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

本節旨在以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與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去探討不同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家庭結 構、家庭社經地位)的受訪學生在「人際關係」(包含同儕關係、師生關 係、家人關係)各層面及整體上之差異情形,並回答研究假設二:不同 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若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的 F 檢定達顯著(設 α = .05),則以 Scheffé 法進行事後比較。

一、不同性別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情形

由表 4-3-1 可知,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同儕關係」與「整體人際關 係」的 t 檢定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同儕關係」

與「整體人際關係」的分數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經平均數比較得知,皆 是女學生的分數(M = 3.01、2.88)顯著高於男學生(M = 2.90、2.80),

表示女學生在人際關係的表現知覺較高。

而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師生關係」與「家人關係」的 t 檢定未達統 計顯著(p > .05),表示學生在這兩方面的人際關係知覺程度不會因為性 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綜合以上結果,假設 2-1 獲得部分支持。

表 4-3-1

不同性別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層面 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同儕關係 (1)男生 337 2.90 0.58 -2.30* .022

(2)女生 326 3.01 0.60

師生關係 (1)男生 337 2.27 0.71 -1.32 .189

(2)女生 326 2.34 0.73

家人關係 (1)男生 337 3.23 0.58 -1.22 .222

(2)女生 326 3.28 0.60

整體人際關係 (1)男生 337 2.80 0.47 -2.13* .034

(2)女生 326 2.88 0.48

*p< .05

二、不同家庭結構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情形

層面 家庭結構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p 值

(3)大家庭 195 2.90 0.48

(4)非典型家庭 23 2.84 0.41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情形

由表 4-3-3 可知,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受訪學生在「人際關係」三 個層面及整體上的 F 檢定皆未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不同家庭社經 地位的受訪學生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與「整體人 際關係」的分數上皆無顯著的差異存在,表示受訪學生在各方面的人際 關係程度並不會因為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假設 2-3 未 獲得支持。

表 4-3-3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童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層面 社經地位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p 值 同儕關係 (1)高社經地位組 218 3.02 0.60 2.62 .074

(2)中社經地位組 206 2.96 0.55

(3)低社經地位組 217 2.89 0.62

師生關係 (1)高社經地位組 218 2.37 0.69 0.84 .431

(2)中社經地位組 206 2.29 0.69

(3)低社經地位組 217 2.29 0.77

家人關係 (1)高社經地位組 218 3.29 0.56 1.49 .226

(2)中社經地位組 206 3.29 0.58

(3)低社經地位組 217 3.20 0.62

(續下頁)

層面 社經地位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p 值 整體人際關

(1)高社經地位組 218 2.89 0.46 2.31 .100

(2)中社經地位組 206 2.85 0.44

(3)低社經地位組 217 2.80 0.51

四、不同背景變項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彙整

表 4-3-4 整理了表 4-3-1 至表 4-3-3 的差異分析結果,由表中可知,

性別是造成學生對人際關係知覺感受不同的主要差異因子;至於家庭結 構與家庭社經地位皆不會使學生在各方面的人際關係知覺程度造成明顯 的差異。

表 4-3-4

不同背景變項在人際關係之差異彙整表

人際關係 學生基本資料

性別 家庭結構 家庭社經地位 同儕關係 女>男

師生關係 家人關係

整體人際關係 女>男

五、綜合討論

(一)在性別差異方面

研究結果顯示,高雄巿國小高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童在「同儕關係」

與「整體人際關係」的 t 檢定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不同性別的學 生在「同儕關係」與「整體人際關係」的分數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經平 均數比較得知,皆是女學生的分數(M = 3.01、2.88)顯著高於男學生(M

= 2.90、2.80),表示女學生在人際關係的表現知覺較高。而不同性別的 學生在「師生關係」與「家人關係」的 t 檢定未達統計顯著(p > .05),

表示學生在這兩方面的人際關係知覺程度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所不 同。

研究者推論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女生生理、心理年齡均早熟於男生,

對於人際關係的經營較男生細膩,所以女生的人際關係優於男生。此研 究結果與林淑華(2010)、李柏燕(2014)的研究發現相同。綜合以上結 果,假設 2-1 獲得部分支持。

(二)在家庭結構差異方面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結構的受訪學生在「人際關係」三個層面 及整體上的 F 檢定皆未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不同家庭結構的受 訪學生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與「整體人際關係」

的分數上皆無顯著的差異存在,表示受訪學生在各方面的人際關係程度 並不會因為家庭結構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此研究結果與郭秋美(2008)、

莊馥華(2012)的研究發現不同。

研究者推論其原因,可能是現今過於忙碌的家庭生活,加上網路、

社群網站的發達,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活動減少,因此學童並未在 家庭中充份的學習如何正確的與人互動,人際上的應對進退不因家庭結 構的不同有所差異,因此假設 2-2 未獲得支持。

(三)在家庭社經地位差異方面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受訪學生在「人際關係」三個 層面及整體上的 F 檢定皆未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不同家庭社經 地位的受訪學生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與「整體人

際關係」的分數上皆無顯著的差異存在,表示受訪學生在各方面的人際 關係程度並不會因為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此研究結果與陳 春美(2003)、熊淑君(2004)的研究發現一致;但與鄭冠仁(2007)、

陳玉蘭(2009)的研究發現不同。

研究者推論其原因,可能是現代父母皆重視物質享受,不會因社經 地位的高低而委屈自己,在能力範圍內會運用各種方法滿足自己及孩子 的需求,所以孩子並不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低而覺得自己在物質方面不如 人,也許不會因此而產生自卑感,更不會因此而影響其人際關係。因此 假設 2-3 未獲得支持。

第四節 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

本節旨在探討「自我概念」(包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

學校自我)與「人際關係」(包含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量表 層面兩兩之間的關聯性,利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去計算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若係數之絕對值愈接近 1,表示關聯性愈強。

如表 4-4-1 所示,「生理自我」與「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 關係」、「整體人際關係」之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p < .05),相關係數 依序為.35、.29、.33、.43,且相關係數皆為正值,表示學生在「生理自 我」的概念知覺程度越高,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

「整體人際關係」的知覺程度也會越高。

如表 4-4-1 所示,「心理自我」與「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 關係」、「整體人際關係」之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p < .05),相關係數 依序為.44、.31、.34、.48,且相關係數皆為正值,表示學生在「心理自

我」的概念知覺程度越高,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

「整體人際關係」的知覺程度也會越高。

如表 4-4-1 所示,「家庭自我」與「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 關係」、「整體人際關係」之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p < .05),相關係數 依序為.39、.36、.56、.58,且相關係數皆為正值,表示學生在「家庭自 我」的概念知覺程度越高,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

「整體人際關係」的知覺程度也會越高。

如表 4-4-1 所示,「學校自我」與「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 關係」、「整體人際關係」之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p < .05),相關係數 依序為.56、.42、.39、.61,且相關係數皆為正值,表示學生在「學校自 我」的概念知覺程度越高,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

「整體人際關係」的知覺程度也會越高。

如表 4-4-1 所示,「整體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 人關係」、「整體人際關係」之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p < .05),相關係 數依序為.52、.42、.50、.63,且相關係數皆為正值,表示學生在「整體 自我概念」的知覺程度越高,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

「整體人際關係」的知覺程度也會越高,綜合以上結果,假設 3 獲得支 持。此研究結果與陳玉蘭(2009)、莊馥華(2012)的研究發現一致。

表 4-4-1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量表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自我概念 人際關係

同儕關係 師生關係 家人關係 整體人際關係 生理自我 .35*** .29*** .33*** .43***

心理自我 .44*** .31*** .34*** .48***

家庭自我 .39*** .36*** .56*** .58***

學校自我 .56*** .42*** .39*** .61***

整體自我概念 .52*** .42*** .50*** .63***

*p<.05,**p<.01,***p<.001

第五節 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預測情形

本節主要利用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以「自我概念」

(包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學校自我)各層面為自變項,

對於「人際關係」(包含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家人關係)各層面及整體 進行預測力分析。本分析採用「逐步法」(Stepwise),期望找出最能有 效預測依變項的自變項組合。

另外考量到自變項可能存在多元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問題,

因此對選入的自變項進行共線性診斷(Collinearity diagnostics),計算各 自變項的容忍度(Tolerance)及變異數膨脹因素(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並搭配條件指標(Condition index,CI),以判斷變項是 否可能存在多元共線性問題,本研究乃根據邱皓政(2010,p11-8)所列 出的數據作為參考標準,若容忍值小於 0.1、VIF 高於 10 或 CI 高於 30 則可能有多元共線性的問題存在。

一、自變項之共線性診斷

由表 4-5-1 可知,各自變項的容忍值介於 0.45 至 0.61 皆大於 0.1,

VIF 值介於 1.65 至 2.23 皆小於 10,且 CI 值在 30 以內,因此可知自變 項間並無嚴重的多元共線性問題存在,可繼續進行後續迴歸結果的解釋。

表 4-5-1

自變項之共線性診斷

自變項 多元共線性指標

特徵值 條件指標 容忍值 VIF 生理自我 0.02 14.09 0.51 1.97 心理自我 0.02 14.29 0.45 2.23 家庭自我 0.02 15.32 0.61 1.65 學校自我 0.01 20.27 0.50 1.98

二、學童自我概念對同儕關係之預測情形

由表 4-5-2 可知,複迴歸最終模型中整體 F 檢定達顯著水準(F = 107.64,p < .001),意味該迴歸模型解釋力(R2= .329)具有統計意義,

代表被選取到模式裡的所有自變項(選入順序依序為「學校自我」、「心 理自我」、「家庭自我」)能有效聯合預測依變項「同儕關係」,聯合解釋 力為 32.9%。t 檢定結果顯示,「學校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

的迴歸係數皆達顯著水準(β = .44、.11、.09,p < .05),且迴歸係數皆 為正值,表示學生在「學校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上的概念 知覺越良好,則在「同儕關係」的知覺程度也會越良好。

表 4-5-2

*p<.05,**p<.01,***p<.001

三、學童自我概念對師生關係之預測情形

*p<.05,**p<.01,***p<.001

四、學童自我概念對家人關係之預測情形

由表 4-5-4 可知,複迴歸最終模型中整體 F 檢定達顯著水準(F = 157.25,p < .001),意味該迴歸模型解釋力(R2 = .323)具有統計意義,

代表被選取到模式裡的所有自變項(選入順序依序為「家庭自我」、「學 校自我」)能有效聯合預測依變項「家人關係」,聯合解釋力為 32.3%。

t 檢定結果顯示,

「家庭自我」、「學校自我」的迴歸係數皆達顯著水準(β

= .50、.10,p < .05),且迴歸係數皆為正值,表示學生在「家庭自我」、

= .50、.10,p < .05),且迴歸係數皆為正值,表示學生在「家庭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