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論及愛爾蘭與英國的經濟外交關係,不免會提及宗教衝突以及愛爾蘭的獨立 過程,但本文並非針對宗教及民族問題作探討,宗教與民族問題僅是英愛關係的 參考背景。然而,欲了解國家的決策,時空背景條件仍是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

因此本文在第二章仍會對愛爾蘭宗教與民族問題作一歷史回顧,在此基礎之上分 析經濟外交政策才不至於落入空中樓閣的泛談。

文章採用歷史研究法,從愛爾蘭出發針對國家、政治領導者、國際體系三個 層面進行分析。在國際體系上,一次大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倡議民族自決,

愛爾蘭利用這個機會於 1921 年成立自由邦。1932 年 de Valera 重新執政,國際上 孤立主義瀰漫,在經濟上又遭逢經濟大蕭條,各國關稅壁壘分明。此時愛爾蘭主 動出擊,與英國展開為期六年的「經濟戰爭」,企圖改變現狀。利用第二次世界 大戰的機會,愛爾蘭在 1949 年獨立成功。政治上雖獲得勝利,但經濟卻每況愈 下。同一時間的歐洲,適逢關鍵的重建時期,利用「戰後復興計畫」歐洲各國快 速發展經濟。1959 年 Lemass 執政後,國際上進入歐洲統合的新階段,愛爾蘭改 變經濟外交策略,終止閉關自守政策重新加入國際市場。國際體系的轉變對愛爾 蘭的發展影響確實不小,但個體層次的國家、政治領導者的影響也是本文的討論 重點所在。

欲探討 1959 年以前與 1959 年以後的愛爾蘭,會在經濟外交上有截然不同交 策略。首先,本研究要釐清本文的自變數與依變數。

(圖 2 約置於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圖 2 影響愛爾蘭經濟外交決策之模型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自變數

• 總體經濟實力(國家)

• 國內政治情勢(人)

• 區域經濟整合度(國際體系)

策略選擇

依變數

• 1.雙方合作 2.雙方衝突

3.單方合作單方衝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在影響國家決策的自變數上,本文將從「總體經濟實力」、「國內政治情勢」、

「區域經濟整合度」三個面向來推估。這三個指標依序分別代表政治均衡理論「國 家」、「人」、「國際體系」。

總體經濟實力,意指國家是否有能力在經濟上與他國相抗衡。面對衝突時,

是要犧牲經濟利益,還是要在其他方面退讓以換取經濟成長。以愛爾蘭而言,他 的對手就是英國。從自由邦建立到愛爾蘭真正崛起以前,愛爾蘭的經濟實力毫無 疑問遠不如英國。

國內政治情勢則是指,當國家領導者面臨國內人民的壓力,領導者在做出決 策前,必先衡量本身是否有足夠的政治資本。究竟是要如 de Valera 依民族主義 的「民意」行事,抑或如 Lemass 站在領導人的高度發揮影響力,回過頭來說服 群眾,而不是被民族情緒牽著走。

區域經濟的整合度則是指國際市場的重要性。隨著國家在產業上從第一及傳 統產業轉換至二三級產業時,國際市場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愛爾蘭在自由邦時 期,恰逢 1930 年代國際孤立主義興盛關稅壁壘分明,國際市場的整合度並不高。

但是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歐洲的復興,國際貿易更勝以往,國家的決策 過程不得不將區域經濟納入考量。因此我認為「總體經濟實力」、「國內政治情勢」、

「區域經濟整合度」這三個指標對英愛經濟外交關係有決定性的影響。

依照前述的分析模式,愛爾蘭和英國的互動可能有四種結果產出,下頁整理 出一個 2x2 的互動關係表。

(表 1 約置於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表 1 英愛經濟外交策略分析表

合作 衝突

合作 共創雙贏。

即使英國不合作,愛 爾蘭仍可尋求其他國 家作為貿易夥伴。

衝突

英國隨愛爾蘭調整政 策 , 愛 爾 蘭 從 中 獲 利。

不顧經濟利益,造成 貿易衝突。英國小有 損失,愛爾蘭陷入經 濟困境。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表 1 中行為者設定為愛爾蘭、英國,行動策略則可分為「合作」或「衝突」。

各階段的合作與抗衡意義不同,對愛爾蘭與英國的判準也不同。但大體而言,愛 爾蘭方面的「合作」是指不挑戰主權現狀、遵守條約、開放自由市場;而「抗衡」

則是指挑戰主權現狀、毀約、經濟閉關自守、去英國化。在英國方面,「合作」

是指簽訂協議、加強經貿往來、默許愛爾蘭主權變更;英國的「抗衡」策略,不 外乎經貿制裁、武力威嚇。至於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決定國家經濟外交政策的 產出。

表 1 中可見的四種結果是「雙方合作」、「雙方衝突」、「愛爾蘭合作但英國衝 突」、「愛爾蘭衝突但英國合作」。依據史實,從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後,英國的反 應都是依愛爾蘭的行動所做出的反應。當愛爾蘭採取衝突策略時,英國也同樣採 用衝突回應;反之若愛爾蘭肯與英國合作,英國也會採行合作的策略。因此本文 是要探討前兩種情形,即為何「雙方合作」與「雙方衝突」。

接下來要討論為什麼愛爾蘭會從 1959 年前的衝突策略,轉為 1959 以後的合 作策略,這正是我的研究目的所在。依據人性的最基本假定,所有的行為者都是 趨利避害,選擇使己方利益極大化的行動選項。評估了「總體經濟實力」、「國內 政治情勢」、「區域經濟整合度」,de Valera 在執政期間採取了衝突策略。de Valera 一直以來就是依靠民族主義的訴求而發跡,1932 年的大選中也是以民族主義的 訴求來擊敗對手。對於國家利益,de Valera 和 Lemass 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在 de Valera 的認知中,鞏固執政黨 Fianna Fail Party 的執政地位是當務之急。再加 上當時遭逢全球經濟大蕭條,各國間貿易關稅壁壘。若維持合作的成本遠大於衝 突的成本,即使總體經濟實力不如英國,de Valera 仍孤注一擲採行衝突的策略,

英國方面也是衝突以對。衝突的結果釀成 1932-1938 年的「經濟戰爭」,這場經 濟戰爭雖然英國方面也有損失,但是經濟實力遠不如英國的愛爾蘭,因為這場「經 濟戰爭」使得愛爾蘭落入民生凋蔽的窘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相對的,1959 年接任的 Lemass 則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在經歷經濟戰爭與第 二次世界大戰後,愛爾蘭的經濟狀況持續低迷,Fianna Fail Party 兩度輸掉選舉 失去政權29。雖然 Fianna Fail Party 在 1957 年重新執政,但 Lemass 認知到愛爾 蘭必須有一番不同的作為。在國際上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伴隨著戰後歐洲的 復興,國際貿易也日漸復甦。因此「區域經濟整合度」所扮演的權重越來越大。

此時在 Lemass 的認知中,合作策略所能獲得的利益遠大於衝突策略。Lemass 帶 領愛爾蘭改採合作的策略,英國方面也合作以對。因此產生 1965 年的 Anglo- Irish Free Trade Area (AIFTAA)與 1973 年兩國攜手加入歐洲共同體。

有了基本理論架構,本文再依此把愛爾蘭近代實際經濟外交的策略納入分析。

本文將愛爾蘭經濟外交策略分二時期探討。

(圖 3 約至於此)

29 1948-1951 及 1954-1957 Fianna Fail Party 兩度失去執政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圖 3 近代愛爾蘭經濟外交策略圖

1932-1959 年代愛爾蘭對英國之經濟與外交政策

1959 年代後愛爾蘭對英國之經濟與外交政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抗衡

歐洲乞丐 力求全島 統一

驅逐英國

文化 經濟戰爭

均衡

賽爾特之 虎

追求和平 紅利

全球化中 緊抓英語

優勢

開放自由

貿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第一時期為愛爾蘭自由邦政府由 de Valera 重新執政,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 與獨立建國成功,到 de Valera1959 年最後一任總理下野為止。第二時期為 1959 年 Lemass 接任總理迄今。從 1932 年 de Valera 重新領導愛爾蘭自由邦開始,他 所採取的對英國策略符合抗衡的論點。雖然在「英愛條約」簽訂後愛爾蘭取得自 由邦地位,但愛爾蘭的政治菁英並不因此滿足,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完全脫離英 國掌控,因此「獨立自主」成為首要目標。此一時期的政治菁英習慣將所有愛爾 蘭的不幸都歸咎於英國,Fianna Fail Party 的 de Valera 總藉由悲情的訴求與統一 愛爾蘭等民族主義的口號來換取選民的支持。往往立場越是極端的政治人物,越 是容易從中獲取政治利益。一場「經濟戰爭」與去英國化運動雖然鞏固了執政者 的地位,然而這對愛爾蘭的經濟發展,並無正向的助益。民族主義的認知讓愛爾 蘭經濟在原地踏步,甚至被摒除在戰後復甦的列車之外。

與 de Valera 對比鮮明的是 Lemass,雖然兩人同屬 Fianna Fail,但此二人對 國家利益的定義並不相同,連帶使得他們對「總體經濟實力」、「國內政治情勢」、

「區域經濟整合度」的價值判斷大相逕庭,政治菁英的目標也從獨立自主轉為繁 榮發展。從 1959 年上任的 Lemass 總理開始至今,歷任愛爾蘭領導人的對外政策,

包含經貿政策與前一期時期相較,都有很大的轉變。1965 年 Lemass 不顧本身所 要付出的政治成本,和英國簽訂 AIFTAA。繼任者 Jack Lynch 在 1973 年攜手與 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使愛爾蘭重新回到國際貿易的核心。第二時期的領導人們 認清愛爾蘭的優劣條件所在,不再堅持對立衝突。放棄閉關自守的保守政策,鼓 勵外國企業到愛爾蘭投資。更重要的是,透過國際建制,加入重要國際組織來提 升國家地位,符合政治均衡的國際觀。此時才真的讓愛爾蘭脫離悲情,真正為愛 爾蘭共和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實質經濟發展。

本文就是藉由對比「de Valera 及其所引發的經濟戰爭」、「Lemass 繼任後與 英國的和平共榮」。領導者不同的認知配合不同的國際外在環境,面對相同的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手國做出完全不同的決策,造就迥異的愛爾蘭與英國關係,這印證「權力抗衡」

與「政治均衡」之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第五節 章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