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電影體制改革前的電影事業概況

第三章 中國大陸整體電影結構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 中國大陸電影體制改革前的電影事業概況

從 1950 年代中國大陸的黨國體制建立完成後,大陸的電影就只允許 黨國所擁有,包括廣播、電視、報紙在內的傳媒與文化產業都屬於國營的

「事業」單位。所謂的事業單位是指「受國家機關領導,不實行經濟核算 的部門或單位,所需經費由國庫支付。」37 而行政化、附屬化、公益化為 其基本特徵。38

這種電影體制的最大特點,是以政治宣傳為主要目的,將電影的經濟 效益和市場盈虧放在次要的地位。可以說,在 1993 年中國大陸電影體制 改革正式開始以前,大陸電影事業的經營和電影市場的發展還不具備任何 企業經營和市場經濟的實質意義。

從 1949 年中共建政至 1956 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大陸電影由國 家壟斷的產銷體制基本成形,由國營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集中控制國 內電影發行放映市場的電影體制建設完成。

首 先, 由 各 國 營 電 影 製 片 廠 每 年 依 照 國 家 所 制 訂 的 計 畫 指 標 產 製 影 片,再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及其各省子公司「統購統銷」,統一收購 並向下發行。此後直到 1993 年中國大陸電影體制全面改革,30 多年間大 陸的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基本上依循此一模式運作,儘管其中局部機構

35 吳迪,「新中國的文藝實驗:1949 年到 1966 年的『人民電影』」。

36 吳迪,「新中國的文藝實驗:1949 年到 1966 年的『人民電影』」。

37 李向陽,「產業化-我國廣播電視事業未來的金海岸」,跨世紀中國廣播電視改革與發展(北 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年)。

38 羅斌主編,國家事業單位分類管理導論(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2 年)。

和內容曾有所調整,但基本架構始終維持不變。39

壹、電影行政管理部門

中共建政後,將整個中國大陸權力體系劃分為黨務、組織、宣傳與教 育、政法、財經、軍事六個系統,40 其中之一正是掌管意識形態工作的宣 傳與 教育系統,而負責控制全國意識形態、新聞媒體,和文藝事業的機 關,正是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宣部)。41

中共對電影事業的管理是採黨政分工,由黨管理政策與內容,政府管 理行政事務,因此電影事業是由政府負責經營管理,但由黨直接進行政策 指導。黨中央設有中宣部負責管理電影的意識形態與宣傳工作,至於國務 院則設有專責機構負責電影事業的行政管理事務。

1949 年 中 共 建 政 後, 在 中 宣 部 的 領 導 下 成 立「 中 央 電 影 事 業 管 理 局」,由文化部負責主管,作為中國大陸電影事業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

1954 年改稱「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電影局)。文革期間,大陸的電 影事業遭受嚴重的破壞,電影行政領導工作被迫全部停頓,直到 1978 年 中共改革開放,重新調整政治路線,才重 新恢復電影局的行政管理職能。

1986 年 3 月,國務院將電影行政管理部門,由文化部劃歸新成立的 機構管轄,將原來的「廣播電視部」與「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合併,

改制為「廣播電影電視部」,並在其下設立「電影事業管理局」,作為中國 大陸電影事業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

電影局的主要職能包括:執行中共中央的電影方針和政策、領導全國 電影創作生產事業的規劃和建設、審定各製片廠所拍攝的影片,同時為配 合中國大陸電影觀眾的實際需要,及衡量各製片廠的經濟能力,每年將故 事片、美術片、紀錄片、科教片等各片種的計畫生產指標按各片廠的規模 加以分配,並依大陸電影市場的情況,決定每年從國外進口影片的數量,

充分體現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國家藉由行政手段對電影事業及市場所進行 的調控作用。42

39 陳荒煤主編,當代中國電影,頁 124 - 125。

許道明,沙似鵬,中國電影簡史,頁 459。

40 Kenneth Lieberthal.(1995).Governing China:From Rovolution Through Reform, NY:W.

W.Norton&Co,pp194-207.

41 閻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第 34 卷,第 8 期,1991 年,頁 20 - 21。

42 梁良,「大陸電影事業概況」,大陸地區大眾傳播媒體及其管理機構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 局,1991 年),頁 135 - 137。

貳、電影製片部門

中國大陸的電影製片部門,從 1950 年代建立「蘇聯模式」的計畫經 濟體制以後,電影的生產就一直處於國家計畫調控之下,生產過程充分體 現計畫經濟體制的獨特性。電影製片部門為國營事業單位,每年由國家編 列預算,下達一定數量的生產指標,由擁有官方核准生產指標的製片廠,

依照所分配的數量進行影片的攝製,一年要拍多少部影片是國家政策規定 的,不是由市場票房決定。製片廠不能因為賺錢就多拍,虧錢就少拍,因 為生產指標就等於國家賦予製片廠的生產任務,必須如數達成。

中國大陸電影製片生產的流程,電影局在下達生產指標後,由國務院 批准擁有故事片出品權的 16 家國營製片廠負責生產。各製片廠開始選擇 劇本、籌措拍片資金、組織拍攝劇組、進行拍片工作。

影片製作完成後,經由電影局審查通過後,一部電影的生產流程就算 完成。即便在 1980 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陸各國營製片廠內開始推 行承包責任制,上述的製片生產流程基本上仍然沒有多大的改變,不同的 只是由負責承包拍攝影片的劇組,代替廠方完成選擇劇本,籌措拍片資金 的工作而已。

至 1980 年代中期以後,電影局對於下達影片生產指標已有一些彈性 的調整,也就是將當時每 年約 150 部影片的生產指標分為兩類,一類約 110 部規定必須如數完成的指標,而剩下的 40 部,各製片廠可各自依自 身不同情況,向電影局提出申請,待電影局依實際情況審批後再作彈性調 整。這也是中國大陸因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後所作出的市場調控 機制,為電影市場化的改革跨出第一步。43

參、電影發行放映部門

中國大陸的電影發行放映部門,主要是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簡 稱中影公司),及各省、市(地)、縣、鄉的四級地方發行機構所組成。

中影公司 1951 年於北京成立,1952 年改為「中國電影發行公司」,

1958 年中共又將電影發行網的管理工作納入該公司,並改名為「中國電 影發行放映公司」。在 1993 年中國大陸電影體制改革政策推出之前,大陸 的電影發行放映工作一直沿用中影公司「統購統銷」的壟斷發行模式,各 製片廠所製作生產的影片,在通過電影局的審查後,便交由中影公司統一

43 李天鐸等,大陸電影事業發展概況與未來展望,頁 127、128、137。

收購發行,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發行管道。44

中影公司向各製片廠收購影片後,首先由省級電影公司向中影訂購影 片拷貝向地方發行,各市(地)、縣級發行公司將上級公司所下達的影片 拷貝做適當的調度後,便按省→市(地)→縣→鄉依序向下發行。至於地 方發行所得,由中影公司與地方實行分成。由於在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體 制下,中影公司和地方發行公司之間,不僅是有單純的經濟關係,還有行 政管理上一定的從屬關係,因此中影公司對發行收入的分成,並不是完全 依照經濟的規律執行,而是依據各地區的經濟條件,決定不同的發行分成 比例。經濟效益較高的地區,必須負擔補貼經濟效益較低地區發行收入的 虧損,形成中國大陸電影發行體制「五級發行、層層管理」,及「抽肥補 瘦」的特殊體制。45

除壟斷中國大陸電影發行市場外,中影公司還負責管理大陸電影發行 放映網的發展建設,擬訂全國發行放映工作的規章和制度,同時制訂全國 電影發行放映工作的年度計畫和指標、決定影片片租和票價,因此中影公 司實際上具備行政管理和市場經營的雙重職能,也是大陸電影發行放映及 管理體制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構。46

44 梁良,「大陸電影事業概況」,大陸地區大眾傳播媒體及其管理機構概況,頁 140。

45 李天鐸等,大陸電影事業發展概況與未來展望,頁 72。

46 李錫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社,1991 年),頁 500。

行政部門 黨組織

電影局

各製片廠

電影局

中影公司

各省、市公司

各市、縣公司

選擇劇本、籌措資金 組織拍攝、製作完成

放映影片 發行調度

訂購拷貝、下達發行 收購發行、印製拷貝

審查通過

電影院、放映隊

下達生產指標

圖 3 - 2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製 片 發 行 流 程 ( 1 9 9 3 年 前 )

資料來源:李天鐸等,大陸電影事業發展概況與未來展望(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1994 年),

頁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