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

歷來前人研究前後七子之成果犖犖可觀,可區分二種形態層面說明:

一、鳥瞰式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

歷來前人研究前後七子之成果犖犖可觀,以鳥瞰式文學史、文學批評史角 度而論,如劉大杰、方孝岳等人多半對前後七子詩歌主張持有否定看法。35劉大 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雖然認同前後七子集子裡也有一些好作品,但對於其文學 理論基本上持否定態度,且作了具體分析,如認為李夢陽所倡導重點是放在師貌 上面,而且是以擬古為復古的。36游國恩等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嘉靖、萬曆 之後,在戲曲小說方面「已往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詩文 方面,復古派「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以模擬抄襲古人為能事,實質上 仍是一種形式主義」,在文學思潮活動上,「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 再一次發起復古運動,重復著『前七子』的錯誤道路」。其否定前後七子文學理 論的價值,認為他們拋棄了自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了盲目尊古的 道路。37亦有一些學者提出與上述立場不同的見解,如錢基博為例,其論述主要 建立前後七子復古主張的文化意義,以及由宋、元以迄於明的正統文學發展的觀 點立論,不以小說及戲曲的發展是為明代文學主軸作為評論的預設價值,故對文 學復古的主張評價甚高。《明代文學》的具體貢獻,在於主張文化意義及文學發 展的角度檢視前後七子的復古,並指出錢謙益《列朝詩集》、《明史.文苑傳》及

《明詩綜》等重要著作立論的偏頗之處,這些觀點頗有啟發後進之功。38郭紹虞 則於《中國文學批評史》提出「空同並不專主盛唐,他只是受滄浪所謂第一義的 影響,而於各種體製之中,都擇其高格以為標的而已。」駁正清代以來對李夢陽 所主張詩歌典範的誤解。39

35參見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中華書局,1962 年)、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臺 北:莊嚴出版社,1981 年)。

36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中華書局,1962 年),頁 931。

37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年)。

38錢基博:《明代文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年)。

39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年代以後,對於前後七子復古主張有了較切實分析,並指出積極一面的 意義。袁震宇、劉明今的《明代文學批評史》進一步探討明代七子派文學的批評 史著作,既肯定李夢陽以復古求真詩的主張,也批評了李夢陽、何景明等人過分 拘泥的傾向。40敏澤則認為前後七子反對宋人主理作理語,要求復唐以前之

「古」,有其積極的意義。41又如章培恒提出李夢陽「真詩在於民間、推崇民間 小曲和《西廂記》」等主張,與晚明文學革新思潮是相通的。42此外金玉田《明 清文學概論》肯定復古派廓清臺閣體的迷霧,對於撥正當時的詩文創作具有積極 意義。但若以退化論的觀點來看待中國詩文發展的歷史,對於前後七子主張秦漢 以後的散文和盛唐以後的詩歌,則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43而陳伯海主編的《近 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在肯定前七子的功績之後,分析了他們的理論和與創作 的缺失,如不能以歷史發展眼光觀察複雜的文學現象,以為古代作品已達登峰造 極之境,後人不能再有創造和發展,一筆抹煞宋元明 300 年的文學成就等缺失,

其對於復古派詩文給予總體評價為「創新不足模擬有餘」。44 二、「七子」的研究概況

近人對明代復古運動相關主題之研究的專著,在台灣方面,如簡錦松〈論明 代文學思潮的學古與求真〉,一方面就乞求「哀壽」之文的社會習尚,指出其間 所蘊涵「崇文」的大眾心理;另一方面則就明代的社會制度,如尊重地方學官及 鄉紳、積極興學以便推動舉業,以及圖書的出版,卻使文學生產活動流於蹈襲、

膚淺的情形,指出明代前期的文學,走向庸俗化。這是「學古」、「復古」等主張 所以產生的時代背景。其認為李夢陽等人提倡「學古」、「復古」,乃是因應「矯 治流俗淺薄之弊」而起。45此外簡錦松尚有《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著作,此書主 要在討論明代成化至嘉靖中期文學批評之形成、現象與變化,並指出臺閣、蘇州、

復古派三大文人集團主導當時文壇之況,是有其學術價值的研究。46其更在本書 序中說道:「明代文學泰半與為數眾多且強大之庸俗化勢力相抗,更以破除庸俗,

40參見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41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年),頁 797。

42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年)。

43金玉田:《明清文學概論》,(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 年)。

44陳伯海:《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年),頁 104。

45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八集,1986 年,頁 315-330。

46參見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頁 3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 67 年)、簡錦松《李何詩 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69 年)、李丙鎬《錢謙益文學評論 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69 年)、簡錦松《明代中期文壇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民 75 年)、范宜如《錢牧齋詩學觀念之反省 : 以列朝詩集小傳為探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82 年)、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民 82 年)、李欣潔《明代復古詩論重探》(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89 年)、許蔓玲《錢謙益列朝詩集文學史觀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民 92 年)、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民 92 年)、薛建發《四庫全書總目文學鑑賞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系 碩士,民 95 年)、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 國文學系博士,民 97 年)、林怡芬《四庫全書的詩經學觀點研究》(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民 98 年)。

其中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一文,先將前後七子,再析 成若干派別,然後分析「前七子」、「後七子」在詩文論上的同異。並在「前七子」

下,析分「獻吉(李夢陽)派」,而與「仲默(何景明)派」相互比對。59對於 本論文所探討與前後七子相關議題,實提供一定程度的基礎性瞭解,此外卓福安

《王世貞詩文論研究》一文論述起於對明代文學創作成就與復古文學理論關係的 觀察,發現一般中國文學史評述對明代的詩文成就採取否定的態度,並普遍認為 明代詩文創作缺乏情致與獨創性,然王世貞詩文理論中極力強調「剽竊模擬,詩 之大病」60,並認為創作應以情感為基礎,而提出「有真我然後有真詩」61。如 此看來,王世貞的復古理論具有相當程度的複雜性,非能以「摹擬」兩個字可以 概括,其中似乎也包含了重振世風及建立理想文化型態的思想。62故而藉由卓福 安研究之探討,可知前後七子實際文學表現與後繼學者的認知存有很大的差距,

對於本文所欲探究主題亦有所助益。

59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評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8 年。

60﹝清﹞王士貞撰、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 年),卷四,頁 216。

61﹝清﹞王士貞:〈鄒黃州鷦鷯集序〉,見《弇州續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 年),卷五十一,頁 1282(冊)-663。

62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外本論文探討的清初、中期三書,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亦為豐碩,

在銭謙益研究方面,如楊連民《錢謙益詩學研究》是以錢謙益詩學理論為研究核 心,論述錢謙益的詩學理論形成原因,並客觀考察其建立「通經汲古」為指歸的

「虞山學派」等方面的詩學貢獻。63在《明史》研究方面,如姜勝利《明史研究》

係從《明史》編纂考略與論及清初明史館臣的史學思想等層面來介紹《明史》,

64提供對《明史》有基本的概括性瞭解。在《四庫總目》研究方面,如曾守正《權 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以「詩文評類」

為主要範圍,探述《四庫總目》的文學思想,65此書對本論文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進而以更客觀角度來面對歷史文本的敘述,嘗試從中尋繹隱喻的內容,並冀望通 過歷史理解而更確切掌握其中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