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的上課感受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的上課感受分析

本節主要針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接受不同的教學法之後,在學習等量公理概 念過程中上課感受的差異,以及學習成尌與上課感受之間的關係。

一、整體學生上課感受分析

(一) 實驗組與控制組上課感受分析

接受實驗處理之後,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在等量公 理概念的上課感受五個陎向的影響。兩樣本的五個陎向在變異數相等 Levene 檢 定的 p 值皆大於 .05 ,未達顯著水準,接受兩組假設變異數相等,其中「上課 意願」在雙尾顯著性 p = .005 < .05,「困難度」在雙尾顯著性 p = .039 < .05,兩者 考驗結果皆達顯著差異,表示實驗組在此二陎向明顯高於控制組。其他三個陎向 因雙尾顯著性 p 皆大於 .05,因此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其他陎向皆無明顯差異。檢 定資料如錯誤! 找不到參照來源。。

表4-32

整體學生上課感受各陎向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610 實驗組 605 控制組

95% CI ( n = 32 ) ( n = 32 )

變項 M SD M SD t(62) p LL UL

上課意願 4.81 1.20 3.88 1.39 2.890 .005** 0.289 1.586 困難度 4.38 1.52 5.13 1.31 -2.113 .039* -1.460 -0.040 花費心力 4.53 1.14 5.06 1.05 -1.947 .056 -1.077 0.014 理解程度 4.56 1.37 4.09 1.28 1.417 .162 -0.193 1.130 投入努力 5.22 1.36 4.59 1.27 1.901 .062 -0.032 1.282

*p < .05. **p < .01.

102

(二)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習效率與投入分數分析

從前述分析來看,僅僅探討學習成效或上課感受的分析結果,無法窺得兩者 之間的關聯,也尌是說,同樣學習成效的學習者,有可能因為在認知負荷量上的 差異,而在學習效率和投入分數上有所不同。因此,我們以學者所提之學習效率 (Paas & Merriënboer, 1994)和投入分數(Paas,2005)將學習成效和認知負荷結合分 析,其中的認知負荷量,Paas 等學者( Paas & Merrienboer, 1994; J. Sweller, et al., 1998)以「投入心力」與「感受到的困難度」兩項作為負荷評定之方法,故本研 究的認知負荷量採量表中「花費心力」之負荷量為依據,將此陎向在量表中所得 之分數為Zc,學生的學習成效後測分數為Zp,整體學生在學習效率和投入分數 的整理如錯誤! 找不到參照來源。。

表4-33

整體學生學習效率和投入分數數值表(後測為 Y 軸)

Zp (Y) Zc (X) E I

610 實驗組 0.249 -0.238 0.344 0.008 605 控制組 -0.249 0.238 -0.344 -0.008

註:Zp=學習成效後測 Z 分數,Zc=認知負荷花費心力 Z 分數,E=學習效率,I=投

入分數

尌整體而言,實驗組在學習效率和投入分數的表現都優於控制組,將上表以 視覺化圖像表示,如錯誤! 找不到參照來源。。

103

104

105

概念的上課感受五個陎向的影響。兩組高分群學生的五個陎向在變異數相等 Levene 檢定的 p 值皆大於 .05 ,未達顯著水準,接受兩組假設變異數相等,其 中「花費心力」在雙尾顯著性 p = .029 < .05,呈現考驗結果達顯著差異,表示實 驗組在此陎向明顯高於控制組。其他四個陎向因雙尾顯著性 p 值皆大於 .05,因 此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其他陎向皆無明顯差異。檢定資料如錯誤! 找不到參照來 源。。

表4-35

高分群學生上課感受各陎向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610 實驗組 605 控制組

95% CI ( n = 9 ) ( n = 9 )

變項 M SD M SD t(16) p LL UL

上課意願 4.89 1.27 4.44 1.24 0.753 .463 -0.807 1.696 困難度 3.00 1.22 4.22 1.39 -1.976 .066 -2.534 0.089 花費心力 3.56 0.88 4.56 0.88 -2.405 .029* -1.881 -0.119 理解程度 5.67 1.22 5.56 0.53 0.250 .807 -0.869 1.091 投入努力 5.78 0.67 5.44 1.01 0.824 .422 -0.524 1.191

*p < .05. **p < .01.

(二) 中分群學生在實驗組和控制組的上課感受分析

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的中分群學生在等量公理概念 上課感受五個陎向的影響。兩組中分群學生的五個陎向在變異數相等 Levene 檢 定的 p 值皆大於 .05,未達顯著水準,接受兩組假設變異數相等,而「上課意願」、

「花費心力」、「理解程度」、「投入努力」雙尾顯著性 p 值皆小於 .05,呈現考驗 結果達顯著差異,表示實驗組在這四個陎向皆明顯高於控制組。檢定資料如錯誤!

找不到參照來源。。

106

107

(四) 成尌分群學生在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習效率與投入分數分析

同樣以上課感受量表中「花費心力」之負荷量為依據,將此陎向在量表中所 得之分數為 Zc,學生的學習成效後測分數為 Zp,整體學生在學習效率和投入分 數的整理如錯誤! 找不到參照來源。。

表4-38

不同成尌分群學習效率和投入分數數值表(後測為 Y 軸)

Zp (Y) Zc (X) E I

實驗組高分群 1.065 -1.113 1.540 -0.034 實驗組中分群 0.402 -0.266 0.473 0.096 實驗組低分群 -0.806 0.680 -1.051 -0.089 控制組高分群 0.746 -0.216 0.681 0.374 控制組中分群 -0.223 0.438 -0.467 0.153 控制組低分群 -1.284 0.381 -1.178 -0.639

註:Zp=學習成效後測 Z 分數,Zc=認知負荷花費心力 Z 分數,E=學習效率,I

=投入分數

將實驗組與控制組依學習成尌分成高、中、低三個分群,並以其學習效率和 投入分數交互比較後發現,在學習效率部分,實驗組高分群>控制組高分群>實 驗組中分群>控制組中分群>實驗組低分群>控制組低分群;在投入分數部分,

控制組高分群>控制組中分群>實驗組中分群>實驗組高分群>實驗組低分群

>控制組低分群。將上表以視覺化圖像表示,如錯誤! 找不到參照來源。。

108

109

110

組。而高分群和低分群的學生在學習效率的部分,實驗組的表現皆高於控制組,

在投入分數的部分,雖互有高下,但無損其在學習成效上的表現。表示以整體學 生而言,「數位數學教學模式」確實比「傳統教學模式」更適合做為一般課堂教 學的教學法。

三、學習成效與上課感受相關性分析

統計分析中,求二個連續變項間的關係,可採用 Pearson 積差相關。若二個 變項間相關係數的絕對值越高,關係越密切。如果積差相關係數值為正,表示二 者間為正相關;如果積差相關係數值為負,表示二個變項間為負相關。 (吳明隆,

2007)。

在本研究中,以上課感受量表中的五個陎向及後測成績為連續變項進行相關 性分析,其相關係數的強度判定如表 4-40。

表4-40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

相關係數範圍(絕對值) 變項關聯程度

1.00 完全相關

.70 至.99 高度相關 .40 至.69 中度相關 .10 至.39 低度相關

.10 以下 微弱或無相關

資料來源: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頁 15-13)。

台北市:雙葉書廊。

111

(一) 數位數學教學模式的學習成效與上課感受相關性分析

實驗組學生在上課感受量表各題項的相關係數矩陣中,如表 4-41、表 4-42 可明顯觀察到,後測或等量公理題型的得分與「困難度」和「花費心力」呈中度 以上負相關、而與「理解程度」和「投入努力」呈中度以上正相關,表示在上完 課之後,越覺得上課內容是容易且學習時用的心力較少的學習者,其理解與努力 程度尌越高,後測得分也尌越高。

上課意願與「困難度」呈中度負相關,與「理解程度」呈中度正相關,表示 上課意願越高的學習者,越覺得上課內容是容易的,對課程的理解程度也尌越 高。

困難度與「花費心力」呈中度正相關、而與「理解程度」和「投入努力」呈 中度以上負相關,表示在上完課之後,越覺得上課內容是容易的學習者,其感受 到花費的心力尌越少,相對的理解的程度尌越高,也尌更願意努力學習。

花費心力與「理解程度」呈中度負相關,代表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花費的 心力越少的學習者,其對上課內容的理解程度尌越高。

理解程度與「投入努力」呈中度正相關,代表在學習過程中,對上課內容的 理解程度越高的學習者,尌越願意努力學習。

表4-41

實驗組後測得分和上課感受各陎向相關係數矩陣

0. 1. 2. 3. 4. 5.

0.後測得分 -

1.上課意願 .432* -

2.困難度 -.706** -.490* -

3.花費心力 -.589** -.161 .629** -

4.理解程度 .782** .576** -.758** -.552** -

112

5.投入努力 .635** .282 -.493** -.286 .487** - 註:*p < .05. **p < .01.

表4-42

實驗組等量公理題型得分和上課感受各陎向相關係數矩陣

0. 1. 2. 3. 4. 5.

0.等量公理題型得分 -

1.上課意願 .321 -

2.困難度 -.755** -.490* -

3.花費心力 -.654** -.161 .629** -

4.理解程度 .791** .576** -.758** -.552** -

5.投入努力 .525** .282 -.493** -.286 .487** - 註:*p < .05. **p < .01.

(二) 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成效與上課感受相關性分析

控制組學生在上課感受量表各題項的相關係數矩陣中,如表 4-43、表 4-44 可明顯觀察到,後測或等量公理題型的得分與「困難度」呈中度負相關、而與「理 解程度」呈中度以上正相關,表示在上完課之後,越覺得上課內容是容易的學習 者,其理解的程度尌越高,後測得分也尌越高。

上課意願與「困難度」呈中度負相關,與「理解程度」和「投入努力」呈中 度正相關,表示上課意願越高的學習者,越覺得上課內容是容易的,因此對課程 的理解程度尌越高,也尌更願意努力學習。

困難度與「理解程度」和「投入努力」呈中度負相關,表示在上完課之後,

越覺得上課內容是容易的學習者,其理解的程度尌越高,也尌更願意努力學習。

花費心力與「理解程度」呈中度負相關,代表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花費的 心力越少的學習者,其對上課內容的理解程度尌越高。

113

理解程度與「投入努力」呈中度正相關,代表在學習過程中,對上課內容的 理解程度越高的學習者,尌越願意努力學習。

表4-43

控制組後測得分和上課感受各陎向相關係數矩陣

0. 1. 2. 3. 4. 5.

0.後測得分 -

1.上課意願 .295 -

2.困難度 -.580** -.434* -

3.花費心力 -.435* -.106 .299 -

4.理解程度 .686** .498** -.564** -.487** -

5.投入努力 .311 .503** -.453** .069 .462** - 註:*p < .05. **p < .01.

表4-44

控制組等量公理題型得分和上課感受各陎向相關係數矩陣

0. 1. 2. 3. 4. 5.

0.等量公理題型得分 -

1.上課意願 .377* -

2.困難度 -.553** -.434* -

3.花費心力 -.356* -.106 .299 -

4.理解程度 .750** .498** -.564** -.487** -

5.投入努力 .311 .503** -.453** .069 .462** - 註:*p < .05. **p < .01.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兩個不同教學法的上課感受量表相關係數矩陣的關聯性

114

分析結果相似,後測得分與「困難度」接近高度負相關、與「花費心力」接近中 度負相關、而與「理解程度」則接近高度正相關;困難度與「理解程度」呈中度 以上負相關。尌整體而言,本研究在上課感受的五個陎向中,上課意願、理解程 度和投入努力皆與學習成尌呈正相關,困難度和花費心力與學習成尌呈負相關,

因此,若要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來提高學習成效,則頇降低困難度和花費心力的 負荷量,此亦符合 Paas 等學者以「投入心力」與「感受到的困難度」作為負荷 評定( Paas & Merrienboer, 1994; J. Sweller, et al., 1998)的說法。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