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列朝詩集》、 《明史》、 《四庫總目》 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第三節 《四庫總目》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倫才氣橫放,好客輕財.歸田後聲名籍甚,求名之士,不東走太倉,則 西走興國.萬曆時,世貞既沒,國倫猶無恙,在七子中最為老壽.132 吳國倫頗有才氣,與王世貞並享有盛名,故《靜志居詩話》言到:「《甔甀》幾與

《四部》爭富。」133可見當時求名之士,莫不以二人為依歸,因此錢謙益於《列 朝詩集》中指出「不東走弇山,則西走下雉」此一概況同於《明史》的述評。

吳國倫在後七子中為最長壽的,故對於復古思潮實有影響力。

第三節《四庫總目》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乾隆年間《四庫總目》集部明代文集提要,對明代文學進行廣泛而細致的 批評。134本文重點以《四庫全書總目》則以提及明代前後七子相關子部、集部的 述評為主,旨在彙整與明代前後七子相關文學理論、模擬途徑與人品詆毀等層面 的敘述,並加以評論之。其中後七子之ㄧ的梁有譽享年三十六歲,七子中捐館舍 最早,《四庫總目》無其個人傳記與其作《蘭汀存稿》之相關評述,故而省略。

一、李夢陽

《四庫總目》對於李夢陽的述評可見於〈空同集六十六卷提要〉與〈懷麓 堂集一百卷〉:

(一)〈空同集六十六卷提要〉

又倡言復古,使天下毋讀唐以後書,持論甚高,足以竦當代之耳目,故學 者翕然從之,文體一變。厥後摹擬剽賊,日就窠臼,論者追原本始,歸獄 夢陽,其受詬厲亦最深。135

13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七五.文苑三,頁 7379。

133﹝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年),卷十三,頁 390。

134郭英德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445。

135﹝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十 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頁 4(冊)-5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李夢陽倡言復古,提出「毋讀唐以後書」論調,可見於其作〈潛虬山人記〉「山 人於是究心賦騷於唐、漢之上」136與〈與徐氏論文書〉「 元、白、韓、孟、皮、

陸 以下不足學」137,後繼學者翕然從而效法,文體一變,顯見李夢陽所發起的 古文運扭轉當時文壇風氣,前後七子刻意模擬秦、漢之文,只重視形式模仿,卻 忽略詩文思想內容,而流於摹擬剽賊之弊,李夢陽係為前七子之領袖人物,加上 盛名之累,故而成為後世主要抨擊攻訐的對象。

考明自洪武以來,運當開國,多昌明博大之音。成化以後,安享太平,多 臺閣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陳陳相因,遂至嘽緩宂遝,千篇一律。夢陽振 起痿痺,使天下復知有古書,不可謂之無功。而盛氣矜心,矯枉過直。138 李夢陽企圖以「復古」旗號過廓清「臺閣體」的無病呻吟、嘽緩宂遝、千篇一律 的流弊,實具有積極意義,故而《四庫總目》肯定其振起痿痺之功,同時亦指出

「盛氣矜心,矯枉過直」之失。可見其過於強調復古,鄙薄宋、元諸作,而缺乏 文學進化觀點。

其「黃河水繞漢宮牆」一詩,以落句有「郭汾陽」字,涉用唐事,恐貽口 實,遂刪除其稿,不入集中。其堅立門戶至於如此。139

「黃河水繞漢宮牆」一詩指的是〈秋望〉140這首詩,此詩主要藉由描繪黃河秋景,

抒發愛國情思,慨嘆國家缺乏保衛邊防的名將。至於李夢陽選集究竟為何不收錄 此詩,其並未交代此緣由。然因詩中用了郭汾陽(子儀)141的典故,屬於中唐之

136﹝明﹞李夢陽:〈潛虬山人記〉,見《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 年),卷四十八,頁 1262(冊)-446。

137﹝明﹞李夢陽:〈與徐氏論文書〉,見《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六十二,頁 1262

(冊)-564。

138﹝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十 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頁 4(冊)-528。

139﹝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十 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頁 4(冊)-528。

140﹝明﹞李夢陽:〈秋望〉:「黃河水繞漢宮牆,河上秋風雁幾行。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韜箭 射天狼。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日橫空冷戰場。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張兵、冉耀 斌選注:《李夢陽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年),頁 260。

141郭汾陽:即郭子儀,唐代名將,曾任朔方節度使,以功封汾陽郡王。張兵、冉耀斌選注:《李 夢陽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年),頁 2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與李夢陽本人倡導的不讀中唐以後書的主張自相矛盾,怕貽人口實,故削之 不載云,《四庫總目》認為此為李夢陽自堅門戶之證。此外李夢陽尚有其他借用 中唐以後的例子,如〈石將軍戰場歌〉142一詩,藉由歌頌明代英勇抗敵石亨將軍,

表達作者的憂國之情,詩中「天生李晟為社稷,周之方叔今元老」、「休誇漢室嫖 姚將,豈說唐朝郭子儀」等句,分別借用唐代著名將領李晟、周宣王時大臣方叔、

漢武帝嫖姚校衛霍去病與郭子儀的典故。

同時若何景明,薛蕙皆夢陽倡和之人。景明論詩諸書既齗齗往復,蕙亦有

「俊逸終憐何大復,粗豪不解李空同」句,則氣類之中已有異議,不待後 來之排擊矣。143

何景明與李夢陽一同倡言文學復古,二人名聲並齊,謂為弘治年間前七子主要首 腦人物。後來二人就文學復古問題發生激烈爭論,彼此書信往復,各抒己見。此 外文壇盟友薛蕙予「俊逸終憐何大復,粗豪不解李空同」144之語評論二者,其用

「不解」來評價李夢陽慷慨粗豪的特質,顯見薛蕙的立場。藉由李、何爭論與薛 蕙評述,可見當時七子成員之間已有內部異議問題與對李夢陽復古理論不滿的聲 音。

平心而論,其詩才力富健,實足以籠罩一時,而古體必漢魏,近體必盛唐,

句擬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所謂武庫之兵,利鈍雜陳者也。其文 則故作聱牙,以艱深文其淺易,明人與其詩竝重,未免怵於盛名。今竝錄 而存之,俾瑕瑜不掩,且以著風會轉變之由,與門戶紛競之始焉。145

142張兵、冉耀斌選注:《李夢陽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年),頁 103-104。

143﹝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十 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頁 4(冊)-528。

144﹝明﹞薛惠:〈戲成五絕〉:「俊逸終憐何大複,粗豪不解李空同。」見《考功集》,《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八,頁 1272(冊)-91。薛蕙此詩幾乎已 成為後世對李、何創作風格的定評。然李、何的差異尚涉及到諸多因素,如南北地域文化之爭,

僅舉例如下,﹝明﹞李維楨:〈彭柏子詩跋〉:「李由北地家大樑,多北方之音,以氣骨稱雄;何 家審陽近江漢,多南方之音,以才情勝。」 見《大泌山房集》,卷一三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頁 153(冊)-672。

145﹝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十 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頁 4(冊)5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李夢陽才思雄鷙,主張古詩遵漢魏、近體詩宗盛唐,「三代以下,魏漢最近古」

(〈與徐氏論文書〉146),六朝詩可學,但必須「擇而取之」(〈章園餞會詩引〉147);

「元、白、韓、孟、皮、陸 以下不足學」(〈與徐氏論文書〉148),其認為刻意模 擬漢、魏、盛唐作品的形式,即可得古人之格調。前七子之中,李夢陽運用體裁 最全面,涉及體材亦最廣泛,現存詩文數量也最多,故而顯見「利鈍雜陳」,精 粗並具之況。過度重視形式上模仿,強調「句擬字摹」,而流於聱牙艱澀的擬古 弊病。〈四庫全書〉對於李夢揚的文學成就持「瑕瑜不掩」立場,肯定因其倡導 復古運動,而扭轉當時文風,並開啟門戶流派的紛爭,實有其貢獻。

(二)〈懷麓堂集一百卷提要〉

自李夢陽、何景明崛起宏(按:清人避諱,故將 「弘」作 「宏」)、正之間倡 復古學,於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才學足以籠罩一世,天下亦響然從 之,茶陵之光焰幾燼。149

弘治、正德年間,政治腐敗,文風萎靡,李夢陽、何景明諸人所倡導的文學復古 運動,正是在此歷史環境下產生,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150的鮮明旗幟,

引發熱烈響應,在此之際,茶陵派的光焰幾近燼滅。151

逮北地、信陽之派轉相摹擬,流弊漸深,論者乃稍稍復理東陽之傳,以相 撐拄。蓋明洪、永以後,文以平正典雅為宗,其究漸流於庸膚。庸膚之極,

不得不變而求新。正、嘉以後,文以沈博偉麗為宗,其究漸流於虛憍。虛

146﹝明﹞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六 十二,頁 1262(冊)-564。

147﹝明﹞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五 十六,頁 1262(冊)-516。

148﹝明﹞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六 十二,頁 1262(冊)-564。

149﹝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卷一百七

○、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頁 4(冊)-512。

150前七子無人提過「詩必盛唐」的口號,「文必秦漢」之說只有康海、王九思提過。與前後七子 復古主張的相關論述請參見本文第四章第三節第 101 頁。

151弘治末年前七子興起,正德七年,李東陽退休,四年後去世,前七子遂在文壇上占據領袖地位。

廖可斌:《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憍之極,不得不返而務實。二百餘年,兩派互相勝負,蓋皆理勢之必然。

平心而論,何、李如齊桓、晉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氣終存。東陽如衰周 弱魯,力不足禦強橫,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遺風。殫後來雄偉奇傑之才,

終不能擠而廢之,亦有由矣。152

然李夢陽、何景明(河南信陽)二派轉相因襲模擬,擬古蹈襲弊病亦漸加深,故 後繼論者逐漸梳理出李東陽詩歌理論的優點。明初洪武、永樂年間文風以平正典 雅為宗,此時期代表作家如宋濂、劉基、方孝孺,而後主張雍容閑雅的臺閣體盛 行,其末流膚淺空泛,引發前七子猛烈抨擊。153正德、嘉靖之後,文風以沈博偉

然李夢陽、何景明(河南信陽)二派轉相因襲模擬,擬古蹈襲弊病亦漸加深,故 後繼論者逐漸梳理出李東陽詩歌理論的優點。明初洪武、永樂年間文風以平正典 雅為宗,此時期代表作家如宋濂、劉基、方孝孺,而後主張雍容閑雅的臺閣體盛 行,其末流膚淺空泛,引發前七子猛烈抨擊。153正德、嘉靖之後,文風以沈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