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愛爾蘭島與大英帝國的歷史情仇

第二節  併入英國後的經濟發展

52 Gray, Peter, The Irish Famine (NY: Hary A. Abrams, 1995), pp.22~23.

53 范盛保,前引書,註 34,頁 137~1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災情達到高峰,在流行性疾病的助威之下,造成大量的人口因疾病和營養不良而 死亡。由於相關的政府統計數據並不完整,但依部分地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死亡 的人口大約在二十九萬到一百五十萬之間。近年來學者估計大約是一百萬人左右,

相當於當時人口的 12%54

學者 Joel Mokyr 以統計分析方式發現,影響各地區死亡率高低最關鍵的自變 數是「人均收入」和「識字率」。人均收入越低的地區死亡率越高,而識字率越 高的地區死亡率就越低,反之亦然55

(圖 4 約置於此)

54 Kennedy, Liam, Ell, Paul, Crawford, M. E, and Clarkson, A. L, editions, Mapping The Great Irish Famine (Dublin: Four Courts Press, 1999), pp.36~37.

55 Mokyr, Joel, Why Ireland Starved: A Quantitative and analytical history of the Irish economy, 1800-1850, (London: Routledge, 2006), pp. 261~2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圖 4 愛爾蘭 1940 年代死亡率分區圖

資料來源:節錄自 Kennedy, Liam, Ell, Paul, Crawford, M. E, and Clarkson, A.

L, editions, Mapping The Great Irish Famine (Dublin: Four Courts Press, 1999), p.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由圖 4 可知,1940 年代大饑荒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多半集中在愛爾蘭島的西 部及南部,這正是人均收入最低且識字率也最低的農業區。除了人口的死亡,人 口的外移也是大饑荒的負面影響之一。

(圖 5 約置於此)

(圖 6 約置於此)

Republic of Ireland, (New York: Rouledge,2005), p.464 再由作者編繪。

圖 6 1841-1890 愛爾蘭平均外移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資料來源:節錄自 Coakley, John and Michael Gallaher, Politics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New York: Rouledge,2005), p.464 再由作者編繪。

1,132,000

1841-1851 1852-1860 1861-1870 1871-1880 1881-1890

1.86% 1.85%

1841-1851 1852-1860 1861-1870 1871-1880

56 Donnelly, S. James, “Excess mortality and Emigration,” in Vaughan E. W., eds., A New History of Ireland V: Ireland Under the Un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pp. 353.

57 愛爾蘭語問題於第三章會再討論。

58 朱雯琪,「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英國航海法與穀物法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

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頁 90~91。

59 前揭書,頁 94~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向自由貿易。1845 年的飢荒雖然發生在愛爾蘭,但是難保英國本土不會發生相 同的糧荒。1845 年 10 月 31 日的內閣會議中,Peel 提議廢止穀物法,讓商人可 以直接進口東歐等地較為廉價的穀物進行救災。但是廢止穀物法計畫遭致保守黨 內部以及英國農民強烈的反對,反對廢除穀物法的國會議員甚至認為是 Peel 誇 大與捏造愛爾蘭的災情來遂行他廢除穀物法的意志。但在 Peel 堅持之下,串連 部分支持自由貿易的保守黨議員和反對黨議員,終於在 1846 年 5 月 26 日廢除穀 物法60,據統計 1847 年單一年度就進口了 75 萬公噸穀物。即使英國政府開放外 國進口糧食來救災,仍無法提供飢民充足的糧食61。最根本的原因是愛爾蘭所生 產的高價穀物,在市場考量之下仍被大地主當作商品運送到英國市場上銷售。再 加上馬鈴薯本來就已經是最廉價的食物,農民也沒有其他食物可以替代。昂貴的 糧食吃不起,原本廉價的食物又因歉收而漲價,加劇了大饑荒的災情。

(圖 7 約置於此)

60 朱雯琪,前引書,註 58,頁 112~124。

61 周惠民,前引書,註 33,頁 1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圖 7 1841-1861 馬鈴薯與燕麥價格變化

資料來源:節錄自 Kennedy, Liam, Ell, Paul, Crawford, M. E, and Clarkson, A.

L, editions, Mapping The Great Irish Famine (Dublin: Four Courts Press, 1999), p.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由圖 7 可見,在大饑荒發生以前,馬鈴薯的價格大約只有燕麥的三分之一,

屬於廉價作物。到了大饑荒期間,馬鈴薯因為細菌感染而歉收,供不應求的情況 下讓馬鈴薯的價格直追燕麥。直到穀物法廢除後,開放穀物進口使馬鈴薯價格回 穩,逐漸回到供需平衡的常態價格上,大饑荒的災情才得以舒緩。

(圖 8 約置於此)

資料來源:節錄自O’Grada, Cormac, Black ’47 and beyond: the great Irish famine in history, economy, and memor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出口 進口 出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由圖 8 可知,饑荒發生期間穀物進出口量的變化。饑荒發生之初,大地主仍 大量從愛爾蘭出口高價值穀物到英國市場62。1845 年,也就是大饑荒的第一年,

穀物出口量上升到此一時期的最高點 3,252,000 夸脫。愛爾蘭的穀物貿易在穀物 法廢除以前,長期維持大量的出超,直到 1846 年英國政府為了救災緊急進口穀 物來救災,進口數量才大幅提升。1846 年穀物法廢除後,逐年開始增加糧食進 口,調節供需早已失衡的愛爾蘭,1847 年開始愛爾蘭的穀物市場由出超轉為入 超。1849 年雖然馬鈴薯再度因為細菌感染而歉收,但有賴廉價穀物進口救濟災 民,沒有再傳出大規模的災情。

面對饑荒的威脅之時,恰逢英國方面因為自由主義的興起,讓廢除穀物法趕 上大饑荒的救災,但是政府未在饑荒發生的第一時間解決,傷害已然造成,愛爾 蘭人被迫遠走他鄉移民海外。人口的死亡與外移除了歸因於天然災害,英國政府 的施政作為也是關鍵所在。從大饑荒本研究可以歸納三點英國殖民政策對愛爾蘭 的影響:

1. 因為一系列的 Penal Laws,愛爾蘭的土地集中在少數英國人及新教徒 的手中,土地只為少數大地主服務,多數的天主教徒倫為佃農。

2. 愛爾蘭的農業政策缺乏規劃,作物的種植過於單一化,面對突如其來 的馬鈴薯病變卻因穀物法的限制而無法有立即的作為。

3. 因饑饉所造成的死亡與人口外移,損耗了愛爾蘭的生產力也改變了人 口結構63

重農輕工的產業政策 愛爾蘭的農業因為大饑荒而遭受重創,工業則是從來就不

62 Kinealy, Christine, The great Irish famine: impact, ideology, and rebellion (NY: Palgrave, 2002), pp. 24~25.

63 最明顯之處在於天主教徒與愛爾蘭語人口的流失。

到 Penal Laws,其中有一條文規定天主教徒不得自由繼承財產,經過數十年的演

64 O’Grada, Cormac,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reland since 1870 (Hants: E. Elgar, 1994), p.X

65 O’Malley, Eoin, “The Decline of Irish Industr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view, vol. 13, no.1, pp.21~22.

66 Hechter, Michael, Internal Colonialism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8), pp.80~81.

68 Hechter, Michael, 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1536-1966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5), p.80.

69 O’Grada, Cormac, 前引書, 註 64, p.IX.

70 在此指的是復活節起義和愛爾蘭自由邦的內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在下一節當中,本研究要簡述的是 19 世紀到 20 世紀初愛爾蘭的政治發展。

這段時間裡,愛爾蘭的政治發展大致可分為兩種路線:第一種是尋求體制內的議 會路線;第二種則是武裝革命。兩者的手段雖然不同,但是主要目的都是希望能 夠撤除 1801 年所通過的 Act of Union。

其中以 Henry Grattan(1746-1820)最具代表性。身為殖民地議會議員的 Grattan 雖 不是天主教徒,但他主張自主的立法權和效忠大英帝國並不牴觸。立法權的改革,

應該從選舉資格的放寬開始,愛爾蘭應該要有普遍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Grattan 的主張獲得其他議員及天主教徒的支持。英國政府抵擋不了輿論的壓力,美國獨 立革命又殷鑑不遠,終於在 1782 年通過後來被稱為 The Constitution of 1782 的選 舉改革法,讓愛爾蘭的天主教徒開始有投票權,可以選出重視天主教徒權益的議 員71。這是天主教徒得以參政的一大步,雖然不是直接親身參與殖民地議會,但 天主教徒已經可以透過選票,要求自己所選出的議員為自己發聲。美國獨立後,

緊接著在 1789 年又爆發法國大革命,這使得英國開始擔心愛爾蘭是否有天也會 聯合外力走向獨立72。如前文所提到,愛爾蘭的天主教徒有多次聯合英國敵人的 紀錄,英國首相 William Pitt(1759-1806)因此提議將愛爾蘭併入大英帝國,加強 管理73。1800 年 Act of Union 送達愛爾蘭殖民地議會,1800 年 8 月通過,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