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數學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意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事物的內容所持正負向的看法,

包括對課業的學習或主動學習之積極或消極的態度(蘇莎莉,2010)。故本研究亦 希望藉由正負向學生的回饋,了解其數學學習態度之差異。

本節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數學學習態度的意義;第二節為學習態度的測量;

第三節為數學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一、數學學習態度的意義

Haladyna et al.(1983)的研究中指出態度與能力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態度有不 同的能力表現,擁有相同的能力,也可能抱持著相異的態度。那麼甚麼是數學學 習態度呢?魏麗敏(1988)認為數學學習態度指在個人對於數學的一般看法、喜歡 或厭惡的程度,並涉及情感、認知和行為三方陎,在情感方陎包括對數學的喜好 或厭惡等;在認知方陎包括個人對數學的信念、有用程度的看法等;在行為方陎 包括是否堅持學習數學、肯花時間學數學等。吳梅蘭、曾哲仁(1994)指出數學態 度是個體在後天的學習環境逐漸形成的,不是先天的行為傾向,數學態度包含認 知性的、情感性的、以及行為性三種成分。邵淑華(1997)認為數學學習態度是指 個體對數學學習所抱持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而又一致性的行為傾向。吳明隆(1997) 定義數學學習態度是個人對於數學的一般性觀感、看法、喜歡或厭惡的程度。高 石城(1999)指出數學學習態度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個人對數學所具有相當一致性 與穩定性的理性認知、情感好惡與行動傾向的一種心理特質。

Garfield(1977)將數學學習態度分為五個層次:

(一) 接受(Receiving):願意去學習數學。

(二) 反應(Responding):願意參加數學活動。

(三) 價值(Valuing):主動承認數學的價值,積極推動數學的活動。

40

(四) 組織(Organization):能統整數學的概念,以形成個人的價值體系。

(五) 價值的確認(Characterization by a Value):能完全認同數學的概念。

鄭雅鈴(2004)指出數學態度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經由個體在學習數學的 過程中,不斷產生「同化-調適」發展的結果,數學態度可詮釋為個人在學習數 學的過程中,對數學的認知性、情感性與行為性三方陎的反應在外的行為表現:

認知性反應指的是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看法,如:對自己數學能力、數學有用 性的評價等;情感性反應指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喜愛或厭惡的感受,如:上課情 境的情緒感受、評量時情緒緊張、擔心、害怕的感受;行為性反應指的是學生趨 近或逃避、選擇或放棄學習數學的行為傾向。

張春興(1997)認為態度係指個體對人、事、物的內在心理反應的行為取向,

態度包含三個成分:認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行為性成分。認知性成分指對態 度對象的了解或持有的信念、知識;表現於有思想或理智的個人對事物了解的情 形,帶有善惡、好壞、利害之屬性。情感性成分指個體對所屬環境之人、事、物 表示出好惡的情緒反應。行為性成分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採取的一種可觀察知覺 的反應或行動傾向。

國內學者譚寧君(1992)、魏麗敏(1988)和張春興(1997)看法相同,認為數學態 度可以分為認知、情意與行為三個成分:

(一) 認知成分

指對數學的信念與有用性的評價。包含:

1. 學習數學的信心

指的是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以及數學表現的看法。一般學生總將數學視為 一門困難的科目,對數學感到害怕、排斥甚至有一些消極的反應傾向,是目前數 學教育相當重視且希望改變的。

2. 數學的有用性

指學生對數學實用性的看法,是否可用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或是幫助未

41

來的教育與工作。九年一貫課程強調數學課程應該以生活為中心,發展形成數學 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知道如何學且樂於學習,以幫助其社 會適應。

(二) 情意成分

指對數學的感覺與情緒狀態。

1. 數學成尌的態度

指學生期待對數學成尌的程度,願意去學習數學,建立樂觀的學習態度。

2. 數學焦慮

指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所引發的緊張、不安、害怕的情緒。而數學焦慮與數學 態度對數學成尌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與關係,因此消除學生的數學焦慮,提高數 學態度,是增進學生數學成尌的重要途徑(魏麗敏,1989)。

(三) 行為成分

指對數學的實際行為的探究動機及內在的溝通傾向。

1. 數學探究動機

學習動機指的是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致該學習活動趨向 教師所設定的內在心理歷程。數學探究希望能培養學生透過數與形的訊息,主動 分析資料,形成臆測、驗證的判斷能力。

2. 數學溝通傾向

指學生能與他人討論、表達個人的數學想法。九年一貫新課程中,表達、分 享與溝通是基本能力之一,而多元民主的社會,更需要具有理性溝通的素養及培 養學生與他人分享思考歷程與成果,並能尊重他人的意見與想法。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說法,數學態度應包含認知、情意、行為三個層陎,

並且具有相當的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心理特質。數學學習態度會在學生學習數學或 接觸與數學有關的活動時,影響學生的學習意願,進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尌。

42

故本研究參考多位學者的見解,結合「數位數學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以學習 數學的信心、數學成尌的態度、數學焦慮、數學探究動機四個陎向為本研究所欲 探討之數學學習態度。其中數學的信心偏向張春興(1997)等學者所稱的認知層陎,

數學成尌的態度和數學焦慮偏向情意層陎,數學探究動機則偏向行為層陎。

二、學習態度的測量

態度是個體對其生活環境的人(個人或團體)、事(問題或事情)、物(組織、機 構)所抱持的心理趨向,足以對這些刺激現象作出適當的評價,是一種內在的心 理歷程,屬於潛在性變項,所以無法對它直接加以觀察,僅能尌其外顯的行為加 以評價、預測,因此一般心理學者、社會學者、教育學者對於態度的測量通常有 下列幾種不同的方式(葛樹人,1990;黃安邦,1989;王文科,1991):

(一) 利用訪問、陎談直接向人們發問,要求人們說出對某一個特定主題的感受,

常見的技術為填寫開放式或封閉式的表格、問卷或由應答者口頭表示意見。

(二) 對於一系列的陳述或具爭議的陳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三) 利用投射測驗的反應,推論其無意中顯露的態度傾向。

(四) 利用自陳式態度量表,此類態度量表較重視對態度的評價陎加以測量,目的 在於決定受測者對刺激主題所抱持的好惡、贊成與否、同意不同意等態度,每一 量表通常包括一系列關於某種事體或觀念的項目及敘述語句,由受詴者對之作贊 成與否或類似形式的反應,藉以了解其態度和態度的強弱程度。

目前常用的態度量表技術主要有以下四類:

(一) 圔斯通式(等距量表):(The method of equal)

Thurstone 在 1929 年創立所謂「等距量表」並設計 30 個量表,用以測量人 們對戰爭、教會、愛國心等態度,其編製程序如下:(葉重新,1992;葛樹人,

1990;王文科,1995)

1. 確定欲研究測量的變項。

43

2. 蒐集及彙整與態度變項有關的陳述句(題目)。

3. 把題目交給評定者,請其依各自觀點將題目分成幾個不同的等級(一般 將其分為十一個等級;從第一類:最不贊成或最不同意,第二類次之,

依此類推,第十一類為最贊成或最同意)。

4. 依分類的結果,計算各項目表十一個等級的次數分配並決定每個項目的 中數及模糊指數(即四分位差),再依這些數據選出約二十個最具一致性,

且量表值能大約作等距分佈的項目,編成正式量表。

5. 施測時由受詴者對量表的題目逐條作「同意」、「喜愛」或「贊成」、

「不同意」、「不贊成」之反應,取其在同意項目的所有量表分數之中 數即得態度分數,分數愈高,代表受詴者對該主題持有正陎態度。

6. 在設計量表時如果要測量對一個單獨或較明確的事體的態度,則項目數 可以在二十條左右,以三十條最佳。

由上觀之,等距量表的程序相當繁雜且以評定者來評定量表值似乎難以保持 客觀,因此鮮少為研究者使用。

(二) 李克特量表(總加量表):(The method of summated rating)

Likert 在 1932 年所設計,此量表是由一套態度項目構成,假設每一項目均 具有同等的態度數值,根據受詴者的反應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給予分數,所有分 數的總和,即為個人的態度分數。

因為不需專家對各項目作評定,較節省時間,為目前意見或態度調查最常使 用的一種樣式,其編製程序如下:

1. 界定態度變項。

2. 搜集有關資料、編製題目。

3. 編製完成後需進行預詴,並利用因素分析找出最具鑑別力的項目組成正 式量表。

4. 受詴者對各項目指出其同意或贊同的程度,其計分方式一般為五個等級:

44

非常同意(SA)--5 分;同意(A) --4 分;未定(U) --3 分;不同意(D) --分;

非常不同意(SD)--1 分,受詴者在各項得分的總和,即為其態度分數。

李克特量表通常採五點量表,方可依受詴對象不同採三個或四個等級。

該量表為態度測量上最常用的工具,其優點為量表編製較容易,信度、效度 亦高且題數較少,缺點為單以總分來代表個人態度,無法瞭解態度之間的差異程 度,有些受詴者可能採取某種反應心向(Response Set)來填答而造成誤差。

(三) 戈特曼武士表(累加士表):(The method of cumulative scale)

此量表由 Guttman 創立,量表僅測量某一特定的變項,是單向度的,每一個 測驗題目包括好幾個陳述句,這些陳述句構成一個連續的向度,如果受詴者贊同 在連續向度上代表某一程度的陳述句,應該也會同意在此程度之下的全部陳述句,

由此可以瞭解個體在量表上的位置;此方法比較少用且不普遍。

(四) 語意區分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Osgood、Suci 和 Tannenbaum 所提倡,認為一個觀念可能同時含兩種意義:

表陎的意義及內涵的意義,此種態度的測量方法是用來測量態度對象對個體所具

表陎的意義及內涵的意義,此種態度的測量方法是用來測量態度對象對個體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