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抗衡觀與政治均衡觀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一書中提出「權力平衡理論」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傳統現實主義」學者如 Hans Morgenthau 認為,個人會追求利益的極大化,權 力本身就是行為者最主要的目的所在。而國家乃是個人的擴大,同樣會以追求利 益極大化為目標,因此各國無不追求權力極大化。但若每個國家都毫無止境的追 求權力極大化,世界將爭戰不休永無寧日。因此基於理性思考的國家,均應自我 約束對權力的追求,權力平衡才能實現。換句話說,Morgenthau 把權力平衡看 作是各國刻意營造的結果1。相對的,以 Waltz 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不認為 權力為國家最終追求的目標,國家追求的是「生存」,權力只是生存必要的工具。

Waltz 對國際體系有一最基本的假定:國際間各國為己,沒有合法暴力的壟 斷者。這種狀態可稱為無中央政府狀態 (anarchy)2。有別於同一國家內各個行為 者的整合,在國際體系中,國家與國家間有互賴關係 (interdependence),可是沒 有一個中央政府可以保證國際社會的成員不起衝突或是防止戰爭的發生。一個國 家如果過度依賴他國將提高其生存風險。處在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體系中,各國 都要設法自助(self-help)3。各國既以生存為目的,內則必須使自己富強,外則要 與他國結盟,對抗強權。就在「競爭」與「社會化」的雙重作用下,各國的行為 自動趨同,漸漸的將形成權力平衡 (Balance of Power),也就是弱國會結盟他國 對抗強國4。Waltz 對國際政治的分析架構可稱為結構理論。

(圖 1 約略至於此處)

1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Y: McGraw Hill, 1985) p. 187

2 Waltz, N.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pp.102~128.

3 Waltz, N. Kenneth., “Force, Order and Justi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11, No. 3 (September, 1967), p. 279.

4 Waltz, N. Kenneth, 前引書, 註 2, pp. 102-1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圖 1 結構理論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節錄自 Waltz, N.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p.40.

國際結構(International Structure)

互動的個體(Interacting Unit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Waltz 主張國際體系有兩個層次,即國際結構 (International Structure)以及互 動的個體 (Interacting Units),前者框架了後者的活動,而後者互動的結果會影響 前者。Waltz 認為國際結構由國家的「能力(Capability)」、「數目(Number)」、「國 家之間的權力關係(Ordering Principle)」決定5。在國際社會中,各國雖有大小及 能力之別,但在功能上,各國都要自助以圖生存,並無差異。在無政府狀態下的 國際體系中,國際結構限定了行為者的行為模式:各國為求生存必須制衡強權。

這是自然形成的趨勢並非政治人物刻意追求而來的。個體互動的結果自然形成權 力平衡的國際結構。

自助的國際體系中,各國都希望能夠自助以減少對他國的依賴,當國際體系 中的強權 (Great Powers)越少,越能夠使體系穩定。Waltz 認為權力不平等,但 權力的不平等並不會阻礙權力平衡。在國際政治中,不平等乃是既存的事實,強 權可以從中獲得較大的利益。身為既得利益者,強權將有動機維持體系的穩定。

然而,若將 Waltz 的權力平衡理論運用在分析愛爾蘭近代經濟外交策略時,

會遭遇到一個最直接的問題:為何愛爾蘭還要抗衡英國,而不抗衡美、蘇。英國 進入 20 世紀以前的確是世界的霸權,愛爾蘭在過去也曾試圖聯合英國的敵人來 對抗英國統治6。但是到了 20 世紀,經歷過兩次的世界大戰後,美國、蘇聯才是 新的強權,但愛爾蘭並未抗衡美、蘇。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 Stephen Walt 所提出的 Balance of Threat 來解釋。Balance of Threat 是修正 Balance of Power 而成,他將主觀的意圖加入分析。Balance of Threat 認為「國際結構層次」並非決定國家行動策略的單一變數。Walt 以第二次 大戰後的國際結構為例,如果單看結構層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在各方面

5 Waltz, N. Kenneth, 前引書, 註 2, pp.88~98.

6 曾經聯合詹姆士二世、西班牙等英王的對手來對抗英王。

構成威脅。當威脅程度越高,國家越會採用抗衡 (balancing)的策略,反之則會依 附 (bandwagoning)9。運用 Walt 的觀點,20 世紀的愛爾蘭之所以沒有抗衡美、蘇 (AIFTAA),英國的威脅不會在一夕之間突然消失。這個問題可嘗試用 Randall Schweller 的觀點來解釋。

Schweller 認為抗衡與依附並非總是相反的策略,而且國際政治現實中依附 的例證往往多於抗衡。一小國可以藉由依附於另外一個強國,從中取得利益。在 17 世紀 Dutch War (1672-1679)中的英國,就為了取得補償金與領土,選擇依附法 國共同對抗荷蘭10。依附他國可能是為了穩定,以依附來達到維持現狀的目的。

7 Walt, M. Stephen,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275.

8 前揭書, p. 59.

9 Walt, M. Stephen, 前引書, 註 7, pp. 17~23.

10 Schweller, L. Randall, “Bandwagoning for Profit: 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Summer, 1994), p. 90.

Vasquez 就「什麼樣的理論才是典範」作為批評的基本點。Vasquez 採用 Imre Lakatos 的標準,從典範的意涵及理論的研究設計出發,對新現實主義理論進行 評價12。若新理論建構只是為了解釋舊理論無法解釋的異例,因而僅在舊有的理 論之下再去做出的語意修正,那麼這個理論就是退化中的理論13。依此標準他認 為現實主義一直以來都在退化中,原因是諸多現實主義學者都是在 Waltz 權力平 衡的框架下,當發現事實與理論不符時,就對理論進行語意上的修正。如同前文 所述,從 Waltz 到 Walt 又到 Schweller,新現實主義被修正地越來越多,卻沒有 新觀點。語意修正降低理論的「可否證性」,新現實主義就愈來愈走進死胡同14

12 Vasquez, John, The Power of Power Politics: A Critique (New Jerse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1981).

13 Vasquez, John, “The Realist Paradigm and Degenerative Versus Progressive Programs,” in, Vasquez John and Elman, Colin eds., Realism and the Balancing of Power (Prentice Hall, 2003), pp. 26.

14 前揭書, pp.30~42.

而提出政治均衡 (Political Equilibrium)的觀點16。他的均衡觀點和「生態均衡」

的觀點很接近。Schroeder 認為,國際政治中各個國家無論從軍事力量或是經濟 體系是典型的權力平衡;但 Schroeder 看到的是權力均衡,不是機械式的權力平 衡17。Schroeder 認為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乃是經由各國代表在維也納會議上,

15 Schroeder, W. Paul, “Why Realism Does Not Work Well for International History,” in Vasquez, John, and Colin Elman, edt., Realism and the Balancing of Power (Prentice Hall, 2003), pp. 116~117.

16 Schroeder, W. Paul, Systems, Stability, and Statecraft: Essay on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46

17 前揭書, pp. 232~236.

18 Schroeder, W. Paul, 2004, 前引書, 註 16, p.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角度來處理國際關係。本文並非要評價新現實主義的適用性,而是要尋求 1959 年前後兩期差異性的最佳解釋途徑。因此本研究將採用 Waltz 的權力平衡理論分 析 1932-1959 的愛爾蘭經濟外交策略;對於 1959 年以後則採用 Schroeder 的政治 均衡理論。在下一節當中,本研究要回顧國內外政治學者對近代愛爾蘭的研究成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