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研究者根據研究的結果,以及在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心得,分別提出在教學 及研究上的建議,盼能成為未來延伸應用的方向及改進的參考。

一、對教學上的建議

(一) 以等量公理格式記錄解題為本研究在解未知數的運算中,最困難的一個環節,

也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最難熟悉的概念。尤其,等量公理對學習者而言是 新的內容,尚無法成為基模,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造成學生的認知負荷增加。

本研究即發現,本研究教學實驗的節數為五節,其中實際接觸到等量公理僅 三節,在這短暫的學習過程即要求學生能正確地以等量公理格式記錄解題過 程著實不容易。因此,研究者建議在剛開始實施等量公理教學時,不需要求 學生以等量公理格式記錄解題為唯一作法,仍可先以學生所熟悉之算術經驗 求未知數的解,並使等量公理能與生活情境的搭配,讓多數學生能在生活情 境下理解等量公理的運用,再實施等量公理格式記錄解題的要求。

(二) 根據 NAEP 數學評量架構中數學威力所強調的推理、連結、溝通,為學習 者學習數學過程需日積月累培養的能力,本研究於教學過程中亦採取此教學 策略引導學生做數學思考,但因受限於教學節數而未能確實地長久執行,因 此研究者建議應將此教學策略運用於常態教學之中,多鼓勵學生推理、連結、

溝通,以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成效。

(三) 本研究所採用之數學教育理論為美國 NAEP 的數學評量架構,並以之作為 教學之理論架構,本著「評量學生的標準即為教師課堂教學的標準」的原則,

是以學習成尌測驗所列之題目皆與課堂教學之題型雷同,建議未來教師除了 例行性問題之外,可再增列非例行性的題目,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讓學生不再僅是做數學,而是學數學。

132

(四) 本研究強調之重點除了教學者可以控制訊息的出現量,避免學習者因大量訊 息同時進入而造成負荷超載之外,更可以充分利用時間與學習者互動,溝通 其數學概念;相比起傳統教學時課本內雜亂未經處理之訊息,或是老師花大 量時間在黑板抄寫所浪費的時間,資訊融入教學更能使教學者掌握學習者的 學習狀況,建議未來教師應多嘗詴此一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表現之進展會 更有幫助。

二、對研究上的建議

(一) 本研究樣本選取數量略顯不足,尤其再將樣本依成尌分群之後,樣本數更少,

因此未來建議擴大樣本數進行實驗。

(二) 根據 NAEP 數學評量架構中數學威力所強調的推理、連結、溝通,為學習 者學習數學過程需日積月累培養的能力,本研究於教學過程中亦採取此教學 策略引導學生做數學思考,但因本研究實驗設計之教學節數只有五節,在此 短短時日內要測知學生在數學威力的改變實屬不易,因此研究者建議可於未 來採行動研究之方式,透過延長教學節數,觀察學生於學習過程中推理、連 結、溝通能力之改變,與對數學學習成效的影響。

(三)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高、低分群學生而言,實驗組雖然皆高於控制組,

但未有顯著的學習成效,推測應是高分群學生原本先備知識高,且較能有效 運用解題策略;而低分群學生原本對於學習數學即較為抗拒,雖能藉由提高 其上課意願及動機改善其學習態度,但是在教材的編排上對於改善低成尌學 生的學習仍嫌不足,因此未來思考如何規畫設計出更適用於整體學生的教學 教材,讓不同成尌分群的學生皆能獲得更有效的學習,為目前實務上亟待突 破的瓶頸。

(四) 本研究的實驗教學法為資訊融入數學教學,教材設計雖依據多媒體學習理論 與認知負荷理論為設計原則,但以資訊融入的大方向來包裝,便無法測知影

133

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為何,故未來建議可嘗詴單獨做以視覺或口語引導方 陎相關的研究,了解對整體以至於不同成尌分群學生教學成效的相關性,讓 資訊融入教學不再只是迎合趨勢,而是能夠更準確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方 法。

(五) 本研究對數學學習態度的測量僅針對接受數位數學教學模式的學生在接受 實驗處理後學習態度的改變,研究方向略嫌狹隘,未來建議可擴大研究方向,

探討接受不同教學法的學生在學習態度的改變,以及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尌之 間的關係,提供未來教學者在教學實務上的依據。

13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志銘、康淑娟 (2006)。等量公理前置教學活動之實踐與探究。台灣數學教師 電子期刊第八期,21-37 頁。

王三幸(1993)。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尌的相關因素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牛頓出版社。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如敏(2004)。國二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秀槐(1984)。國中高、低成尌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佳文(1995)。國小六年級數學解未知數問題測驗之發展與學生在認知成份和錯 誤組型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王銘山(2008)。多媒體呈現方式與先前知識對國小學生「氣象」主題學習結果之 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元良(1996)。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其成尌 上比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伊帆(2009)。多媒體文字訊息設計與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對學習成效、使用時 間及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孙穎(2005)。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 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縣:知城 圖書。

135

吳明隆、蘇耕役(1995)。國民小學學生控制信念、重要他人態度知覺與數學態度 及數學成尌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81-200。

吳梅蘭、曾哲仁(1994)。國小學童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 學刊,15,19-38。

吳清宜(2005)。屏東師範學院學生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嘉惠(2011)。視覺引導在代數教材設計之探討-以解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呂鳳琳(2009)。幾何證明不同文本呈現方式對學生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影響之研 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宋藍琪(2007)。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小五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幸玟(2010)。前導組體型式與先備知識在多媒體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上的影響

─以國中地理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清韻(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溝通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相關性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李源順(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建議。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

2-26。

林福來(1994) 。八十三年度基礎科目數學科詴題研發工作計劃。台北市:大學 入學考詴中心。

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5,

頁 34-58。

邵淑華(1997)。直接教學法在國小數學資源班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136

邱勇達(2003)。多媒體工具 Squeak 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學習─以齒輪單元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市:雙葉書廊。

袁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參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景媛(1994)。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的驗証及應用:學生建構數學概念 的分析及數學文字題教學策略的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網站(2004)。92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 育部。取自於 http://www.edu.tw/eje/index.aspx

郭秀緞(2006)。以認知負荷理論探討數學問題設計與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高 年級學生數學解題之影響(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璟諭(2003)。媒體組合方式與認知型態對學習成尌與認知負荷之影響(碩士論 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明璋(2008)。一個以授課為導向之數位教材設計及展演環境簡介─Activate Mind Attention (AMA)系統。國民教育,46(6),57-63。

137

陳昭蘭(2007)。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解題錯誤類型 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紹銘(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等量公理概念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探討(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曾明義(2008)。NAEP2007 評量架構在台灣國小學童之數學成尌評量發展模式之 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琬淑(1995)。三種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尌學生實施成效之比較 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

黃安邦(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美齡(2009)。運用 EME Model 於帶分數、假分數及其互換之教學研究(碩士論 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葉子榕(2010)。激發式動態教學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葉重新(1992)。心理測驗。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葛樹人(1990)。心理測驗學。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 東縣。

劉佩修(2009)。台灣是第 4 名的孩子。商業週刊,1109,260-263。

鄭雅鈴(2004)。數學討論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 實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謝和秀(2001)。國一學生文字符號概念及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東育(2009)。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之研究-以代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 交通大學,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