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范世平博士.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 政治經濟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of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研究生:趙成儀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2)

(3) 謝 辭 本篇博士論文的完成,是一段經歷十分艱辛的過程,由於我是帶職進 修, 必 須 同 時 兼 顧 學 業 與 工 作, 因 此 在 時 間 的 安 排 上, 經 常 感 覺 捉 襟 見 肘,精神上也往往無暇他顧,所幸身邊的親友、師長、同窗,及同事都能 適時給予必要的協助,使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完成學業。 攻讀博士學位,其實原本並不在我的生涯規畫之中,然因緣際會進入 兩岸情勢研析的工作領域,長官對我的高度期許,促成我在公餘繼續攻讀 博士班。重回學術環境後,受教於各名師門下,深感受益良多,加上結識 許多同窗好友,彼此砥礪切磋,使得我在實務工作與學術研究層面都有所 精進提升,視野也因此更加開闊。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是國內大陸研究首 屈一指的重鎮,也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大家庭,能夠有機會在人生的黃金 時期,在此完成碩士、博士學位,是我此生最大的榮幸,也是最值得回味 的回憶。 選擇這樣一個論文題目原本就充滿挑戰性。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范世 平老師的適時協助,解決我遍尋不著指導老師 的窘境,並對論文內容提供 許多指導與導正。論文口試委員曲兆祥老師、吳漢老師、張裕亮老師、王 信賢老師,針對論文的缺失與不足所提出指正與建議,使本人獲益良多, 儘管許多方面仍未達到老師們的要求,但已使本篇論文內容更加充實與完 善,在此謹致感謝。 博士班修課期間,受教於趙春山老師、施哲雄老師、邱坤玄老師、魏 艾 老 師、 李 英 明 老 師、 關 向 光 老 師、 李 明 老 師、 高 安 邦 老 師、 康 榮 寶 老 師,在此謹致感謝。所辦助教張惠梅小姐所給予的熱心協助,使得在校時 間有限的我,得以完整掌握學業的進度與要求。撰寫論文期間,由於長官 的體恤與包容,及同仁的關心與協助,使得我能夠在減輕工作負擔的前提 下,無後顧之憂的順利完成論文,在此一併表示感謝之意。 這些年來,能夠兼顧工作並順利完成學業與論文的寫作,都得感謝家 人的全心支持,母親郭秀子女士無怨無悔地給予關心和鼓勵,讓我有動力 繼續前進,使得從小在學習過程中一路跌跌撞撞的我,最終能夠走到學術 最高的殿堂。 最後,謹願以本篇論文獻給我的先父趙殿鑫先生。在過往艱辛的歲月 裡,父親為了全家的生計四處奔波,與家人聚少離多,還未到安享天倫即 已離世。謹以本篇論文告慰先父在天之靈,作為一個為人子對父親的追思 之意。 趙成儀 謹誌.

(4)

(5) 摘 要. 摘 要 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承擔著傳播各 國文化和形塑國家形象的重要使命。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採「中外合拍」 模式拍攝電影,是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模式,承載著中 國大陸電影拓展國際市場,走向世界的新嘗試。 隨著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化與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2012 年成為全球 第二大電影市場,也是最受矚目的新興市場。其中,中國大陸與境外合作 拍攝電影(中外合拍)經常成為國內電影市場的常勝軍,「中外合拍」電 影以其製作水準和票房表現,成為當前中國大陸電影製片的主流趨勢,極 具研究價值。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大陸重返國際社會,對外交流 持續擴大。憑藉著改革開放的政策導引,加上豐富的文化景觀與歷史人文 內涵、便利的人力資源,及龐大的消費市場吸引全球的目光。 1979 年, 中 國 大 陸 文 化 部 成 立 中 國 電 影 合 作 製 片 公 司, 作 為 推 動 「中外合拍」電影的專責機構,負責推動並管理中外合作拍攝的事 宜,開 始積極引進境外電影製片公司與中國大陸合作拍片,以政府的力量推動合 拍的進行。 中 國 大 陸 與 境 外 合 作 拍 片, 最 初 的 動 機 是 希 望 借 助 境 外 的 資 金、 人 才、觀念、技術提升本國電影的製作水準,並利用國外合作拍攝機構的發 行通路,將帶有中國題材的故事,以適合國際電影市場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而幫助中國大陸電影「走出去」,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因為以合拍片 的形式是進入合拍機構所在地市場最有效的方式,「引進來」為的是能夠 「走出去」,藉由「中外合拍」模式達成擴展海外市場與彰顯文化「軟實 力」的雙重目的,而境外電影機構也經由與中國大陸合拍電影,作為打開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敲門磚,雙方「一拍即合」,造就「中外合拍」模式 的盛行。 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帶動電影 市場的高速成長,使得一向以西方為本位的國際電影市場產生轉變,開始 嘗試迎合中國大陸的法規和價值觀,顯示「中外合拍」已從過去的「借船 出海」,到現在的「聯合造船」,反映出中國大陸正逐漸在合拍的過程中取 得對等,甚至是優勢的地位。. I.

(6)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綜觀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從境外合作地區作劃分,依 序為香港、台灣、美國三大主要合拍對象,其發展過程及影響各有不同。 近年中國大陸合拍片盛行,凸顯「中外合拍」模式已是當前全球化浪潮下 電影製作的主流趨勢。目前「中外合拍」電影模式已成為實現中國大陸電 影大國崛起與邁向國際市場的主力,承擔著擴展國內外市場與文化影響力 的雙重目的。 本文採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途徑。傳播政治經濟學著重分析大眾 傳播媒體的產製、傳送與消費過程中,市場機制(經濟)、國家機器(政 治)與傳播體系(知識. 資訊)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是探討政治、. 經濟與大眾傳播體系三者間的互動關係。本文嘗試由三個中國大陸電影主 要合作地區:中國大陸與美國合拍片、中國大陸與香港合拍片、中國大陸 與台灣合拍片進行政治經濟分析。 總 之, 當 前 中 國 大 陸 採「 中 外 合 拍 」 模 式 拍 攝 電 影, 是 以「 引 進 來」,實現「走出去」的重要步驟。對外國電影而言,合拍最大的誘因, 是以合 拍模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可避開外國影片進口的配額限制。然而進 口配額並非外國影片進入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唯一限制,還有電影審查制 度、文化差異,及電影基礎建設落後、版權保障不足等內、外部限制性因 素, 其 中 包 含「 引 進 來 」 和「 走 出 去 」 兩 個 層 次 的 問 題, 形 成「 中 外 合 拍」電影的限制,也成為影響「中外合拍」電影長期發展的隱憂。 關鍵詞:中外合拍、引進來、走出去、文化軟實力、傳播政治經濟學. II.

(7) Abstract. Abstract In this era of globalization, as a special carrier of culture, the film undertake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spreading culture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shaping national images. For mainland China, coproducing films is a new model i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film industry, which is a new attempt to expan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go global. As the marke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films of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accelerating, mainland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film market, also the emerging market that received the most attention, in 2012. And coproductions always draw well in mainland China; with high production standards and good box-office performance, co-productions have become the main trend for filmmaking in mainland China and are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in 1978, mainland China return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continued to expand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Guided by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plus abundant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historic human heritages, convenient human resources and huge consumer market, it has attracted world attention. China Film Co-production Corp. was founded in 1979 by China’s Ministry of Culture as a special agency for promoting co-productions. It’s responsible for promoting and managing matters relating to co-productions and started to bring in overseas film production companies to coproduce films with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initial motivation of mainland China’s coproducing films with overseas companies is to improve its production level in virtue of overseas capital, talents, ideas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press stories with Chinese themes in ways that fit the international film market via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of overseas production companies so as to help its films “go global” and win recogn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ecause coproducing films i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enter the market of the partners, and the purpose of “bringing in” is to “go global”, the twin purposes of expanding overseas market and manifest China’s soft cultural power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moreover, for overseas film companies, coproducing films with mainland China is also a ticket to the film market of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they become partners quickly and make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prevalent. As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mainland China’s politics and econom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and driven rapid growth of the film market, the III.

(8) An Analysis of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of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international film market which was always western-oriented begins to cater to the laws and values of mainland China, showing coproducing has evolved from “borrowing a ship to go to sea” to “cooperating to build a ship” and reflecting mainland China is gradually acquiring an equal or even dominant statu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production. In terms of regions, mainland China has 3 cooperators: Hongkong, Taiwan and America and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ffects are different. Coproductions of mainland China have prevailed in recent years, highlighting that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filmmaking in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Now,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to achieve the rise of mainland China’s film industry and march 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erving the twin purposes of expan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and cultural influence. This paper uses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which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rket mechanism (economy), state machinery (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knowledge/information) during the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sumption processes of mass media, i.e., discuss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economy and the ma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t tries to conduct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n mainland China-America co-productions, mainland China-Hongkong co-productions and mainland China-Taiwan co-productions. In conclusion, mainland China’s using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to shoot film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realize “going global” via “bringing in”. For foreign films, the biggest reason to coproduce films is to enter the market of mainland China by means of co-productions so as to avoid import quota restrictions for foreign films. However, the import quota is not the only restriction of the film market of mainland China, and there are also oth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trictions, such as film censorship, cultural differences,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deficiencies in copyright protection, including problems of “going global” and “bringing in”. All of these have formed restrictions of co-productions and become a worry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o-productions. Key Words: Co-production, Bringing in, Going global, Soft cultural power,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IV.

(9) 目 錄.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析 ......................................................................8.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18. 第四節. 研究資料、範圍與限制 ......................................................... 21.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25. 第二章 理論探討 ....................................................................... 29 第一節. 傳播政治經濟學 .................................................................... 29. 第二節 「軟實力」理論的運用 ........................................................... 39. 第三章 中國大陸整體電影結構的建立與發展 .............................. 49 第一節. 中國大陸的電影政策與體制 ................................................... 49. 第二節. 中國大陸電影體制改革前的電影事業概況 .............................. 59. 第三節. 中國大陸的電影體制改革 ...................................................... 65. 第四節.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現況 ......................................................... 80. 第五節. 小結 ..................................................................................... 86. 第四章 「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起源與發展 ............................... 89 第一節 「中外合拍」模式的起源與推動 ............................................ 89 第二節.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原因 .............................. 94. 第三節 「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歷程與現況 .............................. 107 第四節 「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限制 ............................................... 115 第五節. 小結 ................................................................................... 129. V.

(10)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第五章 「中外合拍」電影的實踐經驗與模式 ............................. 131 第一節. 中國大陸與香港合拍電影 .................................................... 131. 第二節. 中國大陸與台灣合拍電影 .................................................... 144. 第三節. 中國大陸與美國合拍電影 .................................................... 158. 第四節. 小結 ................................................................................... 170. 第六章 結論 ............................................................................ 173 第一節 「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 .......................................... 173 第二節. 中國大陸電影發展策略分析 ................................................. 177. 第三節 「中外合拍」推動電影「走出去」的成效分析 ...................... 179 第四節 「中外合拍」模式的展望 ..................................................... 181. 參考文獻 .................................................................................. 185 附 錄 .................................................................................. 209 附錄 1 《電影管理條例》................................................................. 209 附錄 2 《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 222 附錄 3. VI. 2014 年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統計、2014 年中國大陸 10 大賣座電影 ...226.

(11) 目 錄. 表目錄. 表1-1. 2012 年全球國家和地區電影票房收入排名 ...........................2. 表3-1. 中國大陸國產與進口影片票房統計(2001 - 2013)............ 85. 表 4 - 1 近年主要「中外合拍」電影概況 ........................................... 96 表4-2. 中國大陸現行的電影票房分帳比例 ................................... 106. 表4-3. 中國大陸「中外合拍」電影數量 ...................................... 113. 表4-4. 「中外合拍」電影海外銷售情況 ....................................... 115. 表5-1. CEPA 香港與中國大陸電影合作相關規定 ......................... 137. 表5-2. 香港電影市場現況 ........................................................... 140. 表5-3. 中港合拍影片的票房與評價 ............................................. 143. 表5-1. 台北市首輪院線映演國產影片、港、陸影片暨 其他外片之票房歷史統計 (2000 - 2013 年 ) .................... 145. 表5-2. ECFA 後台灣電影進入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票房情形 ........... 153. 表5-3. 近年兩岸賣座電影票房差異 ............................................. 156. 表5-4. 「中外合拍」主要模式的比較 .......................................... 171. VII.

(12)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圖目錄. 圖1-1. 2001 - 2011 年中國大陸與境外合拍電影涉及 國家和地區分布 ..................................................................6. VIII. 圖1-2. 研究流程圖 ....................................................................... 26. 圖2-1. 中國大陸採「中外合拍」電影的策略運用 .......................... 48. 圖3-1. 中國大陸電影機構組織體系表(1993 年前)....................... 63. 圖3-2. 中國大陸電影製片發行流程(1993 年前)........................... 64. 圖3-3. 中國大陸電影年產量統計(2001 - 2013).......................... 82. 圖3-4. 中國大陸電影票房統計(2001 - 2013)............................. 82. 圖3-5. 中國大陸票房過億影片數量統計(2006 - 2013)............... 83. 圖3-6. 中國大陸電影觀影人次統計(2006 - 2013)...................... 83. 圖4-1. 中國大陸影院與銀幕數量統計(2002 - 2013)................. 127.

(13) 第一章 緒論.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 政治經濟分析 第一章 緒論 第 一節 研究 動機 與目的 壹、研 究 動 機 2001 年 12 月 11 日, 中 國 大 陸 加 入 世 界 貿 易 組 織(WTO), 該 年 大 陸電影故事片年產量 88 部,國內電影總票房 8.7 億元人民幣(以下同)。 在 此 之 前, 大 陸 電 影 票 房 從 1990 年 代 起 便 開 始 下 滑, 至 2000 年 時 為 8 億元。2010 年,大陸電影故事片年產量 526 部,國內電影總票房 101.72 1. 億元。 僅僅 10 年間,大陸電影年產量成長近 6 倍,電影票房總額成長 11.6 倍。 2011 年,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故 事 片 年 產 量 558 部, 國 內 電 影 總 票 房 2. 131.15 億元, 比 2010 年增長 30%。2012 年,大陸電影故事片年產量達 到 745 部, 國 內 電 影 總 票 房 170.73 億 元, 比 2011 年 增 長 30 %。 國 家 廣 電總局(現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表示,從 2003 年起,大陸電影市 場已連續 10 年保持成長,10 年間成長 18.5 倍,平均增幅近 40%。. 3. 2013 年 3 月, 美 國 電 影 協 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4. America,MPAA) 發表報告指出,2012 年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電影第 三大生產國(次於印度、美國),票房總額僅次於北美,已超越日本,躍 1. 中國電影年鑒 1987 - 2011(北京:中國電影年鑒社,1987 - 2011 年)。 馮琦,「2011 年中國電影票房過 130 億元」(2012 年 1 月 10 日),2012 年 1 月 15 日下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jrzg/2012-01/10/content_2040636. htm。 3 「2012 年 全 國 電 影 票 房 統 計 」(2013 年 1 月 11 日 ),2013 年 1 月 15 日 下 載,《 國 家 廣 電 總 局 》,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icles/2013/01/11/20130111112236730833.html。 苗 春, 「2012 年 全 國 電 影 票 房 超 170 億 」(2013 年 1 月 10 日 ),2013 年 1 月 15 日 下 載,《 新 華 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1/10/c_114313133. htm。 4 美 國 電 影 協 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簡 稱 MPAA) 成 立 於 1922 年, 最 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是美國為保護電影廠商而組建的非營利性貿易協會。 總部設在加州,在洛杉磯、華盛頓為其成員服務。該協會有一套非官方的電影分級制度。 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家庭錄影帶(home video),及未來有可 能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2013 年 3 月 21 日下載,《維基百科》,http://www.mpaa.org// Resources/3037b7a4-58a2-4109-8012-58fca3abdf1b.pdf。 2. 1.

(14)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居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也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電影市場。. 5. 截 至 2013 年 為 止, 中 國 大 陸 全 國 電 影 票 房 收 入 已 達 217.69 億 元,. 6. 比 2012 年 增 長 近 28 %。 現 階 段 大 陸 電 影 經 濟 規 模 已 具 備 世 界 強 國 的 水 準,市場潛力更受到全球矚目,國際影響力正日益提升。 表 1-1 2012 年全球國家和地區電影票房收入排名 排名. 國別. 票房收入(億美元). 1. 美國、加拿大. 108. 2. 中國大陸. 27. 3. 日本. 24. 4. 英國. 17. 5. 法國. 17. 6. 印度. 14. 7. 德國. 13. 8. 南韓. 13. 9. 俄羅斯. 12. 10. 澳大利亞. 12. 資料來源:“Theatrical Market Statistics 2012,”Last Update 21 March 2013,《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America》,http://www.mpaa.org//Resources/3037b7a458a2-4109-8012-58fca3abdf1b.pdf..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市 場 所 以 能 夠 在 短 期 間 內 迅 速 崛 起, 是 許 多 條 件 配 合 7. 的結果,其中主要原因在於電影市場化與產業化的推動。 大陸的電影事 業,自 1949 年中共建政以來,基本上移植蘇聯計畫經濟體制,從製片、 發行、放映部門均屬於國有企業,由國家統一集中管理,國家制訂生產計 5. “Theatrical Market Statistics 2012,”Last Update 21 March 2013,《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http://www.mpaa.org//Resources/3037b7a4-58a2-4109-8012-58fca3abdf1b.pdf. 6 「2013 年全國電影產業數據 票房收入超 200 億」,人民日報,2014 年 1 月 9 日,第 19 版。 7 市場化(marketization)是指用市場作為解決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等基礎手段的一種狀態, 意義是對經濟的放鬆管制,對工業產權的私有化。市場化的工具有許多種,比較低程度的市 場化是外包,比較高程度是完全出售。具體而言,市場化是以建立市場型管理體制為重點, 以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為標誌,以社會經濟生活全面轉入市場軌道為基本特徵。將特定對象 按照市場原理進行組織的行為,通過市場化,實現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從而提高社會效 率,推動社會進步。其主要內容:在所有經濟領域和環節推進各類市場的發展,形成完整的 市場機制,讓各類市場參數正常運轉,通過市場運行中的各種經濟組織和所有制改革,完善 市場基礎,通過法律重新確認財產所有權,形成真正的商品交易。 產業化(Industrialization)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 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產業 化的要點: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就是全面的市場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1、是 市場化經濟的運作形式;2、達到一定的規模程度;3、與資金有密切關係;4、以盈利為目 的。產業化的基本特徵:1、面向市場;2、行業優勢;3、規模經營;4、專業分工;5、相關 行業配合;6、「龍頭」企業帶動、配套服務;7、市場化運作。 詳 見《 維 基 百 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2%E5%9C%BA%E5%8C%96。 《MBA 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4%BA%A7%E4%B8%9A%E5%8C%96。. 2.

(15) 第一章 緒論. 畫,編列預算撥款拍片,再由政府指定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一收購 影片,並負責向全國發行放映。各電影部門只需依計畫指令製作、發行、 放映影片,電影票房與經濟效益並不是生產過程中考量的重點。改革開放 後,大陸各國有企業開始朝向市場化改革。但與其他產業相較,電影改革 的步伐卻相對落後,主要原因在於國家政策對電影屬性的不確定性。 作為文化商品,電影具有雙重屬性,從當前各國電影政策,特別是中 國大陸這類極權國家的電影政策中可以看出,國家多把電影視為宣傳思想 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擔著意識形態的功能,拓展電影市場實質上具有超越 經濟效益的政治意涵。但在另一方面,電影從生產到投入市場的過程中, 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又承擔著消費與娛樂的功能,同時具有提供大眾娛樂 的商品交換價值。在這兩種不同屬性中,以往大陸電影過於偏重意識形態 的屬性,忽略其商品方面的屬性,以致電影長期以來從未被真正視為一項 經濟活動,因此很少被納入產業的範疇進行研 究。. 8. 1990 年 代 起, 在 中 國 大 陸 由 計 畫 經 濟 體 制 向 社 會 主 義 市 場 經 濟 體 制 轉 型 的 背 景 下, 電 影 業 開 始 推 動 市 場 化 的 進 程。1992 年, 中 共「 十 9. 四 大 」 提 出 文 化 體 制 改 革 必 須 符 合 社 會 主 義 市 場 經 濟 體 制 的 需 求, 於 是 1993 年 1 月,廣電部下達《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 見》,強調電影事業應適應「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電 影 市 場 發 展 應 著 重 社 會、 經 濟 兩 項 效 益。 從 此 開 始 逐 漸 改 變 中 共 建 政 以 來,計畫經濟體制下所形成電影「統購統銷」的製片、發行、放映體制。 1994 年 8 月, 廣 電 部 再 下 發《 關 於 進 一 步 深 化 電 影 行 業 機 制 改 革 的 通知》,開放各製片廠可自行發行影片,各電影企業從以往計畫經濟的生 產發行模式向市場競爭跨出第一步,至此已試行多年的電影體制改革與市 場化方向正式確立。. 10. 2002 年 11 月,隨著中國大陸加入 WTO 後所面臨的國內市場開放, 中共「十六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強調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下繁榮 社 會 主 義 文 化、 滿 足 人 民 精 神 文 化 需 求 的 重 要 途 徑, 應 完 善 文 化 產 業 政 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國家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11. 首次將. 8. 張江藝,「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分析」(2005 年 4 月 30 日),2012 年 3 月 15 日下 載,《環球網》,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2-01/2329719.html。 9 吳中華,「電影體制改革方案出臺」,電影電視藝術研究,1993 年第 2 期,頁 5。 10 周文翰,「中國電影體制改革進行時 歷次改革詳細信息」(2005 年 4 月 14 日),2013 年 5 月 8 日下載,《人民網》,http://ent.people.com.cn/BIG5/8222/42057/36604/36611/3321477.html。 11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上所作報告全文」(2002 年 11 月 17 日),2012 年 3 月 12 日下載,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85.htm。. 3.

(16)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發展文化產業列入黨的政治報告,成為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戰略目標。依 照中共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電影被明確定義為「可經營的 文化產業」,其「文化商品」的屬性受到承認,大陸電影產業化的進程自 此正式確立,從此開啟大陸電影市場高速成長的 10 年。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化與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大陸電影 票房進入百億時代,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新興市場。其中,大陸與境外合 作拍攝(中外合拍)的電影經常成為大陸國內電影市場的常勝軍,締造亮 眼的票房成績,「中外合拍」電影以其製作水準和票房表現,已然成為當 前大陸電影製片的主流趨勢,不僅是推動電影市場化與產業化的重要觀察 指標,也是當前大陸實現電影大國崛起與邁向國際市場的主力。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行,中國 大 陸 重 返 國 際 社 會, 對 外 文 化 交 流 持 續 擴 大。 憑 藉 著 改 革 開 放 的 政 策 導 引,加上豐富的自然文化景觀與歷史人文內涵、便利的人力資源,及 龐大 的潛在消費市場吸引全世界投資者的目光,各國赴陸尋求合作拍攝影片的 需求開始日益增加。 中 國 大 陸 與 境 外 合 作 拍 片, 最 初 的 動 機 是 希 望 借 助 境 外 的 資 金、 人 才、 觀 念、 技 術, 提 升 本 國 電 影 的 製 作 水 準, 並 利 用 國 外 合 作 拍 攝 機 構 的發行通路,將帶有中國題材的故事、中國元素的戲劇,以適合國際電影 12. 市場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幫助大陸電影「走出去」, 獲得國際市場的認 可, 因 為 以 合 拍 影 片 的 形 式 是 進 入 合 拍 機 構 所 在 地 市 場 最 有 效 的 方 式, 「引進來」為的是能夠「走出去」,藉由「中外合拍」電影的模式,達成 擴展海外市場與彰顯文化「軟實力」的雙重目的。而境外電影機構也經由 與 大 陸 合 拍 電 影, 作 為 打 開 大 陸 電 影 市 場 大 門 的 敲 門 磚, 雙 方「 一 拍 即 合」,因而造就大陸「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盛行。 合拍片(co-production)是一種商業合作的模式,指兩個或多個國家 (地區)的製作單位共同合作拍攝的影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電影製片機 構共同投資、共用影片著作權 及影片市場收益的一種製片方式,發行時通 常會製作兩個或多個語言的版本,以便於在合作拍片的多個國家(地區) 上映。. 12. 13. 若以合作方式作區分,中國大陸與境 外合 作拍片又可分 為:合. 「好萊塢洋導演東遊記:中外搭配賣片不累」(2011 年 4 月 29 日),2012 年 3 月 15 日下載, 《新京報》,http://www.cnqsq.com/html/news/20110429/160093.html。 13 「合拍片」,2012 年 3 月 1 日下載,《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90%88% E6%8B%8D%E7%89%87。. 4.

(17) 第一章 緒論. 拍片、協拍片和委託拍片三種合作模式。. 14. 以往大陸受限於資金、技術不. 足,與境外合作拍片大多僅是提供協助拍攝,直到近年來大陸電影資金、 技術條件漸趨成熟,以共同投資、共同拍攝、版權共有等要件的合拍片才 成為主流。至於合作拍片的內容,也從最初的取景、勞務資源等方面提供 協助拍攝的淺層配合,逐漸發展到目前全球化資金、劇本、技術、觀念、 發行等各環節的深層合作,實現真正共同開發市場、風險分擔的合作拍片 模式。. 15. 不僅為大陸電影產業由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全面轉型奠定基. 礎,成為電影市場化與產業化進程中一項重要的推動力量,也是當前大陸 電影市場能夠持續高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綜觀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發展,從境外合作最多的地 區作劃分,依序為大陸與香港、大陸與台灣、大陸與美國合拍片三大主要 合拍片類型,. 16. 其發展過程及影響各有不同。由近年大陸合拍片的盛行,. 凸顯「中外合拍」電影模式已是當前全球化浪潮下電影製作的主流趨勢。 由於近年來大陸電影在市場化與產業化改革後,已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電 影 市 場, 也 是 全 球 成 長 最 快 速 的 電 影 市 場, 其 發 展 過 程 備 受 關 注。 目 前 「中外合拍」電影模式已成為實現大陸電影大國崛起與邁向國際市場的主 力,承擔著擴展國內外市場與文化影響力的雙重目的,值得對此主題深入 進行研究。 此外,2010 年 6 月 29 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完成 簽署,於 2011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包括取消台灣華語電影進口的配額限 制,對台灣電影產業發展是一項利多。. 17. 兩岸合拍電影成為當前台灣電. 影產業振興的一帖良方,台灣業者無不磨拳擦掌,準備積極搶攻中國大陸 電影市場。但兩岸電影產業與市場畢竟截然不同,台灣在推動兩岸電影合 作,積極開拓大陸市場的同時,對於當前大陸電影產業發展、市場現況, 及「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過程與利弊卻始終缺乏有系統的研究,學 術產出與實務交流層面存在極大的落差。. 18. 14. 林 莉 麗,「30 年 合 拍 片 歷 程: 開 放 合 作 共 贏 」(2010 年 7 月 27 日 ),2012 年 3 月 15 日 下 載,《國家廣電總局》,http://www.dmcc.gov.cn/publish/main/266/2010/20100727170150471422 030/20100727170150471422030_.html。 15 「30 年合拍片歷程:開放 合作 共贏」。 16 尹鴻、程文,「2011 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2012 年第 2 期,頁 11。 17 朱婉寧,「台灣電影將可無限量登陸」,聯合報,2010 年 6 月 25 日,第 A6 版。 18 經查「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知識系統」,檢視國內有關「中國大陸電影」、「中國大陸電影產 業」或「中國大陸電影合拍片」為主題的碩博士論文,共計有 8 篇。其中有關中國大陸電影 產業、電影市場研究的論文僅有 3 篇,且迄今並無中國大陸電影合拍片的相關論文,統計截 止日為 2012 年 6 月 1 日。. 5.

(18)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筆者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與產業的發展一直深感興趣且 持續關注,並希望就此主題,選擇一個與其他研究不同的面向,或別人未 曾 嘗 試 過 的 研 究 題 目, 將 針 對「 中 外 合 拍 」 電 影 這 個 主 題 深 入 探 究 其 起 源、實際運作與影響,並希望通過對「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政治經濟分 析,提供對大陸電影市場及產業的深入認識與思考,並對未來相關研究開 啟一個全新的視野與領域。 台灣 10% 美國 9% 英國 5% 日本 5% 韓國 2%. 香港 69%. 圖 1-1 2001 - 2011 年中國大陸與境外合拍電影涉及國家和地區分布 資料來源:尹鴻、程文,「2011 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2012 年第 2 期,頁 11。. 貳、研 究 目 的 自 1978 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電影產業開始進行體制改革,同時以 「中外合拍」電影的形式,引進國外資金技術提升本國電影的質量,以致 成為全球電影產量第三大國和第二大電影市場,這種快速成長的模式受到 全球矚目。究竟「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背景與歷程為何?如何在大 陸電影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發展運作?國家政策對於「中外合拍」電影 發揮的影響為何?大陸採「中外合拍」電影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架 構中,對於自身及合作國家地區的電影產業又產生什麼影響? 上 述 這 些 問 題, 正 是 傳 播 政 治 經 濟 學(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在分析產業時所欲探討的課題,也是本篇研究的主要目 的。 本 文 希 望 透 過 文 獻 資 料 的 歸 納 整 理 及 相 關 理 論 的 闡 述, 對 中 國 大 陸 「中外合拍」電影進行政治經濟分析,因此將針對以下幾個課題進行深入 探討:. 一、探討中國大陸採「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背景與歷程。. 6.

(19) 第一章 緒論. 檢視中國大陸採「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歷程,從 1979 年文化 部成立第一個中外合作製片機構—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開始,「中外合 拍 」 電 影 的 發 展 就 與 改 革 開 放 後, 大 陸 電 影 市 場 化、 產 業 化 進 程 息 息 相 關。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大多屬於大陸電影市場化、產業化過程的宏觀 性探討,針對「中外合拍」電影為主題進行的研究相當少見。而「中外合 拍」電影模式正是大陸電影市場化與產業化過程中重要的推動力量。因此 本文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由「中外合拍」電影的發展背景與過程切入,探 討「中外合拍」電影的模式如何在大陸電影產業化、市場化的過程中發展 及運作,希望能得到不同於以往研究的結果。. 二、探討國家政策對於中國大陸「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影響。 對於中國大陸電影產業而言,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國 家政策的主導無疑是一項關鍵性的因素。自 1978 年改革開放,電影開始 進行體制改革,同時以「中外合拍」電影的形式引進國外資金技術提升本 國電影的質量,國家政策的推動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透過對國家政策 及政府干預措施,如進口影片配額限制、國產電影市場保護等探討,有助 於理解大陸電影市場所以能夠迅速崛起,「中外合拍」電影模式所以成為 市場主流,及政策對市場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影響。. 三、 探討當前中國大陸「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三大主要合作地區: 香港、台灣、美國合拍電影歷程的政治經濟分析。 1980 年代初期,香港電影開始北上進入中國大陸取景拍片,大陸電 影工作者透過合拍電影的訓練,獲取香港電影的製作技巧、娛樂元素及市 場觀念,朝向商業電影轉型,大陸電影商業化便是在香港電影人和中港合 拍片的協助下開始進行,從此開啟「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潮流。. 19. 2010 年 6 月 29 日,兩岸 ECFA 完成簽署,取消台灣電影進口大陸的 配額限制,由於兩岸語言及文化背景相似,使得大陸電影市場成為當前台 灣電影產業振興的希望,也造就近年台灣和大陸合拍電影的盛行。 美國好萊塢向來是電影工業全球化的指標,但中國大陸直到 1994 年 才正式每年進口 10 部好萊塢大片公開放映,目的在以進口大片的票房分 帳收入挹注大陸國內電影市場,此後好萊塢電影不斷叩關,中美合拍電影 便是在全球化與市場保護拉鋸下展開。 19. 「CEPA 為 港 產 影 劇 敞 開 門 戶 」(2006 年 9 月 30 日 ),2010 年 6 月 3 日 下 載,《 人 民 網 》, http;//gov.people.com.cn/BIG5/46737/4877801.html。. 7.

(20)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本文希望通過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美國、台灣合拍電影過程的探討, 對大陸採「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歷程有更完整的理解,同時對合作 過程中的政治、經濟影響做出深入的分析。. 四、 探討中國大陸採「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問題,及合拍電影市場 的未來展望。 目前「中外合拍」電影以其製作水準和票房表現,已成為全球化浪潮 下中國大陸電影製片的主流趨勢,各國投資者紛紛赴陸尋求合作拍片的機 會,「中外合拍」電影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無論國內外都對大陸電影市 場及「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寄予厚望。然而未來大陸的電影市場是 否能夠持續保持這種高速成長的榮景?「中外合拍」電影是否能夠帶領大 陸電影「走出去」,在國際電影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未來中、港、台三地 電 合 作 拍 攝 電 影, 能 否 有 效 整 合 華 語 電 影 市 場, 創 造 兩 岸 三 地 電 影「 三 贏」局面?本文希望通過對上述幾個問題的探討,歸納出「中外合拍」電 影模式的未來展望,做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依據,並提供 台灣產 官學界做為評估進入大陸電影市場的參考。. 第 二節 文獻 回顧 與評析 壹、文 獻 回 顧 有關本文的研究文獻,可分為博碩士論文與專書、專著兩個部分。由 於目前國內外針對中國大陸「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相關研究十分罕見, 本 文 將 分 別 從 兩 個 面 向 的 資 料 進 行 搜 集, 一 類 是 有 關 電 影 政 策 的 相 關 文 獻; 一 類 是 有 關 電 影 產 業 與 經 濟 的 相 關 文 獻, 從 中 整 理 出 本 文 所 需 的 資 料。. 一、博碩士論文: 筆者嘗試以「中國電影」、「中國大陸電影」、「中國電影產業」、「中國 大陸電影產業」、「合拍片」等為關鍵字,查詢「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 文知識系統」、「google 學術搜尋」,迄 2012 年 12 月,兩岸相關之博碩士 論文數量有限,資料略述如下:. (一)電影政策面向 1、劉帆所著碩士論文「新時期中國大陸電影體制變革述略」. 8.

(21) 第一章 緒論. 探討 1970 年代末迄今 20 餘年,中國大陸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轉軌,電影體制從製片、發行、放映由計畫向市場推進的過程中,計 畫與市場兩股勢力的角力。 作者首先導入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研究方法說明中國大陸電影業改革 的 核 心 模 式。 其 次 就 1978 至 1993 年 高 度 計 畫 體 制 下 的 大 陸 電 影 事 業 進 行研究。 基於歷史的原因,此一時期中國大陸電影延續按計劃指標生產,由中 影公司統一收購、統一向下逐級發行銷售、由地方事業單位統一觀看的大 一統模式運作。但在此期間,也陸續開始採取按拷貝結算、提高每個拷貝 收購價格、電影票價有限浮動、電影業各方利潤分配制度等改革措施。 從 1993 年起,大陸電影體制正式開始由計畫轉向半計畫半市場的雙 軌運行制改革。由於電影自身特殊的意識形態性使然,此一時期電影領域 計畫經濟的慣性仍然相當強大,大陸電影業改革遠落後於第二、第三產業 的改革,實際上計畫與市場同在電影產業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但計畫的 力量略占優勢。 然而從 2001 年起,中國大陸市場力量終於躍居主導地位,促使官方政 策面對電影產業化實效加以肯定,帶動大陸電影體制全面走向創新之路。. 20. 2、賴欣儀所著碩士論文「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 主 要 是 以 中 國 大 陸 文 藝 政 策 與 體 制 轉 變 的 發 展 為 框 架, 藉 由 個 案 分 析,理解大陸電影在不同時期,市場與政治的勢力消長,夾雜著行為者本 身所擁有的文化資本與個人特質,因而形塑出各自的判斷與抉擇。 作者選擇張藝謀、馮小剛進行個案分析,目的是為理解在中國大陸電 影界中既存的限制裡,不同行為者如何因應、面對結構的限制,個體的行 為與選擇鑲嵌於國家控制與市場需求的角力,另方面也影響國家控制的鬆 動與市場需求的轉變。. 21. (二)電影產業經濟面向 1、陳盛璋所著碩士論文「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研究」 指 出 電 影 產 業 化 是 市 場 經 濟 發 展 的 必 然 結 果, 但 中 國 電 影 產 業 與 美 國、 法 國、 韓 國 等 其 他 主 要 電 影 生 產 國 的 電 影 產 業 相 比, 競 爭 力 仍 然 不 足。 透 過 分 析 中 國 電 影 產 業 發 展 歷 程、 現 狀, 結 合 中 國 電 影 產 業 發 展 特 20 21. 劉帆,新時期中國大陸電影體制變革述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賴欣儀,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年)。. 9.

(22)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點、規律,借鑒世界其他國家電影產業的實踐經驗,分析中國電影產業國 際競爭力,歸納出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存在著以下危機:產業化的觀 念和制度並未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品質與國際電影市場要求不相 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間存在明顯差距、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等, 並以此探討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的目標方向和主要途徑。. 22. 2、吳同鈞所著碩士論文「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化之研究」 探討中國大陸電影產業體制改革透過國家行政力量執行,造成電影產 業制度的變遷與市場結構發生變化。結合「媒介經濟學」、「制度變遷」理 論,探討國家電影產業政策變遷的原因、過程及對電影市場環境條件、市 場結構、廠商行為與市場績效之間的互動。利用歷史分析法,從 1979 年 改革開放後,針對大陸電影產業化的發展做有系統的研究分析,將改革開 放以來,大陸電影體制制度變遷發展,分為三個時期探討:從 1979 年至 1991 年;1992 至 2001 年;2002 年迄今。 透過相關數據與研究資料,分 析大陸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市場集中度。研究結果發現:從大陸電影 製片數量分析,市場集中度為逐年下降;從製片生產影片票房成績分析大 陸主要電影製片企業攝製的影片,及每年大陸電影市場國產影片國內票房 總額,所得出結果為電影市場集中在主要國產製片企業,屬高度集中發展 的趨勢。從發行公司集中度指數衡量,2002 年到 2006 年大陸院線業的集 中度有逐年下降趨勢,市場壟斷力量越來越小。在所有權集中方面,大陸 已組建 6 家國營電影集團,電影產業推行股份制改革,實施所有權與經營 權分離,加快推進企業公司制。 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由於民營公司的成立,使其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 但大陸電影集團主要是透過國家行政力量組建,多數沿用以往事業體制, 沒有形成現代企業制度,產權不明晰、權責不明確、政企不分的情況仍嚴 重存在。最後作者提出大陸電影產業發展面臨電影分級制尚未實施、著作 權保護不力、盜版猖獗、網路下載等諸多不利因素仍有待改革。. 23. 3、高鋮所著博士論文「基於 SCP 分析框架的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研究」 以 經 濟 學 觀 點 和 實 證 研 究 方 法, 在 SCP 範 式 框 架 下, 系 統 地 探 討 現 階段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結構、產業行為和績效特徵間的相關性,並提出公 共政策選擇的建議。 本文首先論證電影的商品屬性和電影產業化發展的必然性,並回顧中 22 23. 10. 陳盛璋,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吳同鈞,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2007 年)。.

(23) 第一章 緒論. 國大陸電影產業「先市場化後產業化」的改革歷程。在對大陸電影市場的 產業規模、集中度、產業壁壘、差異化等結構研究基礎上,得出大陸電影 產業總體為中寡占型結構特徵的結論。再引入對電影產業組織的集團化傾 向、合謀與聯盟化行為、垂直一體化、橫向併購、定價策略、RD 行為、 電影行銷、盜版與反盜版、檔期經營等行為特徵的分析,之後從消費者剩 餘和社會福利的角度,對電影產業績效進行分析,通過數學模型、結構和 行為特徵相聯繫,實證研究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現集中度與績效成反方向 運動,而經濟性進入壁壘則基本失效。大陸電影產業已成為一個高差異化 產業,而差異化程度與產業績效呈同方向變化。要進一步推進大陸電影的 產業化進程,擴大開放改革是唯一出路。調整電影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性 壁壘的有效性,增加差異化程度是符合大陸電影產業實際的思路選擇。. 24. 4、 鄭嘉詩所著碩士論文「從中國電影發展策略看臺灣電影進入中國市場 之機會與挑戰」 探討兩個主題:中國大陸在電影產業上之發展策略對台灣的機會與挑 戰為何?針對大陸發展策略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台灣電影產業應採取哪 些應變措施?作者指出兩岸電影產業多年來缺乏交流,原因除大陸對於電 影的各項發展措施缺乏穩定性及電影法規與部門體制異常複雜外,台灣對 大陸電影之政策法制、市場偏好、產業規模及產業價值鏈所知不多也是關 鍵原因。 由研究結果發現,由於電影發展政策的影響,使得中國大陸電影產業 的替代品威脅遠較台灣電影產業低,但若台灣能夠與大陸電影產業採取跨 國合作的方式,爭取製作合拍片的機會,可化危機為轉機,使台灣電影產 業能夠走出市場小及人才不足等問題,並可排除大陸與香港簽訂 CEPA 後 所帶來的華語合拍片的市場威脅。. 25. 5、鄭閔聲所著碩士論文「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 探 討 1949 年 以 來,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工 業 相 關 環 節 皆 為 政 府 所 掌 握, 對 內 實 行 統 購 統 銷 的 計 畫 經 濟 式 生 產, 對 外 則 禁 絕 美 國 電 影 輸 入。 然 而 1979 年以後, 大陸電影產業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加上國內電影 觀眾銳減、製片單位長期虧損等因素,開始建立符合市場運作機制的電影 體系。 24 25. 高鋮,基於 SCP 分析框架的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 鄭嘉詩,從中國電影發展策略看臺灣電影進入中國市場之機會與挑戰(台北:政治大學國際 經營與貿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11.

(24)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至 1990 年代由於市場狀況未見起色,中國大陸毅然決定引進好萊塢 大片。2000 年的 WTO 談判,大陸更進一步開放進口電影配額,及外商投 資電影事業,大陸電影產業就在內部體制更迭,及外商外片衝擊之下進行 持續性變革。 當前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化已初具成果,電影產量產值皆逐年提升,本 國 電 影 所 占 市 場 份 額 也 已 超 越 外 國 電 影, 部 份 陸 片 更 在 海 外 市 場 大 有 斬 獲。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政府在推動產業改革的過程中著力甚深,因此政 府目前仍是大陸電影市場上最大的投資者與推動力。整體產業興盛背後, 大陸電影目前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儘管出現能夠脫離資金、政治控制的 新 型 態 獨 立 電 影, 然 而 大 部 份 電 影 仍 難 以 回 收 成 本, 甚 至 無 法 在 院 線 上 映,如何提供大片之外的中低成本電影更多機會與空間,使產業更加多元 健全,是未來大陸電影發展的重點。. 26. 6、許輝所著碩士論文「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及貿易戰略研究」 探討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成為當代許多國家新的經濟成長 重點,其貿易量決定各國在國際文化市場上所占有的地位,是 21 世紀極 具 發 展 潛 力 的 新 興 產 業, 發 達 國 家 常 利 用 電 影 進 行 文 化 傾 銷。 在 此 背 景 下,對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競爭力和電影對外貿易進行系統的研究,進而尋 求提升產業競爭力和促進貿易發展的有效途徑。首先對電影產業的定義、 特點及外延作簡要概述。其次,在闡述產業競爭力基本理論和評價方法的 基礎上,提出一個以需求狀況、經營狀況、投(融)資狀況、電影後產品 市場,及產業政策和法制環境等五大要素構成的電影產業競爭力的理論模 型, 建 立 由 3 大 模 組 ( 基 礎 競 爭 力、 核 心 競 爭 力 和 環 境 競 爭 力 )、5 大 要 素、13 個競爭力分項指標構成的電影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選 取中、美、韓、日、法、印六國為比較對象,通過收集各國電影產業競爭 力評價指標相關資料,以主成分分析法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得出數 值並排名,同時結合定性分析,對大陸電影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和評價。 研究表明,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競爭 力明顯處於劣勢,應著重從解決電 影產業發展的五大關鍵因素入手,為提高大陸電影產業競爭力創造條件。 最後通過對電影貿易的定義和大陸電影貿易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從規模 經濟、偏好相似、競爭優勢、文化折扣、知識產權壁壘,及外商直接投資 等貿易理論、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對大陸電影貿易發展相對滯後的原因作 26. 12. 鄭閔聲,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2009 年)。.

(25) 第一章 緒論. 出合理解釋。. 27. 二、專書與專著 (一)電影政策面向 1、國內學者劉立行所著「中國電影產業支持性策略之政策法規分析」 運用法規文本、新聞報導,及產業研究報告等三種文獻資料,探討中 國大陸電影產業法規如何運作、政府支援電影事業的資源及對電影事業補 助的方式、其推動國產影片進入市場的措施,及目前大陸電影市場的產業 前 景 為 何 等。 本 文 以 法 規 內 容 為 依 據, 分 別 闡 述 大 陸 電 影 產 業 的 市 場 表 現、市場進入、政策介入、特種基金、發行系統支援等內涵,將大陸電影 政策中較特殊的國片支援方式與市場扶植手段勾勒出一個清楚脈絡,凸顯 出大陸電影產業支持性策略的獨特性,及政府政策的積極介入,是近年來 大陸電影市場持續擴大主因等主要論點。. 28. 2、國內學者劉立行所著「進口電影之發行管理模式分析-中國市場案例」 以法規中的管理條文做為第一手資料進行文獻分析,探討中國大陸電影 市場的外片發行機制,及其發行管理模式。分別從大陸電影發行體制沿革、 目前實行的進口片發行政策、中方與外片方的分帳安排、進口片發行對國片 市場進入的衝擊,大陸以外片發行所得扶植國片的策略等特殊案例進行探 討。發現大陸政府針對進口片的發行管理模式確已達到促進電影市場擴大、 國家利益增長的效果,但也同時形成小型國產影片市場進入的障礙。. 29. 3、 國內學者劉立行所著「大陸電影實際運作之超穩定結構分析-以法規 文本為框架」 建構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自開放以來的一個清楚脈絡,並解釋以大陸市 場為核心的華語電影形成目前超穩定結構的過程。本文依序探討大陸加入 WTO 與簽署 CEPA 後,對有關開放電影市場的承諾與影響、大陸電影政 策對外資准入的規範、對華語合拍片的政策、大型合拍片的新國際文化分 工理論是否可以解釋大陸電影現象等研究議題。 文獻歸納研究發現:導致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具磁吸效應與穩定結構的 最重要原因,是政府對外的有條件市場准入政策及若干守門政策。在市場 准入的政策中,大陸對香港電影採取更緊密聯繫的承諾,對華 語電影區域 27 28 29. 許輝,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及貿易戰略研究(湖南: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劉立行,「中國電影產業支持性策略之政策法規分析」,2011 年 9 月 30 日下載,《台灣電影 網》,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7466&ctNode=258。 劉立行,「進口電影之發行管理模式分析-中國市場案例」,2011 年 9 月 9 日下載,《台灣電 影網》,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7467&ctNode=258&mp=1。. 13.

(26)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市場的影響最為明顯,大型華語電影國際化的經驗,在學術上直接挑戰國 際文化分工理論的若干假設。. 30. 4、 國內學者劉立行所著《國家電影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產業之理 論與實務》 探討各國電影產業與市場現況、各國政府對電影產業介入的支援政策 架構,及各國電影扶植制度形成背後最重要的意識形態理念。 作者指出好萊塢是國際電影產業市場經濟的中心,各國電影扶植制度 中最重要的補助、稅賦抵減,及國際合作攝製等發展策略與運作的選擇, 都與美國電影產業制度相互對應,並由此建構出一個由美國到 WTO,由 法國到 EU(歐盟),由各國到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 的論述主. 軸,探討各國電影制度的政策選項在 WTO、EU,及 UNESCO 等國際政 體的管制架構下,所呈現出的對話、衝突與博奕等景象。. 32. 5、Wang,Ting 所著 Hollywood`s pre-WTO crusade in China 探討中國大陸對進口電影的發行與管理體制。中共自建政以來,對進 口影片始終採取管制進口的措施,以保護本國電影製片機構與市場。1994 年大陸開放 10 部外片進口,背後其實蘊含扶植本國電影產業的理念,目 的藉由 10 部進口電影的產值擴大本國電影市場,以其獲利協助累積本國 電影產業發展的資本。 2004 年, 美 國 電 影 協 會(MPAA) 在 中 國 大 陸 設 立 辦 事 處, 目 的 就 是希望大陸放寬對外國影片的進口配額限制,但並未獲得回應。然而大陸 開放 10 部外國電影進口,一方面擴大了國內電影市場,但另一方面外國 進口電影的賣座卻也壓縮大陸本土電影的市占率,電影製作領域反而遭受 擠壓。. 33. 6、大陸學者唐建英所著「中國電影製作扶植政策的演進與反思」 指出一個國家在工業化早期或追趕工業化國家的過程中,都傾向於實 施 幼 稚 產 業 的 保 護 策 略, 只 不 過 所 採 取 的 策 略 形 式 各 異。 自 中 共 建 政 以 30 31. 32 33. 14. 劉立行,「大陸電影實際運作之超穩定結構分析-以法規文本為框架」,2011 年 12 月 15 日下 載,《台灣電影網》,http://www.taiwancinema.com/1/ct/xitem/57465/ctnode/258/。 聯合國於 1946 年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由當時 191 個國家所組成。該組織致力於透過協調各國教育、科學、 文 化, 促 進 世 界 交 流、 詳 見 Lepa,M.(2005),Identity issues: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Content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p1. Last Update 12 March 2012, http://www.mariannelepa.ca/Report_Indenity_Issues.html. 劉立行,國家電影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產業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書局,2009 年)。 Wang,Ting.(2007).Hollywood`s pre-WTO crusade in China.Jump Cut: A Review of Contempory Media (electronic version),Spring(49)..

(27) 第一章 緒論. 來,國家對國產電影扶植一直是固有的傳統。1980 年代末,中國大陸政 府通過成立電影專項資金等方式,扶植國產電影的創作和生產。2000 年 以後,隨著電影體制改革加速,又啟動稅收優惠、信貸金融支持等政策。 本文從政府扶植電影的理論依據入手,探討大陸電影製作扶植政策的演進 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借鑒法、韓等國的經驗,提出大陸政府需要有效組織 目前各種扶植手段,建立更有效率的國家電影扶植體系,以適應當前電影 產業發展需要。. 34. 7、 美國學者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香港學者葉月瑜合著《東 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East Asia Screen Industries) 這 是 一 本 將 東 亞 地 區 視 為 國 際 電 影 製 作、 貿 易 與 商 業 新 興 中 心 的 專 書。 藉 由 東 亞 各 國 標 竿 電 影 的 個 案 研 究, 探 討 中、 港、 日、 韓 各 國 對 電 影產業策略與實行過程。透過這些個案研究,作者觸及相當廣泛的議題, 包括:電影政策、類型、明星、共同製作以及行銷,進而探討東亞各國及 台灣的影視產業如何因應 1990 年代的金融危機,重新成為重要的產業與 文化力量,並在面臨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的挑戰時,做出有力的回應,期 望能藉由全面性的觀察與探討,呈現出東亞影視產業的樣貌。值得注意的 是,作者指出東亞各國為因應全球化所推動的「泛亞洲電影」,也就是經 由跨國合作拍片統合亞洲電影市場,但由於近年來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迅 速崛起及政策導引,使得「泛亞洲電影」經常轉變成為「泛中國大陸」電 影合作案,值得深入探討。. 35. (二)電影產業經濟面向 1、 大陸學者吳信訓、金冠軍主編《中國傳媒經濟研究 1949 - 2004》第 八章「中國電影經濟研究」 探討中國大陸電影發展歷程,特別是 1978 年改革開放後,大陸電影 開始朝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轉型。在此期間,電影事業歷經經濟意識的 復甦、產業化的摸索、經濟改革反思等幾個時期。本文從電影經濟宏觀研 究的角度切入,探討大陸電影發展過程中,製片、發行、放映過程變革的 內容。. 36. 2、 大陸學者張江藝在《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第四章「中國電 34 35 36. 唐建英,「中國電影製作扶植政策的演進與反思」,電影藝術,2010 年第 1 期,頁 28 - 36。 戴 樂 為(Darrell William Davis)、 葉 月 瑜, 東 亞 電 影 驚 奇 - 中 港 日 韓( 台 北: 書 林,2011 年)。 吳 信 訓、 金 冠 軍 主 編, 中 國 傳 媒 經 濟 研 究 1949 - 2004( 上 海: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04 年),頁 301 - 332。. 15.

(28)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影業競爭力分析」 參考美國學者波特(Michel E.Porter)的競爭力優勢理論,歸納出幾 個具體分析指標,探討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的競爭力優勢。本文歸納出大陸 電影產業需求狀況、經營狀況、投資融資及其他支持政策、相關產業,及 產業政策與法制環境等幾項指標與綜合評價,比較中、美、法、韓、日、 印等六國電影產業競爭優勢,並對提高大陸電影產業的競爭力等提出政策 建議。. 37. 貳、文 獻 評 析 目前有關中國大陸研究的書籍為數眾多,然而探討大陸電影的博碩士 論文和著作卻相當有限,相關研究多出自於大陸學者之手,台灣學界對於 大陸電影領域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以上文獻回顧中,可發現當 前有關大陸電影相關之研究,具有以下特徵值得探究:. 一、電影政治經濟分析逐漸抬頭 以 往 有 關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的 研 究, 多 以 電 影 美 學、 電 影 理 論、 電 影 技 術、電影史為主,探討電影政策與電影產業經濟層面的研究很少出現。直 到 1993 年,廣電部下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自 改 革 開 放 後 試 行 多 年 的 電 影 體 制 改 革 與 市 場 化 方 向 才 告 正 式 確 立。 此 後隨著 2001 年大陸加入 WTO,及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積極發展 文化事業,電影改革不斷深化。相較於以往偏重於電影文本分析的闡釋取 向,近年來的大陸電影研究開始採取政治經濟分析的途徑,對於大陸電影 市場化、產業化過程,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對於電影政策、 電影市場、電影產業影響的研究逐漸開始出現,形成當前大陸電影研究的 一個新的領域與途徑。. 二、產業經濟相關理論普遍運用 近 年 有 關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的 研 究 中, 經 常 以 產 業 經 濟(Industrial economics) 理 論 來 作 為 研 究 的 理 論 架 構, 較 為 常 見 者 如 分 析 產 業 競 爭 優 勢 的 波 特(Michel E.Porter) 競 爭 力 優 勢 理 論( 鑽 石 體 系 )。 波 特 指 出, 一 個 國 家 的 生 產 要 素(factor conditions)、 需 求 條 件(demand conditions)、支援與相關產業(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企業 37. 16. 祁述訓主編,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頁 133 - 161。.

(29) 第一章 緒論. 策 略、 企 業 結 構 與 同 業 競 爭(firm strategy,structure,and rivalry)、 機 會 (chance)與政府行為(government)是形成國家競爭力優勢的六個關鍵 要素。. 38. 此外,「SCP 模式」分別從市場結構(market structure)、市場行. 為(market conduct)、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三種模式進行產 業 分 析。. 39. 而 產 業 組 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理 論 則 引 用 個 體 經 濟. 學、企業理論、交易成本的概念分別從市場組織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進行 產業分析。. 40. 產業經濟相關理論已在近年來大陸電影研究中被普遍運用。. 參、本 文 觀 點 近期有關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經濟的討論中,學者引進經濟學的觀點對 電影產業進行分析,從最主要的經濟問題,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及 為誰生產三個基本問題進行探討。. 41. 儘管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出發,有助. 於瞭解產業發展的過程,從產業結構、行為、表現分析提供經濟學分析的 有利架構,但它的目的在於確定產業的狀態與運作,而不在於探討市場應 該 成 為 怎 樣 的 面 貌, 它 是 一 種 對 市 場 實 際 情 況 是 什 麼(what is) 的 狀 態 分析,而不是建議市場應該成為什麼樣貌(what ought to be)的評價。. 42. 此一研究取徑不採取以道德為基礎的批判,而是偏重於對於現況的描述。 本文以中國大陸採「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為主題,產 業與市場現況的描述並不是本篇研究的主要目的。當代政治經濟學可分為 現 代 政 治 經 濟 學(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與 馬 克 思 傳 統 的 政 治 經 濟 學兩大主要派別。現代政治經濟學起源於新古典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學 的重點在於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科學性,而現代政治經濟學則在於將新古 典經濟學解釋理性經濟行為的理論與模式,用於理性政治行為的研究上。 如果說現代政治經濟學是強調個人主觀意識下理性行為的形式理論,馬克 思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則是強調集體社會物質條件的實存與變遷的理論,主 張以生產工具共有制取代資本主義財產權,以無產階級專政取代資產階級 38 39 40. 41 42. Michel E.Porter.(1990).The Competitive of Nations,NewYork:The Free Press,,pp,74-124. 馬建堂,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年),頁 15。 產業組織理論參酌 George.J.Stigler.(1963).Captial and Rates of Return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Prinec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22. George.J.Stigler.(1964).A Theory of Oligopol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2,pp.44-61. George.J.Stigler 著,潘振民譯,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 年),頁 41 - 71。 Haveman, Robert and Kenyon A. Knopf. (1970). The Market System, New York : John Wiley&Sons, pp.2 -3. Gomery,D,(1989). Media economics: Terms of analysi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6(1), p58.. 17.

(30)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的國家機關,以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取代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以計畫式經濟 取代市場經濟。. 43. 對於中國大陸電影產業而言,由於是從計畫經濟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 發展過程,至今仍同時保有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成分,要探討以上三個 有關生產的基本問題,無法單從新古點經濟學派主張透過市場價格機制運 作,或馬克思主義者主張透過政府中央計劃經濟管制市場價格機能而獲得 完整處理,. 44. 必須以整合性觀點分析實存政治、經濟問題的出現、發展與. 變遷作為研究的起點。 中國大陸「中外合拍」電影起源於大陸推動推動市場經濟轉型,及文 化「 走 出 去 」 戰 略 的 實 踐, 與 國 家 電 影 政 策、 產 業 經 濟、 全 球 化 市 場 息 息相關,除了對當前政策、產業與市場現況進行描述外,「中外合拍」電 影 政 策 的 起 源、 實 踐 的 過 程、 結 果 與 影 響 亦 是 探 討 的 重 點, 應 以 現 代 政 治 經 濟 學 為 基 礎、 以 整 合 性 觀 點 所 討 論 市 場 與 政 府 的 種 種 政 治、 經 濟 活 動 入 手, 也 就 是 必 須 放 在 政 治、 經 濟、 社 會、 文 化 的 運 作 結 構 中 一 併 探 討,因此本文將以政治經濟學的整合性分析為基礎,採用傳播政治經濟學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理 論 的 研 究 途 徑, 作 為 本篇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 三節 研 究途 徑與研究方法 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是指用來分析各種政治社會現象的理 論模式和分析框架。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則是研究者先確定所要 採用的研究途徑後,再視研究途徑所選擇進行研究的方法,通常由數個一 般性的方法所組成。本文採用的研究途徑和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壹、研 究 途 徑 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以下簡稱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途徑,是以當代大眾傳播媒介生 產分銷商品的工商組織形式作為傳播政治經濟研究的出發點,其次是探討 43 44. 18.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1988 年),頁 21 - 36。 Lange,Oscar and F.M.Taylor.(1964).On the Economics of Socialism,NewYork:McGrawHill,Reprint..

(31) 第一章 緒論. 意識形態如何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被生產出來。至於國家的角色,則是將 國家置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架構中,檢視其權力的行使作為一種「公共 性干預」(public intervention)對於文化生產的影響。. 45. 換言之,傳播政. 治經濟學著重分析大眾傳播體的產製、傳送與消費過程中,市場機制(經 濟)、國家機器(政治)與傳播體系(知識 / 資訊力量)三者之間的互動 46. 關係(Dynamic Interaction),. 也就是探討政治、經濟與大眾傳播體系三. 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此外,傳播政治經濟學是在全球性的資本主義情境下分析傳播產業, 特別著重其結構與表現的分析,. 47. 不僅分析產業集中的過程與所有權力的. 行使,並且探討媒體商業化所帶來的文化與社會等層面的影響。. 48. 此一研. 究方法主要是奠基於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政治經濟學,但同時也廣泛引用如 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等其它學門的研究方法與論點。 Mosco 歸納了三個傳播政治經濟學進入分析全球化概念的具體框架, 分別是: 一、商品化(commodification),將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的過程。 二、空間化(spatialization),空間與時間的跨越轉化,或制度延伸的過程。 三、結構化(structuration):即社會各種能動力量形成二元結構的過程。. 49. 以上這三個傳播政治經濟學分析的概念框架,對「中外合拍」電影模 式的發展過程至為重要,本文將嘗試由三個「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主要 合作地區:大陸與美國合拍片、大陸與香港合拍片、大陸與台灣合拍片進 行政治經濟分析。. 貳、研 究 方 法 由 於 主 客 觀 條 件 限 制, 本 文 無 法 採 用「 實 地 觀 察 」(field observation)、「 抽 樣 調 查 」(sample survey) 或「 田 野 研 究 」(field. 45 46 47. 48 49. Golding, P. and Murdock, G.(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Arnold,p.21. Norris,V.(1980). Advertising history-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9 (3): pp.201-209. Kim, K. K. (1995).Spreading the net: The consolidation process of large transnational advertising agencies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4: pp.195-217. Bettig, R. V. (1996). Copyrighting Cultur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McQuail, D.(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Mosco,V.(199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Rethinking and renewal,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p.138.. 19.

(32)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50. study) 等「 準 實 驗 性 的 方 法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而 是 採 用「 文 獻 研 究 法 」(literature research)、「 歷 史 研 究 法 」(historical research)、「 比 較 研 究 法 」(comparative research) 等「 非 介 入 性 研 究 」 (unobtrusive research) 或「 無 回 應 性 研 究 」(nonreactive research) 的 方式進行。. 51. 一、文獻研究法(literature research) 文獻資料包含各種書籍、報刊、檔案、信件、日記、圖像及研究數據 等,社會科學的文獻研究是通過蒐集現存以文字、數字、符號、畫面等訊 息形式出現的文獻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分析的研究方式。文獻研究 與其他研究方法最大不同處在於非直接由研究對象獲取資料,而是透過第 二手資料尋找研究所需的材料,. 52. 針對文獻資料的內容以有系統、客觀的. 方法分析確認資料訊息的特性,以做為研究推論的基礎。. 53. 本文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書籍、論文、期刊、報章雜誌報導等,通過 這些資料的分析歸納,瞭解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與產業的發展過程,進而分 析「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發展及對電影市場與產業的影響,及發展過程 中所面對的問題。. 二、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 歷史研究法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的一種研究方法。透過現存既有的歷 史資料,從中尋找研究所需的素材,從而對歷史過程中的特定事件發展進 行解釋,進而瞭解現況及預測未來,其核心不在於事實的堆砌,而在於對 這些事實進行解釋和分析。. 54. 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研究,即是從個別歷史事. 實的因果關聯中去「重建過去」的工作,因為任何事件發展都有其前因後 果的關聯性,唯有對事件發展過程具備完整的瞭解,才能對其可能演變趨 勢作出較正確的評估。就中國大陸電影發展過程而言,有其歷史的延續性 與關聯性,必須對大陸電影市場與產業的發展加以理解,才 能進一步探討 「中外合拍」電影在政治、經濟層面的各種呈現,並進行分析。. 50 51 52 53 54. 20. 魏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頁 125。 仇立平,社會研究方法(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39。 李俊、鄭衛東主編,社會研究方法的思考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頁 130。 Ole R. Holsti.(1968).Content Analysis,in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ed.Gardner Lindzey and Elliot Aronson,Reading,Mass.:Addison-Wesley,p.601. Paul D.Leedy、Jeanne Ellis Ormrod 著,顧寶炎、牛冬梅、陳國瀘等譯,實用研究方法論-計 劃與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19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