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29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296"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曾守正先生.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製作明代前後七子-以清初、中期三書為探討核心.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謝佩真撰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v.

(2) 摘要 弘治、正德時期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文學復古運動,統治文壇約一世紀 左右,然《明史》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來簡化其成就,甚而一般中國文學 史、批評史對於明代前後七子模擬剽竊的師古途徑,多予以負面評價。本文欲藉 由比對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與具有官方意識《明史》及《四庫全書總目》三 書,從中釐清清人製作前後七子形象的過程,試圖進入原先歷史文化語境,以梳 理清初、中期如何來看待前後七子之議題,為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論文在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 法。第二章以《列朝詩集小傳》 、 《明史》 、 《四庫全書總目》三書對於前後七子述. 政 治 大 上,如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及王世貞等人。第三章在比較清初、中期三書之 立 評為基本架構,從中可見三書抨擊的對象鎖定在幾個特定的復古派領袖人物身. ‧ 國. 學. 異同,相同觀點包括抨擊七子內部成員相互標榜、排擠之陋習與簡化復古內容及 剽竊模擬之弊病;相異觀點則包括《四庫全書總目》對於李夢陽、李攀龍提振文. ‧. 風之肯定與錢謙益強烈抨擊何景明於〈與李空同論詩書〉所提詩文理論,而漠視 其「擬議以成其變化」的原意及《明史‧何景明傳》 「夢陽主模仿,景明主創造」. Nat. er. io. 榛詩論提出「迂謬」、「語似高而實謬」的評述。. sit. y. 之述評,造就後世對於李、何的刻版印象,此外尚包括《四庫全書總目》對於謝. al. 第四章論述清初、中期三書文學標準與評價之得失,可見三書評述七子的主. n. v i n Ch 觀標準,且多半否定前後七子的貢獻。清初、中期三書述評評價的優點是在明確 engchi U 反思明代剽竊模擬、門戶之見所衍生的弊端中,同時展開屬於清人詩學的理論框 架,顯見清人對於詩文創作有了更清楚的認知。三書述評評價的缺失則是包括多 半持著於否定性的評價與過於簡化前後七子的復古內容及強調七子相互標榜排 擠的陋習,以及有意識忽略其他面向之探討,如前後七子對於模擬剽竊的反省與 真實情感的重視等層面。第五章回顧本文主要內容。. 關鍵字:前後七子、贗古模擬、相互標榜、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 I.

(3)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緒論 .......................................................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研究範圍 .................................................3 前人的研究成果 ...........................................9 研究進路 ................................................14. 第二章 《列朝詩集》、《明史》、《四庫總目》 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 17 第一節 《列朝詩集》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17 第二節 《明史》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36 第三節 《四庫總目》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43 第四節 結語 ....................................................62 第三章 《列朝詩集》、《明史》、《四庫總目》之異同 ..................... 64. 政 治 大. 第一節 三書相同之觀點 ...........................................64 第二節 三書相異之觀點 ...........................................80 第三節 結語.....................................................87. 立. ‧ 國. 學. 第四章《列朝詩集》、《明史》、《四庫總目》 之文學標準與評價 ........... 89. ‧. 第一節 三書之文學標準 ...........................................89 第二節 三書評價之得失 ...........................................94 第三節 結語 ....................................................109. y. Nat. sit. 第五章 結論 ...................................................... 111. n. al. er. io. 附錄:明代前後七子相關成員表 ..................................... 119. v. 參考書目 ......................................................... 120. Ch. engchi. II. i n U.

(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明代前後七子1於弘治年間提倡復古運動,盛行至萬曆年間,2統治文壇約 一個世紀左右,其採取因襲模擬途徑與內部成員相互標榜、相互排擠的態度,一 直為後人所詬病。《明史‧李夢陽傳》言夢陽「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 是者弗道」3,成為後世對明代前後七子復古運動的基本印象。 明代通俗文學蓬勃發展,然於傳統文學或是精英文學卻無特別令人矚目的 建樹,直到今日的文學史敘述,明代都不能擺脫傳統文學創作中衰的形象。4針. 治 政 述對明代的詩文成就多半採取否定的態度,至於戲曲小說,則存有較高的評價, 大 立 如劉大杰認為:「明代的君主皇族,頗喜藝文,獎勵文學,優遇作者。在這種環 對明代文學創作成就與復古文學運動的觀察,發現一般中國文學史、批評史的評. ‧ 國. 學. 境下,明代的文人雖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但在古文、詩、詞一類的舊體文學方面,. ‧. 1. 一般論著以「前後七子」來稱呼明代復古運動中人。如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立「前後七. y. Nat. 子與其流派」一章,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年) ,頁 153-205;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 sit. 亦專題討論「前後七子所醉心的『才』 」 , (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 年) ,頁 195-200;敏澤《中. er. io. 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又有專篇論「前後七子及其復古主義運動」 , (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年),頁 793-825。前七子專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後. al. n. v i n Ch 益對李、何等批評所說的「一則曰先七子,一則曰後七子」 , 《列朝詩集小傳》 (丁集) , (臺北: i U e h n c g 世界書局,1961 年),頁 431。 七子專指謝榛、李攀龍、王世貞、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這些講法相信緣起於錢謙. 2. 當然,以確切年份描繪文學活動的起始是相當困難的,萬曆二十二年作為復古思潮的斷限是以. 後七子中最為老壽的吳國倫(公元 1524 年至公元 1593 年)的逝世年份為依據。以影響力而論, 自王世貞去世後,吳國倫繼承了王世貞的文壇盟主地位。由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吳國倫」 條(卷十三、頁 390)說道:「明卿在七子列,最為眉壽。元美即世之後,與汪伯玉、李本寧狎 主齊盟,王李既歿,海內不敢違言,劉子威、馮元成、屠緯真輩,相與附合之。 《甔甀》 、 《太涵》、 《太泌》等集,幾與《四部》爭富。」吳國倫卒後兩年(1595 年) ,袁宏道作〈敘小修詩〉提出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標誌著另一個詩文思想觀念的誕生。參見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袁震宇、劉明今: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頁 425。由此從文 獻資料及年限上的比對可知,當時公安派尚未形成足以和七子派抗衡的勢力,因此暫定吳國倫逝 世的年份為復古勢力的高峰期。另外,簡錦松先生也以「洪武-天順」 、 「成化-嘉靖中期」 、 「嘉 靖中期-萬曆中期」 、 「萬曆中期-明末」 , 「為明代文學研究之四階段」 ,參見簡錦松: 《明代文學 批評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頁 3。 3. ﹝清﹞張廷玉等:《明史‧文苑傳》, (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卷二百八十六,頁 7348。. 4. 蔣寅:〈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 《文學遺產》,第 2 期,2006 年,頁 108。 1.

(5) 很少獨創的成績。前人評論詩文,多侈談唐、宋,對於明代頗多微詞。」5對於 前後七子批評所依據者,不過是七子之間的詩文應答,例如何景明與李夢陽書信 往復的論爭,或其他流派對前後七子的批評。而選擇其中之合於己意的說法為預 設之立場,便對前後七子做出強烈而偏狹的批評,實在缺乏客觀公正的立場。6 劉大杰《中國文學史》指出前後七子「要學的不是秦、漢、盛唐文學的精神, 而只是句模字擬的形式技巧,結果是『牽率模擬剽賊於聲句字間』(錢謙益《列 朝詩集》丙集7),結果是必然走上捨本逐末的形式主義道路。」8敏澤〈明代前 後七子的詩文理論〉,雖然肯定李夢陽改革明初模習宋代性理詩風的貢獻,但是 認定李夢陽在「學古」上,走向了形式模擬,而忽略了內容情意,因此給予批判。 9.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則認為前後七子「模仿古人太過,都成為贋鼎」10。顯. 政 治 大. 見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史、批評史幾乎多半是偏向貶抑前後七子,過於簡化其歷. 立. 史圖像,深受《明史》等清代評論的影響。現今對前後七子的印象,多來自清人. ‧ 國. 學. 評論,在正反兩面評價中,為何後世多接受清人的負面評價?筆者基於此問題意 識,遂興起撰寫本文的動機。《製作路易十四》一書的作者藉由當時所留下的石. ‧. 雕、銅像、油畫、紀念章、臘像、錢幣、文字、芭蕾與歌劇表演等媒體來重構路 易十四的公眾形象是如何被製造的,其採用民間性資料與本文選取明末清初文壇. y. Nat. sit. 領袖批評之作、官方性色彩文本的路向雖大不相同,然撰寫本文之際深受此書「製. al. er. io. 作」概念11的啟發,故試圖選取順治年間刊刻的《列朝詩集小傳》、乾隆年間訂. v. n. 稿的《明史》與《四庫全書總目》三書12為本論文的基本架構,以探討前後七子 5. Ch. engchi. i n U.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上海:中華書局,1962 年),頁 888。. 6. 顏崑陽: 〈論典範模擬學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 《建構與反思—中 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頁 828-829。. 7. ﹝清﹞錢謙益撰:《列朝詩集小傳》(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1。. 8.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上海:中華書局,1962 年),頁 932。. 9. 敏澤: 〈明代前後七子的詩文理論〉 , 《文學評論叢刊》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年)。. 10. 方孝岳: 《中國文學批評》 ,(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 年),頁 196。. 11. 《製作路易十四》一書指出當時的畫家、雕刻家、版畫家、裁縫師、假髮製造人、舞蹈老師及. 詩人等人均是路易十四的「形象」製造者,以雕刻、油畫、銅像與曲目等藝術作品來歌頌國王的 神姿與權力,此目的在於彰顯國王擁有絕對權力與具有文化水平的形象。從中可見十七世紀的統 治者如何製作公共形象以光耀其權力的過程。故而引發筆者思索本論文所探討前後七子的形象是 否亦是被有意識的「製作」?及其背後的「形象」塑造者的意識形態為何? 12. 本論文採用世界書局出版的《列朝詩集小傳》與鼎文書局出版的《明史》及臺灣商務印書館出. 版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版本。 《四庫全書總目》常或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提要》等 名稱,依據大陸學者崔富章的考證,自乾隆時期以降的二十四種版本,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2.

(6) 既定固化形象如何被建構製造?並延伸思考其提倡復古思潮在明代究竟為「漣漪 效用」13?抑或為「鍊接效用」14? 清代詩學可謂是在對明代詩學的深刻反思中,同時也在逐步確立起自己的理 論目標和話語系統,15反映出清初、中期特有的文化思潮。故本論文欲藉由比對 錢謙益《列朝詩集》與具有官方意識的《明史》及《四庫總目》三書,從中釐清 清人製作前後七子形象的過程,試圖進入原先歷史文化語境,以梳理清初、中期 如何來看待前後七子之議題,為本文研究的目的。歷史撰述者先行簡化個別流派 理論內部的複雜性,削弱彼此相同或相近的質素,增強彼此相異的色彩,然後再 聚焦於前行者理論虛欠的地方,讓後繼者得以救治不足,如七子師古、公安師心 之例。16簡單化、標籤化固然是建構歷史圖像的有效策略。然而刻意填補、捨棄、. 政 治 大. 忽略一些面向,必然有其盲點。藉由本論文之探討,企能得以重新思考前後七子. 立. 歷史圖像如何被製作,並能梳理清人對此形象塑造背後的意識形態。. ‧ 國. 學. 僅管前人相關研究資料付之闕如,筆者仍不揣譾陋,試圖爬梳文本,嘗試從 不同面向切入,期能較完整地釐清清人對前後七子評述的緣由。本文主要針對清. ‧. 人對於前後七子詩歌理論主張、創作方法、文壇成就等層面之評述來探討。此外. er. io. sit. Nat. 欲彰顯的意識形態,此乃為本文研究主要目的。. y. 更冀望能貼進當時的文學譜系,以重構前後七子如何被製造的圖像過程與清人所. n. a l第二節 研究範圍 v i n Ch engchi U. 一名者,僅出現於二十世紀前期的二十餘年間,至於《提要》與《四庫全書總目》內容或有出入, 故仍應稱作《四庫全書總目》。此外基於行文精簡考量,文後提及清初、中期三書將以《列朝詩 集》與《明史》及《四庫總目》來敘述。 13. 「漣漪」是一種以中心點為開始向四周擴散的水文現象。我們藉此現象表示文學史上,某一新 的文體被一典範性作家創始之後,同代作家群起模習擬作而蔚然成風的這一種並時性擴散的現 象。顏崑陽: 〈論典範模擬學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 , 《建構與反思— 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頁 814。. 14. 「鏈接」是鎖鍊個個珠粒前後串接的現象。我們藉此意象表示文學史上,某一新的文體被一典 範性作家創始,而並世「漣漪」競作之後,異代作家因承其體而繼作,形成歷時性接續的現象。 顏崑陽: 〈論典範模擬學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 《建構與反思—中 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頁 815。. 15. 蔣寅: 〈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 《文學遺產》,第 2 期,2006 年,頁 108。. 16. 參見曾守正: 《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 , (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8 年),頁 269-270。 3.

(7) 本論文以前後七子為論述對象,依照時間先後掌握錢謙益《列朝詩集》與《明 史》及《四庫總目》三書對前後七子之述評,再加以對照,比較其中差異,從中 檢視對錢謙益評述繼承或差異之處,進而探討其背後動機原因與作深層對話。錢 謙益係為明末清初文壇的領袖,除了在詩文成就評價極高之外,對於明代文學的 總結與評價,亦能提出全面而深入的卓見,故而本論文選取其評論之作作為研究 的範圍。此外有鑑於前後七子對明、清二代文壇的影響,故選取官方性質的《明 史》及《四庫總目》作為本論文的研究範圍。清初、中期三書簡略介紹如下: 錢謙益於順治六年編成並刊刻《列朝詩集》,17選錄明代二百餘年間約二千 家詩人之作,附以小傳,聯綴起來,實為明代詩歌創作與批評史,其族孫錢陸燦 別輯為《列朝詩集小傳》。18《列朝詩集》的成書意圖與價值,學界已有諸多說. 政 治 大. 法,如《四庫總目》 : 「至錢謙益《列朝詩集》出,以記醜言偽之才,濟以黨同伐. 立. 異之見,逞其恩怨,顛倒是非,黑白混淆,無復公論。」19。至於較正面的解釋,. ‧ 國. 學. 如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列朝詩集小傳》所附的〈出版說 明〉認為錢謙益編撰《列朝詩集》的意圖是「在保存一代文獻,以寄故國之思」;. ‧. 並且認為其「評述各個詩家的流派時,也能比較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染門 戶之見與私人意氣之言。」20近年來,簡錦松則提出錢謙益撰寫《列朝詩集》的. y. Nat. sit. 批評立場是旨在恢復館閣的文權以及維護吳中地區的文學傳統。21錢謙益的聲譽. n. al. er. io. 在乾隆年間備受政治環境的打壓,22姑且不論其個人評價層面,《列朝詩集》確. v. 實總結明代詩歌主要潮流的評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清代文人對於明詩的看法,. Ch. engchi. 如從官修《明史》等書中可得到印證。. i n U.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也是在歷代官修正史中編纂用時最久的一 部。從清順治二年(1645 年)開局詔修,到乾隆四年(1739 年)書成刊印,23閱 17. 嚴迪昌: 《清詩史》 (上冊)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52。. 18. ﹝清﹞錢謙益: 〈彙刻列朝詩集小傳序〉 , 《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 頁 4。 19. ﹝清﹞永瑢、紀昀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頁 5(冊)-106。 20.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 年),頁 1。. 21. 22. 簡錦松: 〈論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之批評立場〉 , 《文學新鑰》 ,嘉義:南華大學,第二期, 2004 年,頁 128。 可參見本論文第 100 頁第 51 個註腳提及錢謙益被歸於「貳臣」的敘述。. 23. 關於《明史》成書時間,另有一說:自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 ,至雍正十三年十二月成書.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 《明史》書成,見於《東華錄》 。世多以為《明史》成於乾隆四年七月,其 4.

(8) 時達 95 年。撰修期間,四次開館,監修歷五任,總裁凡七易。撰修官更進進出 出,見於記載的將近百人,其進度旋緊旋鬆,一波三折。24《明史》編修過程, 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順治二年(1645)初開史館到康熙四年(1665) 重開史館,因政局未定,兩次開館,收效甚微。第二階段,自康熙十八年(1679) , 再開史局,大規模組織班子修史,至六十一年(1722)基本完稿。第三階段,自 雍正元年(1723)續修至乾隆四年(1739)正式刊刻。25《明史》為清代官修史 書,纂修前後持續八九十年,於乾隆四年七月完成定稿。26 乾隆年間《四庫總目》集部明代文集提要,對明代文學進行廣泛而細致的批 評。27《四庫總目》於乾隆三十八開始編纂,這時距清朝立國已有一百二十餘年。 清代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總結時代,也是古典詩歌集成而終結的時代。從清初到乾. 政 治 大. 隆三十八年這一百二十多年裡,詩學詩潮風起雲湧,詩學流派層出不窮,詩學主. 立. 張日新月異。到《四庫總目》編纂時,詩學論爭的風氣已經消散,詩壇逐漸歸於. ‧ 國. 學. 平靜,人們開始總結與反思百年詩學的歷程,宗唐也好,宗宋也罷,清詩的自我 風貌28已經形成,詩人不再為一主張爭執不休。豐富的詩歌創作已經由沈德潛的. ‧. 《清詩別裁集》進行了初步的總結。而此時《四庫總目》的編纂正好有了一個對 包括清詩史在內的二千餘年詩史,進行全面總結的機會,《四庫總目》正式在這. y. Nat. sit. 樣的時代,擔當了詩史總結的責任。29. er. io. 此外,筆者意識到資料處理的複雜性,基本上所有的資料可分為兩種性質。. al. v i n Ch 者的生卒年、作品的真偽、創作的年份以及發生的事件等,是較為「客觀」的存 engchi U n. 一種是「史實性資料」,另一種是「評論性資料」30:史實性資料的範圍包含作. 在。這一類的資料較為單純,凡有助於說明當時的典章制度、社會經濟而堪以描 繪文壇概況者,如《明史》 。 「評論性資料」的範圍較大,凡對事件提出意見、評. 實此時乃武英殿刊刻《明史》告成之時,非成書之時。姜勝利: 《明史研究》, (北京:中國大百 科全書出版社),2009 年,頁 110。 24. 姜勝利: 《明史研究》,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年,頁 1。. 25. 姜勝利: 《明史研究》,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年,頁 216。. 26. 郭英德主編: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頁 430。. 27. 郭英德主編: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頁 445。. 28. 清詩部份可參見嚴迪昌: 《清詩史》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朱則杰:《清詩史》,.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年)等著作。 29. 張傳鋒: 《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年),頁 109。. 30. 卓福安: 《王世貞詩文論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頁 33-34。 5.

(9) 述、支持或反對態度等皆屬評論性資料。如作為一手資料的《弇州四部稿》 、 《弇 州續稿》以及作為輔助的評述如《列朝詩集》 、 《四庫總目》均屬之。另外,只要 包含評述、意見的部份,「史實性資料」如《明史》也須以評論性資料看待。 「評論性資料」與「史實性資料」又具有雙重屬性:如果資料的使用以評論 為目的,如《明史‧王世貞傳》言王世貞持「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論,則屬 評論性資料。然而若後來的評論者將其作為理解明代文壇的參考,則又具有「史 實性資料」的性質。由此可以理解,「評論性資料」隨著視角的不同,也可轉變 為作為研究基礎的「史實性資料」。因此可以說進行研究時,所接觸資料的幾乎 都是評論性資料。評論性資料的特色在於提出意見及評述,故帶有個人觀念及目 的。使得這些資料多數從評論者自身的尺度(價值的、感受的、審美的、精神的、. 政 治 大. 知識的等),或當時情境(如私人目的、個人意氣等)出發,而非以一嚴謹的學. 立. 術態度來撰述。. ‧ 國. 學. 由於資料本身便帶有目的性,尤其是作為研究基礎的明清資料,更是因對復 古主張的態度不同而有相異的論述。這些論述有些並非絕對客觀,甚而將事件作. ‧. 為片斷的解讀,這些資料被後人增加或刪改的言論與部份真實,即構成了一般人 所理解的文學史或文學批評史。可知某些層面並非屬於事實的客觀呈現,而是加. y. Nat. al. er. io. 來探究前後七子既有固化形象以外的面貌。. sit. 強某些論據而事後賦予的,故而本文試著藉由清初、中期三書文本資料的梳理,. n. v i n Ch 丁集為主,並以《錢牧齋全集》篇章為輔證; i U e n g c h《明史》部份以〈文苑傳〉的述評. 本論文敘述以前後七子文學表現為核心,研究範圍以錢謙益《列朝詩集》丙、. 為主;《四庫總目》則以提及前後七子相關集部的述評為主,故而本論文以《列 朝詩集》與《明史》及《四庫總目》文獻資料為基本架構。 吳光明先生曾說:「中國是一個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歷史意識的文化,這項事 實說明了,中國文化的『自我暸解』 ,是透過具有歷史意識的自我詮釋而進行的。」 31. 因此,《列朝詩集》與《明史》及《四庫總目》所面對的述評對象,正是歷史. 遺留下來的文本;而述評本身就是「自我瞭解」的成果。所以,當其將心力投向 外在的歷史文本時,其自身同時也正進行內在的「自我詮釋」與「自我瞭解」, 經過反思後的文化內容,將會反饋並成為自我心理結構的一部份,其主觀性質亦. 31. 吳光明: 《歷史與思考》,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年) ,頁 123。 6.

(10) 在歷史理解的間架中,逐步衍化、產生。32故而筆者企望藉由清初、中期三書對 於前後七子的「歷史理解」內容、過程,作一重新反省,以詮釋、重建他們所賦 予的歷史意義。並經由通過考究清初、中期三書評述異同原因與評價得失等過 程,冀望得以還原前後七子更真實的歷史面目。 在清初、中期三書對於前後七子的述評中,顯見霸權、保守的意識形態,然 當此意識形態成為語言論述,自然產生強大掌控力量,甚而逐漸掩蓋其他不同觀 點的評論。因此,筆者試著藉有面對錢謙益與官方史書的論述中,希冀能從中重 新爬梳釐清,還原歷史文本的樣貌,甚而更確切掌握歷史文化的語境,以上均可 謂本文的論述空間。 明代復古思潮,起於成化、弘治之際,至嘉靖、隆慶之際而暫告一段落,曼. 政 治 大. 衍百餘年,震撼了幾代文壇,其代表人物是前後七子。33《列朝詩集‧邊尚書貢》. 立. 與《明史‧李副使夢陽》均有提出「前七子」成員之名,並以《四庫總目》加以. ‧ 國. 學. 檢視,可歸納出成員係為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禎 卿。「後七子」成員說法不一,藉由《明史‧李按察攀龍》、《列朝詩集‧謝山人. ‧. 榛》 、 《列朝詩集‧宗副使臣》及《列朝詩集‧張儉都九一》之比對,可見「後七 子」成員並不固定,如余曰德、張佳胤、張九一亦算是七子成員。李攀龍《滄溟. y. Nat. sit. 先生集‧五子詩》與王世貞《藝苑卮言》 、 《弇州山人四部稿‧五子篇》等著作所. er. io. 提到「後七子」成員包括有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 al. n. v i n Ch 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謝榛、李攀龍、王世貞、宗臣、梁有譽、徐中行、 engchi U 國倫在內的文學群體。故本文所探討的前後七子就以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 吳國倫十四人為論述對象。敘述依照《明史‧李副使夢陽》 、 《明史‧李按察攀龍》 記載諸子號稱七才子的順序。前後七子籍貫與生卒年資料表列如下34:. 32. 參見曾守正: 《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 , (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8 年),頁 9。 33. 陳伯海: 《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年),頁 108。. 34. 參見龔顯宗: 《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評論之研究》 ,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年) ,頁 278。. 7.

(11) 李夢陽(字獻吉). 籍貫. 生卒年. 慶陽(今甘肅省慶陽縣). 成化八年生,嘉靖八年卒. 前. (1472~1529) 何景明(字仲默). 信陽(今河南省信陽縣). 成化二十年生,嘉靖元年. 七. 卒(1484~1522) 徐禎卿(字昌穀,. 子. 常熟(今江蘇省常熟縣). 成化十五年生,正德六年. 一字昌國). 卒(1479~1511). 邊貢(字廷實). 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 成化十二年生,嘉靖十一 年卒(1476~1532). 康海(字德涵). 康海武功(今陝西省武功. 成化十一年生,嘉靖十九. 治 縣) 政 大 年卒(1475~1540) 王九思(字敬夫)立 鄠雲(今陝西省鄠縣) 成化四年生,嘉靖三十年 ‧ 國. 王廷相(字子衡). 儀封(今河南省蘭封縣). y. 弘治八年生,萬曆三年卒. 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 n. al. Ch. engchi. sit. (1495~1575). i n U. 太倉(今江蘇省太倉縣). 子. 正德九年生,隆慶四年卒. er. io. 王世貞(字元美). ‧. 臨清(今山東省臨清縣). Nat. 李攀龍(字于鱗) 七. 成化十年生,嘉靖二十三 年卒(1474~1544). 謝榛(字茂秦) 後. 學. 卒(1468~1551). v. (1514~1570) 王世貞:嘉靖五年生,萬 曆十八年卒(1526~1590). 宗臣(字子相). 興化(今福建省莆田縣). 嘉靖四年生,嘉靖三十九 年卒(1525~1560). 梁有譽(字公實). 順德(今廣東省順德縣). 正德十三年生,嘉靖三十 二年卒(1518~1553). 徐中行(字子與) 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 正德十二年生,萬曆六年 卒(1517~1578). 8.

(12)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 歷來前人研究前後七子之成果犖犖可觀,可區分二種形態層面說明:. 一、鳥瞰式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 歷來前人研究前後七子之成果犖犖可觀,以鳥瞰式文學史、文學批評史角 度而論,如劉大杰、方孝岳等人多半對前後七子詩歌主張持有否定看法。35劉大 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雖然認同前後七子集子裡也有一些好作品,但對於其文學 理論基本上持否定態度,且作了具體分析,如認為李夢陽所倡導重點是放在師貌. 政 治 大 之後,在戲曲小說方面「已往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詩文 立. 上面,而且是以擬古為復古的。36游國恩等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嘉靖、萬曆. ‧ 國. 學. 方面,復古派「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以模擬抄襲古人為能事,實質上 仍是一種形式主義」 ,在文學思潮活動上, 「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 ,. ‧. 再一次發起復古運動,重復著『前七子』的錯誤道路」。其否定前後七子文學理 論的價值,認為他們拋棄了自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了盲目尊古的. Nat. sit. y. 道路。37亦有一些學者提出與上述立場不同的見解,如錢基博為例,其論述主要. er. io. 建立前後七子復古主張的文化意義,以及由宋、元以迄於明的正統文學發展的觀. al. 點立論,不以小說及戲曲的發展是為明代文學主軸作為評論的預設價值,故對文. n. v i n Ch 學復古的主張評價甚高。《明代文學》的具體貢獻,在於主張文化意義及文學發 engchi U 展的角度檢視前後七子的復古,並指出錢謙益《列朝詩集》 、 《明史.文苑傳》及. 《明詩綜》等重要著作立論的偏頗之處,這些觀點頗有啟發後進之功。38郭紹虞 則於《中國文學批評史》提出「空同並不專主盛唐,他只是受滄浪所謂第一義的 影響,而於各種體製之中,都擇其高格以為標的而已。」駁正清代以來對李夢陽 所主張詩歌典範的誤解。39. 35. 參見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 (上海:中華書局,1962 年) 、方孝岳: 《中國文學批評》 , (臺. 北:莊嚴出版社,1981 年) 。 36.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上海:中華書局,1962 年),頁 931。. 37.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年)。. 38. 錢基博: 《明代文學》,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年) 。. 39.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 (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 9.

(13) 80 年代以後,對於前後七子復古主張有了較切實分析,並指出積極一面的 意義。袁震宇、劉明今的《明代文學批評史》進一步探討明代七子派文學的批評 史著作,既肯定李夢陽以復古求真詩的主張,也批評了李夢陽、何景明等人過分 拘泥的傾向。40敏澤則認為前後七子反對宋人主理作理語,要求復唐以前之 「古」,有其積極的意義。41又如章培恒提出李夢陽「真詩在於民間、推崇民間 小曲和《西廂記》」等主張,與晚明文學革新思潮是相通的。42此外金玉田《明 清文學概論》肯定復古派廓清臺閣體的迷霧,對於撥正當時的詩文創作具有積極 意義。但若以退化論的觀點來看待中國詩文發展的歷史,對於前後七子主張秦漢 以後的散文和盛唐以後的詩歌,則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43而陳伯海主編的《近 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在肯定前七子的功績之後,分析了他們的理論和與創作. 政 治 大. 的缺失,如不能以歷史發展眼光觀察複雜的文學現象,以為古代作品已達登峰造. 立. 極之境,後人不能再有創造和發展,一筆抹煞宋元明 300 年的文學成就等缺失,. ‧ 國. 學. 其對於復古派詩文給予總體評價為「創新不足模擬有餘」。44 二、「七子」的研究概況. ‧. 近人對明代復古運動相關主題之研究的專著,在台灣方面,如簡錦松〈論明. Nat. sit. y. 代文學思潮的學古與求真〉,一方面就乞求「哀壽」之文的社會習尚,指出其間. er. io. 所蘊涵「崇文」的大眾心理;另一方面則就明代的社會制度,如尊重地方學官及. al. 鄉紳、積極興學以便推動舉業,以及圖書的出版,卻使文學生產活動流於蹈襲、. n. v i n Ch 膚淺的情形,指出明代前期的文學,走向庸俗化。這是「學古」 、 「復古」等主張 engchi U 所以產生的時代背景。其認為李夢陽等人提倡「學古」、「復古」,乃是因應「矯. 治流俗淺薄之弊」而起。45此外簡錦松尚有《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著作,此書主 要在討論明代成化至嘉靖中期文學批評之形成、現象與變化,並指出臺閣、蘇州、 復古派三大文人集團主導當時文壇之況,是有其學術價值的研究。46其更在本書 序中說道: 「明代文學泰半與為數眾多且強大之庸俗化勢力相抗,更以破除庸俗, 40. 參見袁震宇、劉明今: 《明代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41. 敏澤: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冊), (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年),頁 797。. 42.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年)。. 43. 金玉田: 《明清文學概論》 ,(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 年)。. 44. 陳伯海: 《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年),頁 104。. 45. 簡錦松: 〈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 《古典文學》,第八集,1986 年,頁 315-330。. 46. 參見簡錦松: 《明代文學批評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頁 362。 10.

(14) 回返雅正為目標,故皆以學古為其主要之說也。」可知其與許建崑47、簡恩定等 諸位先生,都已先後從環境及明代文人的交流過程的研究中,肯定了摹古只是一 種手段,目的主要是重建在明人心目中已是疲弊不振的文學現象。簡錦松與簡恩 定的研究皆以明代的整個環境為對象,在研究範圍方面也止於明前七子,有關後 七子方面則未有著述。48 大陸與香港方面的研究也頗為可觀,如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 、 《明 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作者力求以宏觀高度將復古派放到明代文學思潮以至整 個中國古代文學思潮發展史下考察,做出較為全面、準確的描述,其作成為本文 立論的重要文獻之一。49黃卓越《明代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將前七子的文 學活動置於整個中晚期文化結構及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了其所. 政 治 大. 包含的對整個文化下移的積極呼應,及以審美主義的方式介入文化重建目標等意. 立. 義特徵,確立的這一文學流派的歷史地位。作者在學術理念上提出了「文化境域」. ‧ 國. 學. 的觀點,強調以「觀念史」研究代替「概念史」研究。50黃卓越尚有《明中後期 文學思想研究》之作,此書提及復古意識、文復秦漢說的意義向度等觀點,51提. ‧. 供本論文觀念形成的不同視角來思索。左東嶺主編《明代心學與詩學》結合王陽 明的詩文創作及其心學理論,探討王陽明的審美情趣與文學思想,52亦提供本論. y. Nat. sit. 文研究復古思潮方面的思索面向。53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提出若干. n. al. er. io. 觀點,對於本文尤具啟發。其觀點如下: (一) 、民國初年新文學運動家,如胡適、. v. 陳獨秀等人主張打倒陳腐的舊文學,在此一觀點下,是李夢陽、何景明等前後七. Ch. engchi. i n U. 47. 許建崑: 《李攀龍文學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年)。. 48. 參見卓福安: 《王世貞詩文論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頁 21。. 49. 廖可斌: 《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廖可斌:《明代文復古運 動研究》 ,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二書內容大多相同,前者共分二冊,比後者多出〈地 域文人集團的興替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的變遷〉 、〈江西派與臺閣體〉 、〈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學 思潮〉 、〈唐宋派〉及〈浪漫文學思潮興起的歷史條件及其發展過程〉等章。. 50. 黃卓越《明代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 51. 黃卓越: 《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52. 左東嶺: 《明代心學與詩學》,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 53. 如前後七子內部觀點各有不同,但卻在下列至關重要的問題趨於一致:(1)反對臺閣體陳舊的. 文學形式; (2)對朱熹的理學產生懷疑; (3)與王陽明的心學同氣相求,而王學提倡的是良知和 悟的重要性; (4)認為詩主情,而非主理等方面。孫康宜、張輝譯: 〈臺閣體、復古派和蘇州文 學的關係與比較〉 ,見左東嶺主編: 《二○○○五年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北京:學 苑出版社,2005 年),頁 58。 11.

(15) 子的「文學復古」維新文學發展的「阻礙」,必須貶斥。54此一「復古」及「反 復古」對立的論述, 「支配了以後有關前後七子的研究」 。55(二)民國初年,日 人鈴木虎雄提出「格調」 、 「神韻」 、 「性靈」三詩說,以建構中國詩論的體系。其 弟子青木正兒沿之,撰成《支那文學思想》、《清代文學評論史》。又有郭紹虞先生 承之,一方面將鈴木之說,上溯源頭至清代的翁方綱;另一方面這三個詩說彼此 消長的關係,去解釋明清文學發展的歷程。其並在「格調詩說」的發展脈絡下, 指出前後七子「承先啟後」的「歷史定位」。此一詮釋觀點「對後來的研究起了 重要的規範作用」。56 期刊論文方面郭英德<論明代文學流派的研究>一文敘述文學流派的形成 緣由與構成方式,並提到流派紛爭的確有利於打破文壇的沉悶空氣,催生各種新. 政 治 大. 的文學觀點,促使百家爭鳴,各抒己見,並通過爭論使不同流派的觀點得以深化、. 立. 發展或修正、折衷。例如前後七子宣導復古,其流弊是形成模擬剽竊的風氣,而. ‧ 國. 學. 遭到時人激烈的批評。這種情勢,不能不引起七子對自己的文學主張進行反思和 補救,在此層面上反而擴大了七子的社會影響。57此文所探討流派議題,對於本. ‧. 論文在理解前後七子所主導復古流派如何形成方面提供極多的參考面向。蔣寅 〈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一文,是在探討清代在對明代詩學流弊的反思. y. Nat. sit. 中,逐步展開了自己詩學的理論框架與確立自己的話語系統,58對本論文觀念形. er. io. 成有重要啟迪作用。. al. n. v i n Ch 文,僅有一些零星與本文相關論著。台灣從民國六十七年至民國九十八年為止, engchi U 至於臺灣目前學位論文,並無以清初、中期觀點來看待前後七子的相關論. 筆者所能查到的碩博士論文共有十二篇,分別為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評論 54. 胡適〈改良文學芻議〉(1917)就說明元代開始了白話文學的趨勢, 「不意此趨勢為明代所阻,. 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爭以復古為高,於是此千年難遇文言合一之 機會,遂中道夭折矣。」該文原刊載於《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1917 年,後收錄於胡適: 《胡 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頁 30。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1917 年)則認為有妖魔阻厄, 「以致今日中國之文學,委瑣陳腐,遠不能與歐、美比肩。此惡魔為何? 即明之前後七子」 ; 「若夫七子之詩,刻意模古,直謂之抄襲可也。」該文原刊載於《新青年》第 二卷第六號,1917 年,後收錄於胡適: 《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頁 34。 55. 陳國球: 《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321-322。. 56. 陳國球: 《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323-365。. 57. 郭英德:<論明代文學流派的研究>,北京:《求是學刊》,第 4 期,1996 年,頁 86 。. 58. 蔣寅: 〈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 《文學遺產》,第 2 期,2006 年,頁 108。 12.

(16)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 67 年)、簡錦松《李何詩 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69 年)、李丙鎬《錢謙益文學評論 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69 年) 、簡錦松《明代中期文壇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民 75 年) 、范宜如《錢牧齋詩學觀念之反省 : 以列朝詩集小傳為探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82 年)、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民 82 年) 、李欣潔《明代復古詩論重探》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89 年) 、許蔓玲《錢謙益列朝詩集文學史觀研究》 (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民 92 年) 、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 (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92 年) 、薛建發《四庫全書總目文學鑑賞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系. 政 治 大. 碩士,民 95 年) 、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 立. 國文學系博士,民 97 年) 、林怡芬《四庫全書的詩經學觀點研究》(國立雲林科. ‧ 國. 學. 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民 98 年)。. 其中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一文,先將前後七子,再析. ‧. 成若干派別,然後分析「前七子」 、 「後七子」在詩文論上的同異。並在「前七子」 下,析分「獻吉(李夢陽)派」,而與「仲默(何景明)派」相互比對。59對於. y. Nat. sit. 本論文所探討與前後七子相關議題,實提供一定程度的基礎性瞭解,此外卓福安. er. io. 《王世貞詩文論研究》一文論述起於對明代文學創作成就與復古文學理論關係的. al. n. v i n Ch 明代詩文創作缺乏情致與獨創性,然王世貞詩文理論中極力強調「剽竊模擬,詩 engchi U 觀察,發現一般中國文學史評述對明代的詩文成就採取否定的態度,並普遍認為. 之大病」60,並認為創作應以情感為基礎,而提出「有真我然後有真詩」61。如. 此看來,王世貞的復古理論具有相當程度的複雜性,非能以「摹擬」兩個字可以 概括,其中似乎也包含了重振世風及建立理想文化型態的思想。62故而藉由卓福 安研究之探討,可知前後七子實際文學表現與後繼學者的認知存有很大的差距, 對於本文所欲探究主題亦有所助益。. 59. 龔顯宗: 《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評論之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8. 年。 60. ﹝清﹞王士貞撰、羅仲鼎校注: 《藝苑卮言校注》 , (濟南:齊魯書社,1992 年) ,卷四,頁 216。. 61. ﹝清﹞王士貞:〈鄒黃州鷦鷯集序〉,見《弇州續稿》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 年),卷五十一,頁 1282(冊)-663。 62. 卓福安: 《王世貞詩文論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頁 3。 13.

(17) 此外本論文探討的清初、中期三書,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亦為豐碩, 在銭謙益研究方面,如楊連民《錢謙益詩學研究》是以錢謙益詩學理論為研究核 心,論述錢謙益的詩學理論形成原因,並客觀考察其建立「通經汲古」為指歸的 「虞山學派」等方面的詩學貢獻。63在《明史》研究方面,如姜勝利《明史研究》 係從《明史》編纂考略與論及清初明史館臣的史學思想等層面來介紹《明史》, 64. 提供對《明史》有基本的概括性瞭解。在《四庫總目》研究方面,如曾守正《權. 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以「詩文評類」 為主要範圍,探述《四庫總目》的文學思想,65此書對本論文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進而以更客觀角度來面對歷史文本的敘述,嘗試從中尋繹隱喻的內容,並冀望通 過歷史理解而更確切掌握其中的歷史脈絡。. 政 治 大. 立 第四節. 研究進路. ‧ 國. 學. 誠如袁保新先生所言: 「一方面要從第一手的典籍文獻去揭明真切無妄的『問. ‧. 題視域』,亦即它是文本客觀他在與研究者主觀我在相對俱存的問題;一方面又 必須被置入近現代國內外學術史與學術社群的脈絡中,來檢視一個還未被提出、. y. Nat. sit. 還未被解決的問題。以思想史為進路的詮釋方法可避免在歷史脈絡中架空與抽離. er. io. 的問題,雖有局限於特定時空下理解欲探討主題之弊,然放置於歷史脈絡中,卻. al. v i n Ch 觀角度來探討本文主題,雖局限於清初、中期為考察依據,但在整個中國文學史 engchi U n. 能彰顯問題意識與其時代意義。」66以第一手典籍文獻為基本架構,盡可能以客. 上必有其意義。. 又如同童慶炳先生所言:「將問題放置到原來的歷史文化語境中把握,儘管 絕對真實的文化背景往往難以追尋,但是無論如何難,還是要自覺地去做,使討 論的問題進入歷史、社會、文化語境,在歷史、文化語境中所討論問題的針對性 自然會凸現出來,自然會擺脫那種脫離現實的狀況。」67雖然真相難以還原,但. 63. 楊連民: 《錢謙益詩學研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 64. 姜勝利: 《明史研究》,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年,頁 216。. 65. 參見曾守正: 《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 , (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8 年)。 66.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頁 67。. 67. 童慶炳: 〈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總序〉 ,見黃卓越: 《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 , (北京:北京大 14.

(18) 透過與文本的對話,研究才是較為客觀的,而不至於過於主觀的詮釋,對於事件 梳理,盡可能兼顧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任何一個文學觀念的提出均與其所發生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所以要充分了 解一個文學主張或活動的意義,仍須對其所發生的時代背景進行考察,以進一 步理解其背後所欲彰顯的深層意義。如將前後七子所主導的復古運動與其所發 生的時代背景聯結,則可提供其中發生事實的價值判斷依據,如此即能更貼近 當時的文化語境,或許能跳脫清人所塑造前後七子刻板印象的既有思維,並能 梳理其他不同面向。在資料的解讀上,實有注重論述背後所存在的時代感受之 必要,並把各種有關時代感覺的描述納入理解資料的背景,雖然時代感受的關 懷並不見得皆形諸文字,但仍是成為本論文分析角度的背景依據。. 政 治 大. 以吾輩之淺學,面對卷帙繁浩之檔案文獻,不知有所擇細大,遑論去取精嚴,. 立. 故常困於蒐羅史料、箋注蟲魚,新舊真偽之間,往往未能明辨;又動輒墜於循環. ‧ 國. 學. 論證之迷障,陷入能入而不能出之困境。故本於文學研究「方法意識」的概念, 所運用研究步驟如下:. ‧. 一、問題意識. Nat. sit. y. 本文問題意識的產生乃源自對於前後七子單一既定固化形象的質疑,相信除. al. er. io. 了剽竊模擬等否定性的評述之外,應有其他可再探討的研究面向,冀望藉由本論. n. 文探討,企能更進一步理解前後七子既定固化形象的製造過程。 二、資料分析. Ch. engchi. i n U. v. 繼而劃定研究範疇,以《列朝詩集》與《明史》及《四庫總目》清初、中期 三書為本文基本架構,逐一歸納提及與前後七子的相關述評。並運用「分類比較」 的方法,從中分析比較三書觀點的異同。此外除了以清初、中期三書為本文基本 架構之外,又蒐集與前後七子相關的作品,希冀能與三書之述評有所論證。 三、理解詮釋 確切研究文本內容,並在此一基礎上,深入揭明隱涵其中的深層意義,以避 免借題發揮、過度詮釋。針對本文主題做一充分討論與詮釋,進而對於既有典範. 學出版社,2006 年),頁 4。 15.

(19) 圖像能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冀望藉由本論文之探討,而得以重新理解前後七子歷 史圖像的製造過程,並能梳理清人對此形像塑造背後的意識形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0) 第二章 《列朝詩集》、《明史》、《四庫總目》 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第一節 《列朝詩集》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錢謙益(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又號尚湖、蒙叟、絳雲老人、敬他 老人,最後自稱東澗遺老,江南常熟人。錢謙益著作極豐,《初學集》一百十卷 刻成於崇禎十六年(1643)秋;《有學集》五十卷刊於康熙初年,此外又有《投 筆集》二卷、《苦海集》等,後三種係錢謙益入清後作。1. 治 政 詩人之作,附以小傳,聯綴起來,實為明代詩歌創作與批評史,其族孫錢陸燦別 大 立 輯為《列朝詩集小傳》。 《列朝詩集》成書於清順治六年(1649),正處於兩代 錢謙益於順治六年編成並刊刻《列朝詩集》 ,2選錄明代二百餘年間約二千家. 3. ‧ 國. 學. 詩風交接承轉之時,更由於錢謙益既是舊朝東林黨中巨魁後勁,又是入新朝後隱 居虞山執東南詩壇牛耳,這樣特定的身分地位,4不能忽視其在當時具有的影響. ‧. 力。《列朝詩集》除仿照元好問《中州集》體例之外,同時亦寄寓作者以史存史. y. Nat. 之意。5以下僅就《列朝詩集》選錄前後七子之述評論述如下,其中徐中行的文. n. al. er. io 一、李副使夢陽. sit. 學表現未受到錢謙益抨擊,故而省略。. Ch. engchi. i n U. v. 《列朝詩集.李副使夢陽》對於李夢陽述評為:. 獻吉生休明之代,負雄鷙之才,僩然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為己 任。信陽何仲默起而應之。自時厥後,齊吳代興,江楚特起,北地之壇坫 不改,近世耳食者至謂唐有李、杜,明有李、何,自大曆以迄成化,上下. 1. 嚴迪昌: 《清詩史》 (上冊)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362。. 2. 嚴迪昌: 《清詩史》 (上冊)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52。. 3. ﹝清﹞錢謙益: 〈彙刻列朝詩集小傳序〉 , 《列朝詩集小傳》 ,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 ,頁 4。. 4. 嚴迪昌: 《清詩史》 (上冊)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46。. 5. 王琳、孫之梅:〈列朝詩集述要〉, 《山東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5 期,1995 年,頁 88。 17.

(21) 千載,無餘子焉。嗚呼,何其誖也!何其陋也!6. 前七子當中,除徐禎卿(吳縣)之外,其他全為北人。李夢陽,甘肅慶陽人,後 徙大樑,人稱「北地」。其他諸子的籍貫如下:何景明,河南信陽人;康海,陜 西武功人;王九思,陜西鄠縣人;邊貢,山東歷城人;王廷相,河南儀封人。7他 們共同組一個地方色彩濃厚的關隴集團,「附北地而排長沙,黨同伐異,不惜公 是」8,在詩壇表現著北人強悍的作風。9「北地之壇坫不改」可見李夢陽在當時 文學界極受推崇,言明代弘治七子必推李、何,諸子又以李夢陽為首。10李夢陽 負有雄鷙之才,曾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為己任。自大歷至成化年 間,影響千餘載。. 政 治 大. 錢謙益以「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二語來概括李夢陽的復古主張,其可能為. 立. 依據下列篇章而提出述評: 〈潛虬山人記〉 「山人商宋、梁時,猶學宋人詩。會李. ‧ 國. 學. 子客梁,謂之曰宋無詩。山人於是遂棄宋而學唐。已問唐所無,曰唐無賦哉!問 漢,曰漢無騷哉!山人於是則又究心賦騷於唐、漢之上 」11 與〈與徐氏論文集〉. ‧. 「元、白、韓、孟、皮、陸 以下不足學」12,及〈論史答監察書〉 「古史莫如《書》、 《春秋》,孔子刪修,篇寡而字嚴,左氏繼之,辭義精詳,遷、固博采,簡帙省. y. Nat. sit. 縮。」13可見李夢陽在這些篇章中均有論及詩文的標準。至於直接提到秦漢說出. er. io. 自李夢陽的敘述見於顧璘〈凌溪朱先生墓碑〉 ,其曰: 「皇朝文尚淳厚,自成化、. al. n. v i n Ch 瓘,開啟門戶。自是,關西李夢陽、河南何景明、姑蘇徐禎卿、淮陽則先生,岳 engchi U 弘治間質文始備,翰院專門不可一二數。其在台省,初有無錫邵公寶、海陵儲公. 立宇內,發憤覃精,力紹正宗。其文刊落近習,卓然以秦漢為法。其詩上准風雅,. 6.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1。. 7. 王頌梅: 《明代性靈說研究》, (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 年),頁 37。. 8. ﹝清﹞錢謙益: 〈張主事治道〉 《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 ,頁 318。. 9. 王頌梅: 《明代性靈說研究》, (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 年),頁 37。. 10. 龔顯宗: 《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評論之研究》,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年) ,頁 17。. 11. ﹝明﹞李夢陽:〈潛虬山人記〉,見《空同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 年) ,卷四十八,頁 1262(冊)-446。 12. ﹝明﹞李夢陽: 〈與徐氏論文集〉 , 《空同集》 ,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卷六十二,頁 1262(冊)-3。 13. ﹝明﹞李夢陽:〈論史答監察書〉 ,見《空同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 年),卷六十二,頁 1262(冊)-568。 18.

(22) 下采沈宋。」14故由此可知李夢陽與「文必秦漢」主張的聯結,故而錢謙益藉此 來評述其文學成就。. 夷考其實,平心而論之,由本朝之詩,溯而上之,格律差殊,風調各別, 標舉興會,舒寫性情,其源流則一而已矣。獻吉以復古自命,曰古詩必魏 漢,必三謝;今體必初盛唐,必杜;舍是無詩焉。牽率模擬剽賊於聲句字 之間,如嬰兒之學語,如桐子之洛誦,字則字、句則句、篇則篇,毫不能 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天地之運會,人世之景物,新新不停, 生生相續,而必曰漢後無文,唐後無詩,此數百年之宇宙日月盡皆缺陷晦 蒙,直待獻吉而洪荒再闢乎?獻吉曰:「不讀唐以後書」, 獻吉之詩文,. 政 治 大. 引據唐之前書,紕謬掛漏,不一而足,又何說也?國家當日中月滿,盛極. 立. 孽衰,麤材笨伯,乘運而起,雄霸詞盟,流傳偽種,二百年以來,正始淪. ‧ 國. 學. 亡。15. 16. ‧. 李夢陽在 〈答周子書〉「當是時,篤行之士,翕然臻向,弘治之間,古文遂興。」 文中提到自我在理論上復古運動的貢獻,顯見其以復古自命。李夢陽提出「三. y. Nat. sit. 代以下,魏漢最近古……,元、白、韓、孟、皮、陸 以下不足學」(〈與徐氏論. er. io. 文書〉17),六朝詩可學,但必須「擇而取之」(〈章園餞會詩引〉18)。可見其主. al. v i n Ch 又如其〈論學上篇〉有云:「西京之後,作者勿聞矣」 e n g c h i U ,似有文必秦漢之意, n. 張古詩尊魏漢,近體詩宗初盛唐, 「直截根源」 、 「取法乎上」 ,其論點根於嚴羽19。 20. 14. ﹝明﹞顧璘: 〈凌溪先生墓碑〉,見朱應登:《凌溪先生集》 ,卷第十八附錄,《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頁 51(冊)-497。 15.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1-312。. 16. ﹝明﹞李夢陽: 〈答周子書〉 ,見《空同集》 ,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卷六十二,頁 1262(冊)-569。 17. ﹝明﹞李夢陽:〈與徐氏論文書〉 ,見《空同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 年),卷六十二,頁 1262(冊)-564。 18. ﹝明﹞李夢陽:〈章園餞會詩引〉 ,見《空同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 年),卷五十六,頁 1262(冊)-516。 19. ﹝宋﹞嚴羽 : 《滄浪詩話‧詩辨》 「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 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 《滄浪詩話校釋》 , (臺北:正生 書局,1972 年),頁 1。. 20. ﹝明﹞李夢陽: 〈論學上篇〉 ,見《空同集》 ,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卷六十六,頁 1262(冊)-602。 19.

(23) 故而李夢陽倡言復古,教天下「勿讀唐以後書」21。李夢陽反臺閣體而選擇復古 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可避免走向模擬。其本人的創作儘管以雄渾見長,在當時有 很大影響,但卻過多地留下模擬古人的痕跡,22成為後世攻訐的主要對象。形式 上以模擬剽賊於聲句字間之探求,如嬰兒之學語。錢謙益抨擊李夢陽文學理論看 似持論甚高,足以竦動當代耳目,實則根柢頗為薄弱,其詩文所引據唐以前書, 更顯得紕謬掛漏,不一而足,麤材笨伯,甚而直稱「偽種」流傳,導致正始精神 23. 淪喪。. 二、何副使景明 《列朝詩集.何副使景明》對於何景明述評為:. 政 治 大 北地李獻吉,以詩文雄壓海內,一旦與駿發齊名,憂憤時事,尚節義而 立. ‧ 國. 學. 鄙榮利,並有國士之風。……仲默初與獻吉創復古學,名成之後,互相 詆諆,兩家堅壘,屹不相下。於時,低頭下拜,王渼陂倒前徒之戈;俊. ‧. 逸分浮,薛西原分北軍之袒。則一時軒輊已明,身後之玄黃少息矣。24. sit. y. Nat. 何景明與李夢陽一同倡言文學復古,二人名聲並齊,謂為弘治年間前七子主要首 腦人物。但後來二人就文學復古問題發生爭論,彼此書信往復,各抒己見,如〈與. io. n. al. er. 李空同論詩書〉、〈與徐氏論文書〉等篇章,可見其歧見頗大。何景明創作風格. i n U. v. 趨於俊逸秀麗一路,二者截然劃分。薛蕙為明代中葉的宗尚六朝派者,對李夢陽. Ch. engchi. 頗為不滿,錢謙益可能受到其詩云:「俊逸終憐何大復,粗豪不解李空同」25的 影響,認為何景明文風屬於俊逸風格。李何之爭,使得復古運動成員內部紛爭白 熱化,王九思倒前徒之戈,薛蕙分北軍之袒,轉向何景明陣營。. 21. ﹝明﹞王世貞: 「李獻吉勸人勿讀唐以後書,吾始甚狹之,今乃信其然耳。」﹝明﹞王世貞撰、. 羅仲鼎校注: 《藝苑卮言校注》, (濟南:齊魯書社,1992 年),卷一,頁 39。 22. 寧稼雨、李瑞山: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 (下冊) ,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03 年) ,頁 17。. 23. 正始為魏廢帝年號(西元二四○-二四八) ,竹林七賢為正始名士之代表人物,是輩多為清談,. 清談雖本為逃避現實而起,然對於醜惡現實終不能視若無睹,故而提出哲理色彩的批判。參見葉 慶炳: 《中國文學史》(上冊),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頁 140-141。 24.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22-323。. 25. ﹝明﹞薛蕙: 〈戲成五絕〉,見《考功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頁 1272(冊)-541。 20.

(24) 余獨怪仲默之論,曰:「詩溺於陶,謝力振之,古詩之法亡於謝;文靡 於隋,韓力振之,古文之法亡於韓。」嗚呼,詩至於陶謝,文至於韓,亦 可以已矣。仲默不難以一言抹摋者,何也?淵明之詩,鍾嶸以為古今隱逸 之宗,梁昭明以為跌宕昭彰、抑揚爽朗,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 評之曰: 「溺」 ,於義何居?運世遷流,風雅代變,西京不得不變為建安, 太康不得不變為元嘉,康樂之興會標舉,寓目即書,內無乏思,外無遺物, 正所以暢漢魏之飈流,革孫許之風尚,今必欲希風枚馬,方駕曹劉,割時 代為鴻溝,畫景宋為鬼國,徒抱刻舟之愚,自違捨筏之論。昌黎佐佑六經, 振起八代,「文亡於韓」?有何援據?吾不知仲默所謂「文」者何文?所 謂「法」者何法也。昔賢論仲默之刺韓,以為大言無當,矯誣輕毀,箴彼. 政 治 大. 膏肓,允為篤論矣。獻吉兩書駮,何矛盾互陷,獨於斯言,了無諍論。弘. 立. 正以後,譌謬之學,流為種智,後生面目,偭背不知向方,皆仲默謬論為. ‧ 國. 學. 之質的也。26. ‧. 對古典詩文發展變遷過程的考察中,何景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夫文靡於隋, 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詩弱於陶,謝力振之,然古詩之法亦亡於謝。」. y. Nat. sit. (〈與李空同論詩書〉27)由陶淵明、韓愈等是歷來公認的詩文大家,所以自何. er. io. 景明在上述文中闡述其文學觀點後,遂成為眾矢之的,清代錢謙益更據為攻擊復. al. n. v i n Ch 矯誣輕毀」;是「欲希風枚、馬,方駕曹、劉,割時代為鴻溝。」 engchi U. 古派的口實,以為何景明此說是將陶、謝、韓的詩文「一言抹殺」 , 「大言無當, 28. 錢謙益將其. 中「弱」解讀為「溺」 。 「弱」字實則有二方面的解釋意義,一則可理解為指法度 散易,氣韻婉愜,並不意味完全否定;另則解釋為「溺」 ,乃含有完全否定之意, 兩字輕重有別,由文中顯見錢謙益對何景明文法論持否定的看法。至有關於何景 明文法論相關評述將於第三章再有所探討。 三、徐博士禎卿. 26.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23。. 27. ﹝明﹞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見《大復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商務印書. 館,1986 年) ,卷三十二,頁 1267(冊)-291。 28.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23。 21.

(25) 《列朝詩集.徐博士禎卿》對於徐禎卿述評為: 昌穀少與唐寅、祝允明、文璧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徵仲稱其才特高,年 甚少,而所見最的。其持論於唐名家獨喜劉賓客、白太傅,沈酣六朝散華 流艷文章煙月之句,至今令人口吻猶香。登第之後,與北地李獻吉遊,悔 其少作,改而趨漢、魏、盛唐,吳中名士頗有『邯鄲學步』之誚。然而標 格輕妍,摛詞婉約,絕不染中原傖父槎牙奡兀之習,江左風流,故自在也。 獻吉譏其守而未化,蹊徑存焉,斯亦善譽昌穀者與。29. 徐禎卿原學於白居易、劉禹錫,登第後,與李夢陽、何景明遊,追隨其說,詩境. 政 治 大 北京的飲酒場面,自當是入京後所作;就詩歌的風格而論,也是李白歌行的一路, 立 ,「改而趨漢、魏、盛唐」之語。就徐禎卿此 合於《列朝詩集》所謂「登第之後」. 為之一變。30其〈將進酒〉一詩中有「燕京杜康字琥珀」之句,可知其所寫乃是. ‧ 國. 學. 時來看,弘治、正德時期的復古運動也是要把洪武後期以來、特別是臺閣體統治 時期早已煙沒的文化傳統-包括魏晉時期鄙視儒學的精神-振興起來,使文學的. ‧. 發展符合社會與人的個性發展的需要,明代文學則由此朝著晚明新思潮的方向行. sit. y. Nat. 進。31李何以學杜為能事;其佳處固足以表現北人慷慨激昂的本色,而其劣處則. io. er. 不免失之粗豪,流露「中原傖父槎牙奡兀之習」,別於徐禎卿風格。徐禎卿以吳 中四才子的身分投效北地,悔其少作,改學漢魏盛唐,不可謂不誠,偶爾流露出. n. al. Ch. i n U. v. 輕妍婉約的南人特質,仍被空同譏為「守而未化,蹊徑存焉」 。32由上述引文中,. engchi. 可見徐禎卿具有異於其他諸子的特質與代表吳中與北地文化融合之特殊意義。 四、邊尚書貢 《列朝詩集.邊尚書貢》對於邊貢述評為: 廷實弱冠舉進士,雅富才名,美風姿,諳吏事,好交與天下豪俊,久游留 司,優閒無所事事,遊覽六代江山,揮毫浮白,夜以繼日。……宏治時, 29.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01。. 30.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頁 572。. 31.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下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79。. 32. 王頌梅: 《明代性靈說研究》, (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 年),頁 44。 22.

(26) 朝士有所謂七子者:北郡李夢陽、信陽何景明、武功康海、鄠杜王九思、 吳郡徐禎卿、儀封王廷相、濟南邊貢也。吳人袁袤曰: 「李、何、徐、邊, 世稱四傑。邊稍不逮,祇堪鼓吹三家耳。」33. 邊貢雖為濟南人,但曾長期宦於為留都,美風姿、善交遊,癖求金石畫畫,頗有 東南士大夫風尚。後來崇邊而抑李、何者,不是吳人便是濟南人,持論不免有偏。 34. 吳人袁袤謂李、何、徐、邊,並稱四傑,而邊貢才力稍微遜色,祇堪鼓吹三家。. 五、康修撰海 《列朝詩集.康修撰海》對於康海述評為:. 政 治 大 德涵於詩文持論甚高,與李獻吉興起古學,排抑長沙,一時奉為標的。今 立 所傳《對山集》,率直冗長,殊不足觀。或言德涵工於樂府,歌詩非其所. ‧ 國. 學. 長。又或言德涵有經世之才,詩文皆出漫筆,非其所經意者。餘固不足以 定之也。35. ‧ sit. y. Nat. 前七子復古運動確實受到李東陽(長沙)與茶陵派的啟發,然對其理論與創作有. io. er. 所不滿,而提出批評者,36如李夢陽、康海及王九思。康海深受當時文壇復古思 潮與「屬文賦詩,皆簡古爾雅」37的父風的影響,將心力放在振興古文上。然因. n. al. Ch. i n U. v. 生長於西北,賦性疏直,直抒胸臆,未刻意模仿古人章法句法,38錢謙益評論其. engchi. 詩文為「率直冗長,殊不足觀」,對其「粗率」的詩文表現應為持平之見,康海 主要成就在於樂府,39故而錢謙益給予「工於樂府,歌詩非其所長」的評述。 六、王壽川九思. 33.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5-316。. 34. 廖可斌: 《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182。. 35.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3。. 36. 參見廖可斌:《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60。. 37. ﹝明﹞康海: 〈先平陽府君夫人張氏行實〉 : 「先君……屬文賦詩,皆簡古稱雅,漢魏以降,殆莫. 有尚也。」見《對山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四十四,頁 1266(冊)-424。 38. 參見廖可斌: 《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167。 康海以雜劇《中山狼》和《沜東樂府》等俗文學創作,在文壇享有一定的聲譽,陳書錄: 《明代 詩文的演變》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頁 219。 39. 23.

(27) 《列朝詩集.王壽川九思》對於王九思述評為: 敬夫館選試端陽賜扇詩,效李西涯體40,遂得首選,有名史館中。時人語 曰: 「 上有三老,下有三討。」既而,康、李輩出,唱導古學,相與訾謷 館閣之體,敬夫舍所學而從之,於是始自貳於長沙矣。41. 王九思受李夢陽與康海等人影響,遂捨所學而從之,對李東陽(長沙)李與茶陵 派理論、主張提出批評,錢謙益特別標舉康海與王九思貳於李東陽之例,以強化 世人誤以為前後七子多是偭師背門之徒。. 政 治 大 徵歌度曲,以相娛樂。敬夫將填詞,以厚貲募國工,杜門學按琵琶、三弦, 立 習諸曲,盡其技而後出。德涵尤妙於歌彈,酒酣以往,搊彈按歌,更起為 敬夫、德涵,同里同官,同以瑾黨放逐、沜東、鄠杜之間,相與過從談讌,. ‧ 國. 學. 壽,老樂工皆擊節自謂弗如也。萬曆中,廣陵顧小侯所建,游長安,訪求 取中七十老妓,令歌康王樂府,其流風餘韻,關西人猶能道之。敬夫《渼. ‧. 陂集》粗有才情,遝拖淺率,續集尤為冗長。李中麓云: 「敬夫詞曲新奇,. sit. y. Nat. 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敬夫詞曲與德涵齊名,秀麗雄爽,康大不如. io. er. 也。」評者以為不在關漢卿、馬東籬下。大率康、王皆工詞曲,而秦人推 其詩文,以為一代師匠,鄉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42.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康海、王九思詩文雖傷於模擬,但在散曲與雜劇方面則頗有可觀。43錢謙益對《渼 陂集》予以「粗有才情,遝拖淺率,續集尤為冗長」之評價。係因元人本色,純 出自然;明人效之,用力過則失於粗俗,力不及則失於冗雜。康曲時傷冗雜,王 曲偶露粗俗,即效本色而為本色所累之故。44藉由上述李中麓(開先)、王元美 (世貞) 的評價,顯見二者對於王九思詞曲成就,予以高度評價。. 40. 茶陵派領袖李東陽,號西涯,茶陵人。其論詩論文足以為七子之先聲。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 史》(下冊),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年),頁 153。 41.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4。. 42.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4-315。. 43. 葉慶炳: 《中國文學史》(下冊)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頁 278。. 44. 葉慶炳: 《中國文學史》(下冊)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頁 279。 24.

(28) 七、王宮保廷相 《列朝詩集.王宮保廷相》對於王宮保述評為: 子衡起何、李之後,淩厲馳聘,欲與並駕齊驅。與郭價夫論詩,謂三百篇 比興雜出,意在辭表,離騷引喻借論,不露本情,而以北征、南山諸篇, 為詩人之變體,騷壇之旁軌,其托寄亦高且遠矣。其序李空同集則云: 「杜 子美雖云大家,要自成己格爾,元稹稱其薄風雅,吞曹劉,固知其溢言矣。 其視空同規尚古始,無所不極,當何以云信斯言也。」秦漢以來,掩蔽前 賢,牢籠百代,獨空同一人乎。微之之推少陵為溢言,而子衡之推空同為 篤論乎?子衡盛稱何、李,以為侵謨匹雅,合欠騷儷選,遐追周漢,俛視. 政 治 大. 六朝,近代詞人,尊今卑古,大言不慚,謂有甚於子衡者!嘉靖七子,此. 立. 風彌煽,微吾長夜鞭弭中原,令有識者掩口失笑,實子衡導其前路也。子. ‧ 國. 學. 衡五七言古詩,才情可觀,而摹擬失真,與其論詩頗相反,今體詩殊無解 會,七言尤為笨濁,於以驂乘何、李,為之後勁,斯無愧矣。45. ‧. y. Nat. 王廷相於〈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46一文中,表達其認為詩歌貴在意象透瑩,重. sit. 比興,其說介於格調神韻之間。又在〈李空同集序〉推崇李夢陽。王廷相起於何、. n. al. er. io. 李之後,奉二人為尊,以為侵謨匹雅,合欠騷儷選,遐追周漢,俛視六朝。錢謙. i n U. v. 益對其過度推崇李夢陽比杜甫為高之說,頗不以為然。王廷相具有理學家的特殊. Ch. engchi. 身份,47博學好議論,然錢謙益對於其五、七言古詩成就評以「才情可觀,摹擬 失真」之語;至於近體詩則是毫無解會,七言詩甚到「笨濁」地步,顯見錢謙益 對於其文學成就評論不高。 八、謝山人榛 《列朝詩集.謝山人榛》對於謝榛述評為:. 45.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丙集) ,(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16-317。. 46. ﹝明﹞王廷相:「夫詩貴意象透瑩,不喜事實黏著,古謂水中之月,鏡中之影,可以目睹,難以實事求. 是也。」《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見《明詩話全編》(二),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年) , 頁 2047。 47. 廖可斌: 《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175。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o Establish Taiwan Stock Index Future Intra-day Trading Strategies.. 賴怡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