(武昌:武漢大出版社,2007 年) ,頁 230-231。

233﹝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何副使景明》(丙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22。

234﹝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何景明傳》,(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四,文 苑二,頁 73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兩不相下。235

2、謝榛

明代前七子雖不以其所屬的社會階層命名,卻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由郎署官 員這一階層組成的流派。作為郎署官員,其一方面不滿於臺閣體作家的廟堂文 學,音為其風格過於「萎弱」;另一方面也不滿於山林作家的山林文學,因為其 風格過於流易,多俚言俗語。七子以新銳進士、供職郎署的身分進入文壇,改變 了文壇的格局。此後,文壇不再只是臺閣和山林的對峙,而是郎署、臺閣和山林 三足鼎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郎署居於主導地位。236以謝榛為例,其被排擠 而削名於七子、五子之列,實有諸多因素237,其中之ㄧ即與布衣身分有關。清初、

中期三書對於此部份記載:

已而于鱗名益盛,茂秦與論文,頗相鐫責,于鱗遺書絕交,元美諸人咸右 于鱗,交口排茂秦,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238

及攀龍名大熾,榛與論生平,頗相鐫責,攀龍遂貽書絕交。世貞輩右攀龍,

力相排擠,削其名於七子之列。239

及攀龍名盛,榛與論生平,頗相刻責。攀龍輩遂怒相排擠,削其名於七子、

五子之列。240

235﹝清﹞永瑢、紀昀等:〈大復集三十八卷提要〉,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頁 4(冊)-533。

236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與發展》,(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51。

237茂秦遭擯之緣由有幾:除茂秦為山人外,餘六子皆為舉進士第,軒冕凌壓布衣(徐渭語),此 其一。明卿入社,茂秦喻之糞土,此其二。六子皆年少氣盛,欺侮老者,此其三。胡元瑞謂茂秦 七言律「自是中唐,與諸公大不同。」(《詩藪續編》卷二)諸子重氣類相同,格調相似,茂秦詩 風既與六子相異,日久遂由合而分,此其四。茂秦以布衣執牛耳,繼而于鱗名越盛,「榛與論生 平,頗相鐫責,攀龍遂貽書絕交.世貞輩右攀龍,力相排擠,削其名於七子之列。」(《明史》)

茂秦論詩過嚴,于鱗爭領導權,此其五。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評論之研究》,(臺北:花 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年),頁 4。

238﹝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謝山人榛》(丁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423。

23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謝榛傳》,(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五、文苑 三,頁 7375。

240﹝清﹞永瑢、紀昀等:〈四溟集十卷提要〉,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頁 4(冊)-5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王世貞

王世貞交遊廣闊,反對者更以「翕張賢豪、吹噓才俊」目之,因此把「後 五子、續五子、廣五子、末五子,遞推遞衍,以及四十子」等名目視為「噉名者,

以得其一顧為幸,奔走其門,接裙聯袂,諸論所及,噓枯吹生」241的結果,並認 為這是其樹立門戶,自相標榜之不良風氣。242「標榜風氣」是明代文人集團的發 達的主因,「明代文人只須稍有一些表現,就可以加以品題,而且樹立門戶。」

而所謂的「前五子、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遞推遞衍,以及於四十 子」則是王世貞被認定「標榜之私」的表現。243顯見後七子領袖人物王世貞確實 在當時文壇有一定的影響力,然無可避免招來相互標榜陋習、持論一偏等負面抨 擊。清初、中期三書關於此部份記載:

于鱗既歿,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遊道之廣,聲力氣義,足 以翕張賢豪、吹噓才俊。於是天下咸望走其門,若玉帛職貢之會,莫敢後 至。操文章之柄,登壇設墠,近古未有,迄今五十年, 弇州四部之集,

盛行海內,毀譽翕集,彈射四起,輕薄為文者,無不以王、李為口實。244 世貞始與李攀龍狎主文盟,攀龍歿,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

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 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245

惟其早年自命太高,求名太急,虛憍恃氣,持論遂至一偏。又負其淵博,

或不暇檢點,貽議者口實。故其盛也,特尊之者徧天下,及其衰也,攻擊 之者亦徧天下。246

李維楨更直指七子結盟,傍者擬之所招致的惡果,如在〈吳汝忠序中〉,特

241﹝清﹞陳田:《明詩紀事.己籤.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頁 1867。

242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3 年,頁 9。

243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 年),頁 342-434,

244﹝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王尚書世貞 》(丁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436。

245﹝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王世貞傳》,(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五、文 苑三,頁 7381。

246﹝清﹞永瑢、紀昀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續稿二百七卷提要〉,見《四庫全書總目 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頁 4

(冊)-5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讚美吳汝忠能「不傍人門戶籬落以釣聲譽」247,正因為時人之依人門戶,以至 一片黃茅白葦的地步。大致看來,主師古者為人非難的情形較多。這是因為其刻 意結黨派並互相標榜的緣故,後七子中宗臣有〈五子詩〉248,譽謝榛、李攀龍、

徐中行、梁有譽、王世貞;王世貞有〈五子篇〉249,寫濟南李攀龍、吳興徐中行、

南海梁有譽、武昌吳國倫、廣陵宗臣,有〈後五子篇〉,美余曰德、魏 裳、汪 道昆、張佳胤、及張九一;有〈廣五子篇〉,寫俞允文、盧柟、李先芳、吳維嶽、

歐大任;〈續五子篇〉中則稱述王道行、石星、黎民表、朱多奎、趙用賢。五子 之後尚有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結黨集團,相互標榜,聯成一氣,以致聲名 大噪,毀謗亦隨之而來。

歐大任;〈續五子篇〉中則稱述王道行、石星、黎民表、朱多奎、趙用賢。五子 之後尚有後五子、廣五子、續五子,結黨集團,相互標榜,聯成一氣,以致聲名 大噪,毀謗亦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