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中國初中公民類教科書中品德教育之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德育階段之德育教科書本身即富有濃厚之政治意識型態特點…」。

由上述的探討也可發現,即使最後一個階段走向多元化綜合課程,中國的德 育課程有政府強烈的指導方向,十分重視個體包含身體及心理各方面的全人發 展,同時也要求具備現代公民應有的素質及價值觀,並建立法治及國家民族等政 治思想的態度。

第三節 中國初中公民類教科書中品德教育之探討

壹、 中國公民教育之內涵

一. 公民教育的意義

首先,從意義層面來看,「公民教育」一詞譯自西方,單就英文常用的有 civic education,civil education,citizenship education 等,civic 比較重視對公共 及國家的責任與義務、愛國心、公民德行;civil 其政治性較少,重視對權利、私 領域的合法性說明,偏向自由主義;citizenship 則偏向操作性,重視個人在公共 生活中角色扮演的認識,強調知識技能的層面,與個人的社會化有關﹙劉國強、

謝均才,2004﹚。

張秀雄﹙1998﹚認為廣義的公民教育包括一切教育的過程及內容,以培養健 全的公民為教育最終目的;狹義的公民教育係指各級學校「公民學科」的課程及 教學活動。亦即國家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途徑,有目的、有計畫的持續性對 青少年及成人所實施的政治性教育,希望在民主社會中培養具有公民意識及社會 參與能力的全方位公民。

鄒雙武、潘洪建﹙2009﹚指出廣義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現代社會中培育人們有 效的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培養明達公民的各種教育手段的總和。狹義公民 教育是指為培養參與國家或社會公共生活有效成員所需知識的公民學科。它是指 一門課程,通常開設在實施基礎教育的學校中。

由此可知公民教育是價值導向的,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在政治群體中形塑個 體,使之能夠有效處理個人生活並影響公共事務﹙Galston,1991﹚。

公民教育是國家有目的地藉由教育來培養理想公民,使之產生國家認同,而 學校中的公民教育則是有計畫及系統的課程教導,藉此讓學生經歷政治社會化的 過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中國公民教育課程之目的

中國政府將公民教育的目標訂定為:「培養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唐克軍,

2008﹚。強調培養對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認同的公民。目標如下

﹙唐克軍,2008﹚:

(一) 樹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和社會主義信念

中國為社會主義的國家,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以及「三個代表」為指導,以「集體主義」為道德原則。

1952 年 3 月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暫行規程﹙草案﹚》中用馬列思想與毛澤 東思想打造知識青年﹙中國教育部,1952﹚;1954 年 4 月由政務院發佈的《關於改 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要培養青年成為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成員,具備共產主 義道德﹙中國國務院,1954﹚;1980 年教育部頒佈《改進和加強中學政治課的意見》

培養中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中國教育部,1980﹚。

由上述政策,處處可見中國的公民教育確實的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 想」、「鄧小平理論」的思想原則貫串其中。

(二)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

國家認同的前提就是須對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公民權利與 義務有相當的瞭解,因此,在 1995 年頒行的《中學德育大綱》提到初中階段應該 要「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樹立公民的國家、道德及 法制觀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及文明行為習慣;遵守法律並具有科學精 神,同時具備自愛、誠實正直、不怕困難等積極性格以及能辨別是非的能力。」﹙中 國國教委,1995﹚。

(三) 建立中華民族的認同

民族認同能促使公民間的團結與國家活力,因此,1949 年 9 月的《共同綱領》

中就第 41 條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 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第 42 條:「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

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

三. 中國公民教育課程之發展

王文嵐、王甫全﹙2007﹚指出,根據國家方針的不同,中國的公民教育發展可 分為六個階段,分為過渡階段、改造階段、革命階段、恢復階段、發展階段以及 改革階段﹙詳見【附錄三】﹚。重點政策介紹如下:

在「過渡階段」,強調「五愛」教育。1954 年 4 月,中國政務院發佈《關於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提到:「努力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

愛護公共財物』的國民公德,並注意培養集體主義精神,自覺的紀律,及堅韌、

勇敢、謙遜、誠實、節儉、樸素等品質。目前應特別著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勞 動教育和自覺紀律教育」﹙中國國務院,1954﹚。

在「革命階段」,由於文化大革命,造成與傳統的裂痕,於是在 1994 年中國 國務院印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到:「要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 育。…不僅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蘊 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中國國務院,1994﹚。

在「發展階段」,也提出了許多與公民教育相關政策﹙詳見【附錄四】﹚,此時 重點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的「四有公民」。

1995 年迄今進入「改革階段」,課程逐漸重視實踐化及生活化,並改採「一綱 多本」的制度,並訂定了許多重要政策﹙詳見【附錄五】﹚。例如:2001 年,中國 教育部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其重要內涵 整理如下表 2-4:

表 2-4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 內容整理一覽表

修訂原則

1. 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2. 轉變教育觀念,適應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創新精神 和時代精神,增強教學的實踐環節,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 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初中課程的 修訂內容

七年級

1. 把心理品質教育、道德教育與健康人格教育結合起來,以加強 學生的品格修養。如將「鍛煉心理品質」改為「鍛煉心理品質,

加強品格修養」,「善於調節情緒」改為「善於調節情緒,保持 樂觀心態」。

2. 增加品格修養的內容。比如,在「鍛煉心理品質」的教學內容 中,加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 質有助於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養」。

八年級

1. 強調對學生進行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增加「預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及自我保護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教 育。

九年級

1. 加強國情、國策教育,課程結構作了較大調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4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 內容整理一覽表 (續)

初中課程的 修訂內容

2. 加強國情、國策教育,課程結構作了較大調整。

3. 新增「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和「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兩個單元。

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充實了「沒有共產黨 就沒有新中國」、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國兩制」和「科 教興國戰略」等國情國策方面的內容以及有關當今世界形勢的知 識。

教學內容的 更新

增加學生活動的成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強調對學生 行為表現和道德實踐能力的評價,推進素質教育。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003 年,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將初中「政治思想 課」課程名稱改為「思想品德」,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均體現了學生為本的課程理 念。其強調:「要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準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 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 方面的內容…」﹙中國教育部,2003a﹚。

由此可知,該課程以品德為核心,圍繞著個人、群己、社會團體三層面發展。

另外,將《社會發展史》的內容調整到《歷史與社會》課程中,該課也坦承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中國教育部,2003b﹚。

2004 年,中國國務院發行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的若干意見》中提到要「紮實推進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 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及「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為重要的任務」﹙中國國務院,2004﹚。另外,還提到:「要把愛國主義教育、革 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於教材之中,並保證佔 有適當份量,努力構建適應 21 世紀發展需要的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中國國務 院,2004﹚。

由此可知,中國公民課程除了重視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及傳統美德外,更極 力加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期許由生活中落實公民教育。

由中國初中公民教育課程的演變,可以發現以下趨勢:

1. 面向實際生活:為不同生活層面和生活領域準備的價值觀念、知識、技能。

初中思想品德課涉及個人、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和國家等不同層面。

2. 強化實踐能力:《歷史與社會》要求「…發展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 生活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和進行反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增強民主與權力教育:《思想品德》要求尊重權利,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權 利。《歷史與社會》要求「領會現代社會尊重人權的意義,增強民主和法治 觀念,關心祖國和人類的命運」,「依法行使公民權利和義務,樹立民主法 制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4. 注重文化認同:《思想品德》要求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體會其中的價值,

熱愛祖國,並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熱愛和平,尊重世界各

熱愛祖國,並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熱愛和平,尊重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