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析

壹、文獻回顧

有關本文的研究文獻,可分為博碩士論文與專書、專著兩個部分。由 於目前國內外針對中國大陸「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相關研究十分罕見,

本文將分別從兩個面向的資料進行搜集,一類是有關電影政策的相關文 獻;一類是有關電影產業與經濟的相關文獻,從中整理出本文所需的資 料。

一、博碩士論文:

筆者嘗試以「中國電影」、「中國大陸電影」、「中國電影產業」、「中國 大陸電影產業」、「合拍片」等為關鍵字,查詢「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 文知識系統」、「google 學術搜尋」,迄 2012 年 12 月,兩岸相關之博碩士 論文數量有限,資料略述如下:

(一)電影政策面向

1、劉帆所著碩士論文「新時期中國大陸電影體制變革述略」

探討 1970 年代末迄今 20 餘年,中國大陸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轉軌,電影體制從製片、發行、放映由計畫向市場推進的過程中,計 畫與市場兩股勢力的角力。

作者首先導入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研究方法說明中國大陸電影業改革 的核心模 式。其次就 1978 至 1993 年高度計畫體制下的大陸電影事業進 行研究。

基於歷史的原因,此一時期中國大陸電影延續按計劃指標生產,由中 影公司統一收購、統一向下逐級發行銷售、由地方事業單位統一觀看的大 一統模式運作。但在此期間,也陸續開始採取按拷貝結算、提高每個拷貝 收購價格、電影票價有限浮動、電影業各方利潤分配制度等改革措施。

從 1993 年起,大陸電影體制正式開始由計畫轉向半計畫半市場的雙 軌運行制改革。由於電影自身特殊的意識形態性使然,此一時期電影領域 計畫經濟的慣性仍然相當強大,大陸電影業改革遠落後於第二、第三產業 的改革,實際上計畫與市場同在電影產業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但計畫的 力量略占優勢。

然而從 2001 年起,中國大陸市場力量終於躍居主導地位,促使官方政 策面對電影產業化實效加以肯定,帶動大陸電影體制全面走向創新之路。20 2、賴欣儀所著碩士論文「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

主 要 是 以 中 國 大 陸 文 藝 政 策 與 體 制 轉 變 的 發 展 為 框 架, 藉 由 個 案 分 析,理解大陸電影在不同時期,市場與政治的勢力消長,夾雜著行為者本 身所擁有的文化資本與個人特質,因而形塑出各自的判斷與抉擇。

作者選擇張藝謀、馮小剛進行個案分析,目的是為理解在中國大陸電 影界中既存的限制裡,不同行為者如何因應、面對結構的限制,個體的行 為與選擇鑲嵌於國家控制與市場需求的角力,另方面也影響國家控制的鬆 動與市場需求的轉變。21

(二)電影產業經濟面向

1、陳盛璋所著碩士論文「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研究」

指 出 電 影 產 業 化 是 市 場 經 濟 發 展 的 必 然 結 果, 但 中 國 電 影 產 業 與 美 國、法國、韓 國等其他主要電影生產國的電影產業 相比,競 爭力仍然不 足。透過分析中國 電影產業發展 歷程、現狀, 結合中國 電影產業發展特

20 劉帆,新時期中國大陸電影體制變革述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21 賴欣儀,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年)。

點、規律,借鑒世界其他國家電影產業的實踐經驗,分析中國電影產業國 際競爭力,歸納出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存在著以下危機:產業化的觀 念和制度並未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品質與國際電影市場要求不相 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間存在明顯差距、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等,

並以此探討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的目標方向和主要途徑。22 2、吳同鈞所著碩士論文「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化之研究」

探討中國大陸電影產業體制改革透過國家行政力量執行,造成電影產 業制度的變遷與市場結構發生變化。結合「媒介經濟學」、「制度變遷」理 論,探討國家電影產業政策變遷的原因、過程及對電影市場環境條件、市 場結構、廠商行為與市場績效之間的互動。利用歷史分析法,從 1979 年 改革開放後,針對大陸電影產業化的發展做有系統的研究分析,將改革開 放以來,大陸電影體制制度變遷發展,分為三個時期探討:從 1979 年至 1991 年;1992 至 2001 年;2002 年迄今。 透過相關數據與研究資料,分 析大陸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市場集中度。研究結果發現:從大陸電影 製片數量分析,市場集中度為逐年下降;從製片生產影片票房成績分析大 陸主要電影製片企業攝製的影片,及每年大陸電影市場國產影片國內票房 總額,所得出結果為電影市場集中在主要國產製片企業,屬高度集中發展 的趨勢。從發行公司集中度指數衡量,2002 年到 2006 年大陸院線業的集 中度有逐年下降趨勢,市場壟斷力量越來越小。在所有權集中方面,大陸 已組建 6 家國營電影集團,電影產業推行股份制改革,實施所有權與經營 權分離,加快推進企業公司制。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由於民營公司的成立,使其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

但大陸電影集團主要是透過國家行政力量組建,多數沿用以往事業體制,

沒有形成現代企業制度,產權不明晰、權責不明確、政企不分的情況仍嚴 重存在。最後作者提出大陸電影產業發展面臨電影分級制尚未實施、著作 權保護不力、盜版猖獗、網路下載等諸多不利因素仍有待改革。23

3、高鋮所著博士論文「基於 SCP 分析框架的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研究」

以經濟學觀點和實證研究方法,在 SCP 範式框架下,系統地探討現 階段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結構、產業行為和績效特徵間的相關性,並提出公 共政策選擇的建議。

本文首先論證電影的商品屬性和電影產業化發展的必然性,並回顧中

22 陳盛璋,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23 吳同鈞,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2007 年)。

國大陸電影產業「先市場化後產業化」的改革歷程。在對大陸電影市場的 產業規模、集中度、產業壁壘、差異化等結構研究基礎上,得出大陸電影 產業總體為中寡占型結構特徵的結論。再引入對電影產業組織的集團化傾 向、合謀與聯盟化行為、垂直一體化、橫向併購、定價策略、RD 行為、

電影行銷、盜版與反盜版、檔期經營等行為特徵的分析,之後從消費者剩 餘和社會福利的角度,對電影產業績效進行分析,通過數學模型、結構和 行為特徵相聯繫,實證研究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現集中度與績效成反方向 運動,而經濟性進入壁壘則基本失效。大陸電影產業已成為一個高差異化 產業,而差異化程度與產業績效呈同方向變化。要進一步推進大陸電影的 產業化進程,擴大開放改革是唯一出路。調整電影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性 壁壘的有效性,增加差異化程度是符合大陸電影產業實際的思路選擇。24 4、 鄭嘉詩所著碩士論文「從中國電影發展策略看臺灣電影進入中國市場

之機會與挑戰」

探討兩個主題:中國大陸在電影產業上之發展策略對台灣的機會與挑 戰為何?針對大陸發展策略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台灣電影產業應採取哪 些應變措施?作者指出兩岸電影產業多年來缺乏交流,原因除大陸對於電 影的各項發展措施缺乏穩定性及電影法規與部門體制異常複雜外,台灣對 大陸電影之政策法制、市場偏好、產業規模及產業價值鏈所知不多也是關 鍵原因。

由研究結果發現,由於電影發展政策的影響,使得中國大陸電影產業 的替代品威脅遠較台灣電影產業低,但若台灣能夠與大陸電影產業採取跨 國合作的方式,爭取製作合拍片的機會,可化危機為轉機,使台灣電影產 業能夠走出市場小及人才不足等問題,並可排除大陸與香港簽訂 CEPA 後 所帶來的華語合拍片的市場威脅。25

5、鄭閔聲所著碩士論文「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

探 討 1949 年 以 來,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工 業 相 關 環 節 皆 為 政 府 所 掌 握,

對內實行統購統銷的計畫經濟式生產,對外則禁絕美國電影輸入。然而 1979 年以後,大陸電影產業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加上國內電影 觀眾銳減、製片單位長期虧損等因素,開始建立符合市場運作機制的電影 體系。

24 高鋮,基於 SCP 分析框架的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

25 鄭嘉詩,從中國電影發展策略看臺灣電影進入中國市場之機會與挑戰(台北:政治大學國際 經營與貿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至 1990 年代由於市場狀況未見起色,中國大陸毅然決定引進好萊塢 大片。2000 年的 WTO 談判,大陸更進一步開放進口電影配額,及外商投 資電影事業,大陸電影產業就在內部體制更迭,及外商外片衝擊之下進行 持續性變革。

當前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化已初具成果,電影產量產值皆逐年提升,本 國電影所占市場份額也已超越外國電影,部份陸片更在海外市場大有斬 獲。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政府在推動產業改革的過程中著力甚深,因此政 府目前仍是大陸電影市場上最大的投資者與推動力。整體產業興盛背後,

大陸電影目前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儘管出現能夠脫離資金、政治控制的

大陸電影目前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儘管出現能夠脫離資金、政治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