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列朝詩集》、 《明史》、 《四庫總目》 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第二節 《明史》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梁有譽中進士前,在家鄉與歐大任、黎民表等從學於黃佐,在學術和詩古文創作 方面打下了比較深厚的基礎,100其文風以和諧婉暢為宗,自成一派,在後七子的 中的地位,很像前七子的徐禎卿。101因享年三十六,故而接受復古典派剽竊因襲 薰染未深。

十三、吳參政國倫

《列朝詩集.吳參政國倫》對於吳國倫述評為:

明卿才氣橫放,跅弛自負,好客輕財,歸田之後,聲名籍甚。海內噉名之 士,不東走弇山,則西走下雉。102

《靜志居詩話》:「《甔甀》幾與《四部》爭富。」103顯見吳國倫(《甔甀洞稿》) 與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在當時享有盛名,故而求名之士,莫不以二人為 依歸,因此錢謙益於《列朝詩集》中指出「不東走弇山,則西走下雉」此一概況。

第二節《明史》對明代前後七子之述評

《明史》為清代官修史書,纂修前後持續八九十年,於乾隆四年七月完成定 稿。104本節僅就以《明史.文苑傳》提及與明代前後七子模擬途徑與詩歌理論主 張等文學表現的評述為主,《明史.文苑傳》未見王廷相個人敘述的傳記,邊貢、

康海、徐中行與梁有譽則無具體文學表現的評述,故而上述五者述評省略。

一、李夢陽

100廖可斌:《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342。

101參見廖可斌:《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342。

102﹝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433。

103﹝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年),卷十三,頁 390。

104郭英德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4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明史.李夢陽》對於李夢陽述評為:

夢陽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 宗之,夢陽獨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與何 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等號 十才子,又與景明、禎卿、貢、海、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皆卑視一世,

而夢陽尤甚。吳人黃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書,願為弟子。迨嘉靖朝,

李攀龍、王世貞出,復奉以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 爭效其體。105

史稱夢陽「才思雄鷙」、「卑視一世」,便是一種霸主的性格。在詩國中,空同自 命正統,以我為尊,自己詩風粗豪,便要人人慷慨激昂。106李、何等七子基本上 都是反對朝廷腐朽政治而敢於鬥爭,故而《明史》稱其為「卑視一世」。107李夢 陽反對臺閣體的虛飾與李東陽的萎弱,故倡言復古,欲以此改革當時文風。《明 史‧李夢陽傳》「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與《文苑傳》序「倡 言復古,文自西京,詩自中唐以下,一切吐棄,操觚談藝之士,翕然宗之」敘述 中,可見其以此號召,並獲得熱烈響應,與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可謂為復古 運動的主要領袖,眾人莫不爭相仿傚其體。

華州王維楨以為七言律自杜甫以後,善用頓挫倒插之法,惟夢陽一人。而 後有譏夢陽詩文者,則謂其模擬剽竊,得史遷、少陵之似,而失其真云。

108

李夢陽認為刻意在形式上模擬,便可得到古人格調,作品即可得同於古人成就,

故被後人評為模擬剽竊,因襲失真,只習得頓挫倒插形式之皮毛,猶如習得司馬 遷、杜甫形式上的相似,卻喪失詩文創作真正精髓與本質。

105﹝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頁 7348。

106 王頌梅:《明代性靈說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 年),頁 44。

107 參見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4 年),頁 91。

10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頁 73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何景明

《明史.何景明》對於何景明述評為:

夢陽輩倡詩古文,夢陽最雄駿,景明稍後出,相與頡頏……。景明志操耿 介,尚節義,鄙榮利,與夢陽並有國士風.兩人為詩文,初相得甚歡,名 成之後,互相詆諆.夢陽主摹倣,景明則主創造,各樹堅壘不相下,兩人 交遊亦遂分左右袒.說者謂景明之才本遜夢陽,而其詩秀逸穩稱,視夢陽 反為過之.然天下語詩文必並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其 持論,謂:「詩溺於陶,謝力振之,古詩之法亡於謝.文靡於隋,韓力振 之,古文之法亡於韓.」錢謙益撰列朝詩,力詆之。109

何景明與李夢陽於學古、擬古方面的精神為一致,然於具體方法問題上則有激烈 爭論,由《大復集》的〈與李空同論詩書〉110與《空同集》的〈駁何氏論文書〉、

〈再與何氏書〉、〈答周子書〉111等篇章,從中顯見二者模擬方法是分歧的。《明 史‧何景明傳》言「夢陽主摹倣,景明則主創造」,係指何景明不同李夢陽主張

「尺寸古法」,而提出「捨筏登岸」(〈與李空同論詩書〉)之說,強調學古為手段,

目的在於獨創。然而實際上何景明在理論與創作方面均未做到,何、李之異僅在 於擬古形式手法中爭論,而非創造與模擬的爭論。112何景明於〈與李空同論詩書〉

中所提出的文法論,引發錢謙益的不滿,而在《列朝詩集.何副使景明》113中大 力抨擊,指責何景明主張為譌謬之論。

三、徐禎卿

《明史.徐禎卿》對於徐禎卿述評為:

10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頁 7349-7350。

110﹝明﹞何景明:《大復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卷三十二,頁 1267(冊)-290-292。

111以上三篇文章見《空同集》卷六十二。

112參見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 年),頁 569。

113﹝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3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禎卿少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其為詩,喜白 居易、劉禹錫。既登第,與李夢陽、何景明遊,悔其少作,改而趨漢、魏、

盛唐,然故習猶在,夢陽譏其守而未化。卒年二十有三。禎卿體臒神清,

詩鎔鍊精警,為吳中詩人之冠。114

徐禎卿為「吳中四才子」之一,其詩文創作取得了一定成就,是人們公認的事實。

其詩原學於白居易、劉禹錫,登第後,與李夢陽、何景明遊,追隨其說,詩境為 之一變。其在接受了復古派的主張後,特別注重作品的格調,詩歌風格才由浮薄 靡麗歸於精練含蓄。115如早期多是些〈文章烟月〉「文章江左家家玉,煙花揚州 樹樹花」之類的綺靡之作,而後轉為精警之作,可以〈悲哉行〉一詩為例,「

曷來豺狼橫,辛毒被千里。誰為驅大鼠,使之憑我壘?鼠既食我穀,豺狼毒我 子,……鼠不捍豺狼,誰當不怨爾!」116句句指實,直斥外患韃靼為豺狼,邊將、

援軍為碩鼠,剴切激烈,以鎔鍊精警之詞議論時政。

四、王九思

《明史.王九思》對於王九思述評為:

海、九思同里、同官,同以瑾黨廢。每相聚沜東鄠、杜間,挾聲伎酣飲,

製樂造歌曲,自比俳優,以寄其怫鬱。九思嘗費重貲購樂工學琵琶。海搊 彈尤善。人傳相倣效,大雅之道微矣。117

《明史》雖指出王九思、康海的文學成究主要在於詞、曲方面,但卻認為二者引 起世人仿效,帶動俗文學的興盛,進而促使大雅之道衰微。由此可見《明史》館 臣將詞、曲視為小道,並不認同其文學價值。

五、謝榛

114﹝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頁 7351。

115 參見廖可斌:《明代文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165。

116 范志新編年校注:《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年),頁 217。

117﹝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頁 73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明史.謝榛》對於謝榛述評為:

李攀龍、王世貞輩結詩社,榛為長,攀龍次之。及攀龍名大熾,榛與論生 平,頗相鐫責,攀龍遂貽書絕交。世貞輩右攀龍,力相排擠,削其名於七 子之列。118

後七子結社之始,謝榛提出理論綱領,年齡又最長,自然居首位,119後遭李攀龍 等人排擠。可見七子成員開始是彼此標榜,成名以後,又有相互排擠的陋習。

當七子結社之始,尚論有唐諸家,各有所重。榛曰:「取李、杜十四家最 勝者,熟讀之以會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得此三要,

則浩乎渾淪,不必塑謫仙而畫少陵也。」諸人心師其言,厥後雖合力擯榛,

其稱詩指要,實自榛發也。120

被李、王排除出後七子的謝榛,擅長於詩,並專攻近體,主張向唐李白、杜甫等 十四家學習。藉由通過熟讀、玩詠而得到前人的「神氣」、「聲調」、「精華」。 謝榛曾於《四溟詩話》卷三121中自言其學詩主張,一是不專攻某家某體,而是遍 採各家;二是不拘於字法句法篇法之類,而是從總體上領會其神情意象,然後加 以融鑄,自成己調,故謂「融十四家為一體」、「融太白、少陵於一爐」。謝榛雖 與李攀龍、王世貞終因論詩不合而割席,然李、王作詩蘄向,與論詩宗旨皆還是 本於謝榛。《明史》與《列朝詩集》122對於謝榛詩法的評述完全相同。

六、李攀龍

《明史.李攀龍》對於李攀龍述評為:

11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頁 7375。

119 參見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4 年),頁 129。

120﹝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列傳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頁 7376。

121﹝明﹞謝榛:《詩家直說》,卷三,見《明詩話全編》(三),(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年),頁 3166。

122﹝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頁 4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攀龍之始官刑曹也,與濮州李先芳、臨清謝榛、孝豐吳維嶽輩倡詩社。王 世貞初釋褐,先芳引入社,遂與攀龍定交。明年,先芳出為外吏。又二年,

宗臣、梁有譽入,是為五子.未幾,徐中行、吳國倫亦至,乃改稱七子。

諸人多少年,才高氣銳,互相標榜,視當世無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擯 先芳、維嶽不與,已而榛亦被擯,攀龍遂為之魁。123

諸人多少年,才高氣銳,互相標榜,視當世無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擯 先芳、維嶽不與,已而榛亦被擯,攀龍遂為之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