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目的、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研究者提出一些具體建 議,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對學校單位與家長的建議;第二部分為 對家長的建議:第三部分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對學校與教師的建議

(一)提供各種學習表現機會以提升學童的成就感

本研究發現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有顯著的預測力,而自我概念中又

以學校自我概念最具影響力,若學校單位能為學童舉辦各項活動 ,如:

社團成果發表會,學生自治組織選舉、學生才藝表演、各項語文競賽、

體育競賽,讓學童獲得成就感,進而使其學校自我概念發展更加良好,

人際關係愈來愈棒。

(二) 提供學童各種擔任志工服務的機會以提升其心理自我 認同感

本研究發現自我概念中又以心理自我概念最缺乏自我認同,若能透 過志工服務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擁有可以助人的能力,覺得自己 是很不錯的,相信能帶給學生不同於課業學習的成就感。

(三)透過成立教師成長社群,提升教師自我效能。

本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三個層面以「師生關係」得分最低。透過訪談,

研究者發現教師的身教對學童影響很深,教師的情緒若能維持穩定,對 於班級經營的成效有正向作用,而學童長期與情緒穩定的教師互動必能 受其影響,進而改善師生關係,發展良好的人際闗係。

(四)教師應善用各種管道與家長溝通

本研究發現自我概念的分層面以「家庭自我」認同最佳,不論來自 何種家庭結構之家長,教師都應利用各種溝通管道與家長進行理念的溝 通,使家長覺得自己應為教養孩子負起責任,成為學校教育的合夥人,

而學童在家長的用心照顧下,一定能感受到家庭裡的愛,使其家庭自我 概念發展更加良好,促進其人際關係之發展。

二、對家長的建議

(一)家長可多利用各種管道進修學習,提升父母效能。

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概念之學校自我層面,大家庭的學生高於單親家 庭的學生,若單親家庭家長能利用各種管道學習教養技巧,提升父母效 能,對於學童自我概念之提升必有相當之助益。

(二)家長可帶學童多從事戶外休閒活動

多接觸大自然,從事戶外休閒活動能促使學童熱愛生命,對學童生 理自我概念之發展,一定有很大的幫助。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會更加 濃郁,對於家人關係的發展也有正面的效果。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背景變項為「性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但研究結 果卻有多項未達顯著差異,表示影響自我概念之背景變項應更複雜。建 議日後相關研究可將其他可能之背景因素列入,如:「教師人格特質」、「父 母人格特質」等納入背景變項,以探討其與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包玉仙(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利社會行為與其人際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伍至亮(2001)。 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朱伊文(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雪如(2003)。屏東縣國小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52-56。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 院學報,258,83-122。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 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 南。

李麗珠(民91)。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台中。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南大學,台南。

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芝妘(2011)。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林美惠(1990)。社會交換理論分析人際關係與衝突。輔仁學誌—法、管 理之部,22,143-159。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 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瓊瑩(2003) 。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 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北。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柳曉瑜(2013)。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洪佳慧(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其自我 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洪若和(1987)。價值澄清團體對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台北:東華。

張麗真(2013)。高雄巿國小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莊馥華(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 研究-以臺北巿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師範學 院,臺北。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玉蘭(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 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柔蓁(2005)。北台灣地區國小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效能、害羞與人際 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師範學院,臺北。

陳皎眉(1992)。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皎眉(2001)。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光啟社。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台北:空大。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台北:空大。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 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陳維錡(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曾瑞真、曾玲抿(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

黃立婷(2006)。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 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黃淑芬(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惠惠(1998)。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張老師。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

葉合倩(2007)。依附關係在國小階段對兒童人際關係之影響。家庭教育 雙月刊,8,93-105。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鄭佩芬(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鄭冠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鄭美芳(1987)。探討影響社會閑散與社會助長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簡宏光(1997)。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 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 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

二、西文部份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Y: Scribner’s.

Cotton, N. S.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and self-esteem regulation. In J. E. Mack & S. L. Ablon (Eds.),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enance of self-esteem in childhood, 145-148.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avelson,R.J.,Hubner,J.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Marsh, H. W.(1990).A multidimensional.hierarchical model of

self-concep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 77-172

附錄一

附錄一

六、( )爸爸的工作是屬於下列哪一類?(請參考下表,填入選項號碼)

七、( )媽媽的工作是屬於下列哪一類?(請參考下表,填入選項號碼)

選項 類 別

(1) 農林漁工作人員、漁民、工友、小妹、看管、售貨小販、清潔工、生產 體力非技術工、搬送非技術工、家庭主婦、無業。

(2)

餐飲服務生、家事管理員、廚師、理容整潔、個人照顧、保安工作、商 店售貨、固定攤販、市場售貨、營建採礦技術工、金屬機械技術工、其 他技術工、車輛駕駛及移運、農機操作半技術工、工業操作半技術工、

組裝半技術工。

(3) 辦公室事務性工作、顧客服務事務性工作、旅客服務生、會計事務、出 納事務。

(4)

助教、研究助理、補習班、訓練班教師(屬教育學術半專業人員)、法律、

行政半專業助理、社工員、輔導員、宗教半專業人員、藝術、娛樂半專 業人員、醫療、農業生物技術員、運動半專業人員(屬生物醫療半專業 人員)、會計、計算半專業助理、商業半專業服務人員、工程、航空、航 海技術員、辦公室監督。

(5)

雇主與總經理、主管、校長、民意代表、大專教師與研究人員、中小學

(學前特教)教師、醫師、法律專業人員(屬高層專業人員)、語文、文 物管理、藝術、娛樂、宗教專業人員(屬藝文專業人員)、藥師、護士、

助產士、護理師(屬醫療專業人員)、會計師及商學專業人員、工程師。

(6)

若爸爸或媽媽的工作不屬於上面五個選項,請寫出工作名稱:

爸爸:

媽媽: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