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中公民類教科書德育課程之品德類目及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初中公民類教科書德育課程之品德類目及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且層面可從與自己、他人、團體到國家、自然環境,面向多元,其中教科書 中人物所呈現的品德行為也是分析的指標之一。

參、 小結

由上述的相關研究分析可知,就品德教育方面而言大多採行動研究去實地觀 察學生品德提升的情形,教科書的分析方面也以國語文的課本較多,社會學習領 域相關的領域只有三篇,其中針對教科書的也只有一篇。

針對公民教科書方面,以政治方面,如公民意識、政治意識形態等最多,其 次為法律,品德內涵方面的探討只有兩篇,尤其針對中學部分的公民教科書品德 內涵研究更是有所欠缺。

透過相關研究分析結果,品德相關內涵,一般可以分為自己本身、自己與他 人、自己與社會三個面向。針對公民教科書的品德內涵研究,主要也著重於「個 人品德」、「人際品德」、「公共品德」等。此外,近年來,李國鼎提出重視天人關 係的「第七倫」後,開始重視環境生態,亦有研究與環境關係此一層面

總結上述,研究者將針對中國初中公民類教科書進行研究,分析其中品德教 育的內涵,藉此透視中國政府希望藉由公民類教科書,欲使初中學生進行哪些品 德的養成,同時頗析其中的深度與廣度。

第五節 初中公民類教科書德育課程之品德類目及內涵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為「品德教育」的內涵,針對教科書分析所採用的研 究類目,由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編訂,在編訂過程中,將類目分為主類目與次類 目兩大類。

一.主類目分析

在主類目部份,研究者參閱探討品格與道德教育內涵的相關文獻,選擇適合 本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使用之主類目分類。

本研究在探討品德教育的主類目時,蒐集文獻、各學者理論及相關的研究並 整理如【附錄八】。

在分析時,先概覽各學者說法,並且找出主要的內涵,同時參考中國公民類 教科書的課程標準,最後找出主要參考的學理說法,整理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李琪明﹙2000﹚所提的道德架構:

1. 個人道德:

指己對己的關係,也就是著重修身層面。包括負責、誠實、守時守信、守 分、勤儉、謙虛。

2. 偶性道德:

指一對一的特殊「二人」關係,以突顯傳統中國以倫理為本位,且以五倫 精神為重的特色。包括友愛。

3. 公共道德:

人對人的群體關係,以突顯人們處於今日急遽變遷且複雜的活動中,所亟 需新的道德價值。包括分工合作、遵守團體規範、愛鄉、愛國、關懷、愛 護大自然。

4. 過程價值:

強調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批判思考等能力。

(二) 傅佩榮﹙2004﹚提出品德的類目應有下列四項:

1. 對自己﹙自我﹚-對自己要約

﹙1﹚節制:約束自己的言行,守法重禮。

﹙2﹚勇敢-自我反省。

2. 對別人﹙群體﹚-與他人交往要恕

﹙1﹚明智:同理心、設身處地。

﹙2﹚正義:尊重、包容。

3. 對物質﹙自然界﹚-與自然界的萬物相處要儉

﹙1﹚儉樸-愛物惜物。

﹙2﹚珍惜自然資源。

4. 對神明﹙超越界﹚-與超自然的環境相處要敬

﹙1﹚專心之志。

﹙2﹚敬畏鬼神、不迷信。

(三) 吳寶珍﹙2004﹚提到的相關分析內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內外修為:

指在人生的歷程中,幸福的生活有很大的程度上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

依靠自己的勤奮、自我修養、自我磨練和自律自制,但首先得不折不扣地履 行自己的職責,修持品格,成於中形於外,內心的意識,表現於外在行為,

孝順、服從、勤儉、與整潔均在品格的修養中,呈現出表裡如一,內外皆美,

從自身的修持中,擴及家人到群體服務,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境界。

2. 待人接物:

學校課程要妥為設計,反映全球化以及倫理面向,強調多元整合,從體 驗著手,學習與人相處,落實生活,待人接物學習共處,從家人到社會,具 備仁愛胸懷,寬廣的胸襟,接納瞭解他人,進而關懷合作,以民胞物與,與 人為善等均始自於待人接物。

3. 正心誠意:

由自律、進取、反省、感恩與毅力來獲得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 理解與欣賞能力。品格與道德的學習,一方面可由結果來觀摩學習,例如學 習做一個誠實的人、有勇氣的人;另一方面是機制,要學習到真正的好品格 需要機制,以找到社會共通的主流價值。

4. 社會關懷:

學生應該學習如何關懷環境與地方社區,包含參與和服務。隨著參與服 務的行為而來的,不只是追求真善美的心,還有幽默感、忠勇、虔誠、公平、

公正與接納等品格素養,當學生覺得自己有價值後,還要具體去嘗試、發展、

實踐這些價值,實踐的過程就是一連串的服務,涵蓋自我和群體。

(四) 蔡詩欣﹙2008﹚在分析國小教科書的品德類目時,提出下列分類:

1. 人與自己:

即與個人自己最切身相關的品格內涵,指的是個人本身行為的處理與表 現,其對象不涉及他人,直接己對己的關係,就是我國自古以來所強調的修 身層面,亦即所謂的私德。個人取向的品格內涵關心的是與個體行為密切相 關之行為態度、品德修養或生活習慣等內涵,是所有品格的起點、亦是終點。

2. 人與他人:

主要指的是個人與其他人相處之下所形成的關係,關注的是自己與其他 人的互動,並不侷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兩人關係,而是廣泛地包括人與除自己 外的其他個人、人群間的關係,這些關係會依其遠、近、親、疏而有其不同 應對進退之守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人與社會:

社會取向的品格教育內涵包括人對社會的關係,主要關注的是個人與公 共環境,或個人與社會整體接觸時所採取之行為與態度,以彰顯處於今日急 遽變遷工商社會中的人們所亟需的新道德價值觀。此外,不僅包含對國家民 族、主體意識的維護,更包含世界取向的國際視野與胸襟,在今日地球村與 國際互動頻繁往來的時代當中,國家及世界取向之品格教育內涵更應受重視。

4. 自然取向: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1﹚揭示:「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 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

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 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可見本研究品格教育的主類目當中,個人對自然萬物 之態度與行為已受到普遍看重。此一主類目的內涵包括親近與瞭解自然,感 受自然奧妙,能愛護動植物及自然、關懷環境,且能珍惜與尊重生命。

(五) 中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

2003 年 5 月,中國教育部頒發《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堅持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強調思想品德教 育的生活化、科學化;堅持綜合化的課程形態,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準和生 活實際出發,圍繞 1.成長中的我、2.我與他人、3.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 關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六) 中國教育部-《關於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

2005 年,中國教育部《關於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以下簡 稱《意見》﹚提到課程的部分初中開設的思想品德課著重講解 1.個人成長應 具備的基本要求、2.個人與他人的關係、3.個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係,

引領初中學生感悟人生意義,提高道德素質,瞭解基本法律知識,培養健康 心理品質,確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針對品德教育的部分,大致可以看出主要針對個人、人際、團體三方面著手,

另外,尚有對於自然環境的關係。

基於中國教育部的品德教育相關政策方向,本研究主類目主要根據上述分類 內涵,輔以上述其他文獻參考資料,分列為「個體品德」、「人際品德」、「公民品 德」、「環境品德」,介紹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個體品德

依據儒家思想下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強調「實踐」、「自律」、「內省」,

而在社會主義下的道德建設,視個人道德修養具有普遍意義價值﹙人民網,

2009﹚。

個體品德中包含了個人的生活習慣及內在品德修養﹙李琪明,2000:103﹚。

此類目主要強調與自身有關的品德內涵,主要是內外修為,亦即對自我的要求,

強調修身的功夫,當無人時與自己相處時體現出的德行,也就是所謂的「私德」。

若在教材中見到關於個人本身的涵養者屬之。如:誠實、禮貌、晨起、勤勉等等

﹙陳鏗任,2003﹚。

屬於《標準》中的成長中的我及《意見》的個人成長應具備的基本要求部分。

(二) 人際品德

強調通過調整人際關係以解決矛盾衝突。其基本原則就是「推己及人」,理 解人、尊重人。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等。如果人 人都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那麼人們之間就會加深理解,

互利互讓,和睦相處﹙人民網,2009﹚。其內涵包含上司下屬、親子、手足、夫妻、

親族、師生、朋友間等人際互動的關係﹙李琪明,2000﹚。若在教材中見到的是關 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者屬之。如:五倫、主管部屬、師生關係等﹙陳鏗任,2003﹚。 屬於《標準》中的我與他人及《意見》的個人與他人的部分,由於人生活中 勢必會與他人互動,由遠至近皆會有不同的倫理存在,包含傳統五倫中親近者間 的互動,也涵蓋現代與不特定人的個體間互動所形成之關係,本類目強調個體間 互動所表現的品德內涵。

(三) 公民品德

中華和合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注重對社會的研究,闡發人的社會價值,人 對社會的道德責任。在傳統和合文化中就貫穿著儒家的民本主義的社會政治觀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觀﹙人民網,2009﹚。若在教材中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觀﹙人民網,2009﹚。若在教材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