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愛爾蘭島與大英帝國的歷史情仇

第三節  19- 20 世紀初的政治發展

其中以 Henry Grattan(1746-1820)最具代表性。身為殖民地議會議員的 Grattan 雖 不是天主教徒,但他主張自主的立法權和效忠大英帝國並不牴觸。立法權的改革,

應該從選舉資格的放寬開始,愛爾蘭應該要有普遍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Grattan 的主張獲得其他議員及天主教徒的支持。英國政府抵擋不了輿論的壓力,美國獨 立革命又殷鑑不遠,終於在 1782 年通過後來被稱為 The Constitution of 1782 的選 舉改革法,讓愛爾蘭的天主教徒開始有投票權,可以選出重視天主教徒權益的議 員71。這是天主教徒得以參政的一大步,雖然不是直接親身參與殖民地議會,但 天主教徒已經可以透過選票,要求自己所選出的議員為自己發聲。美國獨立後,

緊接著在 1789 年又爆發法國大革命,這使得英國開始擔心愛爾蘭是否有天也會 聯合外力走向獨立72。如前文所提到,愛爾蘭的天主教徒有多次聯合英國敵人的 紀錄,英國首相 William Pitt(1759-1806)因此提議將愛爾蘭併入大英帝國,加強 管理73。1800 年 Act of Union 送達愛爾蘭殖民地議會,1800 年 8 月通過,1801

以暴力手段,也有仿效 Grattan 在體制內要求改革爭取權力者,Daniel O’Connell (1775-1847)最具代表性。1805 年開始,在愛爾蘭陸續有許多知識分子開始鼓吹 天主教徒的解放活動,要求天主教徒也該有更平等的參政權,其中以 O’Connell 所率領的天主教解放運動 (Catholic Emancipation)最具代表性。O’Connell 生長在 天主教家庭,1789 年成為首批通過考試成為律師的天主教徒。O’Connell 嚮往法 國大革命的民權觀念,但反對暴力革命,因此能言善道的他在愛爾蘭各地發起天 主教徒的集會,透過演說鼓吹和平的天主教解放運動。1823 年 O’Connell 成立天 主教協會 (Catholic Association),宣揚爭取天主教徒政治權力的理念。O’ Connell 在愛爾蘭各地獲得天主教徒熱烈的回響,紛紛加入爭取平權的行列。1828 年 O’Connell 投身參選國會議員,雖然當時法律仍禁止天主教徒參選國會議員,但 O’Connell 仍受到天主教徒的支持而高票當選,1782 年的選舉改革法在此顯現成 效。英國政府擔心激起更大的反對聲浪,迫使國會不得不在此議題上讓步。1829 年國會通過羅馬天主教救濟法 (Roman Catholic Relief Act),撤銷禁止天主教徒任 公職的規定75。1830 年 O’Connell 再度參選且當選,終於成為第一個進入英國下 議院的愛爾蘭天主教徒76。O’Connell 在國會內主張愛爾蘭要在合法非暴力的體 制內,向英國爭取更多平等的權力。O’Connell 很快就成為愛爾蘭的意見領袖,

他聯合愛爾蘭議員在下議院組成聯盟,以交換法案支持的方式向執政的輝格黨 (Whig)要求更多權利77。在議場外,他組織愛爾蘭全國聯合會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reland)鼓吹撤銷 Act of Union,雖然終其一生沒有成功撤銷,但

74 Coakley, John and Michael Gallaher, Politics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New York:

Rouledge,2005), p.5.

75 前揭書, p.7.

76 周惠民,前引書,註 33,頁 126~128。

77 例如:獄政、法制、廢止奴隸制度、解放猶太人等。

相較於O’Connell 的議會路線,青年愛爾蘭(Young Ireland)則鼓吹暴力手段。

青年愛爾蘭不滿O’Connell 無法在國會中堅持撤銷 Act of Union,因此主張要以更 激烈的手段來達到目的。青年愛爾蘭主要領袖為 Thomas Davis(1814-1845)、John Blake Dillon(1814-1866)、Charles Gavan Duffy(1816-1903),三人在 1842 年創辦

「民族報」(The Nation)。在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民族報吸引相當多愛爾蘭 青年人的注意,他們認為和平的議會路線並非唯一的手段,必要的時候應該使用 武力以求目標的達成78。1848 青年愛爾蘭想要效法歐洲青年,發展秘密組織從事 武裝革命。但此時的愛爾蘭才剛剛結束一波大饑荒,未獲得多數群眾的響應,零 星的衝突很快就被英國政府平定79

1848 年青年愛爾蘭失敗後,部分逃往美國的成員在紐約組成愛爾蘭共和國 兄弟會(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 IRB),IRB 在美國先向同情愛爾蘭遭遇的愛 爾蘭裔美國人募款,再伺機潛回愛爾蘭。在愛爾蘭 IRB 的成員自稱 Fianna,字 面上的意義是「戰士」,鼓吹用武力驅逐英國統治。為躲避追緝,1858 年 Fianna 改組為芬尼安兄弟會(Fenian Brotherhood),在愛爾蘭祕密拓展組織,成員橫跨工 人、農民和白領階級,1865 年此一組織已達數千名成員。1867 年領導 Fenian Brotherhood 的 John O’Mahony(1816-1877)準備在愛爾蘭大規模起義,但消息走漏,

英軍先發制人瓦解了可能的武裝行動80

雖然 19 世紀中兩次起義接以失敗收場,但英國政府已經體認到愛爾蘭民意 的不滿。愛爾蘭的政治菁英也明白,透過議會路線才是實際可行的途徑。接手 O’Connell 領導愛爾蘭自治運動的是 Charles Stewart Parnell (1864-1891)。Parnell

78 Fry, Somerset, and Peter Plantagenet, 前引書, 註 45, pp. 222~226.

79 Donnelly, S. James, “Landlord and Tenants,” in Vaughan E. W., eds., A New History of Ireland V:

Ireland Under the Un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p. 368.

80 Fry, Somerset, and Peter Plantagenet, 前引書, 註 45, pp. 242~2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雖然是新教徒,但他同情天主教與愛爾蘭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1875 年 Parnell 當選為國會議員,和O’Connell 一樣,Parnell 尋求的也是議會路線,在國會中聯 合其他愛爾蘭國會議員,再透過與自由黨的聯盟,為愛爾蘭爭取更多利益。有鑒 於 1840 年代大饑荒主因之一就是大地主對佃農的剝削,此時愛爾蘭政治菁英所 要爭取的重點就是土地改革。Parnell 藉由與自由黨的合作,1881 年使愛爾蘭重 獲自由買賣土地的權力,英國政府更承諾要求英格蘭地主調降租金。除此之外,

土地法庭的成立,可作為協調佃農與地主間爭議的媒介81

另外一項愛爾蘭人所要爭取的權力是「地方自治」。從 O’Connell 開始,要 求自治一直是愛爾蘭政治菁英所追求的目標。1907 年以後,澳大利亞、南非和 加拿大三個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都取得自治權。在愛爾蘭籍國會議員們強烈要求自 治的聲浪下,英國政府在 1913 年頒布了地方自治法案 (Home Rule Bills),然而 這 卻 造 成 了 愛 爾 蘭 本 身 的 分 裂 , 形 成 聯 合 主 義 者 (Unionists) 與 分 離 主 義 者 (Separatists)的對立。前者以 Ulster 地區的新教徒為代表,後者則由南愛爾蘭民族 主義者組成。

如前文所提到,從 17 世紀開始英格蘭大量將新教徒移入 Ulster 地區,到了 20 世紀此區新教徒已遠超過天主教徒。Ulster 地區的新教徒唯恐自身的優勢因為 自治而淪為弱勢,因此組成聯合組一陣營,反對愛爾蘭實行自治。Unionists 組成 Ulster 自願軍 (Ulster Volunteer Force) 發起一連串的統一運動,要求繼續與英國 維持統一的關係。分離主義陣營則以南愛爾蘭為大本營,組成愛爾蘭自願軍(Irish Volunteers),以追求愛爾蘭獨立為目標。自治法案因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而暫時中止,此時愛爾蘭自願軍又再度複製老愛爾蘭人的模式,希望利用第一次 世界大戰英軍大量投入戰場的機會,在愛爾蘭展開武裝革命。德國方面也派人與

81 張亞中,前引書,註 22,頁 208~209。

起義,發動復活節之役 (Easter Rising)。這次的起義雖然最後仍遭英軍鎮壓而以 失敗收場83,和過去不同的是這次的起義更堅定了愛爾蘭人反抗英國殖民的決心,

這股力量反映在 1918 年的英國國會大選中84

1918 年的英國國會大選,參與復活節之役的小團體之一 Sinn Fein 組成 Sinn Fein Party,在愛爾蘭地區投入選舉角逐愛爾蘭代表席次。復活節之役唯一存活 的領導人 de Valera,將 Sinn Fein Party 與復活節之役畫上等號,藉由愛爾蘭人對 復活節之役的認同,尋求選民的支持。選舉結果 Sinn Fein Party 獲得 105 席中的 73 席,成為愛爾蘭代表中的最大黨85。為了表示獨立的決心,de Valera 鼓動所有 Sinn Fein Party 當選者拒絕到英國宣誓就任,就地在都柏林自行宣布愛爾蘭共和 國獨立,並召開第一屆愛爾蘭國會 (Dail Eireann),推選 de Valera 擔任共和國總 統86。原本的愛爾蘭自願軍改組成愛爾蘭共和軍 (Irish Republican Army),於 1919 年對英國政府宣戰,愛爾蘭獨立戰爭 (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自此展開87。不 同於一般的正規戰,兩軍並未短兵相接正面對決。愛爾蘭共和軍採用的是暗殺與 恐怖攻擊,英軍也以殘酷的手段以暴制暴。然而正逐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復 原的英國政府,不願戰爭繼續擴大,1920 年頒布 Government Of Ireland Bill,將 北愛、南愛分為兩個自治區,允許各自擁有自己的自治議會。北愛爾蘭的新教徒 樂於接受此一法案立即於北愛 6 個郡選出議員成立自治議會;南愛爾蘭的天主教 徒則是堅持繼續暴力抗爭。

82 McNally, Michael and Peter Dennis, Easter Rising 1916: Birth of the Irish Republic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7), p.30.

83 在這次起義當中,Patrick Pearse、James Connolly 等 14 名主要領導人都遭到逮捕處決,只有 de Valera 幸免於難。部分學者認為,這和 de Valera 具有美國公民身分有關。

84 Coakley, John and Michael Gallaher, 前引書, 註 74, pp.4-12.

Jeremy Smith, Britain and Ireland: From Home Rule to Independence (Edinburg: Pearson, 2000), pp. 70~75.

85 選舉結果可參考 http://electionsireland.org/results/general/01dail.cfm

86 Fry, Somerset, and Peter Plantagenet, 前引書, 註 45, pp. 301~302.

87 Fry, Somerset, and Peter Plantagenet, 前引書, 註 45, p. 304.

(1872~1922) 和 Michael John Mick Collins (1890~1922) 擔任代表90。英國方面除 了 Lloyd George 還加入 Churchill。愛爾蘭方面雖不情願效忠於英王,但務實的 Griffith 和 Collins 為了要爭取可行範圍內最大的自由,決定對英國條件式妥協,

以便在實質問題上有所進展。雙方針對 Ulster 地區重新畫界,將天主教徒聚集處

88 選舉結果請參考 http://electionsireland.org/results/general/02dail.cfm

89 Fry, Somerset, and Peter Plantagenet, 前引書, 註 45, pp. 313~314.

90 Talbot, Hayden, Michael Collins' Own Story, (London: Hutchinson, 2007), pp.152.

91 Fry, Somerset, and Peter Plantagenet, 前引書, 註 45, pp. 313~314.

92 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愛爾蘭南部廿六郡,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六郡(即為現北愛爾蘭)劃歸

英國。自由邦享有名義上的自治權,但自由邦須效忠英王。對外政策和一部分內政仍在英國監督 之下,且英國因軍事所需繼續控制南愛爾蘭部分港口。

Griffith 和 Collins 所組成的愛爾蘭自由邦政府;反對派領袖則為 de Valera。de Valera 反對英愛條約,因此率領 Sinn Fein Party 中的反對派退出政府運作。愛爾 蘭自由邦宣告分裂,隨之而來的是愛爾蘭 11 個月的內戰。原本的革命戰友、改 革夥伴,卻因為對愛爾蘭自由邦的立場不同,陷入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內戰 的戰火之猛烈不亞於英愛戰爭,但反對派終究不敵政府軍的優勢火力。就在 Collins 與 William Thomas Cosgrave 下令鎮壓反對派後,內戰完結93

內戰雖結束,de Valera 所領導的 Sinn Fein Party 仍採取體制外的抗爭,

內戰雖結束,de Valera 所領導的 Sinn Fein Party 仍採取體制外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