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壹、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有以下幾個步驟,整理如圖 3-1:

圖 3-1 本研究流程圖 一.收集文獻與進行文獻探討

在確定研究主題與問題後,首先,研究者透過台灣博碩士論文網、期刊文獻 資訊網以及師大學報、研習資訊等期刊網站以及教育部官方網站、品德教育資源 網等蒐集相關資料。由於本研究的素材是中國教科書,需要一些中國的相關資訊,

因此研究者輔以中國的相關網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方網站、中國德 育資源網、思想政治研究教育網、教育管理與執法電子圖書庫蒐集相關論文研究 與可供參考資料。

其次,研究者透過國家教育研究院中的「教科書發展中心」、「編譯發展中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等館藏尋找可參考與利用資源,並利用師大、政大、國立圖書館等途徑尋求各種 相關書籍與教育相關期刊。

最後,研究者還利用網路書店購買相關研究書籍,並且拜託中國的友人協助 購買中國教科書與相關書籍寄送到台灣。

在陸續蒐集齊文獻後,研究者開始對所蒐集之文獻與資料進行閱讀,並進行 撰寫文獻探討與研究類目的分類。

二.建立研究類目架構

在蒐集資料、撰寫文獻探討的同時,研究者不斷釐清研究的範圍與內涵,並 與指導教授討論,再閱讀相關文獻或論文研究,幾經調整修正後,逐漸形成本研 究的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形成之後,研究者依照相關研究與文獻探討所得結果,參考學者理 論與其他研究之類目設計,初步擬定本研究的類目。

品德內涵之主類目和次類目的制定,主要參考文獻探討中各學者及品德相關 機構發展的理論,以及相關論文中認為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並參考台灣課程綱 要與中國課程標準中與品德教育相關的內涵做整理歸納。

根據文獻探討擬定分析類目後,期間再與指導教授、研究所同學及現職國中 公民教師討論與請益,並委請相關專家協助建構專家效度,經過不斷修正與調整,

正式決定本研究的類目表。在進行教科書內容分析過程中,若發現教科書中出現 的品德類目不在設計的類目表範圍之內,或是有超出設計內容的部分,再進行增 加或刪減,以期讓類目分析表更加完整且符合該研究對象的內涵。

策略類目的制定,主要是根據專家研究的表格,參考其他相關研究,並對研 究對象的內涵加以分析後,訂定出適合本研究的策略類目。

三.考驗效度、信度

本研究效度方面,將採用專家效度,針對類目的適用性、需要性,以及是否 涵蓋研究主題等等面向,進行專家效度的審查。

信度採取評分者信度,進行信度考驗之後,若類目與欲分析之內容未達到一 致性,則經由調整或擬定新的類目後,再次進行信度檢驗,以期達成研究者與評 分員對於類目認定的一致性。

四.進行內容分析

分析教科書時主要採取內容分析法,輔以文件分析法。

19 原國立編譯館,於民國 100 年 3 月 30 日機關整併後,現隸屬於「國家教育研究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容分析法最主要的關鍵,便是在於分析類目的建立。本研究的內容分析是 以「課」為單元進行分析,針對中國 2003 年課程標準所審定的初中一到三年級《思 想品德》五冊與初中一到三年級《歷史與社會》五冊,共十冊。

在中國課程標準﹙綱要﹚中品德教育內涵的演變部分,研究者不斷針對收集 所得的文獻與相關研究等資料進行分析,以求能對中國的品德教育如何透過課程 標準的訂定落實,並期能對中國初中公民類教科書中品德教育的施行有深度理解。

五.分析研究結果並撰寫論文

在教科書內容進行分析後,將內容分析結果與文獻探討的內涵進行次數以及 百分比的統計分析,並且進行質化的解釋、分析與討論,以期能發現中國公民類 教科書中關於品德教育部份的呈現形式與內涵,並透視其國家政策背後所蘊含對 初中學生品德教育的設定。最後開始針對研究所得撰寫研究論文,並對上述內容 分析的結果提出建議與結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壹、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method﹚

一. 內容分析法的意義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在近年來逐漸受到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視。

它崛起於十八世紀的瑞典,在二十世紀初發展並運用於大眾傳播媒介的訊息分 析,特別是針對文字形式的報紙或雜誌內容所作的分析﹙楊孝濚,1989:809﹚。

Barelson﹙1952﹚將內容分析法定義為:「內容分析為客觀、系統及定量的敘 述明顯傳播內容的一種研究方法」﹙引自王石番,1992:4﹚。

美國社會學家 E.Babbie﹙1995﹚則指出內容分析法是研究者用以檢視某一類 社會成品,主要是針對各種不同的溝通形式,如書籍、雜誌、報紙、信函等材料 加以分析﹙引自游美惠,2000:8-9﹚。

Dane﹙1990﹚將內容分析法界定為「對與理論有關的訊息作系統和客觀推論 的一種研究方法」。

歐用生﹙2003﹚則綜合各學者的說法,認為內容分析可說是:透過量化的技 巧以及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藉以推論 產生該項文件內容的背景環境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內容分析法的特色﹙歐用生,2003:150-154﹚:

(一) 內容分析主要在分析傳播過程中的六「W」:六個 W 包括「誰-訊息的來源」

「說些什麼-訊息的內容」、「說給誰-訊息的接受者」、「如何傳播-傳播 的技巧」、「有什麼影響-訊息的效果」、「為什麼-傳播的理由」。

(二) 量的分析與質的分析並用:內容分析法是一種量化的分析過程,是以傳播 內容「量」的變化來推論「質」的變化,因此可說是一種「質」與「量」

並重的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中「質」的部分也相當有價值,但二者應用的情境不同

﹙Dane,1990;楊孝濚,1979﹚:

1. 量的研究適用於分析「顯著內容」;質的分析適用於探討「潛在內容」。

2. 量的分析較注重系統性、客觀性,採定型的分類,是較機械、系統的方法,

類目的選擇和分類極為重要;質的分析彈性較大,可避免勉強的分類和不 當的省略,但較易主觀,是一種敘述性研究。

由上述可知內容分析中若只有數字的呈現,缺乏質性的描述,容易流為單純 的數字統計,因此為了彌補量化分析對於情境詮釋的不足,晚近許多學者更提倡 結合量化的技巧與質性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方式,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並藉 以推論此文件內容背後所蘊含的潛在意涵﹙楊孝濚,1989;歐用生,1997;

Dane,1990﹚。

因此,採用內容分析法時,依研究需要的不同,分別進行定量分析與定質分 析,前者可透過對於文本中頻率分配次數的統計與百分比,對文件內容作有系統 的整理;後者則針對文本整理的意涵與所在的脈絡加以探討其意義。透過定量分 析,可以揭露教科書的「顯著課程」部分,再由定質分析,將上述定量分析無法 考慮到的層面,以及編寫使用的策略等融入,做完整的分析描述。

綜言之,內容分析法是針對各種傳播形式的文件兼採量化及質性的分析,亦 是傳統上對教科書最常採用的分析方法﹙歐用生,1989﹚。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部份歸納出品德教育的內涵,設計出類目分析表,

接著,開始進行教科書的內容研究,透過內容分析以段落為單位,將課文中的段 落依照類目表內涵進行分類與分析,同時,課文中編寫的策略也是分析的對象,

因為內容分析本身兼具質與量的內涵,除了作量化的統計外,配合所查閱的資料 及相關社會背景的分析,進行質性的研究探討。研究者以文獻探討了解中國社會 的品德教育內涵與歷史脈絡,藉以解釋說明「中國初中公民類教科書」之「品德 教育之內涵」及其分布情形,並由量化的數據,分析教科書中「編寫策略」的運 用及其影響。本研究藉由質量雙方面的相輔相成,期望讓整個研究能更加完整詳 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